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集
作者:茅盾
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章节列表
升序↑-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
- 疲倦
- 严霜下的梦
- 叩门
- 卖豆腐的哨子①
- 雾
- 虹
- 红叶
- 速写一
- 速写二
- 樱花①
- 光明到来的时候
- 冬天
- 雷雨前
- 戽水
- 人造丝
- 全运会印象
- 车中一瞥
- 鞭炮声中
- 谈月亮
- 黄昏
- 沙滩上的脚迹
- 天窗
- 从半夜到天明
- 炮火的洗礼
- 风景谈
- 白杨礼赞
- 雾中偶记
- 大地山河
- 开荒
- 让我们时时刻刻记着……
- 天安门的礼炮
- 崇高的使命和庄严的呼声!
- 可爱的故乡
- 冥屋
- 故乡杂记
- 香市
- 乡村杂景
- 陌生人
- 大旱
- 桑树
- 旧帐簿
- 秋的公园
- 在公园里
- 上海
- 上海大年夜
- 上海——大都市之一
- 交易所速写
- 第二天
- 街头一瞥
- 苏嘉路上
- 追记一页
- 如是我见我闻
- 风雪华家岭
- 西京插曲
- 市场
- 秦岭之夜
- 某镇
- 最漂亮的生意
- 司机生活泼断
- 贵阳巡礼
- 归途杂拾
- 童年
- 长寿夫妇的悲剧
- 父亲的三年之病
- 祖母、陈粟香舅父
- 学生时代
- 中学时代
- 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的三年
- 我的婚姻
- 中山舰事件前后
- 创作生涯的开始
-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 我曾经穿过怎样的紧鞋子
- 我所见的辛亥革命
- 海防风景
- 新疆风土杂忆
- 海参崴印象
- 古列巡礼
- 斯德哥尔摩杂记
- 延边——塞外江南
- 海南杂忆
- 北京话旧
- 五十年前一个亡命客的回忆
- 写于悲痛中
- 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
- 我和鲁迅的接触
- 对《沉沦》和《阿Q正传》的讨论
- 读《呐喊》
- 鲁迅论
- 关于鲁迅的历史小说
- 学习鲁迅先生
- 研究和学习鲁迅
-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 论鲁迅的小说
- 鲁迅谈写作
- 在鲁迅迁葬仪式上的讲话
- 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茅盾)
- 关于阿Q这个典型的一点看法
- 在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 学习鲁迅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
- 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的访问
- 佩服与崇拜
- 恋爱与贞操的关系
- 恋爱与贞洁
- 擒,纵
- 猪仔与妓女
- 做官秘诀
- 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
- 血战后一周年
- 欢迎古物
- 时髦病
- 谈迷信之类
- 升学与就业
- 女人与装饰
- 苍蝇
- 《娜拉》的纠纷
- 狂欢的解剖
- 知识饥荒
- 农村来的好音
- 事实摆在这里
- 不是恐怖手段所能慑伏的
- 无题
- 雨天杂写之一
- 雨天杂写之二
- 雨天杂写之三
- 谈鼠
- 时间,换取了什么?
- 闻笑有感
- 谈排队静候之类
- 一点回忆和感想
- 狼
- 森林中的绅士
- 偶然记下来的
- 杂谈
- 杂感(一)
- 杂感(二)
- 对于泰戈尔的希望
- 进一步退两步
- 现成的希望
- 作家和批评家
- 孩子们要求新鲜
- 力的表现
- 花与叶
- 能不能再写得好懂些
- 想到
- 谨严第一
- 致中共中央
- 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 致周作人
- 致周作人
- 致郑振铎
- 致周作人
- 致周作人
- 致周作人
- 致周作人
- 致张维祺
- 致周作人
- 鲁迅先生均此
- 致汪敬熙
- 致周赞襄
- 致陈德征
- 致周志伊
- 致王锴鸣
- 致黄绍衡
- 致陈友荀
- 致汪敬熙
- 致邵立人
- 致周作人
- 致周作人
- 致施蛰存
- 致伊罗生
- 致伊罗生
- 致伊罗生
- 致赵家璧
- 致郑振铎
- 致赵家璧
- 致马子华
- 致蔡元培
- 致许广平
- 致戈宝权
- 致戈宝权
- 致戈宝权
- 致孔另境
- 致楼适夷
- 致孔罗荪
- 致许广平
- 致戈宝权
- 致戈宝权
- 致戈宝权
- 致张帆
- 致吕剑
- 致吴奔星
- 致麦硕
- 致聂继三
- 致魏斯可普夫
- 致《文艺报》编辑部
- 致赫德利奇卡和赫德利奇柯娃
- 致教育部干部文化教育局语文编研组
- 致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室
- 致安烈
- 致陈吉辉
- 致毛丹、黄治正、施大鹏
- 致刘或
- 致郭殿兴
- 致叶子铭
- 致郭小川
- 致叶子铭
- 致拉。古尔巴扎尔
- 致沙战
- 致袁宗铣
- 1958年
- 致徐静昌
- 致王西彦
- 致延泽民
- 致B.特路静
- 致特米脱莱夫斯基
- 致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
- 致马尔兹
- 致延泽民
- 致叶子铭
- 致普实克
- 致楚马克
- 致人民文学编辑部
- 致阮文梅
- 致叶子铭
- 致胡万春
- 致敖德斯尔
- 致中学语文编辑室①
- 致夏衍
- 致曾广灿
- 致敖德斯尔
- 致鼎生
- 致李西亭
- 致臧克家
- 致沈楚
- 致锡培
- 致臧克家
- 致臧克家
- 致冯乃超
- 致锡培
- 致陈漱渝
- 致陈瑜清
- 致王亚平
- 致孔罗荪
- 致王德厚
- 致王德厚
- 致周而复
- 致臧克家
- 致刘英
- 致叶子铭
- 致袁良骏
- 致叶子铭
- 致叶子铭
- 致叶子铭
- 致叶子铭
- 致孙中田
- 致鲍祖宣
- 致柳尚彭
- 致陈铁健
- 致陈铁健
- 致钱钟书
- 致沙汀
- 致周红兴
- 致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
- 致赵朴初
- 致冯其庸
- 致聂华苓
- 致茹志鹃
- 致方纪
- 致茹志鹃
- 致湖州中学
- 致姚雪垠
- 从牯岭到东京
- 我的回顾
- 几句旧话
- 答国际文学社问
- 谈我的研究
- 回顾
-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 再来补充几句
- 我怎样写《春蚕》
- 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
- 社会背景与代创作
-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 “左拉主义”的危险性
- 文学与人生
- 文学与政治社会
- 自由创作与尊重个性
- 论无产阶级艺术
- 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
- 致文学青年
- 关于小品文
- 论“入迷”
- 谈题材的“选择”
- 关于“出题目”
- 叙事诗的前途
- 质的提高与通俗
- 杂谈文艺现象
- 有意为之
-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
- 对于文坛的又一风气的看法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的自发成长
《儿童的自发成长》又名《高级蒙台梭利教育法》,可以说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的继篇。蒙台梭利博士不仅是位教育家,还是位心理学家,她为孩子们创造了适合他们生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她只是教给孩子们一些做事的技巧,然后就让他们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情,而且只要他们喜欢,就可以全身心地去做这件事,不受任何其他干扰,只有那种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或伤害到别人的事情是不允许做的。几个月之后,这些孩子的行为举止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甚至连蒙台梭利博士本人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金火山
《金火山》(Le Volcan d’or)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写于1899~1900年;在儒勒·凡尔纳死后,该作品被米歇尔·凡尔纳改写后于1906年发表。而儒勒·凡尔纳的原稿一直到1989年才出版。蒙特利尔的两兄弟萨梅·斯吉姆和本·拉德尔从死去的舅舅那儿得到了一份遗产——一块在克朗代克的采金地,并得知有一家公司欲购买这块采金地。可当他们到达克朗代克首府道森城才得知,由于边境问题,采金地的交易还没有结果。于是,本决定先在采金地上进行开采。可正当开采卓有成效时,一场地震使他们失去了采金地和到手的黄金。在一次打猎中,萨梅救起了一个采金人。在这个采金人即将死去时,他将一份遗产——一座位于北冰洋岸边的金火山留给了母亲和本。为了金火山那唾手可得的黄金,两兄弟和采金地工头、在去道森城路上认识的向导、领航以及15名加拿大人一起上路了。当他们到达金火山时,却发现金火山一直冒着烟,却迟迟不喷发。于是本决定开一条通道把水引入金火山,诱使其喷发。
奇零集
郁达夫著。1928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列为《达夫全集》第4卷。收《立秋之夜》、《送仿吾的行》、《苏州烟雨记》等散文作品6篇和杂文18篇。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金匮要略》研究性著作。又名《金匮要略述义》、《金匮述义》。3卷。日本丹波元坚(亦柔)撰于1894年。作者此编,意在补充其父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采辑《金匮》各家注文在阐释仲景原文精义方面间有缺漏或不足之处。元坚采撷诸家方论、扩充经旨予以诠解。此书以段落分注,补充了周扬俊《金匮要略二注》、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以及日本稻叶元熙、丹波元胤等诸家的观点,旁及其他汉方医学及本草学著作,结合元坚个人的见解、心得予以发挥。所写按语旁征博引,繁简合宜,是一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的重要补充读物。现存《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等刊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凤求凰
小说,张恨水著。《凤求凰》讲述的是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了首《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明心篇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