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洁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强斋集
明代诗文别集。殷奎(字孝章)著。殷奎门人余熂所编,诗文杂著凡9卷,又益以其交游赠答诗文暨行实墓志,共为10卷,请昆山儒学训导陈振祖为之序,未刊行而熂谢世。正统十三年(1448)龚诩于其孙援家得余熂的手录本,并遇王叔正捐金而刻成。龚诩在其后序中说明了校刻的始末。《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集本刊于洪武十五年”,实误。看来,王刻本馆臣们并未寓目,《四库全书》收录本依据的似是抄本。殷奎诗文朴雅,《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元明之间,承先儒笃实之余风,乘开国浑朴之初运,宋末江湖积习,门户流波,湔除已尽。故发为文章,虽不以华美为工,而训辞尔雅,亦颇有经籍之光。如奎等者,在当时不以词翰名,而行矩言规,学有根底,要不失为儒者之言,视后来雕章绘句,乃有径庭之别矣。”《姑苏志》评其文说:“殷奎文章精审有法,尤深于性理。”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孝章曾与顾阿瑛玉山雅集,西游览古诸作,情韵不匮,亦是琅琅雅音。”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道家养生学著作。著者及撰年无考,约出于唐宋时。一卷。书分服气法、上清气秘法、上清法与补泻图四部分。《服气法》云,服气当如婴儿处母胎之中,筋骨和柔,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咽之可以不饥; 一日之中,又以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时服生气为妙。谓道即是气,而气为精门,气漏则精泄而神丧,故须爱气保精,乃能长生。而气者虚无,虚无即自然无为,无为则心不动,心不动则外无所求而内自安,如此则神定气和,元气自至,五脏滋润,百脉流通,津液上应,不思五味,无饥无渴,延年却老。其法须内绝所思,外绝所欲,使内外兼忘,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元气自足。由此“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为真人。”《上清气秘法》言服食五牙之法,其法与《服气精义论》所引《灵宝五符经》所述略同。《上清法》言炼精补脑、咽元气之法。《补泻图》包括肺脏图、心脏图、肝脏图、脾脏图、肾脏图与胆脏图,图均佚。谓万病皆由恣意而不知保惜,如能端坐存思,漱津咽气,运用呵、呬、呼、嘘、吹、嘻六字气法以淘练五脏,泻五脏恶气,补五脏真气,则可以去邪存正,使脏腑清泰,心神安宁,从而保命延生。载《道藏》 第五百六十八册。
春冰室野乘
杂史。清李岳瑞撰。3卷。关中丛书之一。岳瑞字孟符,陕西咸阳人。光绪进士,以工部员外郎充总署章京,因赞成变法被革职。本书记有清一代轶事遗闻,不分年代,随事标题。有曾国藩、左宗棠等逸事,以及内务府糜费、奏疏纰缪、文牍谬误等共140余则。对左宗棠在西北镇压回民起义及其大肆搜括活动有所揭露。民国二十五年(1936)宋联奎、王健、冯光裕校点印行。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第四册。
法相宗章疏
法相宗章疏,一卷,日本平祚录,编号二一八〇。
古音王传
1卷,清广真著并序,古心评并序,黄毓英评,元善评。前有船子曲,灯辉集,慧泽序。全书皆寓言。依驹本增入并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金七十论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