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选集

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选集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现代思想家、革命家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后的著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13年至1926年的论文、演讲、杂文、讲义等,共133篇。由于书中所收文章都是按写作和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它也大致反映了作者革命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历程。1913年至1916年夏的文章,如《国民之薪胆》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以满腔热情激励国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民主改革。1916年夏,作者由日本回国后,即参加了由《新青年》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晨钟之使命》、《青春》等文,热切地表现了他对青年、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即渴望一个年轻进步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真理之权威》,张言论之权威,以言论之自由,示良知之自由。十月革命后,作者撰文欢呼社会主义的胜利,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是20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应当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前进。这些文章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世界新形势下新的觉醒。“五四”前夕,作者著《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要求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最痛苦最悲惨的农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惟此才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五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

章节列表

升序↑

李大钊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阮元瑜集

阮元瑜集

诗文别集。一卷。汉阮瑀撰。初刊于明崇祯间。阮瑀,字元瑜。生于汉延熹八年(165年),卒于汉建安十七年(212年)。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曾受学于蔡邕,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转为仓曹掾属。擅长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曹丕说:“孔璋章表殊健,……元瑜书记翩翩。”(《与吴质书》)。原有集五卷,已佚。是集为明末人张溥辑刻。《阮元瑜集》,一卷。存赋四篇,论一篇,书两篇,笺一篇,吊文一篇,诗十二首。

书辑

书辑

三卷。书论。明代陆深著。深(1410—1472年),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少年时以文章有名,善书法,仿学李北海、赵孟頫。著作颇多,有《俨山集》、《俨山外集》等。所撰《书辑》分上中下三辑。上辑前列征引书目一百四十二种,下分“述”、“典通”、“释通”、“笔论”四篇;前三篇是摘采前人关于六书及各体书的论述;后一篇是摘采前人关于笔法的论述,其中包括指法、腕法、手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等等。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对太极真人讲述。谓天下人民不生敬信,故虫蝗兢起,水旱不调。天尊命神将神君、风伯、雨师、雷公、雷母、龙王龙神等降临下界,收摄虫蝗,使风调雨顺。又劝天下人民改恶从善,建立道场,诵经设斋,上告乾象星宿之神,作大福利,使人民富足安乐。篇末附偈颂一首。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

周树模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任黑龙江巡抚,其间奏稿共309篇择要节录为《抚江奏稿》,内容涉及当时黑龙江省政治制度、行政规划、文化事业兴办、外交及垦荒等内容。本文摘录了奏稿中的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一文,奏报了黑龙江省沿边荒务酌拟的变通办法,共拟定招民垦荒章程五章,包括招民方法、授地原则、资助和奖励规则等。

云庵克文禅师语录

云庵克文禅师语录

六卷。又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真净大师语录》。宋代真净克文撰,法深、福深编录。集录云庵克文住筠州圣寿寺、洞山、金陵报宁寺、庐山归宗寺、宝峰禅院等处的语录、偈颂,并附录王安石的请疏、苏辙的序。收入《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二至四十五。另有一种《云庵克文禅师语录》,则收录请疏、行状、祭文、真赞、手帖、跋等,可视为前者的补遗,收入《续藏经》。

诸法无行经

诸法无行经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佛在耆阇崛山,与五百比丘,九万二千菩萨俱。师子游步菩萨,偈问一相之法。佛先止,次答,大众获益。次说往古高须弥山王佛灭后,净威仪比丘守护正法。有威仪比丘,不能信解,生不善心,受地狱苦。于是文殊请问灭业障法,及问观四谛,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七觉支等?佛一一答之。又请说陀罗尼。佛为说一切法皆不动相种性法门。文殊亦说种种不动相,乃至答诸天子。云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等。次有华戏慧菩萨,请问入音声慧法门?佛亦先止,次答,次敕文殊自说往因。过去师子吼鼓音王佛灭后,喜根比丘,善说诸法实相。胜意比丘持戒得定,行头陀行,不信深法,堕大地狱。喜根今于东方宝庄严国,成胜光明威德王佛。胜意今为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