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持正集

作者:皇甫湜
皇甫持正集

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所收入,其卷数、杂文篇数均与晁公武读书志同。文按赋、策、论、序、碑、记等顺序编次,集中有赋六篇,其《东还赋》、《伤独孤赋》、《醉赋》等较有名。这些赋言语著力铺排,借物抒情言志。清光绪年间冯焌光辑《三唐人辑》,有补遗一卷。近人缪荃孙辑《三唐人辑》本,并撰有校记。

皇甫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英国剧作家、诗人沙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601年。故事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历史家萨克索的《丹麦史》中一个王子复仇记。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登堡大学读书,他叔父克劳狄斯鸩兄娶嫂篡夺了王位。哈姆雷特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致死的原因,嘱他复仇。同时,克劳狄斯怀疑哈姆雷特知道真情,先后派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等人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雷特用一场“戏中戏”证实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心为父报仇。他把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他去英国出差,想借英王之手杀死他,但他发现阴谋,中途折回。奥菲利娅因父亲被杀而疯癫自尽。国王又挑拨奥菲利娅之兄和哈姆雷特比剑,想用毒剑刺死他。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国王、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之兄同归于尽。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的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十九世纪英国一位文学评论家赫士列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中指出,在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在思想和感情精致的发展方面占先”。

妙绝古今

妙绝古今

通代散文总集。4卷。宋代汤汉编。此书旧本无编辑者姓名。仅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南赣巡抚谈恺刊书序和南安知府王廷幹跋,均称其为宋人所选。《宋史·艺文志》亦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据元人赵访《东山存稿》考证,认为是汤汉所编。此书所编皆古代散文,始于春秋左传,终至北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所选文章79篇。先秦文章取《左传》、《国语》、《庄子》、《列子》、《孙子》、《荀子》、西汉文章取《史记》、扬雄《答客难》、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诸葛亮《出师表》,唐代文章取韩愈《获麟解》、《答李翊书》等、柳宗元《梓人传》、杜牧《守论》,宋代文章取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欧阳修《泷岗阡表》等、曾巩《新序·目录序》、徐稚《祠堂记》、王安石《书洪范传后》等、苏洵《族谱引》、苏轼《六一居士集序》等。此书编选目的在于为学习古文者提供精良的选本,所选篇目皆“体近乎古而义切于用者”,“云妙绝古今者,谓文章必有法程而凡操觚染翰者固当究心乎体要欤”(王廷幹《序》)。此书在编选意图上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相似,体例上仅以夹注形式简注难读难解的字词,未加品题和评点。有明刊本、《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太史公书义法

太史公书义法

近代孙德谦撰。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孙氏此书的研究方法既非史料考证(如赵翼、梁玉绳),亦非文章评论(如吴见思、牛震运),而是致力于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史法”与“体例”,即所谓“义法”。共五十篇,不仅揭示了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著史意图;亦从“义法”着眼,对《史记》的编纂体例、史料剪裁、书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通过揭示《史记》的“义法”,此书对一些《史记》学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国戏剧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戏剧的批评切中要害,它和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改良思潮是一致的,在戏剧改革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文中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黄庭经秘义

黄庭经秘义

回杨子着;古仙经,澹元冷谦注,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吴宝震,一名吴沃尧,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别署趼、偈、怫、茧叟、茧翁、(雁灬)叟、趼廛、茧闇、检尘子、野史氏、老上海、岭南将叟、抽丝主人、中国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这个笔名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