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集
作者:黄庭坚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文集。凡97卷,分《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年谱30卷。《内集》多编年诗作,其甥洪炎编;《外集》首赋、次诗、诗编年,其友人李彤编;《别集》为诗,不编年,其孙黄㽦编。其中《内集》又称《豫章黄先生文集》,按赋、词、古诗、律诗、六言诗、铭、赞颂、序、记、书、表、文等类编列。有明嘉靖刻本。因本集向以诗词传世,注家众多,故通行本以《山谷词》、《山谷全集》及《豫章黄先生文集》等注本最为常见,与原集编次体例及所收内容取舍不同。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进士,官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祜时进京奉修《神宗实录》,与苏轼结识,后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并江西诗派领袖。一生数遭贬徙,仕途不得意,官至著作佐郎,后沉浮以终。诗风效法杜甫、白居易,公开向晚唐及西昆体的柔弱华靡挑战,刻意求新求奇,颇多佳制名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寄黄几道》、《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等清新可喜,世人多所传诵,但也因其多用冷僻典故,片面追求技巧,生硬晦涩之作不少。现存诗约1500余首,词约180余首,总的看来都有功夫,当时即效法者纷起,一度统治了宋代诗坛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山谷全书序
- 山谷全书序
- 山谷集卷一
- 山谷集卷二
- 山谷集卷三
- 山谷集卷四
- 山谷集卷五
- 山谷集卷六
- 山谷集卷七
- 山谷集卷八
- 山谷集卷九
- 山谷集卷十
- 山谷集卷十一
- 山谷集卷十二
- 山谷集卷十三
- 山谷集卷十四
- 山谷集卷十五
- 山谷集卷十六
- 山谷集卷十七
- 山谷集卷十八
- 山谷集卷十九
- 山谷集卷二十
- 山谷集卷二十一
- 山谷集卷二十二
- 山谷集卷二十三
- 山谷集卷二十四
- 山谷集卷二十五
- 山谷集卷二十六
- 山谷集卷二十七
- 山谷集卷二十八
- 山谷集卷二十九
- 山谷集卷三十
- 山谷外集卷一
- 山谷外集卷二
- 山谷外集卷三
- 山谷外集卷四
- 山谷外集卷五
- 山谷外集卷六
- 山谷外集卷七
- 山谷外集卷八
- 山谷外集卷九
- 山谷外集卷十
- 山谷外集卷十一
- 山谷外集卷十二
- 山谷外集卷十三
- 山谷外集卷十四
- 山谷别集卷一
- 山谷别集卷二
- 山谷别集卷三
- 山谷别集卷四
- 山谷别集卷五
- 山谷别集卷六
- 山谷别集卷七
- 山谷别集卷八
- 山谷别集卷九
- 山谷别集卷十
- 山谷别集卷十一
- 山谷别集卷十二
- 山谷别集卷十三
- 山谷别集卷十四
- 山谷别集卷十五
- 山谷别集卷十六
- 山谷别集卷十七
- 山谷别集卷十八
- 山谷别集卷十九
- 山谷别集卷二十
- 山谷词
- 山谷简尺卷上
- 山谷简尺卷下
- 山谷年谱原序
- 山谷年谱卷一
- 山谷年谱卷二
- 山谷年谱卷三
- 山谷年谱卷四
- 山谷年谱卷五
- 山谷年谱卷六
- 山谷年谱卷七
- 山谷年谱卷八
- 山谷年谱卷九
- 山谷年谱卷十
- 山谷年谱卷十一
- 山谷年谱卷十二
- 山谷年谱卷十三
- 山谷年谱卷十四
- 山谷年谱卷十五
- 山谷年谱卷十六
- 山谷年谱卷十七
- 山谷年谱卷十八
- 山谷年谱卷十九
- 山谷年谱卷二十
- 山谷年谱卷二十一
- 山谷年谱卷二十二
- 山谷年谱卷二十三
- 山谷年谱卷二十四
- 山谷年谱卷二十五
- 山谷年谱卷二十六
- 山谷年谱卷二十七
- 山谷年谱卷二十八
- 山谷年谱卷二十九
- 山谷年谱卷三十
猜你喜欢的书
树上的男爵
《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小说思维活跃、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画了现实的种种弊端,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思考。
成都文类
地方诗文总集。五十卷。凡赋一卷,诗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宋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何惪固、宋德元、徐景望、程遇孙编集。袁说友于庆元五年(1199)为四川安抚使。袁以为“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畅,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于是“爰属寮士,摭诸方策,裒诸碑志,流传之所脍炙,友士之所见闻,大篇雄章,英词绮语,折法度,极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载而汇辑焉,断自汉以下迄于淳熙”(见袁序)。可知扈仲荣等八人系袁说友之僚属,奉命而编此书。全编凡赋一卷,诗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以文体相从,故曰“文类”,类中又各有子目,如诗中分都邑(包括城郭、宫苑、楼阁)、寺观、陵庙、亭馆、时序(包括故事、宴集)、题咏(包括书画、器物、雨雪、风月、草木、虫鱼)、赠送、道释、歌谣、宫羽、鬼谣等,颇嫌琐碎。每类之中所收篇目次序以作者时代为先后。此编宋刊本已不可见,有明翻刻本传世,似为明嘉靖、万历间刊刻,《四库全书》据以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冬青馆古宫词
诗别集。三卷。清张鉴撰。张鉴(1768—1850)字春冶,号秋水,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庆间副榜贡生,授武义教谕。阮元抚浙时聘至诂经精舍执教。著有《冬青馆集》等。此集所收宫词三百首,起自春秋时吴、越,终于明代,皆为七绝,写历代宫中事,清末桂荣为之注,引据颇丰。张氏宫词,亦多清词丽句。此组诗为张氏少作,初刻于咸丰间,后收入《功顺堂丛书》。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收入《丛书集成》,有排印本。又有民国元年(1912)刊本。
春秋书法钩元
四卷,明石光霁著。大旨本张大亨、吴澄之意,以《春秋》书法分属五礼。凡失礼的则书以示褒贬的。因以吉、凶、军、宾、嘉五礼条目,统属经传的记叙;有五礼所不能包括的,如年月日时、名称爵号一类,则别为杂书法冠于首。每条下面,采各传之辞,以讲大义者为纲,发挥其义者为目。主要依据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张以宁(石光霁之师)之说为主,间采啖助、赵匡等说,总以己意折衷之。书前有无名氏所作的序,称啖(助)、赵(匡)的《春秋纂例》详于经略于传,《春秋案疏》、《春秋诸传会通》详于传而略于经,此书则能损益其未备。收入《四库全书》。
千岩和尚语录
明代释元长(生卒年不详)撰。元长。俗姓董,字无名,萧山县许贤乡人。自幼聪明过人,七岁经书过目成诵,举止行为如若成年人。少年依授经师学习《法华经》,据义问师,常常使业师受窘。后于灵芝寺受具足戒。学问高深,于禅宗弘法尤为海内外学人仰慕,日本、三韩、暹罗、缅甸、交趾等佛徒莫不来拜。朝廷派重臣降名香宠之,宣让王下令加护,镇南王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并上尊号“帝师”。元长后来将此研习佛法之学,以语录体撰成《千岩和尚语录》一书,成为研究明代元长高僧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戊午刊本。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经要义揭示无遗,且其文辞平易,实为华严教海之入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