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欢堂集

作者:田雯
古欢堂集

诗文别集。清田雯(1635-1704)撰。三十七卷,附《黔书》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雯字紫纶、纶霞,号山姜,(一作山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进士,授中书舍人,历官江宁、贵州巡抚,至户部左侍郎。着有《榕树四书说》、《榕村全书》、《山诗选》等。此集约三十四万字。含文二十二卷,其中杂着八卷、序四卷、题辞一卷、记二卷、铭表二卷、传一卷、跋一卷、杂文三卷。收文凡二百二十七篇。又诗十五卷,收诗一千一百余首。各体皆备。其诗文,如《淘金谣》、《采砂谣》诸篇,反映人民苦难生活,风格平易通畅,组织繁富,自成一家,更欲雄伟奇丽,别辟门庭。王士祯《居易录》称“《黔书》篇不一格”,“是亦好奇之一证,存备文章之别格云尔”。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本。

田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罪与罚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酗酒、卖淫、杀人、犯罪等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学问题。尽管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唯心的”、“空想的”,但是却发人深思。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原是个聪明、正直、诚实、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但他非常高傲、自命不凡,性情孤僻。他总是单枪匹马与生活搏斗,结果屡遭失败。现实生活教育了拉斯科尔尼可夫。在这个社会上,靠诚实的劳动是很难维持生活的。经过思考,他确信,人有平庸和非凡的差别,非凡的人完全可以否定法律和道德,有权为所欲为,成为统治者。这样既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又可获得普遍的尊敬。为了证实自己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杀死了一个放印子钱的老太婆,想用她的钱来周济社会上的穷人。他把杀人犯罪当作反抗社会的手段和摆脱现状的出路,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反映。但是,这种个人反抗的手段并不能替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打开一条出路。拉斯科尔尼可夫在杀死老太婆之后,曾企图逃避惩罚,但他又感到杀了人就等于毁灭了人性,于是便陷入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拉斯科尔尼可夫所受到的真正惩罚既不是来自警察的追捕,也不是来自政府的惩治,而是来自良心的谴责。灵魂深处展开了“善”与“恶”的激烈斗争。他要清洗自己的罪过,就得顺从妥协,忍受苦难。最后终于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动投案自守。对社会问题的哲理探索、对人物犯罪前后心理过程的细腻描绘,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宁古塔山水记

宁古塔山水记

山水志。清张缙彦(1600?—1672? )撰。二十二篇。缙彦字坦公,河南新乡人。明崇祯进士,历官知县、布政使、兵部尚书。仕明、大顺、清三朝。康熙初年,因文字狱流宁古塔,死于戍所。辑有《天下名山胜概记》。曾游览考察今牡丹江一带城镇村屯、名胜山川,于康熙九年(1670)成书,约一万八千字。冠序三篇,记山十一座,水五处,城村五处,名胜三处, “杂记”所载民族、风俗和黑龙江流域草木鸟兽虫鱼颇有价值。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山水志。有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据康熙年间松石斋刻本标点铅印本。

周公解梦书

周公解梦书

又名《解梦书》、《新集周公解梦书》。占梦吉凶书。古代人们认为,梦可以预兆人的寿夭、贫富、贵贱、吉凶、祸福、得失、升降等,梦后求解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敦煌《解梦书》集中反映了唐人对各种梦的解释。《新集周公解梦书·序》认为,人见好梦即喜,见恶梦即忧。而智者解之,恶梦即吉,愚人说之,好梦也凶。看来关键在解。就其所列条款看,涉及各类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六畜家禽等。如“梦见上天者生贵子”,“梦见拜日月者大吉”,“梦见日月没者大凶”,“梦见大石者益财”,“梦见上山,所求皆得”,“梦见燃火者主大吉”等。由于解者各主其说,因而出现同梦多解甚至相互牴牾的现象。 今天还很难说它有多少科学性。

台海思恸录

台海思恸录

正文全卷凡五篇,题思痛子撰。另附录“中日兵事本末”一篇,罗惇曧撰;“东方兵事纪略”(“台湾篇”上下)二篇,姚锡光撰。“台湾思恸录”记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进据台湾时军民战守之经过,分台防、台北、台湾(今台中)、台南、澎湖五篇。作者未具真实姓名,未知何许人;据其“自序”,显係台产。“自序”说明此书题名之由有谓:‘盖生于台、长于台,身受台之创钜痛深、亲见台之同遭蹂躏而“痛定思痛一也’。书成于割台之后一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自较可信。附录作者罗、姚两氏事略,待考。“中日兵事本末”篇,溯自同治年间中日商订“通商条约”始,继而日本出兵台湾、併吞琉球,以至由朝鲜问题引起甲午之战讫和成赔款割台,始末略备。“东方兵事纪略”原分衅始、援朝、奉东、金旅、辽东、山东、海军、议款、台湾(上下)等十篇,特取其最后两篇。至其“议款篇”,另收入第四三种“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附录”。又,罗惇曧另有“割台记”篇,收入第五七种“割台三记”。按“台海思恸录”正文未见刊本,今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辑编。

天方性理

天方性理

回族伊斯兰教哲学著作,刘智撰。全书分“本经”、“图传”两部分;书前附自序、序文及“采辑经书目”。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行。主要内容以伊斯兰教一神论观点结合中国宋明理学,论述宇宙起源,包括大世界(即天地)与小世界(即人)、性与理之关系。本经为四言体八字一句,附总图10幅,为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图传有图60幅,传文60篇,为本经内容的阐述。两者构成了回族伊斯兰教哲学体系。

普贤菩萨发愿文

普贤菩萨发愿文

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