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庵小集
作者:朱鹤龄
十五卷。清朱鹤龄撰。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清初经学家。明诸生。明亡入清,专于笺疏之学,与顾炎武为友。承宋儒之学,并有所发挥。撰有《毛诗通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春秋集说》、《易广义略》、《愚庵小集》、《杜工部李义山诗注》。是集凡十五卷。卷一为赋,卷二至卷六为诗,卷七至卷十五为杂著文,末附《传家质言》十三则。由金阊童晋之梓行。卷首有王先承所撰 《朱长孺文集》序和计东于康熙十年(1671)所撰《愚庵小集序》。始刊刻当在康熙十年或稍后。其版屡经增补,行世之本所收诗文多寡不一;个别作品前后印本在文字上也有出入。还有少数作品有文无目,如卷二《初夏过严园》二首,卷四《挽李石如明府》、《赠顾季任》 二首,卷五 《九日遗兴》、《岁暮杂诗》六首,卷六《送徐果亭太史还朝》三首,卷七 《周易广义略序》,卷九 《申子纯孝行记》、《孙义士鸣灾记》,卷十《与吴汉槎书》、卷十四《跋王贞媛传后》,附录《传家质言》都是如此。卷十五《庄园沈孺人传》则不但无目,还重出一篇,内容大体相同而文字互异,后一篇当为改定稿。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补入复旦藏本所无各篇,是较为完备的一种本子,亦有 《四库全书》 本
猜你喜欢的书
胡适19堂文学课
本书为胡适《白话文学史》《国语文学史》合编本,形成一部完整的19 堂大学讲课录,文化大师胡适写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以独特视角讲解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通俗易懂的19堂文学课,有助快速提升读者人文知识,一经问世,备受好评。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
《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载五言颂诗十二首。名曰《金真章》。据称「《金真章》十二篇,皆万灵之内讳,咸宫馆之隐名。诵之者令人百关开朗,疾病散灭。传授之时。皆宜歌咏之也」。此十二首诗内容文字近似《真诰》所载诸真歌诗,当系六朝上清派道士所作。
医学心悟
综合性门径医著。五卷。清程国彭撰。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程国彭,字锺龄,号普明子。生卒年不详。天都(今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程氏以医术名噪于康熙、雍正年间。《医学心悟》为其代表作。本书是程氏积三十年之医疗心得,并融会《内》、《难》、《伤寒》等理论,以及历代医家临证之精华编撰而成。本书内容,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医论四十篇,总论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等理论及其应用;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六经证治;卷三则论述内科病证的辨证施治;卷四则主要论述眼、耳、咽喉等病证治,并附有外科证治;卷五为妇科经、带、胎、产等病证的辨证施治。上述各证分别论其病源、病状、诊断和治法、并附有程氏自拟的经验方,使人一目了然,颇为切合临床实用。程氏主张,学贵沉潜,务求对医理有所悟解,其临证,首重病因,且辨证精当,颇得要领。如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这是对八纲辨证方法所进行的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总结。本书文字简炼,易读易记,亦是其特点之一。另外,书中根据《伤寒论》所归纳的治病八法,亦颇有深意,素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如论“和法”时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所论确属深刻而全面,可谓详而不繁,简而能备。此外,书中所列各科病证,分类清楚,论述详明,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用方药简便易行。综观全书,确是学习中医登堂入室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现存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主要版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郭氏传家易说
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承父之学,撰为是书,故题曰《传家易说》。其大旨乃宗主程颐,阐发《周易》经传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
见闻纪训
一卷。明陈良谟(1482-1572)撰。陈良谟,字中夫(一作忠夫),号栋塘,安吉人。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陈良谟性恬淡寡欲,诗文温醇典雅。着有《天目山房集》等。《见闻纪训》是一部杂记见闻的笔记小说。这部书记载的故事多挖掘因果报应,虽然大旨上是出于对人劝戒的用意,但还是语怪者太多。明万历己卯许琳刻本三卷附《碧里杂存》一卷,又《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
毛诗类释
二十一卷,清顾栋高著。此书成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序文、案语都称臣,可能是进呈皇帝的著述。分二十一类,在《序》中叙及自得的内容:如于《释地理》类,提出邶、鄘、卫是三个地名,而不是三个国家的名称;于《释山》类,提出“崧高维岳”是吴岳,而不是五岳的中岳;于《释水》类,提出《吉日》里的漆沮,不是《緜诗》、《周颂·潜》中的漆沮;于《释时令》类,提出刘公早以建子(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于《释祭祀》类,提出褅飨明堂是周公首创;于《释官职》类,提出司徒、司空、司马之设立皆在《周官》之前;于《释兵器》类,提出古代兵士的甲都是皮革所作;于《释宫室》类,提出《君子阴阳》是伶官所著,而非妇女所作;于《释草》类,提出麻有两种;于《释鸟》类,知桑扈也有两种;于《释马》类,提出《卫风》的、《鲁颂》的牧马,都是用来准备战争用的,《司马法》的“马牛车乘俱出于民”,是王莽伪托之文,所言多出于前人所说,如邶、鄘、卫为三地名说出自顾炎武:《崧高》“维岳”为吴岳之说出自阎若琢;漆沮之说出自许谦;公刘建子之说出自毛亨;古甲用革之说出自陈祥道;麻有两种之说出自蔡卞;桑扈两种之说出自陆佃等。但此书博采众说严谨, 不以名物训诂炫博,而以阐发经义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