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园集

作者:吕南公
灌园集

宋代诗文别集。吕南公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30卷。绍兴十二年(1142)符行中为本集所写的序称:“先生姓吕氏,讳南公,字次儒。其子郁亦有学问,能世其家,收拾先生遗稿编成三十卷。”但刊板久佚,故书亦不传,仅存抄本《吕次儒集》1卷,其内容只有《麻姑山诗》24首、《福山诗》1首以及《钱邓州不烧纸镪颂》、《义鹰志》、《龙母墓》3篇文章,当是后人由《宋文鉴》和《麻姑山志》抄撮而成。故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搜辑荟萃,重编为《灌园集》20卷。前6卷为诗及仅存的两首词,其余各卷则收入议、论、序、记、书、启、传、颂、赞、铭、杂著、墓表、墓志、祭文等各体文章。《四库全书总目》称吕南公为文“覃精殚思以力追秦汉”,而符行中序也说“曾子固独爱重其文,谓麻姑秀气,世不乏人,岂虚言哉!”又说其“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可见其文学成就以文为高。

吕南公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青年同盟

青年同盟

《青年同盟》(1868—1869)是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剧本,是易卜生在德国用散文写的第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为了掌握适当的戏剧艺术表现方法,追求新时代的艺术效果,剧作家为创作这出喜剧整整工作了一年。 这个剧本取材于挪威现实社会生活。《青年同盟》直接表现了自由主义政客和投机分子的嘴脸,折射了挪威社会政治制度的丑恶。他借剧中人物之口,提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只有靠不住的人才能当政客!”对于揭露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政客的嘴脸,这是一语中的经典台词。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长篇小说。“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尤素林是美国空军轰炸员,他所隶属的飞行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意大利以南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这个地方实际并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尤素林一直怀疑别人都在暗算他,企图置他于死地。他千方百计地保全自己的生命,时时刻刻想要逃离战争,一再要求遣送回国。他寄希望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又无法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束缚。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只要自己提出申请,皆可立即遣送回国。尤素林为此而称病装疯,以这个理由要求遣送回国。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任何人只要提出自己精神不正常,就证明他是精神正常的。因此尤素林永远不得以精神不正常为理由而被遣送回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完成三十二次飞行任务者,可以不再执行任务。可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在停止执行任务之前,必须服从上级命令,不得违抗。而尤素林完成了规定的飞行次数以后,指挥官又命令给他不断增加任务,因此他就得永远执行飞行任务,直至被德军炮火打死。原来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不存在的,并没有写在什么文本上的。它不是特指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而是“超现实”,代表一种任意捉弄和摧残人的乖戾的力量,象征着统治世界的残暴和专横,象征灭绝人性的官僚化体制,也可以说就是荒诞和疯狂世界里的人生法则。它荒谬悖理,因此显得滑稽可笑;但它又处处与人为敌,折磨人,压迫人,因此令人恐怖,使人觉得无法抗拒。赫勒通过这个非理性的形象,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荒诞的人生状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暗喻着小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的生活处境。他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把痛苦和不幸写成可笑的,而在那滑稽幽默的可笑声中响彻着一种令人震惊和可怕的东西,使读者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荒诞,思索自己的命运。

五岳真形图序论

五岳真形图序论

《五岳真形图序论》,编撰者不详。约出于魏晋南北朝。唐初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已引此篇。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正一部。本篇是魏晋道书《五岳真形图》之序论。书中首先论述西王母授汉武帝《五岳真形图》故事,以及十洲三岛之地理物产。然后又记述魏晋道士传授《五岳真形图》源流。内称此图由太上道君侍官授鲁女生,女生授蓟子训、子训授封君达、君达授左慈、左慈授郑玄、郑玄授葛洪。以上内容主要取材于《汉武帝内外传》、《十洲记》、《抱朴子‧遐览篇》等书。本书之末又附载郑玄所说祭图法、授图祭文、受图祭文。又附鲍靓所说佩带施用真形图之法。又附东方朔《五岳图序》,记述五岳四山神灵及《真形图》之来历。《云笈七签》卷七十九载葛洪《五岳真形图法并序》、东方朔《五岳真形图序》各一篇,其内容与本书后半部分大致相同。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又名《素问集注》。医经类著作。清张志聪(1610—1674)著。九卷。志聪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代医家,师事张子卿学医,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者讲论医学,攻研古典医籍,辨其是非,从学者甚多。张氏医理宗《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撰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集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著书必守经法,有尊经思想。注释《内经》“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素问集注纪要》)。本书刊于康熙十一年(1672)。为张氏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全书八十一篇,约四十万字。张氏治学严谨,注释本书,昼夜悟思,深究岐黄精义,善抒己见,对《素问》原文逐句注释。“凡经中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浙江医官局增补凡例)。尽管有所不足,但对学习《内经》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刻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割台三记

割台三记

本书(一册七九面四七、四○○字)系一集刊,收录罗惇曧「割台记」、俞明震「台湾八日记」及吴德功「让台记」三种,因题称「割台三记」。「割台记」综述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文极简略。作者罗惇曧另着「中日兵事本末」已刊于第四○种「台海思恸录」附录中,请参阅「思恸录」篇。「台湾八日记」记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陆后数日间中日两军之战况及十二日台北兵变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阴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调台派充全台营务处。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于初八日奉命赴前敌督师兼理粮饷、电报事宜。此篇所记,皆其亲历之事。末附巡抚唐景嵩(维卿)电奏稿多通,即其藏衣带中携出之件,尤属可贵史料。「让台记」作者吴德功略历,已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此记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签约到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由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其间凡一百三十余日事,逐日记载,而于地方人士参与战役者叙述尤详。记末原附有录自同年十月「闽报」随笔一则,仍旧照刊;

翻梵语

翻梵语

凡十卷。撰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梵语辞典,简略解释汉译佛典及中国著述诸书中出现之梵语意义。共分七十三条,所收语汇约达五千,每一语汇下并标示其语义、异译及典据。自本书所援引之佛典、译称观之,皆属于南北朝梁代以前,又梁代僧宝唱所集经律异相一书中亦多加引用,故疑其为宝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