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集

作者:苏洵
嘉祐集

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累官秘书省校书郎。是集凡十六卷,附录二卷,有《心术》,《远虑》二篇, 《权书》、《衡论》各十篇。其《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书》、《权书序》等八篇为兵法专论。如《心术》篇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攻守》篇提出攻守有三道:一为正,二为奇,三为伏,认为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等等。其《六国论》,以六国之亡喻宋赂之不当。有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婺州州学刻本,题曰《嘉祐新集》;清康熙间苏州邵仁泓刊本,题曰《老泉先生集》;《四部备要》本,为十五卷。

猜你喜欢的书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著,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英文版。1938年2月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中译本。这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1938年1月24日,作者为本书中译本写序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全书共12篇: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本书将作者1936年6~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所得的材料,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从而扩大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

乐书要录

乐书要录

中国唐代乐律学著作,10卷。武则天敕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武后乐书要录10卷。约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原书在国内早佚。日本灵龟二年(716)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天平七年归国时,曾将全书携回日本,在日亦亡佚甚多,仅存第5~第7卷。清末,由驻日使节搜寻归国并予翻刻,国内今以《佚存丛书》本与《丛书集成》影印本较常见。唐代乐律学崇尚实践,异于汉代与两宋以经治乐之风。此书残存之3卷中,除第6卷记述律吕之学大略因袭旧说而外,多富实践意义。今存第5卷有: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法、论二变义、论相生类例、论三分损益通诸弦管、论历八相生意、七声次第义、论每均自立尊卑义、叙自古书传论声义、乐谱共10目。第6卷有:记律吕、乾坤唱和义、谨权量、审飞候共4目。第7卷有律吕旋宫法、识声律法、论一律有七声义共3目。其第5卷:"辨音声审声源"引蔡邕《月令章句》"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语,而阐述曰:"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之明也。此诚知音之至言、入妙之通论也。"这些话道出了唐人用律而不束缚于数的辩证之理。"论二变义"强调七声"出于自然","未有不用变声能成音调者也";批评"不知音者,莫识其源",并把"变徵变宫起自周武"之论斥为"佚文守见之谈,非知音达乐之说"。这些论述,可见唐代音乐思想之通脱。其第7卷则兼论顺旋(即宋代乐学理论之右旋)与逆旋(即宋之左旋)两种旋宫法,简明扼要,为结合实践需要、阐明古代旋宫真义的现存最早文献。其他各卷的佚文,仍有片段(或为转述)散见于日本多种古乐文献之中,目前尚未见辑佚成集的工作。日本羽塚启明论及《乐书要录》佚文,提及的有:《三五要录》中的"琵琶旋宫法";《阿月问答》中有关第10卷的材料;《音律通致章》述及第5~第10卷的提要。此外,《声明用心集》、《类笔治要》、《体源抄》诸书之中尚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居官水镜

居官水镜

天地間合成一個情字乾坤不毀情相續也凡在有知、情自聯屬、□於父子、兄弟、族屬親隣為尤切偶因忿爭。意氣乖隔。倘猶有真情一點不絕如綫為上者委曲處分。善言勸解。使復全恩義以去是我與彼接續一番。無父子而有父子。無兄弟而有兄弟無族屬親隣而有族屬親隣。此之恩與天地生成等若直操一切决斷之。全無調停意縱。處斷果當。然彼此恩情終身異世、不復接續矣。故每事須以解紛為主對兄勸友。對弟勸恭。對親隣勸和睦。不惟息一時之訟且陰消數世禍云。

南华真经直音

南华真经直音

宋贾善翔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善翔以直音及反切二法为《庄子》三十三篇难字注音,凡一千余字。注音仅至《天运篇》,以下盖阙。《续修四库提要》指出其间又有误字。误字盖刊刻不精所致。

山谷琴趣外篇

山谷琴趣外篇

琴趣外篇是南宋时书商对部分词集的称谓。此书《山谷琴趣外篇》共三卷,内收北宋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词约90首。黄庭坚主张要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主张“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论作诗文》)。此本应为南宋福建书肆刻本。

宋史

宋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496卷,旧题元脱脱撰。书中所录内容从宋建隆元年(960年)起到宋祥兴二年(1279年)止,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翰林国史院组织宋史局撰修。 由右丞相脱脱及阿鲁图等为督总裁官,欧阳玄、揭奚斯、张岩起等38人,据宋历朝实录,国史、会要、宝训及《东都事略》、《皇朝编年备要》、《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朝北盟汇编》、《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西夏事略》、《金陀粹编》等别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计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卷首列“凡例”5项,说明修改的要点。全书体例完备,志15门,占全书三分之一,为正史中最多者;列传记载了2000余人的事迹,分立外国与蛮夷传;首创《道学传》,列朱熹等24人。该书有元代至正本、明代 成化本、清代乾隆殿本等版本。 改写者有,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王维俭的《宋史记》、王洙的《宋史质》、清代陈英中的《宋史稿》、陆心源的《宋史翼》。 今人邓广铭的《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及聂崇歧的《宋史丛考》为订误之作。中华书局校点本为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