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时代的佛教诸观
作者:演培
演培法师著,深入剖析部派佛教时期丰富多元的思想观念。本书围绕解脱、修道、无为、时间、圣果、菩萨、轮回、假实、佛陀及部派分裂动因十大核心观念展开。在解脱观上,揭示各宗教对解脱的共同追求,阐释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通过否定迷妄以达涅槃解脱的独特路径;修道观方面,阐述从生死到涅槃、从系缚到解脱需修圣道的关键要点;无为观对无为法的特征及与有为法的区别进行探讨,如虚空无为与虚空界的差异;时间观呈现实有与如幻两种观点的激烈诤论,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三世实有论与大众分别说系等的二世无思想交锋;圣果观展现学派对于声闻圣果的不同见解;菩萨观、轮回观、假实观和佛陀观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部派佛教的独特认知;部派分裂动因观则深入探寻部派分裂背后的思想根源与历史因素。这部著作是深入研究部派佛教思想的珍贵典籍,为学界和佛教爱好者提供了全面且深刻的见解,助力读者系统了解部派时代佛教思想的精髓与发展脉络 。
猜你喜欢的书
续修台湾府志
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及艺文等等。内容丰富。
素问悬解
医经著作。13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者认为“先圣传经本以起死,讵知下工学古反以伐生,良由文义玄深,加之编写凌乱”使然,故力纠错简。于是按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将《素问》的主要内容重新予以编次,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并将已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书末附冯承熙《校余偶识》1卷。
古唐诗镜
《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明陆时雍撰, 时雍字仲昭,桐乡人,崇祯癸酉贡生。是编选自汉魏以迄晚唐 之诗,分为二集。前有总论一篇,其大旨以神韵为宗,情境为 主。如云: 诗须观其自得,古人佳处不在言语间。又云: 气太 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 诗不患无材,而患材之扬; 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 不患无 言,而患言之尽; 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烦。所言皆妙解诗理。 其间如《孔雀东南飞》 一诗,讥其情词之纰缪,而于储光羲、 孟浩然辈亦俱有微词,盖其时王李余波,相沿未息,学者方以 吞剥为工,故于蹊径易寻者,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针砭流 俗,故不免于惩羹而吹虀。然其采摭精审,评释详核,凡运会 升降,一一皆可考见其源流,在明末诸选之中,固不可不谓之善本矣。
金陵省难纪略
清张汝南撰。一册。撰者咸丰三四年间居南京,咸丰七年忆见闻成书。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南京,作者居城中一年半,以耳闻目见作是书。详记太平军攻克南京经过、太平天国诸领袖入城后活动、张继庚等谋叛事件及东、北两王内讧等。后附《纪贼据城后大略》,记录太平天国王号、官名、城守、募兵、操演、告示、冠服、器用、轿制、开市、天榜、刑罚、改字等。成书于咸丰六年。光绪十六年(1890)刊行。上海著易书局铅印本,1卷,约2.6万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据以著录。载有洪秀全、石达开、韦昌辉3人关于杀杨秀清的对话,为它书所无。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观普贤经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该经叙述了佛涅槃前3个月,于古印度毗舍离国大林精舍为诸弟子讲述观普贤行的“一实之道”的故事,颂赞了普贤菩萨的东方净土妙国,宣称普贤观行“不入三昧(禅定),但诵持故,专心传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如行此观法之人罪孽深重,可于七七日尽后,乃至一生、二生、三生后,看见普贤菩萨十方诸佛、多宝佛塔的形像,往生东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