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堂文集
作者:连横
近代文集。4卷。连横著。初版本未见。1964年12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编印。该集成稿于清末民初。共收文104篇。其中卷1收论说18篇、序跋31篇。卷2收传状12篇、墓志6篇、杂记17篇、哀祭7篇、书启7篇。卷3收笔记4篇。卷4收笔记2篇。其论说文几乎全是考证、诠释、论辩性的文章,学术性很强。序跋、传状、杂记文记叙生动,感情真挚,文学色彩甚为浓厚。笔记文大都记载台湾风土民情及历史掌故,颇具台湾地方文献价值。据其子连震东所藏《雅堂文集》抄本及其他若干手稿整理而成。有1987年台湾大通书局印行《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收入第八辑。另《雅堂先生文集》、《雅堂先生余集》,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本。
猜你喜欢的书
凤山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李丕煜修,陈文达等纂。十卷,首一卷。丕煜,河北滦州(今滦县)人。康熙贡生,官南平、凤山等知县。文达,台湾县(今台南)人。康熙贡生,曾参加修纂《台湾府志》及重修《台湾府志》。凤山为清初台湾府三县之一,在台湾岛南部。此志参照两部府志和《诸罗县志》,补充采访资料, 于康熙五十年(1719)成书,凡十一万余字。卷首有山川、学宫图共十幅。正文分封域、规制、祀典、秩官、武备、赋役、风土、人物、艺文、外志等十志,含建置、山川、海道、文庙田、水利、坛、祠、水师防泛、赋役考、户口、杂记等八十六目。虽系该县首志,但不如《诸罗县志》详瞻。其中物产目载埔尖、虎皮秫、过山香、番麦、薯黍、米豆等二十八种粮豆作物,胡荽、白花菜、长豆、檨、释迦果、菩提果等六十余种蔬菜瓜果,莿竹、樟、楠、万年青、佛桑、龙舌草等八十多种竹木花草,鹿茸、紫萍等四十多种药材,海鸥、海翁、鹿等一百四十多种禽兽虫鱼,还有二十多种常见商品。为该志最有价值的一目。山川、赋役、庐舍、器用等志目较府志和《诸罗县志》为详。灾祥记康熙二十五、五十、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年地震,颇为重要。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和校订铅印本,多有漏误。
上清明鉴要经
《上清明鉴要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辑录七篇经方,其内容可分作两部分。《作明镜法经》、《真人道士摩镜经》二篇,言明镜之道。称以九寸明镜悬置左右或背后,可以照见鬼神,分形变化,避邪除害,又能使人耳目聪明,预知未来天下吉凶之事,或可透视五脏。书中详述制作和使用明镜之方法。《老子百花散辟兵度世方》、《仙人神酒方》、《神仙除百病枕药方》、《老子枕中符及药方》、《老子玉匣中种芝经神仙秘方》等五篇,皆为神仙药方。据称以草木或矿石药物按配方制作丸散、药酒或药枕,或种植灵芝,依法服用,可以辟兵消灾,治病祛邪,返老还童,长生延年。
洞冥宝记
民国扶乩著作之游冥类善书,撰写于1920~1921年,正式出版于1925年,题关圣帝君鉴定,三丰祖师批评,洱源惟一子编辑。共三十八回,十卷,有三十二万字,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情节交代之外,主体是各乩生“游冥”的经历和见闻。是关圣帝君为三期末劫,人心险恶,无术化导而颁也。每一晚都有两位神仙降临,一位镇坛,一位则带领游生前往各处游历。从第五回开始周游冥界,一夜一处,用了超过五卷的篇幅来铺陈地狱的恐怖,警醒愚顽。其后的四卷则游历天界,参访各路神圣仙佛,功成后关帝大开“万仙会”。玉皇感念他劳苦功高,遂退位让贤。当时的善书虽多,但《洞冥宝记》一问世,便引起了轰动。
女界鬼域记
小说叙述女校学生莺娘、沈鱼为求标新立异而作出的腐败言行。作者意在求“全国女同胞腐败者及早改良,文明者益图锐进,淬精励神,共勉为完全无缺,高尚优美之好学生”。《最新女界鬼域记》是一部不大为人注意的讽世小说,讽刺一些闺阁女性为赶时髦进了学堂,却不学无术,尽搞些自由结婚的勾当,批判女子教育的失败。小说主旨逆时代潮流而动,讽刺起步不久的女子教育,思想价值不高。但对于废除缠足陋习,作者则充分放开了想象,将当时社会对于此事的心态纳于笔下。
东坡书传 [四库本]
十三卷。宋苏轼撰。该书《四库全书总目》着录作十三卷,库书为二十卷,数目不合,《总目》着录有误(说见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东坡书传》又称《东坡先生书传》。据晁公武《读书志》,该书对王安石《书》说多所驳议。王书不传,难考苏、王之同异。苏轼究心经世之学,明于事势,且长于议论,其书主要内容以阐释《尚书》义理为主,于兴衰治乱之理多所揭示,分析精辟;对名物制度也有所考据,句读也有独到之处。该书问世之后,在当时影响颇大,林之奇作《尚书全解》、蔡沈作《书集传》,于此书皆有所取。朱熹评价此书,以为是当时诸家《尚书》说解中最好的一种(见《朱子语录》)。唯该书考核水道,附益之以味别之说,颇遭后人非议。该书版本有明万历间刻本,明刻《两苏经解》本,明朱墨印本,《津逮秘书》零本,清顺治刊本,民国十一年(1922)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阿毗昙心论
梵名Abhidharmahr!daya -s/a^stra 。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以发智论、六足论为基础的说一切有部,因大毗婆沙论之编集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之立场。由于大毗婆沙论太博大,法胜遂于西元二五○年将该书浓缩为二五○偈,为说一切有部重要论书之一。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于印度,此论之研习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东坡书传 [四库本]](/d/file/books/e363b14f6873c2495ffc60ac3e7dede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