芸庵类稿

作者:李洪
芸庵类稿

宋代诗文别集。6卷。李洪著。据陈贵谦序,作者原有著作20卷。因年久有大量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集的作品,编为诗5卷、文1卷。其诗内容狭窄,大多为咏物写景之作。如《寒食怀西游去岁游从》:“去年寒食醉西湖,山色空濛暮有无。风急落花随步积,雨昏垂柳要人扶。”又如《雪》诗中有:“朔风动地似奔雷,瑞雪飞飞遍九垓”之句,构思新颖。《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诗,虽骨干未坚,而神思清超,对露警秀”,可谓深中肯綮。

李洪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吕克昂学院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讲稿、讲义,他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遗稿加以分类编纂,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著作被编在一起,称之为《物理学》,而把讨论抽象问题的作品编在一起,取名即《物理学之后诸篇》,西方文字一律音译这一书名。由于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而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是研究个别、一般等抽象哲学问题的,故而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共14卷,由于是文章汇集,所以各卷、甚至各章节之间在结构上都缺少连续性。近代研究者认为这14卷可以分为4组:第1、3、4、6卷为第1组,主要研究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第1卷讨论哲学的形成和性质,介绍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的本原的看法。第3卷提出哲学应研究的十多个问题,例如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本书的基本内容。第4、6卷回答哲学的对象和范围问题;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前者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属性,以及表述存在的最一般范畴和各门科学都应遵循的一般公理。第7、8、9卷为第2组,主要是关于实体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实体是存在的中心范畴,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在这里,专门讨论了他的哲学体系的三大基本理论,既实体论,形式和质料,潜能与现实。第10、13、14卷为第3组,批驳柏拉图主义者将数和理念看作独立存在实体的观点。第2、5、11、12卷为第4组,仍然是讨论哲学问题,但内容庞杂而不集中连贯。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

元始说功德法食往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演说,旨在超度地狱饿鬼及众生亡魂。据称天尊怜悯地狱饿鬼、畜生等遭受痛苦,不得超生,乃对大慈大悲真人宣说颂文二首、偈文一首。向饿鬼施舍法食。转诵经文,使各得解脱离苦,随愿往生。

罪惟录选辑

罪惟录选辑

本书不分卷,查继佐撰。继佐里居、略历,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篇。「罪惟录」为一部私撰「明史」,「四部丛刊」三编史部收有此书,影印自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手稿本。作者在「自序」中,亦一如「鲁春秋」托为左尹非人所撰。本书初作部分,尝名为「敬修堂说外」;后以全书名「罪惟」者,乃于罹庄氏史狱之祸后所更定。但书中凡南明诸王皆列「本纪」,并撰有郑成功及台湾诸传;其惓故国之意,虽几罹重辟而不悔。此书之作,始于甲申(明崇祯十七年),成于王子(清康熙十一年)。原分纪、志、传三门,凡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别有历朝帝纪逸篇、列朝逸传。本书选集南明诸纪及列传等篇,计纪五,分安宗纪、鲁王监国、唐主、桂主、韩主五篇;传四十四,分诸王、抗运诸臣、致命诸臣、谏讥诸军、清介诸臣、文史诸臣、武略诸臣、播匿诸臣、庸误诸臣、叛逆、列朝诸臣(逸传)、外藩、外国等目。并将原有「东山自序」移列卷首,「原书卷目」、「编印例言」及跋语录置书末作为「附录」。

防海纪略

防海纪略

王之春编(原题芍唐居士编)清同治十年(1871)顺天原刻本 二册中国边疆图籍录著录又二卷:清光绪六年(1880)上海文艺斋刻本二册。系删补《英夷八寇记》而成。作者鉴于清同治年间中外争端日多,欲以此书为清政府对外交涉中提供借鉴,故叙次得体,事实准确,语词秉直,无多顾忌。书末附《津事述略》,记述同治九年(1870) 天津教案事颇详。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作者是方诗铭、王修龄。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

白沙语录

白沙语录

白沙在《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或曰,道可状乎?曰,不可。此理妙不可言,道至于可言,则已涉乎粗迹矣。何以知之?曰,以吾知之。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得而言之,比试言之,则已非吾所存矣。故凡有得而可言,皆不足以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