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文
作者:严可均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魏一
- 卷二·魏二
- 卷三·魏三
- 卷四·魏四
- 卷五·魏五
- 卷六·魏六
- 卷七·魏七
- 卷八·魏八
- 卷九·魏九
- 卷十·魏十
- 卷十一·魏十一
- 卷十二·魏十
- 卷十三·魏十三
- 卷十四·魏十四
- 卷十五·魏十五
- 卷十六·魏十六
- 卷十七·魏十七
- 卷十八·魏十八
- 卷十九·魏十九
- 卷二十·魏二十
- 卷二十一·魏二十一
- 卷二十二·魏二十二
- 卷二十三·魏二十三
- 卷二十四·魏二十四
- 卷二十五·魏二十五
- 卷二十六·魏二十六
- 卷二十七·魏二十七
- 卷二十八·魏二十八
- 卷二十九·魏二十九
- 卷三十·魏三十
- 卷三十一·魏三十一
- 卷三十二·魏三十二
- 卷三十三·魏三十三
- 卷三十四·魏三十四
- 卷三十五·魏三十五
- 卷三十六·魏三十六
- 卷三十七·魏三十七
- 卷三十八·魏三十八
- 卷三十九·魏三十九
- 卷四十·魏四十
- 卷四十一·魏四十一
- 卷四十二·魏四十二
- 卷四十三·魏四十三
- 卷四十四·魏四十四
- 卷四十五·魏四十五
- 卷四十六·魏四十六
- 卷四十七·魏四十七
- 卷四十八·魏四十八
- 卷四十九·魏四十九
- 卷五十·魏五十
- 卷五十一·魏五十一
- 卷五十二·魏五十二
- 卷五十三·魏五十三
- 卷五十四·魏五十四
- 卷五十五·魏五十五
- 卷五十六·魏五十六
- 卷五十七·蜀一
- 卷五十八·蜀二
- 卷五十九·蜀三
- 卷六十·蜀四
- 卷六十一·蜀五
- 卷六十二·蜀六
- 卷六十三·吴一
- 卷六十四·吴二
- 卷六十五·吴三
- 卷六十六·吴四
- 卷六十七·吴五
- 卷六十八·吴六
- 卷六十九·吴七
- 卷七十·吴八
- 卷七十一·吴九
- 卷七十二·吴十
- 卷七十三·吴十一
- 卷七十四·吴十二
- 卷七十五·吴十三
猜你喜欢的书
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共有短文165篇,其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文章中,有反映满清末年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军北上、义和拳排外、八国联军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张勋复辟等等。有通过描写王公大臣、部曹、书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贪腐的;有记叙家乡山东,特别是潍县的经济资源、乡土、风俗、名人轶事,赞扬那些洁己奉公、立言有体、鞠躬尽瘁、存心无私的名宦、乡贤、高师、大儒的。也有记叙京都所谓“下九流”人物的。如《赛金花》、《大老板(程长庚)》等等,还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怀的,这位曾以对联“八载退隐抱赤子,十年进士如白丁”释怀的晚清逸民从《笔记》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他也拥护五族共和、赞成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兴办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开明起来了。其在身后留下的《谏书稀庵笔记》,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晚清社会及地方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五卷。论述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唐代乐曲得名原因及其与宋词的关系,辑录了不少从音乐方面研究词曲的史料,并介绍了民间艺人如张山人、孔三传等。
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实录]李峘(1534年—1567年),即朝鲜明宗(조선 명종),朝鲜王朝第十三任君主(1545年—1567年在位),字对阳,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为文定王后尹氏。李峘初封庆原大君,朝鲜仁宗无嗣而薨后继承王位,文定王后垂帘听政。继位不久后发生乙巳士祸,以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肃清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掌控朝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亲政,后起用李梁以分尹元衡之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文定王后去世后,外戚专权的时代落下帷幕。隆庆元年(1567年),李峘薨逝,享年三十四岁。死后庙号明宗,谥号献毅昭文光肃敬孝大王,明朝赐谥恭宪,葬于康陵。由于其独子顺怀世子李暊早卒,故传位于其侄河城君李钧,即朝鲜宣祖李昖。
四分律名义标释
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并序,弘丽跋。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智圆撰。十卷。是唐湛然撰《维摩经略疏》的疏释之作。据作者自序称,有感于唐湛然撰《广疏记》与其所删削的《略疏》“文义回互”且多“谬说”,故“别为解释”。全书分释序和疏文两部分。释序包括“释题”、“释纲宗”、“明智者传业”等内容。疏文部分先标题目,次疏本文,亦分序、正说、流通三段。初品为序;中十一品“皆明佛国因果”,为正说;后两品“明佛法供养”为流通。卷一前半卷释序,后半卷至卷四中释“佛国品”;卷四中至卷五中释“方便品”;卷五中至卷七中释“弟子品”;卷七中至卷九中释“问疾品”、“菩萨品”;卷九中至末释“不思议品”、“观众生品”;卷十释“佛道品”、“不入二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法供养品”、“嘱累品”。书中缺失释“阿閦品”一段。此书国内已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长寿王经
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贪王伐之,誓不与战。同子长生逃出,后愍贫人来乞,随之而见贪王。王即杀之,杀时,诫子慎勿报怨。子奉遗命,欲报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