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集[标点本]
作者:朱彝尊
别集。清朱彝尊撰。朱彝尊为 清初文学大家。工诗词古文,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填词 标榜南宋词,推尊姜夔、张炎,讲究“句琢字炼,归于 醇雅”,偏于格律技巧,一般内容空乏,为浙西词派创 始人。诗长于古体,风格清峭苍劲,与王士祯齐名。此 集系作者手自编定,80卷,凡赋1卷,诗22卷,词7 卷,文50卷,附录《叶儿乐府》1卷,另附其子毗田 《笛渔小稿》10卷。有康熙间刻本,《四部丛刊》影 印原刻本等。清冯登府等辑《曝书亭集外稿》8卷,有 嘉庆及道光间刊本。清江浩然《曝书亭诗笺注》12 卷,有乾隆间刊本。孙银槎撰《曝书亭集笺注》23 卷,有嘉庆间刊本。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卷一 賦
- 卷二 古今詩(一)
- 卷三 古今詩(二)
- 卷四 古今詩(三)
- 卷五 古今詩(四)
- 卷六 古今詩(五)
- 卷七 古今詩(六)
- 卷八 古今詩(七)
- 卷九 古今詩(八)
- 卷十 古今詩(九)
- 卷十一 古今詩(十)
- 卷十二 古今詩(十一)
- 卷十三 古今詩(十二)
- 卷十四 古今詩(十三)
- 卷十五 古今詩(十四)
- 卷十六 古今詩(十五)
- 卷十七 古今詩(十六)
- 卷十八 古今詩(十七)
- 卷十九 古今詩(十八)
- 卷二十 古今詩(十九)
- 卷二十一 古今詩(二十)
- 卷二十二 古今詩(二十一)
- 卷二十三 古今詩(二十二)
- 卷二十四 詞(一)
- 卷二十五 詞(二)
- 卷二十六 詞(三)
- 卷二十七 詞(四)
- 卷二十八 詞(五)
- 卷二十九 詞(六)
- 卷三十 詞(七)
- 卷三十一 書(一)
- 卷三十二 書(二)
- 卷三十三 書(三)
- 卷三十四 序(一)
- 卷三十五 序(二)
- 卷三十六 序(三)
- 卷三十七 序(四)
- 卷三十八序(五)
- 卷三十九 序(六)
- 卷四十 序(七)
- 卷四十一 序(八)
- 卷四十二 跋(一)
- 卷四十三跋(二)
- 卷四十四 跋(三)
- 卷四十五 跋(四)
- 卷四十六 跋(五)
- 卷四十七 跋(六)
- 卷四十八 跋(七)
- 卷四十九 跋(八)
- 卷五十 跋(九)
- 卷五十一 跋(十)
- 卷五十二 跋(十一)
- 卷五十三 跋(十二)
- 卷五十四 跋(十三)
- 卷五十五 跋(十四)
- 卷五十六 考(一)
- 卷五十七 考(二)
- 卷五十八 考(三)
- 卷五十九 論
- 卷六十 議
- 卷六十一 頌
- 卷六十二 傳(一)
- 卷六十三 傳(二)
- 卷六十四 傳(三)
- 卷六十五 記(一)
- 卷六十六 記(二)
- 卷六十七 記(三)
- 卷六十八 題名
- 卷六十九 碑(一)
- 卷七十 碑(二)
- 卷七十一 碑(三)
- 卷七十二 墓表(一)
- 卷七十三 墓表(二)
- 卷七十四 墓誌銘(一)
- 卷七十五 墓誌銘(二)
- 卷七十六 墓誌銘(三)
- 卷七十七 墓誌銘(四)
- 卷七十八 墓誌銘(五)
- 卷七十九 墓誌銘(六)
- 卷八十 行狀
- 附錄
猜你喜欢的书
女红传征略
朱启钤撰。记载古代织绣女艺人传略专书。分织作、刺绣、针工、杂作四项,其中织作艺人13名,刺绣艺人84名, 针工艺人16名, 及其他艺人7名。
别雅
训诂书。清吴玉搢撰。5卷。作者集经籍史传中字形错互、音义各别、疑于传讹承谬之词会萃而订之,并推阐义类,各疏其所以通同假借之故,撰成是书。原名《别字》,后因其体例似《尔雅》之《释训》、《释诂》,改为《别雅》。所收大多为异形连绵词,亦有单音词。按韵(平水韵)编排,但不明标韵类。每条一般有二至三体,多者达32体,列不同写法后加以诠释,最后援引例证、书证,辨析其同用、通用或通训假借关系;引证皆注明出处。
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 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榖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榖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榖梁先师遗说考》四卷、《榖梁大义详证》四卷、《榖梁传例疏证》 二卷、 《榖梁外传》二卷、 《榖梁决事》二卷、 《榖梁属辞》二卷 (附《本末》一卷)、《榖梁比事》二卷、《榖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榖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 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 《榖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榖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榖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榖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
西藏王臣护法记
藏文史书。清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撰。作者系第五世达赖喇嘛,对西藏政治、宗教有很大贡献,一生著述颇丰。此书据藏文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和民间传说加工整理,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成书。全书分26目,汉译本15万字。前三目论述佛教源流及传入西藏的过程;4至15目记叙历代藏王及其后裔生平史事,称为“事记”;16至26目记大臣、武官事迹,称为“史实”。类似纪传体。详载西藏从传说时代至固始汗之间,历代王朝事迹和王嗣传承。为研究西藏地方与藏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丝绸之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已有英、法、日、俄、德等外文译本。1983年民族出版社刊行郭和卿汉译本,但错译处较多。
归戒要集
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年(1663)弘赞辑。三卷。卷上述“受三归法”,卷中述“受五戒法”,卷下述“受八戒斋法”。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瑜伽师地论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述,无著记录。有梵文本。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100卷。玄奘前还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9卷,陈代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已散失, 尚存与玄奘本《摄决择分》相同的《决定藏论》3卷)等5个不同节译本行世。中译藏文全译本仍存。古印度最胜子、德光等人对此论作过注疏,有中译汉、藏文2种译本。收入汉、藏文2种《藏经》。分本地、摄抉择、摄释、摄异门、摄事五分。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