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集

作者:晁公遡
嵩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晁公遡撰。本集原刊行于乾道四年(1168),皆为作者守眉州之前的作品。据师璿序称:“尝窥公所谓《抱经堂稿》者,以甲乙分第,汗牛马而充栋宇,傅甫之所得殆管中之豹。”因而此集当非作者全集。其书卷1为赋5篇,卷2至卷14为古今体诗452首;以下诸卷为表、笺、状、青词、启、乐语、文、柬、札子、书、序、记、杂著、传、墓志等各体文章,其中启10卷、柬5卷、札子11卷。卷首载师璿序。序称其文章“雄深雅健,钜丽俊杰”。《四库全书总目》亦称:“王士祯尝评其诗,谓在无咎、叔用之下。盖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因由一时风气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北京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均藏有本集的清抄本。

晁公遡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益智录

益智录

《益智录》是一部模仿《聊斋》的短篇小说集。清解鉴撰。共十一卷,收短篇小说一百三十馀篇,约二十万字。各家书目均未见著录,仅见于(光绪)《山东通志·艺文志》。所引李佐贤《石泉书屋类稿》载《益智录序》称其“远绍《搜神》、《述异》、《齐谐》志怪之编,近仿《聊斋志异》之作,笔墨虽近游戏,而一以劝惩为主,殆主文谲谏之流欤”,可见当时《艺文志》编者也未见原书,因而据李佐贤《类稿》所载,仅列其名而已。作者标书名《益智录》,殆要借此益人神智,有裨世教也。

反啼笑因缘

反啼笑因缘

作者对于张恨水先生的文学,素来是佩服的。对于他那《啼笑因缘》,尤其是推崇的。既然佩服而又推崇的了,何以又敢做这《反啼笑因缘》呢?内中确有几层道理,应该在此声明一下:第一层是,无论那种小说,多少总有一点哲理,哲理是愈探讨而愈深奥的,而亦愈有兴趣的。读者苟能在此一反一正的两部小说之中,大家研究一些哲理出来,方始不算白读小说。第二层是,发行本书的人,对于原书,完全存着善意,毫无一丝恶意的。第三层是,本书乃是另起炉灶,并非什么影射脱胎。第四层是,原书是和西子、王嫡一样的美丽,本书是和无盐嫫母一样的恶劣,鱼目不能混珠,也是人们公认的。我说只要不违背出版法,不侵害著作权,我们这位恨水老同志,谅来不致笑我东施效颦吧?我的作书宗旨既已说明,书中一般脚式,就得一个一个的登场出演了。

咆哮了的土地

咆哮了的土地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1932年湖风书局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作品描写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早期农村革命运动的面貌,显示了中国农村革命斗争的伟大力量。作品描写了大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革命工人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回到了家乡,在农民中播撒了反抗的火种,土地开始咆哮了。他们组织了农会,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这巨大的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农民们开始觉醒。不久“马日事变”发生,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觉醒的农民在张进德等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冲出包围,夺回了“金刚山”。作品着重塑造了两个革命者的形象。张进德是一个矿工。他沉着老练,耿直勇敢,阶级觉悟高,反抗性强,讲究斗争策略,善于联系群众,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是一位成熟的农民运动领导干部。李杰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他曾参加黄埔军官学校,卷入革命洪流中。他看到某些假革命的真面目,于是回到家乡做实际工作。他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地主家庭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最后在战斗中牺牲。作品崭新的主题和人物在当时的进步文坛上具有开拓意义。小说既有浓郁的革命激情,又有细致的客观描绘,生活实感很强。《咆哮了的土地》是作者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收入《蒋光慈文集》第2卷。

青村遗稿

青村遗稿

元诗别集。1卷。金涓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金涓原有《湖西》、《青村》2集,共40卷,但久已亡佚。本集是他的后人辑佚而成,编于明嘉靖年间,所以叫“遗稿”。卷首有门人王可宗撰《祭青村先生文》。集中只有第1篇是文,其余都是诗。卷末有附录。最后是明嘉靖四年(1525)金江序。金涓隐居于元明之间,他的诗中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当时的社会面貌。如《送李子威之金陵》诗中,既有乱后国脉重振的喜悦,又有不牵拘于仕途的自甘寂寞的表白。结句说:“若见潜溪宋夫子,勿云江汉有扁舟”。宋濂与他同学之谊很深,又仕于新朝,他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乱中自述》、《暮秋怀归》、《自叹》、《春暮客中述怀》、《喜雨寄杨伯容》等诗都是颇有韵味的好诗。他的诗风显然受到南宋江湖派影响,但从诗的内容与诗人的志趣来看,却非江湖派末流可比。本书常见的版本有《金华丛书》本(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春秋后传

春秋后传

十二卷。陈傅良撰。陈傅良认为,《左传》记录的为鲁史旧文,因此,《左氏》有而经不书者,皆为孔子笔削。《春秋》之不书,实际上亦是书,而从《春秋》所书也可推求其不书。陈氏之说 《春秋》, 以 《左传》为主, 而参之以《公羊》、《榖梁》,其论亦多发先儒之未发。如其认为有隐桓庄闵之《春秋》,有僖文宣成之《春秋》,有襄昭定哀之《春秋》。春秋之始,犹知有天子之命,王室甚威重。自霸者之令行诸侯,不复知有天子。齐晋楚吴越霸权交替,致使蛮夷侵陵中国而春秋终。其说虽不出“尊王攘夷”、“严夷夏之辨”之窠臼,然其不宥于“书例”之成说,重视史实,实较宋代诸儒之空谈为高。又此说与吕祖谦论《左传》大纲领大同而小异,两人友善,未知谁先创此说。此书虽多出新意,但每传之下必注此据某说,此据某文,诚谦谦君子。其征引亦非常广博。其门人周勉《跋》称,陈氏著此书,将脱稿而病,学者欲速得其书,乃雇人抄写,因此纰漏不少。其中有已为陈氏所删掉的却抄了下来,有陈氏以卡片形式欲加以改正的,却被漏掉。所以此书不能称之完本。虽然如此,陈氏此书对元明学者颇有影响,如元代著名经学家赵汸,于宋代说《春秋》者就最推重此书。现存宋勒有堂刻本、宋残施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菩萨戒本(玄奘)

菩萨戒本(玄奘)

全一卷。唐玄奘译。书成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萨戒律仪而成。为弥勒菩萨所说,世称瑜伽戒本。又称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之轻戒,相当于梵网经之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之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大同小异,然无归敬偈,共举出四十三轻戒,即将第二十六戒‘不习学佛’分为二戒,另于第八戒下,别加‘利益犯戒生功德’一戒,戒文之后又举出忏悔法。此外,有关本戒本之戒数,一般多依据瑜伽论记卷十下之说,计为四十三轻戒,若依据其他律疏,则因开合不同,而有四十二戒(即所谓四重四十二轻)、四十四戒、四十五戒等异说。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