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集

作者:周必大
文忠集

诗文别集。一作《周益公集》、《平园集》、《周益公大全集》、《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零四卷,另一本二百零六卷。宋周必大撰。必大晚年,在家乡吉州,尝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以详确称。必大卒,其子纶与曾三异、彭权夏、许凌、罗克宣遵刻欧集之例,订校其集,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刻于吉州,计《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园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玉蕊辨证》一卷、《乐府》一卷、《书稿》十五卷及《附录》五卷。今有残本。其《辛巳亲征录》一卷、《壬午龙飞录》一卷、《癸未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丁亥遊山录》三卷、《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二卷,以涉及时事未刊。此后不久,吉守郑子敬为补刻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的《周益公集》二百卷,即此书。《解题》并称有年谱一卷。今按,年谱乃其子周纶撰,开禧刻时当已有。《宋史·艺文志》著录时,缺《承事录》。《文渊阁书目》卷九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经方例释

经方例释

《经方例释》为清代名医莫枚士所撰,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莫枚士,字文泉,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莫氏早年习儒,致力于古代经学、文字学等研究,后改习医学,对中医经典著作钻研尤深。其治学有方,知识渊博,曾校注《伤寒论》《金匮方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著有《研经言》及《经方例释》等书。 本书阐发《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之奥旨,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列方剂340首,其内容丰富,引证资料广博,集各家用药之精华。书后并有附录一卷,所载为《伤寒》《金匮》缺方及逸方。本书对于经方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原不题撰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通志‧艺文略》着录「修真历验钞并图一卷,罗子一撰。」又《云笈七签》卷七十二载《真元妙道修丹历验钞》一卷,题「草衣洞真子凝述」。罗子一疑为唐代道士,以草衣洞真子之名撰此书。书前有短序,谓此书备述丹法之要妙,据师传口诀及真经之解,将其不显者略而显之,集为图论。书中有十二图,每图后附短论,略述十二月炼丹之采药、火侯要诀。是以外丹术语解释内丹之图书。

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系综合性医书。又名《冯氏锦囊》、《锦囊秘录》。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康熙41年)。冯氏业医40余载,经验丰富,见闻颇广,此书殚一生之心力,历时30年纂辑而成。全书荟萃历代医家精要,删繁就简,参以己见,附以验方。分为卷首一卷、《内经纂要》二卷、《杂证大小会参》二十卷(内分《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十五卷、《杂证痘疹药性主治会参》十二卷。《杂证大小会参》包括胎儿、小孩、成人的各种杂病证治的综述,以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分门,又以虚实、寒热分条,采集各家论述及方药,既列古方、验方,又列加减法。《药按》是冯氏治案,大多为重笃复杂病案,治法宗温补,强调补肾健脾,大抵用八味、六味丸,八珍、十全等剂。《痘疹全集》对痘疹论述甚详,包涵概论、变证、兼证、方药、验方等内容。《杂证痘疹主治药性会参》阐述570味药物功能,其中213味药主治功用中有“痘疹会参”一栏,专述该药在治疗痘疹中的功效,体现了冯氏精于儿科的特长。此编内容丰富,各科病证辨证论治中尤详于儿科,并附有较多民间验方。刊行后素为医家所重,并传至越南、日本等国。越南名医黎有卓十分推崇冯氏,在他撰写的《海上医宗心领》中,较多地引录了《冯氏锦囊》的论述。

大声集

大声集

词别集。北宋万俟咏撰。一卷。咏字雅言,一说名雅言, 自号词隐。约宋哲宗元祐间在世。崇宁中(约1104)充大晟府制撰,按月用律制词。黄庭坚称为一代词人。原有《大声集》五卷,周邦彦为之序,后佚。近人赵万里辑成此编,收词二十七首,附录二首。其中《春草碧》、《三台》、《恋春芳慢》、《平乐慢》、《卓牌儿》、《钿带长》等,皆系自度新声。素有“词之圣者”(《花庵词选》卷七)之称,艺术上颇为考究。《长相思·雨》云:“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受温庭筠《更漏子》影响,甚至袭用原句,而化出新境,构成凄清氛围,音韵合谐,亦自成佳制。词家评其词“平而工,和而雅”,精心锤炼而全无斧凿痕。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

维摩经抄

维摩经抄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与《华严》、《楞伽》、《涅槃》、《起信》等,均属法性宗。认为《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并将此解释为理、行、报、用、教五种不思议。释文时并非逐句疏释,而是有重点地摘抄部分经文而疏释之,故名《维摩经抄》。释义简略精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

亦称《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湛然在《法华玄义释签》中依智顗所说的十种妙而建立。运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义,分十门论述色心等无二无碍:①色心不二门。谓一切诸法无非心性故,心具三千,色亦具三千,心能造,色亦能造,心、色同居一念,体非各别,“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是为不二。②内外不二门。谓所观内外二境本来互受、互摄、互具、互融,随便观察外境或内境,都能遍摄互融。③修性不二门。众生性具十界万法,凭圆修而彻显,“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常不改,修常宛然,性外无修,修外无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性德与圆修互融互泯。④因果不二门。众生一念心因具备真性、观照、资成三法,此因显发而成就佛果,故因果不殊,始终相即。⑤染净不二门。无明即为法性,一念迷染之心,本具三千的体用,与离染的净心本来无别。⑥依正不二门。一念心本具三千诸法,故依报正报同居一心,因果相摄,身土不二,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各各体遍法界,互摄互收。⑦自他不二门。由十界互具故,心、佛与众生各具众生及佛,同为一念,自他无别。⑧三业不二门。佛应机以三业说法,不出一念,故身口平等,心色一如。⑨权实不二门。菩萨等九界权法,与佛界一乘实法互相融摄,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法法皆妙,一一互收。⑩受润不二门。三乘众为能受,三乘法为能润,三乘法即一佛乘,如一雨普润众草木,无上下大小的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