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堂集

作者:柴望
秋堂集

诗文别集。南宋人柴望撰。二卷。望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今浙江金华)人。嘉定间为太学上舍,除中书特奏名。淳祐六年,元旦日蚀,因上所著《丙丁龟鉴》下狱,寻放归。景炎二年,荐授迪功郎国史馆编校。宋亡不仕。与从弟随亨、元亨、元彪号“柴氏四隐。”工诗。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诸篇,皆佚。此集收诗凡五十三首,词十阕,文五篇。其诗词大都感时咏物,抚景伤情,黍离麦秀寓痛至深。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甲编)本,增补遣,附录各一卷。

柴望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喻林

喻林

类书。一百二十卷,一本八十卷。摘抄本《喻林一叶》,二十四卷。明徐元太撰。成书于万历中。徐元太字汝贤,宣城(今属安徽)人。嘉靖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主事,顺天府尹等。官至刑部尚书。徐元太阅读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把书中的譬语喻言,随手抄录,历经二十余年之功方类编成书。取“汇喻为林”之意,故名曰:《喻林》。全书分造化、人事、君道、君述、德行、文章、学业、政治、性理、物宜等十个门类。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一共五百八十余类。譬喻是一种修辞格,文献中最为常见。《诗·大雅·抑》即有“取譬不远”之句。《淮南子·要略》谓:“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战国时合纵连横,纵横家最善此道。然自古未有人将此类材料汇为一书者。作者取经史子集以及道佛诸书凡涉譬喻之语,加以编次,历二十年而成。此书“汇喻为林”,以类相从,历代所无,为类书创例。《子史精华》言语部有比喻门,当受此书影响。全书分十门,五百八十四类。即:造化门二十二类,人事门二百七十一类,君道门五十四类,臣术门三十七类,德行门三十一类,文章门三十五类,学业门二十四类,政治门五十七类,性理门二十七门,物宜门二十六类。其中人事门达五十八卷,几及全书之半。其类目自出心裁,与其他类书不一。如造化门有天道、形气、流行、生克、消息、有无、倚状、相须、相禅、至大、至神、至虚等类;人事门有言行、好恶、争让、毁誉、忧乐、智慧、婚媾、藏修等类。佛经譬喻最多,故所引之书,独多佛经。

仪礼郑注句读

仪礼郑注句读

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清张尔岐撰。《仪礼郑注句读》附《监本》、《石经》正误,是他为《仪礼》标点句读、考证字句的着作。此书全录郑玄《仪礼注》,精摘贾公彦疏,并阐发已意。因郑玄注文古奥难通,张尔岐则分章节解,断其句读,故称之“句读”。《句读》每句空一字书之,难句者为之离析,于字句同异,考证尤详。所校除监本外,还有唐开成石经本、吴澄本、陆德明《音义》、朱熹与黄干《次经传通解》诸家。对其错误、脱漏、颠倒以及经注混淆之处,均进行参证得实。对王尧惠所刻《石经补字》错乱一一驳正。所附《监本》、《石经》正误,考订亦详。《仪礼》一经,自韩愈已苦难读,故学者较少,以至传刻错乱愈甚,张尔岐此书保持《仪礼》经文原意,纠正谬误,对《仪礼》研究有一定贡献,甚得经家赞许、推重。顾炎武给汪琬的信说:济阳张君稷若名尔岐者,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颇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使朱子见之,必不反谢监岳之称许也。顾炎武《广师》一篇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永涣称《仪礼郑注句读》于仪礼家为善本。张尔岐《蒿奄》中有自序一篇称尚有《吴氏仪礼考注订误》1卷,《四库全书》着录《仪礼郑注句读》时没有收录。版本有乾隆八年(1743)高氏刊本,藏于人民大学图书馆;乾隆八年(1743)和衷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荟要》本;1957年上海书局出版《十三经注疏》本。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

清慧海说,原澄等编。卷一至卷四,同六会录。卷四至卷六收示众、机缘、佛事、赞、诗偈、尺犊、题跋、序、碑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辩伪录

辩伪录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坏佛像、宝塔,改建为道观,并传布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引起佛道二教激烈争论。元世祖于至元十八年命佛道二家辩论道家经典之真伪,后将道德经以外之道书悉数焚毁,并命祥迈撰此书。书之前半部共十四篇,驳斥道家、道教之说;后半部记述元定国号(1271 )前后佛道争斗之原委,并附有关之文献。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