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学术通讯
——平阳与韩原
颉刚先生:
《责善》五期收读。大作《燕迁汾水考》提及韩原非今之韩城,弟甚赞同。鄙意可由平阳之所在以定韩原之位置。《史记·韩世家》:“韩武子事晋,得封于韩原,宣子徙居州,贞子徙居平阳。”鄙意以为韩都三迁皆当在浍水、绛水流域。《战国策·秦四》:“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水经注》:“绛水出绛山,西北流注于浍。”又:“绛县南对绛山。”此绛县当即今曲沃,但非晋都新田。新田又称新绛,既非今日汾水北岸之新绛县,亦非绛山南麓之绛县,鄙意疑其在汾、浍交流之三角洲上。《左传》成六年,韩献子称其“土厚水深,有汾、浍以流其恶”,足证俗说新田在曲沃西南二里之非。新田之义,似为新近冲积之田,既兼濒汾、浍,则决不仅濒浍水。浍水南岸即绛山北麓,绛水流经其间,则平阳应于此间求之,约略当今侯马南方附近之地。俗说谓唐尧所都之平阳为在今临汾县,鄙意决为非是。盖《史记·晋世家》已明言“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又言“曲沃邑大于翼,翼城,晋君都邑也”。“献公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俗说既承认翼与绛皆在浍水及其支流绛水流域,则此流域应为周初所灭古唐国之旧域,《帝王世纪》所称之尧都平阳亦应在此旧域求之,不得更于北方百里外嫁之临汾也。《战国策·秦四》既明言“绛水利以灌平阳”,则更证明此平阳确为唐尧之古都,亦即韩贞子之新都,至三家灭智氏时仍未他迁者。鄙意上古地面气温较高,雨量较富,故大河之濒多储渟为大泽。汾水上游有昭余祁泽即其一证。古人定都设邑,因此多在小河之流域。例如陕西之雍水、汧水为周秦古都,而泾、渭之发达反在较后。故唐尧患水之时,决不致定都于汾水泛滥之临汾。晋迁都三次亦皆不出浍水流域,亦即不出唐之旧域。而其自上游逐渐移居下游,则与周秦相似,可为河水渐干之证。此固闲话,然平阳既为韩贞子之都,则其故都韩原亦当在附近。由周、秦、晋迁都皆自上游趋下游之例推之,则韩原当在平阳之东方,浍水上游之南岸。而晋都故绛则犹在其上游。盖秦穆公渡河伐晋,必循汾水、浍水南岸以指故绛,晋惠公“三败及韩”,急云“寇深矣”,则韩原距离故绛必极近也。江永疑为“盖在山西河津、万泉之间”,似亦非是。
除上述理由外,梁山之所在亦可为一证。鄙意梁山当在浍水发源之地。《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因“山崩川竭”,故次年“晋人谋去故绛”而迁于“土厚水深”之新田。《大雅·韩奕》所恭维之“奕奕梁山”必在韩原举目能见之地。晋人因山崩而迁都,则此梁山即《韩奕》之梁山。盖故绛濒浍,梁崩而浍竭,故不得不迁都于浍水下游与汾水交流之三角洲上也。尊说欲以吕梁山当此梁山,鄙见未敢赞同。一则吕梁在晋、韩北方,相距四五百里,为人目所不能见,当不致尊为国之镇山;再则吕梁山崩颓,汾水枯竭,与晋之国都无直接影响,不致无故迁都。鄙意翼城、浮山两县界上有山高至一千五百公尺以上,当为浍水导源于是,似足当梁山之称,为晋、韩之镇。
上述平阳之说,仍有二点须解辩:一、《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则平阳此时实为赵邑。然此时韩宣子方卒,及其子贞子始徙居平阳,安知韩不以马首易赵之晋阳,平阳接近韩之韩原,互相调换,以便统治。《左传》所载,不乏先例。易得平阳之后,始移治之,此理固可通也。二、《战国策·燕二》:“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起乎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此平阳当在宜阳附近,当非复绛水旁之平阳矣。此点自宜注意。秦之侵韩,以少曲为左翼,宜阳为右翼,两周为中军,甚合当时战略。宜阳在河南,则此平阳当在宜阳之东,只二日程,似曾为韩都。《史记·楚世家》:“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亦以宜阳、平阳连类而称。可知韩在去绛水之后,迁阳翟之前,似曾在伊水或汝水或颍水之上游建都,仍名平阳。此种迁都而不易名之事不乏先例,商都之亳多至四处,郑东迁后仍名郑,即其明证。不仅平阳为然,即魏都安邑亦非首在姚暹渠流域之夏县也。鄙意安邑初在汾水旁之霍县附近。《史记·六国年表》:“秦武王后九年,取赵中都、西阳、安邑,”此安邑当为魏之故都而后来易与赵国者。《左传》闵公元年:“晋献公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魏世家》:“魏武子治于魏,魏悼子移治霍。”魏、霍连类而称,两地相距必迩。俗说乃以魏为在今之芮城,本无证据。霍在汾水东岸,魏或在其附近之支流。魏绛徙治之安邑亦当在魏、霍不远濒汾之地,故魏桓子惧智伯决汾水以灌之耳。三家共灭智氏之后,三分其地,魏始分得解池附近及河西之地,然后徙都于今夏县之北,仍名安邑。盖智城在今解县或虞乡县,《史记正义》引《古今地名》及《括地志》,似无疑义。智氏于晋六卿为最强,其力能远征赵之晋阳,当不容魏处解池之东共享池盐之大利也。鄙意不仅汾水有安邑,河西亦似有安邑,不仅河东夏县一地而已。《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十年,卫公孙鞅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此安邑,据《秦本纪》,知其属魏。既已降秦,不闻秦还之于魏。同年为魏惠王十九年,“魏筑长城塞固阳”,用意当在拒秦。而次年“卫鞅围固阳,降之”。此固阳,俗说乃推之往绥远,甚可笑。据战略地理求之,必在渭、洛之间,扼秦、魏之冲,是时魏在河西尚有二郡数十县,迟至二十余年后始割让与秦。秦既尚未占有河西,则亦无能迳陷河东之安邑。秦军首陷安邑而后陷固阳,则此安邑似在固阳之西。鄙意虽不愿坚持此说,但亦不妨提出备考,且用为安邑不限一处之证耳。在卫鞅围降此安邑之后六十六年,魏割河东四百里与秦之后四年,魏又纳安邑及河内与秦,一若此安邑不在河东而在河内者然。今虽未暇深究,然最初之安邑必在汾水流域则固可深信不疑也。
凡此皆未定之论,敬乞先生指正。此颂撰安。
弟姚名达上
(原载《责善》第一卷第十一期,1940年8月16日)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国语·鲁语》上都记曹刿说:
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史记·晋世家》:
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礼记·玉藻》:
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又《内则》:
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
这一役的经验,证实了优势的空军足以压倒海军而控制海权,德国因此起了征服英法的雄心。战局的发展已进到主力决战的阶段。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内燃机发动的重武器正好发挥其威力;五月十日是德国开始主力攻击的最好日期,实施名将舒里芬的加强右翼之遗策,五路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三国,陆空联络,风驰电掣,五天便解决了荷兰,十九天便解决了比利时,英法联军虽赶到比利时协助防御,但经不起德军数千辆自三十吨至一百吨坦克的冲击,和成万架飞机的轰炸,纷纷败退。在接冲的第五天,德军即已突破马奇诺防线的一段,从色当冲入法国北部,一直向英法海峡进展,第十四天即已陷落海峡岸的布伦,把已进入比利时西部和原在马奇诺防线西段的英法联军成百万包围在袋形阵地内。英法军拼命掩护退却,也仅仅剩余三十余万英兵从敦刻儿克撤回英国。马奇诺东段的法军被齐格飞防线的德军牵制着,临时调集一部分来防御从色当冲入的强大机械化部队,丝毫不能发挥效力。直至法比边境的联军消灭之后,德军才回师南向,于六月十四日和平的开进法都巴黎,二十日进占里昂,二十三日俘虏马奇诺东段法军五十万,二十七日占领法国全部西海岸,完成了对英大包围的阵势。
受了援挪失利的影响,铸成大错的英相张伯伦受国人的责难,悄然下台。一向反德的邱吉尔临难拜相,其日期适为德军进荷、比、卢、法之日。显然已嫌迟晚了。匆促出师,一蹶不振,坐视四国之亡而不能救。巴黎既破,法阁雷诺受反战派的排挤而去,老将贝当在组阁之前即向德国要求停战,几日内便签订了停战协定,解除陆军的全部武装,供给德国驻军的费用。时为六月二十三日,距五月十日仅四十四天。若计要求停战之十六日止,法国抗战仅得三十八天。
英军既退出了法比,除了直布罗陀,在欧陆已无立足之地。德军右翼延至挪威极北部,左翼延至法国西南极端,正面由荷、北、法紧临英法海峡,双方距离最近处仅二十二英里。德陆空军的强大几乎震破了每一个英人的胆,整个世界都为英国的命运担心。猜想着伦敦也即将为巴黎之续。然而在内燃机高热度下苦战数旬的德军须要安静的休息,肥美的六国财富须要仔细的消化。当着希特勒面前的不是气吞三岛的问题,而是如何掠夺六国资源,改组六国机构,以满足其无厌的欲望。
而且当德陷巴黎的次日,苏联又突然进兵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不久即夷为联邦的三个共和国。同月二十八日,苏联又出兵占领罗马尼亚国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那。这原是鉴于德军的闪击战术十分可畏,不能不加强西境的防御力量,所以乘德国全力西进之际,先行断然的处置。而且这些地方在苏联革命之前原是帝俄领土,收回失地,无可非议。可是德国国内缺乏天然煤油,煤油的来源除用油母页岩蒸溜而外,全仗罗马尼亚和苏联供给。如果东邻发生了问题,煤油来源一断,作战便极困难了。这时,罗马尼亚既无从取得英国所曾口惠的保障,割让了一片土地与苏联后,老冤家匈牙利、保加利亚两国又乘机要索失地,国势危急,十分引起德国的焦虑。因此,费了不少的手续,才把罗马尼亚原从匈、保夺来的两片领土割让他用,这已是八月下旬的事。不料罗国又发生内乱,直至十月初德军入罗镇压始得安静。这么一耽搁,英伦三岛的雾季已到,敌前登陆的机会已经错过。德国所能威胁英国的只剩下大队飞机轰炸各工业城市一种办法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大利国,在英军已退出欧陆后一周,德军已临巴黎城下之际,方才向英法宣战。进攻法境,才数十里,有名可道的战利品只有一个世界最小的摩纳哥国。德法停战之后,意军也不得不停止前进。参战已八个月,除了在东非洲夺得了英属索玛利兰外,埃及西北的索伦姆一役,丧失了数万大军,自十月二十八日进攻希腊,陆空海军一再被英希联军击破,其阿尔巴尼亚的殖民地已沦陷了一半。德国想从保加利亚或南斯拉夫假道援意攻希,既恐苏联的反对,土耳其的对抗,又恐整个巴尔干半岛战祸一发,粮食和铜矿的生产要受影响,因此按兵不动,让那盟友丢脸。
到一九四〇年底为止,欧洲的国际壁垒是这样的:轴心国以德国为霸主,控制着法国,降服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吸收了匈牙利、罗马尼亚,最后二国虽号称盟友,实际与法国无异。他们皆须绝对服从德国的支配,等于保护国。意国虽是德国并肩之友,但与西班牙一般,须相当的接受德国的指挥。南斯拉夫和瑞士则战慄于德意均势之下,苟安旦夕。保加利亚则已倾向德国,但受苏联影响,未敢参战。
民主国以英国为领袖,附和他的,在欧洲只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三国了。西班牙所以未助德意攻英之直布罗陀,即因恐英、葡联合进攻之故,此外则内部不稳,经济上依赖英国,亦其一因。
在二派之外,不偏不倚,举足重轻的,是苏联。在这一年中,他明白的吞并了立、爱、脱三国,并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达维亚,改组第十六个共和国。介在德苏均势之间的,有芬兰和瑞典。
这三大势力是今后欧洲大局的显明分野。自大陆而言,德陆空军已由三面包围着英国,但其海军力尚不足以合海而之圈。自海洋而言,英海空军也已由三面包围着德意等国,但其陆军纵使有窥伺意大利的可能,即决不能破坏德国的霸权。今后局势的推移,其决定力不在于德英两方,而在东方的苏联和西方的美国。
三
美国目睹着欧战的区域越打越近,重兵器的使用,越打越历害,反省到自身军备,特别是陆军装备的落后,着实起了绝大的恐慌。自德军出现于英法海峡以后,美国人心的恐慌更加十倍。罗斯福知道必须举国一致,庶可应付当前的危难。在法德停战之际,即以国防重任——陆海两部长,让与共和党领袖史汀生和诺克斯,从而实施征兵制度,再三增加国防经费,大举扩充海陆空三军的装备,以求自身武力的充实。一面陆续加强对英国的援助,以阻止德国的攻势。
英国自盟友中道仳离以后,形单影只,危险万状。八月十五日,德国飞机一千三百架首次袭击伦敦,以后动辄数千架,声势汹涌。英政府为救亡图存起见,不得不乞援于美国。八月十八日,英领加拿大与美国订的设立永久联合防御部,事实上已沦加拿大为美国的保护地。二十一日,英相又公布永久租借纽芬兰各军港及西大西洋各要岛予美国为海空军根据地。九月二日签约时始公布美国以驱逐舰五十艘让与英国,互相交换。这样美国公然助英抗德,已为毫不隐讳之事,德国为牵制美国减轻其援英力量起见,重新要求日本缔结同盟。日本正因为企图占有法领越南不遂,便要挟德国许他占有,以为同盟制美的条件。因此,德、意、日三国同盟便于九月二十七日签订,明白规定除苏联以外,如有尚未参战之国助英攻这三国,三国必联合一切力量以反攻之。这一个协定给与了美国以无上的威胁。美国便毅然负起反侵略的责任,于十月八日下令撤退在日本及其占领区的美侨,十七日又传出贷款一亿美元与中国的消息。战争的危机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面袭来,美国人心担忧着国运的前途,惟恐政府的更动会摇动国本,甚愿老成持重的罗斯福领导着国民应付这危局,因此,总统选举竞打破了建国以来的惯例,罗斯福竟能连任第三次。自此以后,美政府更能专心扩充军备,并加紧援助中英及希腊了。
四
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自一九三九年即已进入相持不决的阶段。那一年的三月南岳军事会议决定了运动战侧攻战的战略以后,几乎每战必胜,五月的鄂北豫南大捷,九十月间的湘北赣西大捷,便是很明显的证据。日寇的战略自那一年起,即转入徬徨的歧途。除了琼崖、南昌、汕头、定海、钦县、南宁而外,别无所得。这一年的开始,粤北正传播着大捷的捷报。当群丑集聚表演搭戏的时候,卖国的密约应时暴露,使中外耳目莫不了然于敌寇侵掠及汉奸卖国的目的。二三月里,绥西有五原之捷,粤西有灵山之捷,使三月末日出现的汉奸集团汪家班相显失色,而世界各国亦咸知伪组织之无甚影响。继之以四月晋南、皖南,迭战迭胜,五月鄂北枣阳之役,进退数次,终于夺回。只可惜鄂西空虚,宜昌竟于六月被敌袭据。但我援军及时赶到,卒能阻遏凶锋,不让他溯江入川。自此以后,战局遂成胶着状态,与西欧瞬息万变的战局恰成一对比。
日本米内内阁,当荷兰受侵略之际,亟欲染指荷属东印度,但一经美国声明不容变更荷印现状,立即忍气吞声。旋即乘英法危急,要求各国撤退在中国的驻军,并逼迫英法封锁滇缅、滇越两路和香港广州湾对中国的军需运输,法国不用说,立即照办,英国亦允许封锁三个月,欲逼我对日屈服。美国劝阻无效,便统制高等汽油和废铁铜出口,以示报复。七月二十二日,近卫继任日相,对内施行所谓新体制,对外一变迩年来的不介入欧战政策而进行德意日同盟,其目的仅在求得德国给予他对越南的统治权,德国则利用他以牵制英美的兵力。九月底三国同盟成立之后,日越协定亦跟着签定,日本在越南已取得海空军根据地,对美属菲律宾完成了三面包围之势。美国知道,欲保全在远东的利益,恢复远东的和平,只有援助中国,击败日本。因此立即贷款二千五百万美元给我国,禁止废钢废铁出口,并力促英国开放滇缅路的军运。十月初,又下令撤退旅日侨民,以便采取自由行动,滇缅路既如期开放,美国又贷款一万六千万与我国,日本知道已不能征服我国,便退出盘据已十一个月的南宁和钦县,承认其一手制造的汪傀儡班,并取得一纸卖国契约以欺骗自己。这是对我们毫无影响的。我们的实力已增强国际地位,英美的利害已和我们结合一致。英国在自救不遑之际,也愿贷款一千万英镑给我国,便是最具体的表现。在一九四〇年的年尾,一切都带着洋洋的喜气,以迎接反攻胜利的一九四一年。统计这一年,日军新占之地除宜昌、沙市二三城尚未夺回,但南宁、钦县的克复足以抵偿而有余外,许多城市都在激战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比较前一年,踏入了更加坚实不摇的相持局面。这是反攻的基础,这是胜利的先声。
姚显微写于一九四〇年年十二月
(《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一卷第七期,1941年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