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磵集
作者:北磵居简
诗文集。南宋释居简撰。10卷。一本20卷。居简字敬叟,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住净慈光孝寺。因久寓北,故以名集。其集原诗、文各为一编单行,文10卷,诗9集。文集原附嘉定十年(1217)张自明序。二集宋刊本曾存于日本,尚完帙,文集后题“崔尚书宅刊梓”。日本又存宋刊《北磵外集》,不分卷,载有关赞颂题跋等,末附僧大观撰行述。此外,日本有五山刊本,合文集、诗集、外集为20卷,系据崔尚书宅本翻刻。国内涵芬楼曾藏宋刊残本,阙九、十两卷。《四库全书》据旧抄本著录,仅文集10卷。居简诗文清新俊拔,张序称其文与唐圭峰禅诗相伯仲,诗则在参寥、觉范之上。又精于鉴别,集中书画碑版题跋多中肯之语,其中《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注明方圆叟即世所谓“济颠”者,尤可资考证。
北磵居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止园医话
医话,三卷,罗止园著。卷一生理学合参: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阐述,包括脑、血液、皮肤、消化器、循环器、呼吸器、排泄器、神经系、五官器等方面。西医部分详细讲解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如大脑主知觉、小脑主运动等;中医部分则论述了五脏六腑、营卫、腠理、筋骨、脑髓、经络等概念和生理功能。 卷二病理学合参:依据发热、咳嗽等症状、证候,探讨中西医之病理。内容涵盖了热、痛、血、呕吐、谵语、泻、肿胀、汗、头痛、喘、厥逆、心悸、呃逆、口干、二便不禁、炎症等多种病理表现,对每种病理的病因、症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卷三病症论治:收录了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六篇,血崩、胃溃疡、胁痛、肿胀等内伤杂证十篇,并载验案四十则。详细记录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法,每个医案均详析其病证及治疗特点,后胪列方药若干条,辨证精当,审脉确切。
雅舍菁华
梁实秋散文精选,收文71篇。收录的都是梁实秋足已传世的著名小品文。
黄庭坚诗选
宋诗别集选注本。今人潘伯鹰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注者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宁陈三立覆刻日本宽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闲翻宋绍定五年(1232)闽中刊本《山谷诗集注》和朝鲜活字本《山谷外集诗注》为依据,精选一百五十首诗作,详加注释,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黄庭坚诗歌选注本。注者在任渊、史容注释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传及宋人笔记中与黄诗有关的材料,并参照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有关见解,对所选作品在用典、句法、诗旨等方面的特点作了颇为详赡的注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常常联系对具体作品的阐释将这类诗作的句法特点作简要交待,如《内集·次韵公择舅》注云:“这是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精于此体”,“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此种种,对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宋诗的独特面貌,颇富启发意义。卷首导言对黄庭坚的生平、政治见解、思想渊源及其诗作在章法、写景、句法方面的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对理解所选诗作甚有裨益。
满文老档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历代名女传,3卷。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曾任《永乐大典》总裁官。是书系永乐元年(1403年)仁孝皇后徐氏为阐扬 “风教” ,劝成祖敕令缙及黄淮、胡广等人共同撰辑。上卷为历代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书所录,皆为旌表按封建伦理规范行事之妇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许颙二妾陈氏、牛氏,颙卒,皆自经死,事闻,诏旌为‘双节之门’。” 书成后,即 “颁之六宫,行之天下,俾为师氏知所以教,而闺 门知所以学。”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来,夫权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从四德” 、“从一而终” 、“为夫死节”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书实有深远影响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妇人集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入馆修《明史》,后病卒。著有 《箧衍集》(已著录)。是集收录了有关明末清初一些颇有才气和行为贞烈女子的资料(包括其生平及著述等),如长平公主、宗梅岑、袁氏三女、桐城姚夫人、会稽商夫人、钱塘陆么凤等。每述一人,辄详述其生平事迹 (尤其贞烈之行)和主要著述,并广征博引,于文中详加注释。集中所述及妇女的故事,大多有哀怨,凄惋之意,反映了战争年代,国破家亡流散妇女的悲惨命运。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尤其是南明妇女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所引之材料,如董以宁 《楚游闻见录》、汪婉 《钝翁说铃》、钱谦益《文江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亦是研究明清之季笔记小说的参考材料。现存最早刊本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如皋冒丹注。后重刻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录入 《海山仙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