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斋偶存稿

作者:叶方蔼
读书斋偶存稿

四卷。清叶方蔼撰。叶方蔼,字干吉,号讱庵。昆山 (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 (1659)进士,官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卒谥文敏。叶方蔼得官入朝后,就因文章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其授学士述怀诗所云:“敢道齐贤留异日,屡称苏轼是奇才。”记载的即此事。后又被康熙皇帝召入内廷,此期所作,大略是歌咏升平的御用文字。叶方蔼尝著有《觚斋集》,得第后弃不复存。还著有《独赏集》。此集皆为在朝及告退时所作。不分体,不编年,疑为叶方蔼所制定。故篇什虽少,而一一皆其菁华。王原祁序称叶方蔼诗宗苏、陆,文宗眉山。生平服膺王士祯之诗,汪琬之文,实兼有二家之长。本集所收之诗诸体具备,虽未及王士祯之秀骨天成,而和雅春容、盛世之音,与王士祯亦各擅其长。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叶方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心理学与灵魂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兰克将目光转向人类历史上最难探讨的主题之一:灵魂。《心理学与灵魂》这本经典之作即是对这一概念之起源、演化与本质的探索。 与20世纪的其他知识分子不同,兰克为灵魂保留了一个位置,而不是将它当成一种幻想而摒弃。在这本书中,兰克将灵魂视作人类个体和社会一种普遍和必要的信仰,认为它在功能上一直没变,虽然在形式上历经千年演变。兰克认为灵魂是在不可抗拒的心灵力量与不可改变的生物事实的碰撞中产生的,这一碰撞在我们的个人和社会意识中产生火花,并在历史的传承下转化为我们的精神源泉。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反映了这种现象,并修正其表达以适应时代。而心理学及其对意识、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复杂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兰克在书中还试图表明,群体信仰的表达,使得灵魂的观念获得了最为强大的力量。

匋雅

《甸雅》原书分上、中、下三卷,现仅存上、中两卷。作者居京二卡余年,热衷此道,见多识广,发为述论,一物一条,皆阅历有得之言。虽前后有个别重复,眉目也略欠清爽,翻检有所不便,但此书整体,看似杂陈无序,实则仍有部分,有层次,有分寸。更加以文字简练,偶涉世故,时复生动,宜于品赏阅览,揣摩把玩。故其为用,也自然方便。

成方便读

方书。清张秉成编著。四卷。秉成有 《本草便读》 已著录。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共九万字。卷一至卷二载补养、发表、攻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之剂。卷三至卷四载清暑、利湿、润燥、清火、除痰、消导、收涩、治疟、杀虫、治目、外科、经产、小儿之剂。共二十一类,汇集古今常用良方二百九十余首,每方编成七言歌诀。并对方主治应用,加减变化,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如谓“银翘散”所治之温病,“与瘟疫之瘟不同,而又与伏邪之温病有别,此但言四时之温邪”,发前人所未发,读之可“见病思源”、“触类旁通”。有民国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五五年千顷堂书局铅印本,一九五八年上海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太微灵书紫文上经》中一篇,后分出单行。《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琅歼华丹,服之化为飞龙。」陶弘景注云「在《灵书紫文》中。」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假托为太极左仙公(葛玄)上启金阙帝君而撰集,并传付方诸青童君。内言炼制与服食外丹之法。其法以丹砂、雄黄、白石英、空青、紫石英、硝石、硫黄、云母、胡粉、戎盐、雌黄等十四种药物配合捣制,入神泥釜中烧炼百日,收取釜上三十七色飞华,即成「琅玕华丹」。服用此丹可致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唾地化为飞龙,「千乘万骑,飞行上清」。此丹成后若再炼百日,则成为「黄水月华丹」。饮食此丹可分形变化,浮游太空。黄水月华丹再炼百日,则成白水玉膏状,中有明珠三枚,名曰「徊水玉精丹」。食明珠一枚则身生水火,唾气成玉,化形为日,「天帝下迎,乘景上清」。又取黄水、徊水丹熬炼七沸,则成「水阳青映液」。饮之身有青光,口吐紫烟,飞升上清。又取琅玕丹一枚投于液中,加铅汞,可炼成白银;投入三枚则炼成紫金。是为早期道教炼服金丹黄白之术。

金晶论

金晶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分上、中、下三篇,言内丹之道。其所谓「金晶」者,乃日精月华,亦即铅汞。谓此物只在人身,为人之根本,乃下元正气,又名姹女,亦称玉液。金晶上朝离宫,入于华池,化为津液;下降丹田为血,血传入骨为髓。髓满人壮,髓尽人亡。欲求不老,还精补脑。牢固金晶,勿令走失,依时采捉,以火锻炼,用河车搬载入肾堂,自成大药,号曰七返灵砂,可以延年益命,乃至身超人圣,离凡脱俗。篇末附《金丹大药金晶铅汞龙虎真假歌》十一首。重申前论之意。

龙树菩萨传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内容及字句与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龙树传相同,故或谓本书乃摘自该书而成。至于译者为鸠摩罗什,尚有可疑之处。盖以鸠摩罗什翻译本传之记载,出于隋代之历代三宝纪卷八及法经录卷六西域圣贤传记之鸠摩罗什条;然梁代之出三藏记集卷二及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条均未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