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集
作者:苏辙
诗文别集。北宋苏辙(1039—1112)撰。四集九十六卷。辙有《诗集传》已著录。是编有正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正集为元祐以前之作有诗十六卷,赋一卷,辞诗、铭赞一卷,新论、策问各一卷,书、记各二卷,墓、表、铭、传、叙、祭文、祝文、青辞二卷,西掖告词六卷,北门诏书二卷,论时事十二卷。表状三卷,启事一卷。为元祐九年至崇德四年间之作,有诗四卷,杂文一卷,《孟子解》一卷,《历代论》五卷,《颖滨遗老传》二卷,册文、手诏、策题、札子、叙录、笏记、表状、表疏、青词、祝文、祭文、杂文、墓志、神道碑等十一卷。三集为崇宁五年至政和元年间之作,有诗四卷,诗、赋、铭、赞一卷,《策问论》一卷,《论语拾遗》一卷,《易说》、《洪范说》、《诗病五事》一卷,《书传灯录后》一卷,记一卷。《应诏集》为策论及应试之作。四集皆辙手定,自宋至今,未改其原貌。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部备要》本,无《应诏集》十二卷;《三苏全集》本中正集作四十八卷。
章节列表
升序↑- 苏辙生平
- ●栾城集卷一 ◆诗五十二首
- ●栾城集卷二 ◆诗六十九首
- ●栾城集卷三 ◆诗七十五首
- ●栾城集卷四 ◆诗七十四首
- ●栾城集卷五 ◆诗六十六首
- ●栾城集卷六 ◆诗一百首
- ●栾城集卷七 ◆诗五十六首
- ●栾城集卷八 ◆诗六十八首
- ●栾城集卷九 ◆诗七十首
- ●栾城集卷十 ◆诗九十六首
- ●栾城集卷十一 ◆诗八十六首
- ●栾城集卷十二 ◆诗八十九首
- ●栾城集卷十三 ◆诗八十六首
- ●栾城集卷十四 ◆诗八十五首
- ●栾城集卷十五 ◆诗八十五首
- ●栾城集卷十六 ◆诗一百二十首
- ●栾城集卷十七 ◆赋八首
- ●栾城集卷十八 ◆辞五首
- ●栾城集卷十九 ◆新论三首
- ●栾城集卷二十 ◆策问三十四首
- ●栾城集卷二十一 ◆书一首
- ●栾城集卷二十二 ◆书十首
- ●栾城集卷二十三 ◆记九首
- ●栾城集卷二十四 ◆记九首
- ●栾城集卷二十五 ◆墓表铭四首
- ●栾城集卷二十六 ◆祭文九首
- ●栾城集卷二十七 ◆西掖告词六十一首
- ●栾城集卷二十八 ◆西掖告词六十一首
- ●栾城集卷二十九 ◆西掖告词六十一首
- ●栾城集卷三十 ◆西掖告词五十九首
- ●栾城集卷三十一 ◆西掖告词五十一首
- ●栾城集卷三十二 ◆西掖告词四十九首
- ●栾城集卷三十三 ◆北门书诏五十四首
- ●栾城集卷三十四 ◆北门书诏祈祝九十首
- ●栾城集卷三十五 ◆论时事状三首
- ●栾城集卷三十六 ◆右司谏论时事十首
- ●栾城集卷三十七 ◆右司谏论时事十八首
- ●栾城集卷三十八 ◆右司谏论时事十四首
- ●栾城集卷三十九 ◆右司谏论时事十五首
- ●栾城集卷四十 ◆右司谏论时事十七首
- ●栾城集卷四十一 ◆中书舍人论时事三首
- ●栾城集卷四十二 ◆户部侍郎论时事六首
- ●栾城集卷四十三 ◆御史中丞论时事十二首
- ●栾城集卷四十四 ◆御史中丞论时事十首
- ●栾城集卷四十五 ◆御史中丞论时事八首
- ●栾城集卷四十六 ◆御史中丞论时事札子十三首
- ●栾城集卷四十七 ◆中书舍人撰两府请贺谢表状十首
- ●栾城集卷四十七 ◆辞免恩命表状札子十六首
- ●栾城集卷四十八 ◆杂谢恩命表状二十一首
- ●栾城集卷四十九 ◆代人上表二十三首
- ●栾城集卷五十 ◆启事二十二首
- ●栾城后集卷一 ◆诗七十首
- ●栾城后集卷二 ◆诗七十首
- ●栾城后集卷三 ◆诗七十首
- ●栾城后集卷四 ◆诗七十首
- ●栾城后集卷五 ◆杂文十二首
- ●栾城后集卷六 ◆孟子解二十四章
- ●栾城后集卷七 ◆历代论一〈并引〉
- ●栾城后集卷八 ◆历代论二
- ●栾城后集卷九 ◆历代论三
- ●栾城后集卷十 ◆历代论四
- ●栾城后集卷十一 ◆历代论五
- ●栾城后集卷十二 ◆颍滨遗老传上
- ●栾城后集卷十三 ◆颍滨遗老传下
- ●栾城后集卷十四
- ●栾城后集卷十五
- ●栾城后集卷十六 ◆札子十五首
- ●栾城后集卷十七 ◆表记札子状十四首
- ●栾城后集卷十八 ◆表状疏十九首
- ●栾城后集卷十九 ◆青词十一首
- ●栾城后集卷二十 ◆祭文十八首
- ●栾城后集卷二十一 ◆杂文十三首
- ●栾城后集卷二十二 ◆墓志铭一首
- ●栾城后集卷二十三 ◆神道碑一首
- ●栾城后集卷二十四 ◆杂文五首
- ●栾城三集卷一 ◆诗七十首
- ●栾城三集卷二 ◆诗七十一首
- ●栾城三集卷三 ◆诗七十首
- ●栾城三集卷四 【诗十二首】
- ●栾城三集卷五 【诗赋铭赞共十首】
- ●栾城三集卷六
- ●栾城三集卷七
- ●栾城三集卷八 ◆杂说九首
- ●栾城三集卷九 【书传灯录后】
- ●栾城三集卷十 【记四首】
- ●栾城应诏集卷一 ◆进论五首
- ●栾城应诏集卷二 ◆进论五首
- ●栾城应诏集卷三 ◆进论五首
- ●栾城应诏集卷四 ◆进论五首
- ●栾城应诏集卷五 ◆进论五首
- ●栾城应诏集卷六 ◆进策五道
- ●栾城应诏集卷七 【进策五道】
- ●栾城应诏集卷八 【进策五道】
- ●栾城应诏集卷九 ◆进策五道
- ●栾城应诏集卷十 ◆进策五道
- ●栾城应诏集卷十一 ◆试论八首
- ●栾城应诏集卷十二 ◆策一道
- ●补遗 ◆诗三十六首
- ◆词二首
- ◆奏议二十三首
- ◆杂文四首
- ◆题跋四首
- ◆尺牍十一首
- ●附录 ◆传记资料
- ●序跋提要 【栾城后集引】
猜你喜欢的书
康济录
《康济录》原名《救饥谱》,系清初钱塘县监生陆曾禹所辑。乾隆四年,其同乡吏科给事中倪国琏“录其大要,共为四卷”,奏呈御览。乾隆谕令南书房翰林“详加校对,略为删润”,命名为《康济录》,于乾隆五年刊行。此后至乾隆四十九年,又经校核,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吏部十三之政书类三“邦计之属”(以下简称“四库本”)。该刻本总目共列“前代救援之典”、“先事之政”、“临事之政”、“事后之政”等四卷及附录(包括“摘要备观”、“赈粥须知”、“捕蝗必览”和“社仓条约”),但其正文又将第三卷“临事之政”分为“卷三上”、“卷三下”两部分;将第四卷“事后之政”和“附录”并为一卷,分称“卷四上”和“卷四下”,后者所附内容次第编入“卷四下之一”至“卷四下之四”。故《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共为六卷。
太公金匮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环溪草堂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 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东明闻见录
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九畹史论
一卷,清翟蔼撰。“九畹”是作者的号。本书共由五篇史论组成。①《辩方望溪淮阴传书后》,方苞认为韩信之罪在于请假王与约分地,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韩信的不幸在于以其能溶死而不善自令;②《书东坡贾谊论后》,苏东坡认为,不是汉文帝不用贾谊,而是贾谊不能用于汉文帝。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汉文帝不用贾生之策治理天下;③《马援论》认为马援背叛隗嚣投靠汉帝是不讲道义的行为;④《武氏论》探讨武则天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在于唐朝无人;⑤《唐藩镇论》论述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情况以及唐朝政府对藩镇姑息的态度。全书对某些历史问题能够反前人旧说,作出一定的探讨,但与其它史论著作比较而言,史识并不是太高,有的甚至是迂阔之论。
佛法与生活
于凌波居士讲述,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