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斋文集

作者:王夫之
姜斋文集

文别集。 明清之际王夫之(1619—1692)撰。十卷,补遗一卷。夫之有《船山遗书》已著录。此集约二十三万字。论、连珠一卷,传、行状、墓志、记一卷, 序、 书后、 跋一卷,启、尺牍一卷,《九昭》一卷,《九砺》一卷(缺),赋二卷,赞、铭一卷,家事节录一卷,补遗一卷。收文凡九十九篇。论文、传记尤著名。于《知性论》、《老庄申韩论》、《君相可以造命论》中,可见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政治观、历史观。《谭太夫人行状》、《家世节录》等传记文学作品深挚感人,细节描写生动。小品文,亦很成功,如《船山记》写船山景色,寄予一腔孤愤之情。《杂物赞》与《铭》则隽永幽默,别具一格。夫之言之有物,论说谨严,纵横自如。有同治四年(1865)《船山遗书》本,《四部丛刊》本,民国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王船山诗文集》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于1955年首次连载于日本。传记小说类书籍。它讲述了丰臣秀吉跌宕起伏的一生。丰臣秀吉,于1537年出生于尾张国(今天的日本爱知县西部)爱知郡中村乡。他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1585年,担任关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后担任太政大臣(类似于中国唐朝的相国),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是摄政关白让渡职位之后的专有名称,正式名称为“太阁下”,是“殿下”与“阁下”等称谓的最高级形式,仅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

烟屿楼笔记

烟屿楼笔记

清·徐时栋著。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后来,两次上北京会试,均不得志,从此便发愤读书。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同治二年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曾主四明文坛30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同治七年(1868),受聘主持鄞县志局,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5年,病重将殁,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委,不语私事。十三年志成,3年后刊行。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移建天一阁南园,成为中国方志珍藏馆。

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轻重”等字样,只是每韵注明“开”、“合”或“独(韵)”。仍以开合口为分图的依据,图的最后一栏标明平、上、去、入,最左一栏写上各字所属韵目。声类以36字母标示,分列36行,改变了《韵镜》一系韵图的23行先例。36字母的排列次序以“影晓匣喻”为次,与《七音略》同,与《四声等子》异。本书虽未明标“摄”的名目,却有“摄”的概念,在以摄统韵的精神上与《四声等子》并无差异。而且各摄各图所统之韵或归为一类的韵以及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方面皆与《四声等子》相同。虽然本书与《四声等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多的。如两书虽然都分为20图,但各图所辖的韵部、所列的字则有差异。本书有革新精神,虽然仍采用《广韵》的206个韵部,但许多韵部已经合并,如冬、东三与锺、鱼与虞、尤与幽、覃与谈、衔与咸等都合在一起,还把原来许多3等韵字列入4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3等韵与4等韵并列。另外又把齐祭诸韵由蟹摄移入止摄,把“兹”、“雌”、“慈”、“思”、“词”等音由4等移入1等。这些都反映了13世纪初期的语音实际。本书对字音的处置比较切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元代讲求字音与实际读音相近的《古今韵会举要》就以本书作为分韵定音的依据之一,其他韵书、韵图也多承其传统。

玉机微义

玉机微义

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徐用诚名彦纯,字用诚,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学术上宗朱震亨,兼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等诸家医说。精于医术,擅长本草,著有《本草发挥》等书。刘纯,字宗厚 (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此书徐氏原撰于洪武元年 (1368),题名 《医学折衷》,立论以 《内经》为宗,同时亦兼采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诸家之论,尤参考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之说,并以朱氏之论为准。刘纯其后又增补若干病证,对原书中诸证亦有所附论,并改其名为 《玉机微义》,成书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卷一至卷七分列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七门。卷八至卷三十三分列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脚气、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秘、眼目、牙齿、腰疼、腹痛、心痛二十六门。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分列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痉、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十门。卷四十四至卷五十分列斑疹、黄疸、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七门。共五十门。其中卷一至卷七,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为徐氏原撰内容,卷八至卷三十三,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为刘氏增补内容。搜罗广泛,以内科杂病为主,亦涉及外、妇、儿、五官等诸科。论述精详,旁征博引,颇有学术价值。卷八至卷五十为刘氏续增内容,共三十三门,与徐氏同出一辙。为后人所重视。有明初刻本、正统四年(1439)姑苏陈有戒刊本、日本宽文四年(1664)刊本、《四库全书》本。

读易举要

读易举要

四卷。元俞琰撰。此书 《文渊阁书目》、焦氏《国史经籍志》、朱睦楔《授经图》皆著于录,然传本甚稀,故朱彝尊《经义考》亦云未见。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仍编次为四卷,流布渐广。俞琰易学,以朱子为宗,故此书力主朱熹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谓以卜筮观易,则无所不通;不以卜筮观易,则多有不通者焉。”然其穷平生之力,研深覃精,往往有所心得,不为苟同之论。如朱熹《启蒙》讲卦变,俞琰则谓:“卦变之说,用之占法则可,用之解经则不可,盖忘其本爻之义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隋代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对经中字句及意义详加解说,其弟子灌顶随听随记,至唐贞观三年(629)整理成书。和《法华玄义》一样,是解释《法华经》的着作。谓以疏句分节经文,名为文句,以别于玄释经题焉。解释方式有四:一是,因缘释。二是,约教释。按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判教理论解释。三是,本迹释。把《法华经》分为“本门”和“迹门”,按此理论进行解释。四是,观心释。以自心观悟经中所说法义进行解释。在显自宗义外,还随处举破他家之说,尤以梁光宅寺法云的《法华经义记》所说为重点。使之于一经大义,深固幽远,无不契其源而宣其委,诚可谓仰合佛心,俯逗惠成之作也矣其注释本《文句》的较多,主要的有唐湛然的《法华文句记》三十卷。现通行的版本是唐玄宗天宝七年(748),东阳郡清泰玄朗和尚编定本和宋淳熙三年(1176),诏令福州东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本书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