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集

作者:郑板桥
郑板桥集

清代郑燮著。分诗词卷、题画卷、书信卷、杂著卷四个部分,系作者生前编定。作者的散文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家书部分。他推崇“沉着痛快”的美学风格,认为“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并举出“《左》、《史》、《庄》、《骚》、杜诗、韩文”“六君子本色”为例,加以证明(见《家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这突破了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神韵说”的藩篱,也越出了自唐以来部分文论家以含蓄蕴藉为无上妙境的局限。作者以禅论文,提出了“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补遗·与江宾谷、江禹九书》)的著名观点。他强调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强调作品艺术的“美”、内容的“真”和命意的“善”三者兼备:“理明词畅,以达万物天地之情,国家得失兴废之故。’(同上)他把这类作品称之为“大乘法”,而把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锦绣才子”那些“劳而无谓”的作品称之为“小乘法”。虽然以禅为喻不免有几分模糊,归入“大乘法”的作家作品也未必都很恰当,但作者的倾向性是明显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郑板桥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给青年诗人的信

给青年诗人的信

殿堂级桂冠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一个对生活、历史和自然始终保持“古老敌意”的诗人,一段诗人与诗人诗心交融的佳话;这已经不是一本新书了,当你拿起它时,它早已被无数诗人或准诗人,总之是热爱诗和美的人们读过、感叹过;沉钟社诗人冯至1931年经典译本,十年再次完整呈现。可能你已经等了太久,现在它来了;全书经译者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校正,师承自冯至先生的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提供专业指导;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陈青之著,前后历时10载,写成于1934年7月,经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桢、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马寅初、冯友兰、顾颉刚等众多大学者组成的大学丛书委员会审定,收入“大学丛书”,于1936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此书一出即好评如潮,虽值兵荒马乱之际仍再三重版。主要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个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创作之亮点,在于他对“儒主线说”的最系统阐明。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民族思想,始终受儒家思想支配,其核心是“伦理”,于自身修养取“听天由命主义”,于社会秩序取“正名定分主义”,于论断事理取“折衷调和主义”。因此“中国教育史”实际就是一部“中国德育史”。

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

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

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言导引服气、炼丹养生之道。谓混沌之初,元气凝而成水。水为丹祖,乃五行之首,万物之根。炼丹须以此真一之水入于华池,方能交感结胎。又称此水即黑铅,其真精号真铅,长与太阳流珠和合,长养万物。水中生金。号曰白金,是真水银,乃还丹根基。采为丹基,行功进道,按「四季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昼夜百刻」,依法修行导引、吐纳、潄咽之术,即可身安体健,除病延年,「久行者仙道不远也」。

红石山

红石山

杨朔著。作于1945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写龙烟铁矿矿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故事。在日寇统治下,矿工遭受非人的痛苦和压迫。面对敌人的残暴统治,矿工的态度不一。作品着力描绘三类人物。董长兴只对敌人痛恨而缺乏反抗的勇气,最后在痛苦中牺牲。殷冬水既仇恨敌人,又敢于反抗,但只凭个人力量去自发地作斗争,结果被敌人惨杀。胡金海是个勇敢而又富于反抗的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斗争中逐渐认识组织起来的力量,参加了游击队,组织地下军,最终胜利地解放了矿山,也最后解放了自己。小说通过红石山工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的描绘,说明工人阶级要求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的真理。作者在刻画人物、组织故事、运用语言等方面力求为工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炎凉岸

炎凉岸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目次前题《新编清平话史炎凉岸》,下题“生花梦三集”。8回。无名氏撰;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青门逸史点评”。今大连图书馆藏有日本抄本。书叙袁化凤与冯女爱情故事。明弘治时抚院书吏袁七襄与冯国士相友善,指腹为婚。袁妻生子化凤,冯妻生女,结成姻眷。后冯中进士,贵贱悬殊,负心赖婚。但冯女与凤化各守信约,不肯相负。冯女削发为尼,誓守贞节。化凤后为刘瑾养子,登第显贵,不负冯女,终成夫妇。创作主旨在于劝戒,作者谓:“单为今日人心浇薄,交情冷暖,世态炎凉,奉富欺贫,趋炎附势,有感而作。”有日本抄本,大连图书馆藏。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清寂震述并序跋,魏学渠序,附修习金刚三昧行法,震禅师所著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