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宣说若欲成就功德、圆满佛果、证入佛境,所应修习的十种广大行愿法门。《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之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由魏源在清咸丰年间,将其附在《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后,遂一起合称为“净土四经”。amV中华典藏网

一 《普贤行愿品》的名称amV中华典藏网

《普贤行愿品》,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唐贞元年间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系六十卷、八十卷《华严经》之《入法界品》的全译本。唐朝时期,华严宗五祖之一的宗密禅师的《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此经名专为品名,专指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卷,而六十卷、八十卷本《华严经》中均无此卷文。amV中华典藏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即通常说的《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大者妙胜意,方者方正,广者广大,“大方广”是诸大乘经的通名;“佛”为能证之人果圆觉满,“大方广佛”,即证得大方广理之佛。华即因华、因行华,因位的种种修行如花之种种美好;严即庄严,华严即譬喻佛的功德、法身美好庄严。《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借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的要典,有汉译本三种:一、东晋时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旧译《华严》”,或《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三、唐贞元时般若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四十华严》。《华严经》在隋、唐时代颇为盛行,并逐渐形成以专弘这一经的教观为主的华严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又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所以又称法界宗。amV中华典藏网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即证入,所入即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入即普贤行愿,凭借普贤行愿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境界,即果报界域,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在此经中,指最高位菩萨智慧所显一切法平等实相境界。普贤,指一切菩萨上首之普贤菩萨。行愿,身之行与心之愿,即欲修普贤行,须先发普贤愿。品,是章、段之义,聚类同者为一段,称之为品。amV中华典藏网

二 《普贤行愿品》的译者amV中华典藏网

《普贤行愿品》,由般若于唐贞元年间译出。般若,又称般剌若,即智慧之意,姓乔答摩,北印度罽宾国人,即今克什米尔一带。般若七岁发心,皈依三宝,学习《阿含经》、《俱舍论》等小乘经典,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后在中印度那烂陀寺,随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研习唯识、五明等,后又前往乌荼王寺,师事达摩耶舍学五部密法。因仰慕五台文殊胜地,般若于唐德宗时,乘船来到中国。贞元十一年(795),南印度乌荼国师子王派使者进贡其亲写的《华严经》梵本。翌年,唐德宗命般若翻译,圆照、澄观等详定,至贞元十四年(798)译毕,此即四十卷本《华严经》。般若圆寂于洛阳,其他译著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等。amV中华典藏网

三 《普贤行愿品》的内容与结构amV中华典藏网

因《普贤行愿品》属《华严经》之《入法界品》,而《入法界品》又可视为《华严经》的精髓所在,所以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华严经》有“七处九会”之说,即佛成道后在菩提道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重阁讲堂等七处所,众菩萨集聚的九次法会,展示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和虚空无尽法界。按照具体内容,《华严经》又可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部分,《普贤行愿品》与《入法界品》属于最后的“证分”内容。《入法界品》主要以善财童子证入佛境为例,叙说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功德圆满,证入法界实相的始末。《普贤行愿品》即承接《入法界品》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宣说佛功德相而来,普贤菩萨进一步阐明,若要成就佛的功德,证入佛境,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行愿品》的主要内容就是诠释“十大行愿”,劝诫众生应将身行与心愿合一,以利益有情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十大行愿”为: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除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十大行愿”层层递进,明示修行阶次,告诉众生应对佛由信起敬、由敬而赞,进而忏过向善,身体力行,求法修行,最后回向功德、普济众生,求生西方净土。amV中华典藏网

本经具体由长行、偈颂两部分文字组成。长行,即不限定字句的文句,主要是对“十大行愿”的宣说和受持此经的殊胜功德;偈颂基本上是对长行内容的重复。若照通常将佛经结构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方法,则此经只有正宗分和流通分两部分。经中阐释十大行愿及受持功德部分,都属正宗分,即本经的正文。最后一段为本经的流通分,表明与会的各部众,闻听佛所说法,皆信奉欢喜,广为流通。amV中华典藏网

四 《普贤行愿品》的版本与注疏amV中华典藏网

《普贤行愿品》有很多异译本。偈颂异译本有西晋聂道真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本经的异译本,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敦煌出土的《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行愿王品》,唐不空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本经的注疏主要有:唐澄观疏、宗密钞《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宗密述《华严经普贤行愿赞别行疏钞科文》一卷,唐澄观疏《华严经行愿品》,宋净源集《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近代有太虚大师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等》。am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