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古文渊鉴
作者:徐乾学
六十四卷。清徐乾学 (1631—1694)编。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仕讲学士、礼部仕郎、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后受弹劾罢官。曾充《明史》总裁官,并奉命纂修 《大清一统志》,《清会典》。编有 《通志堂经解》、《读礼通考》,另著有《儋园集》等。《御选古文渊鉴》又称 《古文渊鉴》,康熙御选,徐乾学等奉敕编注。康熙帝以为 “文章之事不可以限年代”,而萧统、姚铉、吕祖谦等诸家文选不足以 “穷文章之正变”(《序》),于是采集自春秋至南宋之古文,分载于正集、别集、外集三部。虽编辑目的是统治阶级为了教化的需要,然其对我国古代出类拔萃之文进行重新整理,亦是一有益之贡献。且书中对所选文章之年代、背景、文章之字句及内容皆有夹注或批注,并附前人之评价,故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该书最早刊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6),后收入《四库全书》现有1983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影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读书训
明祁承爜撰。祁氏澹生堂为明季著名藏书处,后毁于明清交替的战乱中。此前祁氏曾“杂取古人聚书、读书足为训规者”列于《澹生堂藏书约》之后,并“示以购书、鉴书之法”,旨在“令儿辈朝夕观省”,以继其遗志。其后共有三个部分,即《读书训》(并序)、《聚书训》(并序)和《藏书训略》(购书/鉴书)。祁氏除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自叙其自幼喜爱读书,乃至建立一生笃嗜藏书的爱好经历外,在《读书训》中他还提出了“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若能常保数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尔辈读书,务须奋志法古”等观点。为此,他博采先贤勤学苦读事迹凡23则,其中如王充倚椟看书、顾欢燃松而读、陈莹中粘壁读书、范仲淹帐顶烟迹等,均是广为传颂的勤读掌故。《聚书训》亦为“摘取古人好学事,类次为编”(张宗泰《跋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而成书的,只是内容侧重在“聚书”上。
海门张仲村乐堂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村乐堂》。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苏州王同知有妻张氏,妾王腊梅。张氏的父亲张仲致仕后在苏州南面的海门修建村乐堂以娱老。王腊梅与都管王六斤私通,欲毒死王同知,将毒药放在汤中,由张氏递与王同知。王同知发现汤中有毒,王腊梅便诬张氏所为。令史张本奉命勘问此案,王同知暗中向张本行贿,要他定张氏罪而释腊梅。张本将贿金封存上交府尹。王同知恐事发累己,去向府尹求情,府尹让他去求张仲出首承认行贿罪名,方能了解此案。王同知与妻张氏往同乐堂去求张仲,张仲因女儿被连累,不得以而应允。于是府尹含混了结此案,只将王腊梅、王六斤定罪。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
又名《小尉迟 将斗将将鞭认父》。简名《小尉迟》。杂剧剧本。 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剧写尉迟敬德 降唐时,子保林年仅三岁,留在北番,后被番将 刘季真收养,改名刘无敌。既长,武艺绝伦。刘 季真攻唐,命无敌为先锋,单搦敬德出战。敬德 旧仆宇文庆在番中抚无敌成人,临战遂详告真 情,并以昔年敬德所留盔甲钢鞭为证。无敌与 敬德战,佯败至无人处,认了父亲,约定次日缚 刘季真归唐。监军与军师徐懋功因敬德不杀无 敌,疑其叛唐,次日,无敌缚刘季真来降,始释 疑,于是尉迟父子皆受赐加封。今存《脉望馆钞 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京剧《白良 关》(又名《父子会》、《对鞭认子》),亦演此事。
唯识三十颂讲记
<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
龙树菩萨传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内容及字句与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龙树传相同,故或谓本书乃摘自该书而成。至于译者为鸠摩罗什,尚有可疑之处。盖以鸠摩罗什翻译本传之记载,出于隋代之历代三宝纪卷八及法经录卷六西域圣贤传记之鸠摩罗什条;然梁代之出三藏记集卷二及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条均未记载。
净土十疑论
佛教论著。隋智顗述。一卷。此书前有宋熙宁九年(1076)杨杰序,书末有宋元祜八年(1093)陈灌序。以问答的形式,论释有关净土的问题。所论“十疑”为:(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4)偏念一佛净土疑;(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