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分裂的动因观

一  绪  说sG6中华典藏网

佛为佛教的中心,固是佛弟子所共同承认,而佛有他的崇高伟大,更是佛弟子所共同体认。然而,如欲认识佛陀的伟大,则就看你从那一角度观察。我们认为:从佛的功德面去认识佛的伟大,这是比较容易的事,从佛的思想面去认识佛的伟大,却是极为困难的事!因为,佛陀本其深辽的智慧,透视宇宙万有的一切,而表现于思想上的,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启导众生,指示众生。佛陀灭后,时代思潮随著时代巨轮向前推进,一般学派固受新的学术思潮之所煊染,就是佛法亦不例外的受著时代思潮的激荡,因而佛弟子乃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以求新的时代之适应。sG6中华典藏网

不过,佛为人类开启的缘起正法的思想,是佛独自体悟真理后所融铸的思想,自有其一贯的思想体系。为佛弟子者,本以佛陀的思想为思想,加以僧伽以和合为根本,在道理上讲,是不应该有各个不同思想的派别,为什么到佛灭百年后,于佛法中就有了很多部派思想的分裂?关于这,我们常说:人类什么都可设法统一起来,唯有人类思想是绝对无法统一的,烬管有人想要强有力的统一人类思想,但我深信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大圣释迦,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对于弟子们的思想,总是让其自由的发展,从不予以钳制。如十大弟子的各有一能,实即各自独特思想的表征,其他什么重法重律、重定重慧的诤辩,亦为各个不同思想的流露。这可说是佛在世时就已如此。sG6中华典藏网

到了佛灭度后,有些佛教学者,寻不出佛陀各种思想的根本思想,找不到佛陀缘起正法的思想中心,结果,不期然的就以佛的部份思想,来概括佛的全部思想。及至离佛时代愈远,一般钻在学派思想中采究的,有时反而忽视佛陀的根本思想。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实因佛陀思想,太过博大精深。如我国“孔子之没,儒分为八”,亦即因为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其及门弟子对孔干的学说,各各只能得其一体,并且就以自己所得的,来传授孔子的学说,所以孔子学说,乃分为八大派。佛教各个不同学派的产生,主要亦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来。尽管是有很多不同思想集团的成立,但都可说是得佛陀思想的一面。在未说明各派思想不同之前,略举十点以明学派思想分化的原因。sG6中华典藏网

二  僧制的民主自由sG6中华典藏网

佛陀成道以后,开始建立僧团,就以民主自由,为僧团的基础。民主与自由,在今天说来,似乎极为平常,且也没有谁敢否定这个,但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自由与民主来,并在僧团中如法实行,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所以我敢肯定的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是人类民主自由之父。因为,为人类标示民主榜样的,固以我佛为第一人,为人类高呼自由口号的,亦以我佛为第一人。时至近代,民主自由的呼声,虽不断的从人们口中发出,但还有人认为:民主运动是新进的运动,自由思想是新进的思想,甚至还要遭遇极权主义者的深重摧残和打击,我真不知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倒退!sG6中华典藏网

大圣释迦,所以在僧团中提出民主自由的两大法则,实因佛陀深深的体认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实践,乃在得以最大的可能,使人性内在所具的无限潜力,完满而无遗余的实现出来!所以凡是实践民主,祟尚自由的,一定是极端尊重人性的,如对人性的抑制与压迫,则必然是反民主反自由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有解脱分,这是何等的尊重人性?因而民主与自由,佛在僧团中行来,真可说是行所无事,且极自然而毫不带点勉强。有人说:民主是一条难以接受的道路。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问题在于奉行者的诚意如何。大家果能诚心诚意的遵循民主的规则去做,一般以为难以接受的民主道路,妩疑将是人类最平坦最宽畅的一条大道!sG6中华典藏网

佛教僧制的民主,究是怎么一同事铲谁都知道,民主最大的特色,即不论什么事隋发生,都用公众讨论的方法以求解决,设或事情发生在人的身上,亦以公众讨论的方法劝服对方,决不采用什么强迫服从的办法。僧团的僧事,是众人之事,一切取决于僧羯磨,既非任何个人所治理,亦非某些少数人所治理。所谓僧羯磨,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开会。开会就得以大多数的意见为意见,所谓“事事从众”,所谓“公事公议,公议公决”,正是此一精神的表现。僧团中的个别份子,如有违法犯制的,立刻就得举行僧羯磨,依法裁定他的过非,酌量给与他的惩处,不得以任何个人的好恶,判决他人的是非,这是所谓“事事依法”的精神。因为法最公正,且为僧众所共遵守的。sG6中华典藏网

“事事依法,事事从众”的僧团,一切本于民主精神而行,因而也就显出佛教僧制,是最平等最自由的,事实自由及平等,与民主是分不开的。中山先生说:“民权发达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长存,如果没有民权,甚么平等自由都保守不住”。平等,在世间说,是人类底权利,在僧团说,是僧伽底权利,有了平等就没有特权,人人在律制面前,都是平等平等的,就是创立僧制的佛陀,在僧团中住亦不例外。对这,律典告诉我们,佛陀为起示范作用,曾有一次要弟子们公开检举他。僧制的平等精神,真是发达到最高度。原来,平等是民主的主要因素,没有平等即无所谓民主,所以爱好民主,就是爱好平等,实践民主,就是实践平等。佛教的僧制,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彻底。sG6中华典藏网

佛教是最重自由的宗教,所以在僧团中住者,来既不拒去亦不留,真正做到了来往自如。来往自如便是自由。但僧制的自由,不是放任无范围的,而是在法定的界限之内,以行使其自由。以佛法说,服从律制,就是自由,因为唯有做律制所许可的事,才是你所应有的自由权利,假使超过律制所许可的事,那你就不得假自由之名而为。不以律制为据的自由,在佛陀看来,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肆无忌禅的放任,为僧团所不容的。所以自由尽管为人人所应争取而不应放弃自由权利,然必须尊重法,服从律。但规定这法与律的,是即所谓道德,所以要求民主自由,这和要求公正道德,在本质上说来,可谓是一同事。因此,佛教的僧制,是融法治德化而为一炉的。sG6中华典藏网

从整体中重视个别的这种作风,在世间可以说是很多的。以现在的总体战来说,海陆空三军是同等重要的,有识之士对这已无疑义。可是站在陆海空各单位的立场说:率领陆军的总是强调陆军的重要,统帅空军的总是强调空军的重要,不用说,海军将领们亦是强调海军的重要。殊不知三者协同作战,始能获得辉煌的胜利,不论偏于那一方面,战果都不会像配合那样丰硕的。再以真善美三者来说,这本也是完整而不可偏向的。然而世人真正平等重视和追求这三者的,可以说是很少。有的求真,有的求美,有的求善。问题在于各人所好不同,很难说出他们谁是谁非。不过偏向的发展,总不及平行发展好。佛教学者,虽无不言三学,但一究其精神所在,自即发现偏重有异。sG6中华典藏网

圣典存有不同的说法,可说是很多的,如成贵论卷第二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说:“问曰:汝经初言广习诸异论,欲论佛法义,何等是诸异论?答曰: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木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举出十大论题,作为学者论诤的焦点,而这个过足大家喜欢论诤的论题,其他真是还有多诸异论的。每个论题,代表一种思想,学者既为种种论题论诤,其思想的纷歧可想而知。思想不能一致,要想和合相处,自足做不到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学派日渐众多。sG6中华典藏网

十二  结  论sG6中华典藏网

佛教部派思想的分裂,虽说原因是很多的,但上所举出的十点,可作分裂的主耍动因来看。“可是我们要问: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后来怎会产生这许多的派别呢”(这是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提出的问题)?答案当然不出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然而人类世界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发生,主要还是由于人类思想的纷歧,佛陀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在和合僧团的组织纲领中,特别提出“见和同解”的一大纲领。所谓见和同解,就是要思想正其左右。因为人类思想,虽说极其复杂,大体不出偏左偏右,就是现代说的左倾思想或右倾思想。sG6中华典藏网

然思想这东西,不论偏左偏右,是都有失中正,失其中正的思想,必然无益于人群。佛陀出世时,印度思想界,正陷于偏左偏右的两极端中,不能自拔,佛陀洞烛两极端的思想有害人类,所以曾经不遗余力的子从严格的批判,因而佛陀说法,不谈思想则已,一谈思想,必契中道。如是佛陀组织僧团,当然希望僧团中的个别分子的思想,都要契合中道正理,且亦唯有如此,始能保持僧团和合,不致发生冲突分裂,所以在佛世时以至佛灭百年,僧团大体和合无诤,实得力于中道思想的支持。部派佛教徒,忽视佛陀这一崇高原则,以致思想纷歧,异说蜂起,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的一大不幸!印度之佛教说:“佛世之相资相成者,百年而相争,惜哉”!sG6中华典藏网

不过佛教僧团,毕竟是一思想自由集团,只要不违僧制,思想稍有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如彼此意见不相容,不能和合相处,只有各走各的路,各自发挥自己的思想,各自弘扬自己的佛法,不必勉强大家同住在一处的。因为僧团的传统精神是:利是非不如得谅解。是非有时确实是很难判别的,与其去判别谁是谁非,不如求得彼此间的谅解。假使真的到了非分开不可的时候,勉强的要大家同住在一个僧团里,由于彼此思想见解不尽相同,加以感情已经破裂,不论那一方面,精神以及肉体,都会感到非常痛苦,与其让大家这样痛苦不已,不如让大家痛痛快快分开。否则的话,彼此不能运用理智,抑制自己感情冲动,事态可能闹得越发不可收拾。sG6中华典藏网

佛教学者,虽因思想不同,分为种种派别,但无一派别所说不是佛法,决没有离开佛法根本妄立宗派,所以古德说:“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而分分皆金”。金杖代表整个佛法,分析之金代表各个派系。关于僧团思想的分化,我们应作这样看法。修学佛法者,依自己根性,可以修学任何一个学派,但切不要学此宗而斥彼宗。或有说言:既有学派分化,必有思想对立,学者于中,取此舍彼,亦是情理之长,怎么,不可善加抉择?对的,抉择有其必要,但亦只能分别,谁是了义,谁非了义,谁更能契佛意,谁离佛意稍远,绝对不可动辄以邪知邪见加于对方,亦复不可以自宗的思想抉择一切,而应以佛陀圣教为据,究竟正理为归。如此,佛法始能常住而化世不绝!sG6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