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忠公全集
作者:欧阳修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居士集卷一
- 卷二·居士集卷二
- 卷三·居士集卷三
- 卷四·居士集卷四
- 卷五·居士集卷五
- 卷六·居士集卷六
- 卷七·居士集卷七
- 卷八·居士集卷八
- 卷九·居士集卷九
- 卷十·居士集卷十
- 卷十一·居士集卷十一
- 卷十二·居士集卷十二
- 卷十三·居士集卷十三
- 卷十四·居士集卷十四
- 卷十五·居士集卷十五
- 卷十六·居士集卷十六
- 卷十七·居士集卷十七
- 卷十八·居士集卷十八
- 卷十九·居士集卷十九
- 卷二十·居士集卷二十
- 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居士集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居士集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居士集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居士集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居士集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居士集卷二十九
- 卷三十·居士集卷三十
- 卷三十一·居士集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居士集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 三十四·居士集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居士集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居士集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居士集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居士集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居士集卷三十九
- 卷四十·居士集卷四十
- 卷四十一·居士集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居士集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居士集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居士集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居士集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居士集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居士集卷四十九
- 卷五十·居士集卷五十
- 卷五十一·居士外集卷一
- 卷五十二·居士外集卷二
- 卷五十三·居士外集卷三
- 卷五十四·居士外集卷四
- 卷五十五·居士外集卷五
- 卷五十六·居士外集卷六
- 卷五十七·居士外集卷七
- 卷五十八·居士外集卷八
- 卷五十九·居士外集卷九
- 卷六十·居士外集卷十
- 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
- 卷六十二·居士外集卷十二
- 卷六十三·居士外集卷十三
- 卷六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四
- 卷六十五·居士外集卷十五
- 卷六十六·居士外集卷十六
- 卷六十七·居士外集卷十七
- 卷六十八·居士外集卷十八
- 卷六十九·居士外集卷十九
- 卷七十·居士外集卷二十
- 卷七十一·居士外集卷二十一
- 卷七十二·居士外集卷二十二
- 卷七十三·居士外集卷二十三
- 卷七十四·居士外集卷二十四
- 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
- 卷七十六·易童子问卷一
- 卷七十七·易童子问卷二
- 卷七十八·易童子问卷三
- 卷七十九·外制集卷一
- 卷八十·外制集卷二
- 卷八十一·外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二·内制集卷一
- 卷八十三·内制集卷二
- 卷八十四·内制集卷三
- 卷八十五·内制集卷四
- 卷八十六·内制集卷五
- 卷八十七·内制集卷六
- 卷八十八·内制集卷七
- 卷八十九·内制集卷八
- 卷九十·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一
- 卷九十一·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
- 卷九十二·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三
- 卷九十三·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四
- 卷九十四·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五
- 卷九十五·表奏书启四六集卷六
- 卷九十六·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七
- 卷九十七·奏议卷一
- 卷九十八·奏议卷二
- 卷九十九·奏议卷三
- 卷一○○·奏议卷四
- 卷一○一·奏议卷五
- 卷一○二·奏议卷六
- 卷一○三·奏议卷七
- 卷一○四·奏议卷八
- 卷一○五·奏议卷九
- 卷一○六·奏议卷十
- 卷一○七·奏议卷十一
- 卷一○八·奏议卷十二
- 卷一○九·奏议卷十三
- 卷一一○·奏议卷第十四
- 卷一一一·奏议卷十五
- 卷一一二·奏议卷十六
- 卷一一三·奏议卷十七
- 卷一一四·奏议卷十八
- 卷一一五·河东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六·河东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七·河北奉使奏草卷上
- 卷一一八·河北奉使奏草卷下
- 卷一一九·奏事录
- 卷一二○·濮议卷一
- 卷一二一·濮议卷二
- 卷一二二·濮议卷三
- 卷一二三·濮议卷四
- 卷一二四·崇文总目叙释
- 卷一二五·于役志
- 卷一二六·归田录卷一
- 卷一二七·归田录卷二
- 卷一二八·诗话
- 卷一二九·笔说
- 卷一三○·试笔
- 卷一三一·诗余卷一
- 卷一三二·诗余卷二
- 卷一三三·诗余卷三
- 卷一三四·集古录
- 卷一三五·集古录跋尾卷二
- 卷一三六·集古录跋尾卷三
- 卷一三七·集古录跋尾卷四
- 卷一三八·集古录跋尾卷五
- 卷一三九·集古录跋尾卷六
- 卷一四○·集古录跋尾卷七
- 卷一四一·集古录跋尾卷八
- 卷一四二·集古录跋尾卷九
- 卷一四三·集古录跋尾卷十
- 卷一四四·书简卷第一
- 卷一四五·书简卷二
- 卷一四六·书简卷三
- 卷一四七·书简卷四
- 卷一四八·书简卷五
- 卷一四九·书简卷六
- 卷一五○·书简卷七
- 卷一五一·书简卷八
- 卷一五二·书简卷九
- 卷一五三·书简卷十
- 补遗·诗
- 附录一·欧阳修年谱
- 附录二·先公事迹〈欧阳发等述〉
- 附录三·祭文
- 附录四·记神清洞
- 附录五·居士集序
猜你喜欢的书
民主之为自由
本卷收录的是杜威在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约翰•;杜威尝试打通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信仰、民主和自由的隔阂,认为除了民主生活,现代人找不到另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杜威关注人的当下实践及其后果,用民主政治观取代独断政治观,提升人们对现代民主生活的整体期望。杜威认为,哲学、科学和民主相融。他的实用主义政治和法哲学,既是对现代民主观念的合理论证,也是对它的真实描述。
燕郊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太乙版黄帝内经
容成公等著,三申道人录。《太乙版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集成典籍,汇聚了各家论点并将其编成书。该书包容并叙,详细列举不同的治疗意见及解辨思路,并不限于一家之言。书中常见因焦点不同而论点类似的节段,如论痰与痰、痰与涎、脏营与腑水,重在说明各自利弊。水火寒热之变化,本就一障之隔,篇中几近相同的文字,衹寥寥数笔之差,却明示了主治水或治痰的辨证。《太乙版黄帝内经》以其多视角的兼容并包,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一卷。清人撰,作者不详。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据福建反,康熙帝任命惠献贝子富喇塔为宁海将军,同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兵讨之。次年八月,官军破耿军于台州(今属浙江),耿军遁还温州(今属浙江)。本书即记述富喇塔进兵台州之史事与功绩。因系亲见亲闻,故记载颇为详实,为研究康熙朝平叛较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清康熙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借月山房汇钞 (嘉庆本、景嘉庆本》)第七集、《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 第十一集等。
台湾私法商事编
本书(二册三三二面一九九、二○○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商事之事例,凡七章。此项事例之调查汇集,详见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篇。本书系抄录清宣统二年时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刊行「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附录参考书」第三卷第四编第一、二、三及六、七、八、九章汇编而成。所集事例,统属商事部分。第一章商事总论,分商事官厅、郊、特许营业、官办四节;第二章商人、第三章商业使用人,均不分节;第四章合股,分合股字、财本簿结账簿及结册、卖股字退股字及分拆字三节;第五章汇票、第六章海商、第七章倒号,均不分节。
大事记
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祖吕好问封东莱郡侯,学者因称祖谦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倡经世致用文学,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婺学(即金华学派)代表人物。曾修《徽宗实录》,编校《皇朝文鉴》。著有《大事记》、《春秋左氏传》、《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东莱集》等。祖谦原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历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该书成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依司马迁年表例,采辑诸书,用编年体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 至汉武帝征和三年 (前90)间共352年的史迹、名臣等。所引史实,均注出处。对《史记》、《汉书》、《通鉴》等所载史事先后、地理沿革、职官迁易及名物象数等多所考订辨证,足补史缺。《通释》采录诸经要义格言及历代名儒议论。《解题》多论旧史记事得失异同,所作阐释、考证,多所发明。明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续本书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本书以南宋嘉定五年(1212)本为最早。另有明初刊本、吕楠刊本、新活字本、胡氏刊本。较通行的则是《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解放后有1987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影印本 《大事记》一函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