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第一集上
五重玄义
懂得佛教的真理以后,思想境界就跟一般的人不同,提高自已的思想认识,解脱无明烦恼,使我们的人生呀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也是一个大事因缘吧。这部《金刚经》呢,文字很浅,知道的人也很多,不管是老人、小孩,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般都是知道。就是有些外道啊他对《金刚经》也是很注意的,外道也有《金刚经》的解释。那么这部经大家读了以后呀,这部经研究的人多,真正懂得它意思的人不多。为什么呢?这部经实际上讲得是成佛的方法,也是修菩萨行的一部经,所以不经过一翻研究讲解,不大容易了解它真正的意义。因为经上所讲的,大家可能都念过的,“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就是菩萨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发菩萨心、修菩萨行的人讲的。也是为发最上乘就是佛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了成佛的人讲的。因此它的思想境界确实比较高。
在座的各位呢,当然可能有初学的,也有久学的,特别是有几位已经学心中心密法的人,跟《金刚经》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到后来可以修到《金刚经》的境界。因此大家学习《金刚经》有很多的好处,有很多好处。
佛教的禅宗,禅宗最早的时候,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而五祖以后,五祖、六祖就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心。六祖就是因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打开的。到五祖的东山法门啊,讲这个开示,(六祖)后来也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一次听到以后,加深了他的悟境,成为第六代祖师,也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他的启发和印证。
这部经它是《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第九会所讲的,一共5837个字,不算多也不算少。《大般若经》(内容)是很多的。我们学的时候,要领会三个法。一个是文字般若,一个是观照般若,一个是实相般若。先把般若两个字讲一下,所谓“般若”就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两个字还不是最恰当,但是在中国文字里面还没有更恰当的文字,只能翻译“般若波罗蜜多”为“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般若”跟“聪明”是两回事。一般世间人啊,把“聪明智慧”四个字连在一起。实际上聪明和智慧完全不同。从世法上来讲,聪明,他的眼睛,他的耳朵,他的嘴很灵慧,辨貌见色很快。智慧就不是这样,它没有分别。聪明是有分别的,智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而能了知一切这就是智慧的功能。这个智慧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文字般若,文字也是权宜的教导,指导我们明悟般若境界,所以是文字般若。因文字般若教导的观心法门,引起、启发我们的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回光返照,经常观察自已的心念,起心动念要了了清楚,这是善的,这是恶的,这是不善不恶的。这是贪,这是嗔,这是痴,这是骄傲,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知道它从什么地方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这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以后,逐步逐步地把妄想执着去掉,才慢慢歇下来,这样歇下来以后就能证到我们的本来,实相般若。讲到实相般若啊,因为我的乡音比较重,普通话讲不好,或许有些听不懂,请王先生解释吧。实相般若是什么呢?实相般若就是真如实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实相,都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性,就是圆觉,就是真如,就是菩提。这个境界一般人不容易证到。我们凡夫因为有种种的妄想执着,种种的烦恼、无明,把这个真实实相障碍住了。所以大家一般不学佛的人啊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学佛的人啊,老实讲证到这个实相境界的也不多。所以许多人修了许多年,不管你修什么法。最近有些道友他们跟我讲,也是这样的。…….他们心里很苦恼,修法得不到什么确切的觉受。那么原因呢?就是不懂修法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重要,也很有实际的意义。
实相,我们思名故义,真实的解脱,真实的相貌。可见我们平时见到的相貌,不是实相,是虚相,虚妄的影相,虚妄的相貌。现在我们要证到自已本有的实际的相貌,要下一番功夫。不管念阿弥陀佛,净土宗,还有禅宗、密宗等,还有其他种种的法门很多。各人根性不同,所选法门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证到实相,用普通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有许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实际上学佛的每一个人,学佛全是为了明心见性,这句话我们学佛的人首先把它肯定一下,如果这个目标搞不清楚的话,你修行的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就不容易见到你的本来境界。因此也不能得到学佛的好处,也不能得到学佛应有的受用,当然要了生脱死也是遥远了,所以各位啊清醒一点。
什么是明心见性?第一个,心是良心的心,…….心是体,…….,所以要明心见性…….。另一方面,明心的明,心本来不可得,虚妄的。烦恼本来了,不理它就没有了。所以心本虚妄,了不可得。二祖就是因为初祖让他觅心了不可得,他就见性了,成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因为妄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凡夫就是被这不真实妄心所缚,被这个妄心所笼罩,不容易解脱,实际上这个妄心是了不可得的。《金刚经》不是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可得。刹那刹那,生生灭灭,但是我们就是上它的当,一来念头就跟它跑。假的当真的,见到的东西当它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凡夫心里的烦恼,也是我们学佛困难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了,“你们每一个人的佛性跟我一模一样,智慧德相跟我也一模一样。但是因为妄想,因为执着,所以就不能够证得跟我一样的智慧德相。”如果离开妄想,消除执着,那么一切智,一切智慧;自然智,自有的智慧;无师智,用不着人家教,他自已就有的,智慧现前。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讲的。
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问他,“在你的意思怎么样?象一恒河中的沙多不多?”这个沙当然多了。“佛说是不是沙?”,“当然,世尊。如来说是沙。”“那么须菩提,你讲讲看,一个恒河中所有的沙,这许多的恒河,每一个沙一条恒河。这许多恒河所有的许多的沙,佛世界这么多的话,这世界多不多啊?”“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尔所,就是这许多,这许多的国土里面所有的众生,若干种心,没有数量好讲,若干。若干就是种种的差别很多。各种差别的心,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为什么知道呀?知道它也都是虚妄的。而且如来当然知道众生的起心动念。如来也知道这些妄心离相以后就是菩提真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这些许许多的沙,许许多多的恒河,许许多多的众生,他们的起心动念无非是妄想执着,他所执着的心也无非是虚妄。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假名是心。各位,这个心是妄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这个心,虚妄之心。为什么说它是虚妄之心呢?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了,没有了。现在的心也不可得。起后一个字的时候,前面一个字已经没有了。比如骂人,所以佛经里面这样讲的,骂人你不要当他是真的。他后面一个字一起,前面一个字已经灭掉了;后面再生出来,前面一个字又灭掉了。生生灭灭,那么成为一句话,怎么算是骂人呢?不算是骂人啦。佛经里也有的,优婆萨戒经里有讲的。我们讲这是对的。他生灭法嘛,你不要当它是真的。当然我们凡夫心里想,他骂人,骂我;心里不高兴。经常要以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节节支解的境界,来鞭策自己。才能够受人恶骂如饮甘露。这是蕅益大师讲的,“受到恶骂,不好的骂人,好象饮甘露水一样。”闻恶言如获至宝。听到逆境的事情,不合理的事情,象得到宝贝一样。各位这什么境界?大菩萨境界。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的修行过程中间,没有一个不是在逆境当中锻炼出来的。安安定定,舒舒服服想得到菩提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朝蕅益大师,他在《净土十要》里面有,叫念佛偈子。念佛偈子里面有一段话……。就是说,他所面临的一切,他所碰到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他不随顺,都是跟他不相应。处处都是烦恼,处处都是矛盾。只有这样,只有经过碰到有障碍的事情才能成就菩萨。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我们修行并不是舒舒服服地看看经啊,打打坐啊,老实讲只不过是做做准备工作而已,直正的境界还没有来。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未来心呢?还没有来呢。三心是不可得的。一切众生的生灭妄心,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牵流,念念不住,没有实体。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它无住,无所住;未来的还没有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求这个心,心是不可得的。心不可得,……。因此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从前,初祖达摩法师到少林寺时候,……,这时候二祖因为要求法,求法时候,……。二祖慧可……,初祖问他,“你要做什么?”他说,“我要求法。”他说,“你求法有这样简单吗?”他就把左臂割下来。左臂断了以后,奉献给初祖。这是我表我的决心。初祖看他确实有决心,把左臂断下来,为法不惜生命。他就问他,“你要什么东西?”二祖讲,“我心未宁啊,我心里不安呀,要求老师给我安安心。”怎么安心呢?首先把心拿出来吧。所以达摩祖师就跟二祖讲,“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心。”各位,心怎么拿得出来。妄心啊,它本来就是生生灭灭。你没有看到吗?灭掉的时候已经灭掉,生的时候,已经灭掉,一面生一面灭,所以是刹那生灭。后来慧可祖师,就是二祖说,“哎呀,大师,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呀。本来我心不安,现在你让我找心,我心拿不出来。正在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什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都没有。在大师面前当然……。达摩祖师讲,“你觅心了不可得嘛,那已经把心给你安好了。还要安什么心啊?”“噢,”二祖这样一听就马上大悟,“噢,心原来是不可得的呀。”各位,这个公案,二祖就是这样开悟。佛法你说它容易是不容易,你说它难也不难。“噢,觅心了不可得,”二祖就明白了。二祖学问很好,他老子、庄子都看过的……。达摩祖师是有道之人所以来度他,经过老师开示以后他就开悟了。这也是觅心了不可得的公案。觅心了不可得还有一个公案给各位讲一讲。禅宗里面有个德山禅师。德山禅师可能各位听过。他本来姓周,叫周金刚。他专门研究《金刚经》的,他叫周金刚。他写了一百卷的疏钞。《金刚经》的疏钞,它名字叫《青龙疏钞》,一百卷。他听到人家讲了,“南方啊,”他在北方,“南方禅宗很盛,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了,直指人心。”他们那儿边有什么资格讲这话,他说,“魔子魔孙啦,都是。我去教化教化他们去。”他就背着一百卷的《青龙疏钞》离开四川这个地方到南方。中途的时候,肚子饿了。肚子饿了以后,见有个老婆婆卖饼。老婆婆问,“袋子里头什么东西呀?”他说,“我这个袋子里是《青龙疏钞》,我写的。”“《青龙疏钞》讲得是什么东西呀?”“我讲的是《金刚经》。”老婆婆一听,《金刚经》,那大德我问你啦,“经中有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要点心,你要点哪个心呀?”周金刚以前没有想到这一句话的妙用,他一时答不上来。他说,“你能够答上来,我就供养你,供养你点心。你答不上来,你到别处去,这里不卖给你点心。”德山法师想,“南方的老太婆还有这样的本领,这样的机锋,的确南方的禅风很盛,我不能轻视。”给他个下马威。后来他到龙潭禅师地方,龙潭禅师知道他要来。他来了以后,见面以后,龙潭禅师开示他,到晚上的时候叫他来。来了以后,讲完一段话送出去,送到方丈室门外。这时天已经黑了,就给他一个灯烛,灯点亮送他出去,正在点亮的时候,又把它吹灭了。龙潭禅师点好这灯以后,点好以后又把它吹灭。这是机锋。这个时候,德山禅师突然大悟,“啊,我以前讲的青龙疏钞,没有用啊,不是功夫啊,不是实际开悟,不明白,只是理解上。”当然这理解不是容易的,但他都是依文解义。各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真正讲经说法的人,离开经就是魔说。你依照文字一句一句地讲,就是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冤枉。……扫掉,……全部扫掉。这个公案说明三心不可得。所以你不要执着,一切都是虚妄的。各位这在日常中间自已可以衡量。有时候自已发火了,有时候自已有贪心了,或者其他总总的妄想;这个心是念念生灭无常变化。所以四念处有“观心无常”。这句话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就问他,“今后大师去了,我们以什么为师?”以戒为师。“以什么为住呀?”他说,“以四念处住。”什么是四念处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以这个四念处经常观察这个情况,道心自然不退。身体是不干净的嘛,用智慧来看是一切法是无我的。这一切法无我,但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我执很重。这些地方就体现,我执来了,各种烦恼都来了。心是无常的,什么心都是无常的,尽管你讲得千好万好,到明天又是一回事情。所以心是无常的,你不要当它是真的。我的老师王骧陆居士,他有个偈子,好得不得了。他说,“万事缘空,何苦作真,”各种事情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空的,缘生性空的。“万事缘空,何苦作真。”不要当它是真的。何苦呢?你当它是真的,何苦呢?它本来是因缘和合起来的。没有因缘和合,本来没有这个事情。因缘和合起来有这个事情出来了。得得失失,好好坏坏还不是因缘?过后就没有了,何苦作真呀!“一切放下,唯有观心。”一切放下,我们修行的人一切放下,放下以后怎么样?观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自已看看起心动念,动的是什么念,起的是什么心?“一切放下,唯有观心。”后面几句还要好,“心本不有,”心本来是没有的。“心本不有,烦恼何起。”还有什么烦恼?本来是没有的,你为什么起烦恼。你自已迷迷糊糊起烦恼了,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长有短,有清净有不清净呀,有大有小呀,二元对待。“一切放下,唯有观心,心本不有,烦恼何起?但此一转,即是妙诀。”你只要转一转就是修行的妙诀。“心本不有,烦恼何起?”烦恼就是心,心本来是不有的,你起什么烦恼。各位,能够从这几句话领会的人,实践的人,那是大德、大善根、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不可能领会这几句话。下面,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啦,讲到这个地方。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想想以为怎么样啊?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这样来布施,以这个心,不可得的心作为因;用这样多的东西来布施,作为缘,这样的因缘,你看得福多不多呀?”“当然,世尊呀,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个人因为他是无心布施,以心不可得的心来布施,当然得福很多的。释迦牟尼佛上面讲了三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我布施的时候以不可得的心作为因,以三千大千世界的宝贝作为缘,以这个因缘来布施的话,那么福德当然是很多的啦。布施的时候不住相布施,感受到福报的时候,也是以不可得之心来感受福报,不住于相。心不住心,施也不执,布施也不执着,心也不住心。这样子福报很多。这就是恐怕说三心不可得,怕布施没有福报。这也不是。……,以无心之因就是得无量福报之果。不执着在福报里面,也无福报的相可得的,福德无实。“‘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里就解释了,这个福德因为有心不可得的话,所以这个福德没有住相布施。福德有实,就是住相布施。好啦,就象梁武帝一样,“我造了很多的寺庙,我度了很多的僧宝,我有很多的功德了。”这就是住相,那么福德有实了。如果福德真是有实的话,成为有为之因,这是有为了,不是无为的境界,因为他是缘生之法。
第十集下
因为它是缘生之福。缘生之福,这个福报不能说它是多的,有限的,有为的。报尽还要坠落下来。福报多了,证到人天福报,享受了以后,业报尽了以后,还要坠落到三恶道。佛教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寿命,八万大劫以后又坠落下来为兽了,做蚂蚁。佛教上也有。所以实际上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很苦恼,自已迷迷糊糊,虚度一生,几十年的人生过去了,他不知道有个六道轮回。不知道我死了以后做来做去到什么地方去还不晓得。做人做天也不是究竟的,做马做牛那更不得了,做鬼怎么样,做鸡怎么样。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眼前几年就过去了,过去了以后,这个苦够我们受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发菩提心,就是要行愿广度众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佛法。也是自已了生脱死的真如之法。看看是众生,实际上没有。我现在有亲戚,有朋友,有夫妻,有子女,临终的时候,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夫妻,都帮不上忙。你只有独来独往,一个人去啊,中阴身飘飘荡荡,到什么地方去还不知道。各位这样子想,大悲之心油然而生啦。但众生对这个问题都不了不解。有些学佛的人知道了,他无动于衷,他以为佛法只不过是要让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对妄想没有办法了,实际上对生死还不得了解。所以古人有句偈,这个偈很好,“一句弥陀作大舟”,一句阿弥陀佛我们至诚恳切的念,在苦海里边一句阿弥陀佛能度人出苦海。苦海无边,各位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度人出苦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度人到彼岸。临命终时,一心不乱,正念分明,阿弥陀佛即领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跟各位同修大家一起学习。所以福德有实的话,我们不说他福德多啦。以福德无故,因为离相布施,如来说他福德多。所以如来说福德甚多。因为无相布施,福德象虚空一样的。因为住相布施福德就不多。因此布施不要执着,连布施本体也不要执着。布施不要执着。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前面讲得很多,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我以前讲得身相都是应身、化身。这具足两个字就是色报身。根据《观无量寿经》观想诸佛色报身,……。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能观想得到的。所以具足色身是色报身,色报身是很高大的身。无量奇妙。这样讲起来,你的意思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具足色报之身来看佛可以吗?“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世尊呀,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不要因为是报身了而见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报身,如来所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他是报身嘛,不是法身。报身我们也不可以执着的,报身和应化身也是因缘而生的。不能执着。即非具足色身,不能执着。不能住在色身上来见到法身。是名具足色身。但是法身也不离开具足色身,也不离开色身,法身也可以具足色身上见。所以俱足色身也可以称之为法身。因为什么呢?因为色身、报身和法身是不一不异的。相上来说是不一的。但是从本体上讲是不异的。因此,如来所说具足色身,虽然即非具足色身,也可以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就是高大之身,这高大之身是无量奇妙的,所以叫具足色身。这个高大之身有二种,一种叫他受用报身。十地菩萨能看到的。就是说修行功夫到一定时候,显报身,有无量奇妙。诸佛菩萨为了让十地菩萨看到自已的奇妙相貌,促进他的功夫。所以十地菩萨以上才能够见到的。我们见到化身。应身化身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应身。……布袋和尚是化身。化六道之身是化身。乘愿再来是应身。这分别来讲,应化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这个具足不能称为具足,只能叫它,是名具足。实际上许多相都是一样的。具足诸相的话。就是诸佛成就报身了以后,根据《华严经》(如来)现相品里讲,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报身啊,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三十二相……,《观经》里不是也有。就说明这个大人之相,有许多华藏世界,这样子微尘来做为大人之相。……。每一个相都是……。这样子,但是,世尊不应以诸相见,不要在诸相上执着。何以故?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非具足,是空的。是名具足,还是有的,你不能说它是没有,你不能说它是空,是缘生之法,是空有具足。所以讲即非,所以讲是名。实际上即假即中。佛法就是要离开两边,非空也非有。中道究竟有没有?实际上中道也没有,般若也没有,无有一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不能以为如来有所说法作为方法。不能作是念。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不要认为如来是这样想,“哎呀,我要说法去了,我曾有所说法啦。”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讲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诽谛。这句话怎么讲呢?佛究竟说法了没有?三藏十二部不是佛法吗?佛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成道,八十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究竟有没有说?但是佛讲,“如果有人讲我说过佛法的,就是诽谤。”为什么呢?他不明白我的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不应该取法,也不应该取非法。虽然他讲了很多的法,讲了等于没有讲。不要执着,不要住相。所以释迦牟尼佛快要涅槃的时候讲,他说,“有人说我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人不是我的弟子;有人说我不曾说法,这个人也不是我的弟子。”意思不要住相说法,也不要离相说法。这个意思如果不明白的话,他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了,不是诽谤我吗?我的意思他没有领会。所以究竟说法的人,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了以后还等于没有说,没有丝毫的相住着。而且说法也是因缘所成。也是即空即假,也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如来说法实际说了没呢?实际上说了等于没有说。但是无说而说,不是没有说,不是没有法,是名佛法,叫它佛法。所以法身不来不去。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说,“哎呀,佛没有说法。”你说他没有说法也是谤佛,说他说法也是谤佛。所以说了但是不着相,没有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过去有些大德,有些善士,他弟子开座让他讲法的时候,他上座了以后,他把醒木一拍。说法就说好了。这不是法吗?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也是佛法嘛,讲好了。没有法好讲的啦。从前须菩提在山洞中间坐的时候,空中落下香花。须菩提讲啦,“哪个人在下雨呀,把花落下来呀。”他说:“我是帝释”,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玉皇大帝。你为什么下雨,把花落下来为什么?他说,“供养你尊者,你须菩提尊者能够解空第一,说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说:“哎呀,我对般若法门没有说过一个字啊。”那么天帝讲了,“正因为你没有说,我也没有听。你没有说,我也没有听到,这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维摩经》也是这样,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菩萨怎么说般若法门。”文殊菩萨讲了,“一切法没有什么好讲的,要离开一切相,离开这个问答,这就叫般若法门。”他问维摩诘,“你是怎么说般若法门的?”维摩诘不讲,一句话不讲。文殊菩萨讲,“哎呀,维摩大师你真是般若法门。”各位,无说而说。虽然没有说,实际上说了。
“这个时候,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释迦牟尼佛恐怕后来的人执着众生两个字。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那么就答复他,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他不讲,是不是生信心呀?他答复“众生”两个字。因为众生也是因缘所生,所以非众生,你不要讲众生,他不是众生。但是没有成佛以前他又是众生。他功夫没有到呀,非不众生。须菩提一方面他不是众生,一方面他修行还没到又非不众生。佛为什么这样讲?我说的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啦,如来说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实际上这些已经不是烦恼的众生了。但是呢?菩萨功夫还没有到,也可以叫他大心菩萨。大心菩萨,大心众生。这地方,已经说明了,生信心自然有大心菩萨,有菩萨发心的人听到这个法,生起信心。虽然释迦牟尼佛没有答复生信心否。实际上已经答复了。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些众生,都是不是凡夫众生了,就是发大心的众生了。换句话讲就是,有信心相信这个法了。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上面讲了无有定法,是名菩提。实无有法得菩提。各位,这样恐怕以后的人想,“哎呀,一切法不可得,那说法也没有了,佛果也得不到了。”是不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吗?佛讲,“如是,如是。”为无所得耶?这个“耶”这个文字好象还没有郑重决定的样子,要等待佛来决定。佛讲,“如是,如是。”知道须菩提已经契入般若本体,已经明白无得、无修、无证、无得之事了。所以他就讲,“如是,如是。”无法可得。这个无法可得,上次我们也已经讲了。能得的法门,所得的菩提之果也没有。没有能得、所得。因法,果法都是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得,所以无所得以后才能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最后再决定一下,我证无上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假名这叫无上正等正觉。各位,少法对于多法来讲。虽然没有三身、六通、五眼种种诸佛的功德。很少的微尘一样的法也没有得。如果有少法可得呢?那就是法见,就是法执。有法见,法执怎么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所以无有少法可得。我们学过《坛经》。《坛经》也是这样讲的,“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然没有一法可得,还有什么菩提可证呢?所以一般功夫到这儿就是无修无得无证。没有这个境界。你看他终日没有修持,也不修法,也不拜佛,也不念佛,实际上他二十四小时里面观照不断,寂照时时,那个时候,习气都转了。很小的一件事出来都照到。所以修行的人不见得离相。当然我们……的人不离开形相。一离开形相什么也没有。理也没有,事也没有,落空了。“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高下,也就是清净之心,一切法都是佛法,还有什么高下呢。但是一切法,一切菩萨,一切圣贤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无为法里面还是有高高下下。在《景德传灯录》里面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一天,吕洞宾,八仙里面不是有一位叫吕洞宾吗?吕洞宾有一天走过一个山上的时候,看到山里面好象祥气充满,瑞气充满,瑞气很好的。他想这地方可能有得道的高人。他就跑进去了。跑进去以后黄龙禅师在说法。黄龙禅师看见他来了,就大喝一声,“来的是什么人啊?”这个时候大家互相论机锋了。吕洞宾说,“我是云水道人。”黄龙就考验他了,“你是云水道人,他说云水没有的时候你怎么样?云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你怎么样?”看他答得上答不上来。禅宗里面,你一句,我一句,讲得都是心地法门,都是自已明心见性的事情。你回答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有见性,是从别的地方听得来的这句话,机锋答的时候你就讲不出来。要是真正见到的话,……。黄龙禅师就问啦,吕洞宾就没有话好讲了。这样子,吕洞宾就问黄龙禅师,“你怎么讲?”他说我也问问你怎么讲。“云水没有的时候你怎么样啊?”黄龙禅师说,“云沉水枯的时候,我黄龙就出现了。”他是黄龙禅师。我是黄龙呀。你说云没有,水没有怎么样?我黄龙就出来了。也可以讲我们无明烦恼没有的时候,自已本性就出来了。很简单。见到佛性以后,没有障碍了。
“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这个法是平等的,般若本体,人人都有的。是法平等。众生有,诸佛也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这里有,你那里也不是没有。所以《楞严经》讲,众生本来都是跟诸佛菩萨,成佛是无二,无缺。所以讲是法平等。但是我们凡夫不见到自已的真心,因虚妄分别,起高下,“哎呀,你高啊,我低啊。你功夫好,我功夫不好。你法门比我的好,或者我的法门比你的好。”执着高下,所以迷妄、颠倒、分别、妄想。他还以为开悟了、成佛了,就是高。不知道心明,不知道自已本性。他认为迷妄就是低下。实际上他不知道我们的本体来讲,不增也不减,本来没有高下。所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性佛菩萨也不增加一点。我们凡夫迷妄、颠倒、六道轮回的时候,也不少的。你把妄想烦恼去掉,妄想息灭,本来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三无差别的。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以无有四相,一切不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都没有,来修一切善法。四相没有是什么?一切不立,一切放下。修一切善法时候一切法非。并不是说一切放下,说什么都没有,佛法也不修。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不立就是空,修一切善法,就是有。空有双融。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句话很妙,功德也很大。有许多人不了解。听到佛法讲空,我空、法空、空空。好啦,以为善法也不要修。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要修一切善法。问题在什么地方?修善法不要执着。一执着又是有实了,只是升人天的福报而已呀。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坠落下来。执着一个善,不是究竟的。放弃修善也不是究竟的。应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上面讲的平等的性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下面讲,修行功夫。你不要执着四相来修一切善。善有善报。六度示现。一切唯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法我们都要修。我们跟其他宗教,跟道教什么教不同。……。不执着以后……。释迦牟尼佛比他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就是不执着。善事尽管做啊,不是不做,心里没有这回事,说法没有说,做一切善事,布施,没有这一回事,心中无事。所以他无往而不自在,什么地方去都是自自在在的,菩萨心里空了嘛。所以有没有挂碍,能自在不自在,有智慧光明没有智慧光明,这是学佛的跟不学佛的分界线。不学佛的和学佛的一样吃饭,一样睡觉有什么两样呢?他心是两样的,受用不同。
第十一集上
受用不同,修持不同。现在我们凡夫当然我们有些人……,你还不了解……,他也不要你看出来。所以说非善法,如来让你这个法执也扫掉,你不可以执着它。是名善法。不要说善法没有,是名善法是可以的。即非善法就是空,是名善法就是有。真空妙有。不落空不落有,空有二边不住。《金刚经》这样的很多。也可以用二谛来形容,也可以用三谛来形容。所言善法者,是有谛,俗谛。即非善法,空谛,真谛。是名善法,中谛。三谛合一。下面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四句偈虽然文字是不多,大家容易记。在这个四句偈里面妙义无尽。这四句偈用文字般若来引起观照,就能得到离相无住的妙用,就能生起实相般若的境界。因此这里说明,福德用一般的七宝布施,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象诸须弥山王这样高大的数量布施,福德当然是很多了。如果有人来以《般若波罗蜜经》甚至以最少四句话,四句偈来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领受、受持、朗读、背诵,为他人说,这个与前布施福德比较起来呢?七宝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下面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在你的意思怎样理解,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度众生了,我要广度无量众生成就菩提了。”有个能度之我,有个所度众生。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能所分明。须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说。如来不会有这样想法。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因为什么呢?无有众生如来可度,因为一切众生本来他是佛。每个人都是有真如本体,都是有实相境界,个个都有的,个个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虽然是说法度生,但是他并不是这样想,“哎呀,我要度众生了,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了。”没有能度所度,也没有所度之众生。能所都不执着,这样子就进入了平等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在平等的法界,佛不度众生。实际上讲起来,都是他自已来度。不然的话,好象医生开药方,药方开好了以后,吃药还是要靠自已,你不吃药的话,你病还是要犯的。所以佛不度众生。当然我们要依靠佛菩萨,不经过佛菩萨开示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自己有这个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这个本性,哪里有啊?所以下面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可以三十二相有相的音声,观有相的音声,来得到无相的法身行不行啊?可以通过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善慧命,他怎么会不知道法身是离相的道理呢?为什么又讲起来,“如是,如是,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呢?”因为以色身、诸法平等当中,平等一如诸法,法身如来本来是不离一切诸法。在诸法平等中间呢?不离一切诸法也就是诸法如义。实际上就是平等。前面已经讲了,不可以色身、音声见如来。……有……以前的讲,有……以后的。所以我们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我们前面讲,见如来不。这里讲,观如来不。见与观不同。见如来,现量境界,如来现,现身,见到。观如来不,是修观的方法。可以以三十二相,通过三十二相观相,观有相的音声来得到无相的法身,这可不可以呀?因为什么呢?观相就是观性,本来就是不二的嘛。但是性和相也不是一样的,也不是两样的,所以不应该执着在两边。因此这个地方见和观有些不同。总的来讲,有许多众生他不明了法身的离相。所以他说,“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并不是须菩萨自已以前的话跟后面的话矛盾了,好象是矛盾了。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修行的方法,为众生安排下手的方法。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察如来,以为有三十二相就是如来。各位,这样讲起来,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转轮圣王有四种圣王,金、银、铜、铁。这四种圣王他是领导四大部洲的。金王就是领东、南、西、北四大洲。银王领三洲。铜王领东南二洲,铁王领南方一洲。他是以十善来教化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他就乘轮宝到这里游行,来考察,来降服不善的地方。所以转轮圣王就是金轮王,他……,他有三十二相。所以修行的时候以为有三十二相就是如来,那岂不是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他意思就是法身不住一切相,不可以在相上见到法身的。前面已经讲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你执着三十二相,那怎么能够见到法身呢?怎么能够见到如来呢?所以下面,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主要说明这个问题。这时候世尊就讲法了,讲四句偈。若以色见我。这个“我“不是我、你、他的“我”,是法身。如果以色见我,想从色身上面来见到我的法身。听到这个声音了,“哎呀,释迦牟尼佛出现了,诸佛出来来加被我了,法身现前了,我的功夫到家了。”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是邪道。跟法身如来是两回事。这个人是不能见到如来的;入魔有份呀,他入魔倒有份。释迦牟尼佛讲这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音声就是以相为真。但是所以相皆是虚妄,已经讲清楚了,你还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现在有许多的人,各种各样的外道。他们就是以什么东西来引导大家?就是以色,以音声。看见什么东西了,他可以放光,他可以离地三尺飞,他有天耳能够听到讲话,别人听不到的东西他能听到。总总的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我们众生有没有呀?特异功能当然还是有特异功能,是本体本有的功能,只要我们障碍没有了,特异功能就现前了。但是特异功能他是一时妄想的,不是根本上法身见道的境界。识自心,见到本体,从根本上下手,也不至于着魔,也不至于逃避世间。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大陆有许多外道,有许多气功家,他讲到……。我就问他这两句话怎么解释,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是我讲的。他答不出来,他没有话好讲。《金刚经》哪个人不佩服,你说它假的,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这部经真是追根到底,从根本上下手,给我们无量的智慧,给我们无量的底气,辩明是非、邪正。看来下面再讲一次,这部经就讲完了。现在讲到,法身无相分第二十六,下面还有六分,这六分很短。那么下次我们讲得时候再归纳一下,分析一下。使大家有一个比较简单明确的概念。我们下次再学习一次就可以了。好,现在大家回向。
各位大德,上次我们说到,“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地方主要说明不能够让人执着这个常见。断见和常见都是边见,两边。不是常就是断,因为众生就是:说有啦,就当它真是有回事;说空了,就以为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这回事。这一段就是恐怕我们众生执着常见,叫我们离开常见。离开常见以后,不在“有”的一边执着,也就是不执着见闻觉知。我们众生就是执着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执着以后就是生死流转。因此这一段主要是让我们离开常见。下一段就是要我们离开空见。离开常见以后是不是空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就到空的一边去?所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须菩提讲啦,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具足庄严之相。不以具足相,就是讲如来没有庄严之相;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候,什么都没有,庄严之相也没有,不具足。佛是圆满具足的。一个人证到真如本体以后,自已遍满十方,十方圆明;不是没有的境界。所以“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所以下面,须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想啊,‘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没有庄严之相,换句话说空,什么都没有,断灭了。这样讲是不对的。所以上面执着这个有,就失掉本体。下面这一段呢,执着空,就成为断灭。各位有些大德学过了,《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来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就是真如自性能够起念,我们六根虽然是见闻觉知,“有”,但是呢?不染万境,一切境界上不污染。不污染在一切境界上,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修行到后来,我们也能证到这个的境界。这许许多多的境界实际上不受到影响,实际上没有危害。各位,我们学佛就在这地方下手,当下就得到真如,并不是临终以后才得到真如,并不是下一世才得到真如。我们修般若波罗蜜多,就要眼前就得到真如。这样子学佛才有利益。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讲,“你听到声音了,看到颜色了,以为这就是佛教了,那是邪道。”如果不以具足相,这又是落空了,落到空无的一边去了。这又不对。所以要离开常见,要离开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不要这样想。“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真如之法。这个法是真如之法,不是方法,也不是一切事事物物。真如之法不说断灭,好象真如之法是没有的。我以前讲,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实相即非实相。你可以讲这个法是断灭吗?但是你也不可以讲是断灭。我们学佛法关键就在这地方。什么又是空,又是不断灭?能够认识这东西,好啦,非空非有,你说他空他不空,你说它有它没有。无实无虚。你说它是实的吧?它不是实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无虚。断灭了吧,没有了吧?也不是,所以于法不说断灭相。讲得很清楚,它本体就出来了。所以有人说《金刚经》下半部都是讲本体,上半部都是讲起用。下半部本体现前,本体现出来了。下面是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这么多来布施。若另外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无我就是人无我,法也无我,这两个。得成于忍,能够认可这些,能够认可无生,无生认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他对一切法不执着,当然就是无生。法忍,对于这个真如之法,能够认可,心不动。所以无生法忍就是大乘菩萨修行的境界。大乘的见道位。到七地、八地功夫更加深。所以在初地菩萨已经有这个境界。八地以后无生法忍寂然不动,所以八地是不动地。到八地是无功用道。你说他修行,他不修行,一天到晚好象是逍遥自在,实际上自已在观照不断,但是他没有功用,你看不出他。所以有些人你看他好象一天到晚无修无得无证的样子,不用功。实际上他一天到晚观照不断的,没有形相。当然有形相也是好的,理、事般若,事就是理,并不是拜佛不好。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所以如果“有菩萨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力量很大。我们碰到烦恼的时候,碰到违缘的时候,碰到不如意的时候,知道“一切法无我”,我这个人不是真的,是因缘和合的。“得成于忍”,能够忍过去,能够忍过去,不动于心。这个菩萨比七宝布施的功德都要殊胜。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些菩萨不受福德故。他不受这个有为的福报,所以胜过有为的七宝布施。不贪着有为的福报,不贪着有为的功德。受有为的,到一定的时候还要坠落下来,享受人天福报以后又坠落下来。因此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功德比七宝布施的功德还要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领会佛所讲的意思,跟佛讲,“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实际上须菩提代我们问的。他怎么会不知道?他是空生,解空第一,是空生,不是断灭是空。但是代我们问,“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佛告诉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该贪著。”不应该执着。众生供养菩萨、法师比较多,但是不要贪,不住,不执着福。所以说不受福德。因为如果菩萨贪着福德就会成为有为的因果。因果是有为的,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只有菩萨所作的福德不贪的话,才能成为无为的功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讲,“如来来了,去了,坐了,卧了,这就是如来。”来了嘛,去了嘛,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一切行动好象就是如来了。这样子,这个人不解我所说的道理。他还没有了解什么叫如来,什么叫实相,他还没有了解。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各位我们证到法身的时候,清净寂灭,圆满光明。你说它哪里来?没有来的地方,他本来就是这样。你说它到哪里去吧?也没有去的地方。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也就是说,法身周遍十方,没有来去之相,来去之相都没有。
所以各位,我们净土宗里有句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我们生到西方的人一定能够生到西方世界去,一定可以生。释迦牟尼佛不骗人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极乐世界去了。去实际上没有去,这话怎么讲呢?如果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道理。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我自性中间的净土,并不是外来的。娑婆世界也是我自性中间一土的。诸佛世界也是我自性中一土。自性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生到西方等于没有生西方,生自性的土嘛。净土宗这句话,就是根据如来这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总的来讲,如果有人以为如来去呀,来呀,坐呀,卧呀,这就是如来;这个人不解我的意思。什么是如来?就是诸法如如不动的意思。有来去坐卧之相的,这样子,法身之理体就不周遍了。无所来也无所去嘛,法身遍满十方。既然无所从来,去也就无所从去。无来无去,这叫如来。
还有“如来”实际上包括体用的意思:如者就是不变,来者就是随缘。不变随缘就是如来。我们的本体就是这样,本来不变不动,这是体。用呢,就是随缘。你不干净的缘,带污染的话就是六道轮转。清净的缘就是成佛的,成菩萨,成罗汉,成缘觉。四个圣界,六个凡界,十法界都是随缘的。……。圣人凡人都是自已自造的。下面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想想看,这个微尘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当然多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个微尘还不多吗?当然很多的。说明什么?世界可以成为微尘,微尘合起来可以成为世界。都是缘生之法,不要认为世界是实有,也不要认为微尘是实有,所以变来变去。各位我们现在地震发生的地方很多,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世界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变化的。
第十一集下
世界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变化的。碰到因缘不好的时候,地震,粉碎,大地可以化为微尘。世界没有的时候,遇到这个火啊,风啊,水啊,变的时候,大地就没有了,也可以把物质化为能量。物质化为能量,能量化为物质,所以变来变去。缘生之法,没有一定不变的东西。世界化为微尘。所以总的来讲,下面再讲世界和微尘的关系,也就是实相和妄想的关系。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微尘众是实有的话,佛就不讲微尘众了。因为微尘众都是缘生性空了,所以佛说是微尘众。实际上这个微尘众并没有实在的体性,则非微尘众,假名微尘众。所以我们这样子来看世界,是微尘,更明白更清楚地知道一切法都是缘生。世界可以成为微尘,微尘可以合为世界,世界和微尘都没有自性,都不是实有。但是我们众生往往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般若妙智,所以处处执着。看见世界就执着世界,看见微尘就执着微尘。实际上,世界有,但是多个微尘。多个微尘实际上也是世界合一。一多互相交换,一多也是互相没有防碍。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真妄是不二的。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世尊,如来所讲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为什么讲即非世界?因为世界也是缘起性空,也是因缘和合的。把微尘合起来了,称为世界了,微尘分散以后,世界就空了,成住坏空。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合起来的时候,没有世界,是微尘;没有世界,不过这个世界假名而已。……,有名就有世界的,所以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西洋的唯心论就是这样讲,“我思故我在。”我一想到了就是有我,我没有想到,我没有起心动念这世界就没有,客观的东西都没有。我们从唯识道理上讲,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缘起,都是唯识。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所以佛法讲空、假、中,假相还是有啊,这就是圆融了。西洋的观点不能执着它。说他有啊,但是假名而有啊,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为什么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果世界实有的话,那不过合而唯一之相了。合而唯一了有世界了,分散了又没有了。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世界可以散为微尘,微尘可以合为世界,即非一合相,假名一合相而已。“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本来一合相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你讲物质,它是相,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是假名,不可执着的。从性上来讲,把我们的烦恼比为微尘,一合相比作真如。我们的真如本体是一合相的话,可以说吗?也不可以说。为什么?真如离文字相,离言语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不过呢,一般没有修行的凡夫,没有功夫的凡夫看见妄就是真,看见相就是性。执着假相。贪着这件事。贪着外边的境界,随外边境界而流转。所以他就是以妄为真了。世界,微尘所成的,一合相。真如,我们烦恼息下来才现这个相。总的来讲,正报、依报不能贪着。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已的真心,贪着事相的话,贪著其事,不得了解真如的本体,不了解不生不灭的境界。以妄为真,贪著其事。这样子呢?流转生死了,不能证到真如实相的本来境界。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体,我们的本性不是实有的,是空,不是实有的。就象做梦的时候,做梦的时侯好象有,醒来以后,了无一物。讲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四句偈非常好。须菩提,众生迷真起妄了,从妄心来讲有八万四千多烦恼妄想,就象世界碎为微尘一样的。……。各位我听见……。……分别越多,烦恼的事情越多。好比是一棵树,……。这样子,……是不行的,你分别越多,烦恼的事情越多。不能解脱,放又放不下,去又去不掉,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因此我们想到世间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佛法的真理的人,……烦恼很多。他一天到晚,贪嗔痴慢疑,邪见,不识心王。所以我看现在不学佛的人乃至学佛的人,能够解脱自在的很少。所以学佛法要有福报善根。……,只是劝人为善,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所以……很大。因此我们对于真心两个字。真心不离烦恼。所以我们放下烦恼就是真心。就象微尘合起来就是世界,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我们众生贪着其事,看见微尘就是微尘,看见世界就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样子才能不落文字言语。真如本体就是离开言语相,离开心缘相,离开一切相。所以不可说,不可说。当然不可说不至于讲不清楚。但是你落在文字、言语上,……。讲空非空,说有非有。你说无住到有住上去。你说真空,真空不空。
从前,老子,……老子是道家的祖师,他讲得很有道理。他有一句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说,“我做学问越作学问越多,修道的不是这样的,是越来越减少,什么都放下,什么都看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减少还要减少,放下还要放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不是我们消极逃世了,什么事都不做了。……他事情做了不少,但是他无为。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这回事。……这话如果不是真正见到实相的话,讲不出来。……。
对于微尘烦恼和真心的问题。要明白可以息妄显真,妄想息下来后,当下,了了分明的东西是什么?……几个地方讲到,“前念已灭,前面妄想已经灭下来了,后念未生,后面妄想还没有生出来,中间是什么?”如果这地方我们能够体会的话,修行很便当的,明心见性也不是难的事情。前念已灭,它生灭法嘛,一定有生有灭的时候,是吧。后念还没有起。又不是木头,又不是石头,无实无虚,了了分明。是什么?各位参参。这里有几位居士在修心中心。当修心中心两个小时以后,万念俱空,……,但是了了分明。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如果回光返照的话,当下就见到本来。……。下面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如果人讲: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话,你看他这样子,理解我的意思吗?我是不是这样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但不能住着四相,也不能住四见。见是什么?见是心。相是外境。境是粗,见是细。境在外面,心在里面,粗细的不同。实际上心境是一如。但是不一不异,有时侯是一个,有时候不是一个东西。我看见一个人,看见以后,这个人的相貌如何,到这个人跑掉以后,我的心里这个人的相貌还有,第六意识的影相。所以心和境又是一个东西,又是二个东西。人跑掉以后,影子还有。这就光有心,没有境。各位我们修行,大体上是空境、空心,妄心空掉了,再空法,法空掉了,再空空。如果有一个法没有空,一个空没有空,都是不能自在的境界,至少不能大自在的境界。如果人讲: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人也不知道我讲的道理。这里不是讲我相,讲我见了。“不也,世尊。”须菩提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为什么呢?佛讲的四见是不见而见,并不是我们凡夫虚妄分别之见。你说他不见,他还是见的,见闻觉知照常有。这是六祖讲的话。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还是有见闻觉知,但是不染万境。见闻觉知还是有,他不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起念。不污染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上。所以见闻觉知照样,不污染,他就是有这样的妙用。这就是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寂然不动,了了分明。《金刚经》讲,……在事上不动心,在事上保护。所以,“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讲的四见实际上没有自体可得。他是不见而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安这样一个假名,并不是真正有所见。好象跟凡夫一样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我见就有身见,边见。有我见就有边见,有边见就有邪见。不信因果呀,这是邪见。断常不分啊,这就是边见。我见就深了,我见是见惑里面最重的一个见。须陀洹,初果,断见惑的人,首先断我见。我见最难破,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法执、我执一起破掉。这个破了,以后第六识就好办。第六识的根就是第七识。第六识的根就是我执。什么事情来,他就先来个我,对我来考虑,我应该吗?我有好处吗?对我有没有损害呀?第六意识是分别的……,这个心是污染的。……所以如来所说四个见实际上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见是没有自体可得。因为对治众生的执着之心,佛就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名而已。不要以为如来还有我相,如来还有我见。这样的众生不理解佛所说的道理。总的来讲,这地方讲见。比以前要深一些,深入到心地法门去。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呀,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法,应该这样子来证知它,证知,证到了;不是我分别而说第六意识的知。如是见,见性的见,明心见性的见;并不是第六意识的见。如是信解,应该这样子信受,应该这样子圆解。信受、圆解,不生法相。这样子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法相也舍。不生法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恐怕大家听到法相两字,又执着法相了,法相也扫掉。《金刚经》一边立,一边扫,到最后了无一法可得,无少法可得。《金刚经》真是成佛的经。……,证到实相以后才到涅槃的境界,证到菩提。……名相不同,道理是一样的。……《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即非法相就是无相,是名法相就是无不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也可解释为,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所不为。佛法也是这样,妙用无尽,但是一法不可得。“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一个灰尘也不受。下面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这个有住相布施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用有住相布施来布施。各位,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胜过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布施的人。福德因缘胜过他,因为他住相。演说四句偈是不住相。下面就讲清楚了,云何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怎么来演说?并不是用文字来演说。望文生义讲不好,离经一字也讲不好。所以古人两句话,望文生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依文解意,依靠文字来解释它,就是三世佛冤。三世的佛也冤枉。不能光是依文解义。……,但是离开这个经一字就是魔讲。所以轻不得,重不得;轻不好,重也不好。不要乱讲。……怎么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意义无量无边,一般的讲,应无所住就是不取于相。而生其心就是如如不动。离开一切诸相,是名诸佛。不取于相就是离开一切诸相。是名诸佛,就是如如不动。前面讲的此法无实无虚。无实就是不住于相,相都是虚妄的。如如不动就是无虚。如如不动以后有一个不动的境界。我也讲过,到那个时候,十方世界什么也没有,如如不动。你说它虚吧,说他没有?也不是。无实无虚。不取于相就是离相了。如如不动就是无虚了。这两句可以这样讲。上半部就是不取于相,下半部就是如如不动。为什么这样讲呢?上半部就是起用,一切相都是虚妄。诸相非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什么相都扫掉。下半部是显现如如不动。
第十二集
一切相都是非有的,都是非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什么相都扫掉。相是现相,我们见到的世界,都是相,包括思想,包括我们的烦恼都是相。各位,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这地方我们就可以说烦恼是假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有生有灭,不是真心;破相。下半部就不同了,显本体。上半部就是空诸相,下半部就是显本体。……
这地方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的,不是实有。为什么说它是梦幻泡影呢?做梦的时候,我们都有体会。做梦的。什么叫梦?第六意识的分别是梦。我们白天还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为什么好象是真的?因为是跟眼耳鼻舌身根结合起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根跟意识结合起来,好象是真的。因为它在起作用,眼睛也在起作用,耳朵也在起作用。实际上这还是第六意识,追根到底还是第六意识。梦是怎样?梦里还是第六意识,你做梦的时候……。它跟醒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叫独头意识……它睡着了以后,眼睛也不看了,……不起作用,但是他意识还在活动嘛。活动的意识就是梦。醒了以后,跟眼睛、耳朵、鼻子打交道了,好象不是梦,实际上还是梦。
诸葛亮说,大梦谁先觉?做人就是大梦,哪个人先觉悟呀?平生我自知。诸葛亮,《三国志》里面讲的。李白讲,“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就象一场梦一样的。要欢娱、欢喜、快乐还有多少时间啊?实际上是没有多少时间。有人这样讲,如果我八十岁,一半时间睡觉,那就四十岁。四十岁里边,结婚呀,养子呀,做工作呀,什么呀,又去掉一半,还有一半睡觉、吃饭呀,其他生活上的料理,又去掉一半。真正的我们人生的时间没多少时间。如梦,假的,跟梦幻一样,假的,变来变去,不是真的。这个假的东西现在很多,现在有许多气功师,他讲的境界,放光啊,见到本尊,菩萨啊,……。泡,水泡泡,小孩子玩吹水泡泡的时候,一吹就有很多很多水泡,大大小小的,它有颜色的。我们做人就是这样。人生就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常常讲人生就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亲人来了以后欢喜,离开了以后就是悲伤。悲欢离合……。有时候,运气好了,……。影也是这样,好象是水中月境中花。影子嘛,哪里是真的。他是水中月。露也是这样子……。他说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早上的露水一样的,太阳一出来就化了。露水是有的嘛,你不能说它没有,太阳一出来就没了。人生苦短……这六个是如幻如化的。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智慧的人一定要禅定观照,看破。这都是真理,不是骗人的,不是迷信。不相信这个真理叫迷信。……应作如是观。
江味农居士,他的《金刚经讲义》讲得很详细,很慈悲。他里边有一段话,我供养大家。他讲我学佛用各种方法去学佛,没有进步。有一天,他对这个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好象明白了,好象开悟了。他就用这四句话观心。那时候功夫还没有成片,妄想很多。观观妄想又来了,观观妄想又来了。以后一观再观。碰到一切境界,很小的小事情,都是用很深的信仰心观察它。不管顺的事情也好,逆的事情也好,来了,都是梦幻泡影。用这四句来观想。学佛法的时候他也是用梦幻泡影观。佛法也是梦幻泡影呀,你念起来的时候,能观之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尚应舍。好象木排一样,好象渡河的船只一样。佛法也是这样子,……。他后来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功夫。行住坐卧不离开这句话,都是梦。大的、小的事情是梦。他这样子后来慢慢地理解。一切境界来了都是梦,不动于心。大的、小的事情,乃至生老病苦,寂然不动。他就是老老实实用这句话。再供养各位,后来的人呀,他是慈悲心。这四句话好得不得了。总的来讲,我们无明没有破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场梦。缘生性空,都是第六意识所起的作用。我们破除这个生死离开四相,看到他是缘生性空的话,那么梦的境界,六尘分别的境界,一步步地清除。特别是,我们起梦、幻、泡、影、电、露这六个法。从这六个法里,我们起妙观,观察虚妄生灭之相。虚妄生灭之相就是我们不动的实相。这句话怎么讲?就是虚妄生灭之相,当然是缘生,我们不动不摇,把妄想息下来,那么当下就是真空。不要去另外找一个真空,找一个实相。所以有一句话,只要我们能够把妄心息下来,实相就现前了。所以说,不用求真,但需歇妄。不要另外去求一个真如境界,只要把妄心息下来,就是真如境界。这句话,有许多人想,“我要修真心啦,我要找真心,要见到佛性。”但是你越是要见到,越是见不到。有些人他越是要明心见性,越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呢?你要明心见性,这个要明心见性就是不对的。我能明心见性,我要明心见性都是不对的。明心见性不是要的。放下,当下就是。所以《楞严经》讲,“妄心歇即菩提。”妄心歇下来就是菩提了。不要另外去找个菩提。我们修行,不要找真如本体,主要是歇妄,歇烦恼。烦恼歇下来,你自然知道,不来不去是什么东西?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生不灭的是什么东西?无实无虚的是什么东西呀?你那时候自然知道,不用从文字上解释。所以这里很重要。
aaaaa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讲好这个经以后,长老须菩提,跟这个比丘,比丘就是和尚,和尚就是乞士,乞士就是讨饭的。为什么叫他乞士呢?因为乞东西来养活生命,乞佛法来养活慧命。上求佛道,下面还是要吃饭,所以叫他乞士。还叫怖魔,魔看见比丘害怕了,比丘三百肆拾捌种戒,受戒清净,魔看见就怕了,魔宫要震动了。魔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就是魔。当然他也是修善的,不然也不能升到天上去。还有就是破恶,比丘破一切恶的事情。比丘尼就是尼师了。优婆塞叫近善男。近善男就是跟佛菩萨可以接近,可以接近佛菩萨身边学习佛法。优婆夷就是近善女。一般来讲佛的弟子,三宝皈依之后就是三宝弟子。受了五戒以后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不然的话,不能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叫清信士。清信士某某人实际上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有时候叫菩萨优婆塞,受过菩萨戒,……。一切世间,不光是人、天、阿修罗,三善道。一切世间。人、天、阿修罗修行更方便些,因为是善道嘛,恶道就不容易修行。听到佛这样讲以后,讲般若波罗蜜的大法,皆大欢喜,法喜充满,信受奉行。各位,《金刚经》我不成熟的,自已没有研究,希望跟大家一起学习。讲了许多的法,实际上是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可说,没有说法。而且对我来讲,讲了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的谅解。
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还是要把这部经的道理,重复理一下,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对这部经的学习。首先讲得是离相的道理,也就是讲的无住的道理。上半部它许多地方讲了离相。他讲的离相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都是离相。还有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是非住。这些地方讲得离相。相来了以后,当然我们应该考虚的问题还是用我们的智慧来观察。还是要做,不是不做。不是我稀里糊涂地让他去。但是处理的时候,这里还是用功的地方。应无所住而生清净之心。这样的话才得受用。不然的话,一天到晚被这个无明,烦恼,公事、私事究缠不清,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一天到晚是跑得很辛苦,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学佛就是自我解脱,自强不息,不是一般随随便便的世间的,但是我跟世间并不反对,……不取不舍,心、佛、众生平等,众生都有真如佛性要尊重他,但是……。了脱生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佛法也不是小的因缘,它是大事因缘。但是世间的人,没有福报享受不到,烦恼拖着他,家人拖着他,他没有办法,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来学习这部伟大的经。
上半部到十六分这个位置,讲得都是起妙用,扫除一切相。起用。下半部显本体,相扫掉以后,本体不是出来了吗?不住于相了,下面就是如如不动了。下半部很多体现本体的地方。什么地方它是体现般若本体呢?譬如讲,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如来本体就是无实无虚,他说得都是本体。他并不扫掉,不扫相,跟以前不同。话就不同了。还有,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是一个法。能得所得都不是法。什么都没有,但是又不断灭。各位,这地方是关键的地方。又是不断灭,又是一法不可得,究竟什么东西?当然这道理讲不出来。要修,修到后来以后,它自然出来了。了了分明了,一念不生,寂然不动啦。所以……讲,“一切不留,无可记念。”一切不要留它,没有什么好记念的。妄想息下来,本体自然出来了。这个里面还有很多。譬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皆是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是名如来。不住于相,如如不动。很多,
各位可以从经上去看。各位可以去看,上半部都是讲得非相,非相就是起妙用。观照,你观照以后知道了。下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了。全部经前后上下贯通的。我们这样子来领会它。还有《金刚经》里面许多话前后是贯通的。讲法是不同,道理是贯通的。一切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观我也常常讲很妙,可以从观妄心下手,观心可以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妄,一个是观真。观妄就是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我们的妄想,观妄心下手。有许多时候从观真心下手也可以的。有人讲,你还没有修怎么观真心呀?如理作义,从道理上观真心。修止观有这两个方面。来从哪里来,去到哪里去,从真如本体来观照这个妄心。则慢慢妄心息下来,再用般若智慧来扫掉如理作义。天台宗有两种观。实际上,……但是呢如梦幻泡影。从妄心下手,从一切有为法下手,观一切有为法,一切妄心,一切虚妄的境界,都是虚幻。不取不舍,你不取不舍了,妄心息下来了,你就是本体。不取不舍是个好办法。所以大乘佛教里面,佛教大手印讲的就是真如实相,名字叫大手印。它这个法,后来,最高境界“恒河大手印” ……,它把“不取、不舍”做为最高的、最好的妙诀。为什么呢?你不去取它,妄心不起,你不去舍它,它就没有。到那个时候,本来面目自然现前。你不要取它,不要舍它。本来就是烦恼,你去舍它又是烦恼,烦恼上又是烦恼,降服不了,缠绕不清。所以要不取不舍。《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就是应无所住,即见如来就是而生其心。即见如来就是而生其心,生清净心出来了。话是两样,意义是贯通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就是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相的,皆是虚妄就是梦幻泡影。不住于相,无实;如如不动,无虚。到如如不动的时候,不动不摇。我们要领会贯通来看。都是圆融无碍的。总的来讲,这部经是真指心妙,触及实相。讲的都是最上乘道理。圆顿圆融。
有许多人以为般若境界就是讲空。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部经里面没有空。它讲空地方有讲虚空,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虚空可思量不?上下虚空可思量不?讲虚空的空,其他地方没有讲空的了。这部经不光是讲空的,它是讲空、假、中三观圆融的境界,并不是光是讲空。……。无实无虚,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它是圆教,它是顿教……不是经过多少时间,多少时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说明:本录音文字版尽量保持徐老的乡音原貌,读者最好作为配合听《徐恒志老人弘法音像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录音时的参考,由于方言关系和录音有模糊之处,文字错漏难免,请谨慎理解,文中虚线为录音中断处,特此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