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5E1中华典藏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5E1中华典藏网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5E1中华典藏网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5E1中华典藏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5E1中华典藏网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E1中华典藏网

二穷根显体。文二。初总标真性。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是破六入法门。谓穷尽六根。显现真体。六入者。通生识道。受入爱憎。为此六根。是识之道路。为识之所依。然受着顺境生爱。违境生嗔。如来藏。则四智菩提种子。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藏者。包含义。妙即微妙。真乃真实。如则一如。性是体性性。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浮根。文六。初眼入文三。初立文二。初会妄通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目喻真知照用。瞪发劳者。妄觉也。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六根六尘。为所变。兼目。此目是眼根。不同目睛喻智。与劳是根本无明是能变。同是菩提者。同收一果也。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尘显妄。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是菩提。何故便有六根六尘。瞪发劳相。因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便有根尘。为所变。劳相是能变无明。明暗。是眼家所缘境。二种即明暗等。发得眼识。居在根尘之中。吸览也。览此尘象。即是明暗等境。一切众生。执此妄识为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影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识如羸人。非杖不起。曾无无境心。须假前尘明暗等相。若无明暗等相牵动能缘之心。此心即无其体。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指此眼识不从明境暗境上来。不依眼根上出。不于空中而生。是破自然。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幽明㸦破文三。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5E1中华典藏网

次明。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5E1中华典藏网

后暗。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次离相鉴六。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从根生。是根自有生。又何假明暗二境牵心。然后方有识。即无有自性。曾无无境心。5E1中华典藏网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不生观文二。初邀归见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言从空中生眼识。然后便依着眼根。此识向前对观前尘之时。然后却归眼根。应须见眼。为识从空来。5E1中华典藏网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纵许成佗。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设尔是空见何过破。若言从空生识。空须有见。既有见。是空自观。无情成有情。又何关汝阿难之事。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5E1中华典藏网

二耳入文二。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用两手母指。急塞却两耳孔。既久耳根劳倦。头中□□作声。法上□来耳根发识喻真智。用两手指。喻背体外求。便有根本无明。然后有强觉起。来向真体上。执我执法。5E1中华典藏网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次会妄同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兼耳是所变。根与劳是能变无明。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尘显□。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依前举色阴中。喻如人瞪目观空既久。然后发生劳倦。见种种相。此喻内有根本无明。为能□。便有五根五尘为所生。动静则耳家所缘境。有声是动。无声是静。闻则耳识。居在根尘之中。5E1中华典藏网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向下四境上徴。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5E1中华典藏网

次静。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5E1中华典藏网

后动。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次根。5E1中华典藏网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文二。初纵。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纵空为能生。生得耳识为所生。空若生识。空乃有闻。须成人去。故云成性。既也成性。乃夺空名。为空出识故。5E1中华典藏网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5E1中华典藏网

三鼻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畜既久。觉有冷气从外而来。触其鼻端。因触分别。通即是虚。塞即是实。通即闻香臭等。塞乃不闻。5E1中华典藏网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次会妄同真。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处显妄。5E1中华典藏网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5E1中华典藏网

次通。5E1中华典藏网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5E1中华典藏网

后塞。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文根。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文二。初纵。5E1中华典藏网

空自有闻。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正。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䑛吻。熟䑛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徴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澹性常在。5E1中华典藏网

四舌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上曰唇。下曰吻。熟䑛则频䑛。使令劳倦。因由甜之与苦是味。乃舌家所缘境。便显得舌根不䑛吻之时。唯是一味澹性。常存在。5E1中华典藏网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次会妄同真。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甜苦澹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尘显妄。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甜苦是味。为一尘。澹是无味。为一尘。发知是舌识。居在根尘之中。5E1中华典藏网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澹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澹知。非甜苦来。非因澹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若甜苦来。澹即知灭。云何知澹。5E1中华典藏网

次甜苦。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知是识也。云何知澹。此是知有澹。与上知别。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澹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甜即知亡。知亦是识。复云何知甜苦二相。此知甜苦。亦与前知别。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舌生。必无甜澹。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次根。5E1中华典藏网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文二。初纵。5E1中华典藏网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正。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5E1中华典藏网

五身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摄少热。从多冷。5E1中华典藏网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摄少冷。从多热。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有冷有热。前尘触身。便有觉也。非觉触之时。无冷热二相触体。故离知也。或可。合时则有觉触冷热。显得离时之心知。于离时不知也。5E1中华典藏网

涉势若成。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将热涉冷。冷者从热。将冷涉热。热者从冷。5E1中华典藏网

因于劳触。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因无明为能变。方有根尘为所变。5E1中华典藏网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次会妄同真。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尘显妄。5E1中华典藏网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离合为一。违顺为一。成二。皆是身家所缘境。或离是违。须是合也。如夏天向火是违。临风乃顺。如寒自临风是违。向火乃顺。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5E1中华典藏网

二合离。5E1中华典藏网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5E1中华典藏网

后违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违时来。顺则随灭。云何知顺。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5E1中华典藏网

次根。5E1中华典藏网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5E1中华典藏网

六意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喻彰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睡熟是八识归种。便寤谓有等无间缘。乃能醒寤。苟无此缘。则不寤也。5E1中华典藏网

览尘斯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斯犹此也。言从此向识中思量。记忆前事。5E1中华典藏网

失忆为忘。是其颠倒。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失记忆。便作于忘。佛说此人实是神昏识昧。有此颠倒。若是诸佛如来。转识成智。无此颠倒也。5E1中华典藏网

生住异灭。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法暂有用。异表此法非凝然。灭表此法可破坏。5E1中华典藏网

吸习中归。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吸则吸览。习乃串习。中归者。一切习气虚妄。皆归识中也。5E1中华典藏网

不相逾越。称意知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念念生灭。无有间断。是意知根。5E1中华典藏网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5E1中华典藏网

二会妄同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兼意是所变。与劳是能变无明。5E1中华典藏网

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5E1中华典藏网

后因尘显妄。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集知居中。是第六与五同缘。览外尘相。吸。则览摄前境。撮。则忆而不忘。内尘。则一向内缘也。5E1中华典藏网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见闻是前五识。逆流者。为顺前境。缘五尘则得。若逆前境。返缘第六则不得。则指第六意识。返缘不得之地。地者。依止为义。5E1中华典藏网

名觉知性。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是第六识也。5E1中华典藏网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寤配生。寐配灭。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了相无因。5E1中华典藏网

何以故。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四。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5E1中华典藏网

二寤。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寤时生识。寤为能生。识为所生。则寐时所依之寤既亡。所托将无。则识为能托。寤为所托。所托之寤既无。更谁取其寐时之境。寐中翻寤。更有一节文。应云若从寐来。寤即随灭。将何为寤。恐文含不述。或翻译与梵本失落。5E1中华典藏网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5E1中华典藏网

三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令谁受灭。密举意根。已破生灭。意谓令谁受灭。秪如生灭者谁。此意举第七。是第六意根。第六随前生灭。已破生灭二尘。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5E1中华典藏网

四灭。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俱无则永灭。所变同能变。能变既亡。所变永灭。灭则无识。随生已灭。灭则识无。一谢无生。识随生谢。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5E1中华典藏网

次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寤则第六识。不内缘。是开。寐则第六内缘。为合。或开或合。皆是意家所缘。5E1中华典藏网

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二体即寤寐二境也。意间若从根生。便不假寤寐二境牵心。既无二境。此识乃同空华。五无之中。是毕竟无。识如羸人。非杖不能起。5E1中华典藏网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E1中华典藏网

三交融处执。文分二。初总徴源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交融处执者则隐识句。但将根破境。将境破根。交互和融十二处。然谓世尊。将六根六尘。㸦相交破。要融十二处之情执。六根是识所依。六尘是所缘。处者。依缘义。生长义。此六根六尘。是识之生长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浮迷文六。初眼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空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祇陀树林等是境。今且立境破根。泉池。是彼林中。泉水池水也。5E1中华典藏网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5E1中华典藏网

次审已徴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此等指根境也。为复色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为当眼为能生。生得色尘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5E1中华典藏网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生相文二。初色。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此是牒。5E1中华典藏网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汝既言根为能生。色为所生。当见空时。故非是色。所生色既无。能生根随谢。色性应销者。摄能变。同所变。5E1中华典藏网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性既无。将何显发。根为能显发。能生根又无。所生色又无。5E1中华典藏网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阿谁又辨明空之质。曾知根亦不随色落谢也。5E1中华典藏网

空亦如是。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故经指云。空亦如是。后色尘为能生。眼为所生。谁明空色。将空色合。言应更云。若复空尘生眼见者。观色非空。见则销亡。亡则都无。谁明色相。5E1中华典藏网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5E1中华典藏网

后色生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是牒。此乃色尘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观空非色。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见空之时又非色。5E1中华典藏网

见即销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既为能生。见为所生。能生既灭。所生亦亡。摄所变。同能变。5E1中华典藏网

亡则都无。谁明空色。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亡则都无见。又谁辨明空之与色也。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但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总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5E1中华典藏网

二耳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5E1中华典藏网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5E1中华典藏网

二审已徴生。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5E1中华典藏网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破声来文三。初许交声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阿难道。声来耳边又如何。若复此声来汝耳边。是牒。5E1中华典藏网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5E1中华典藏网

次比身游往。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喻鼓秪有一声。来阿难耳。其声既往。则别人耳不合更闻。如世尊秪有一身。入城乞食。祇陀林中则无世尊。5E1中华典藏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众俱闻文二。初举少。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秪有一声。来阿难耳。佗处别人。不合总闻。5E1中华典藏网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5E1中华典藏网

后明多。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如今一千二百余众。又且俱时闻钟。同来食处。曾知声亦不来阿难耳边。5E1中华典藏网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耳往文三。初许。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但言耳往声边又如何。阿难秪有一耳。往彼鼓声之边。5E1中华典藏网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5E1中华典藏网

次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往鼓声边。似佛秪有一身。归祇陀林。别处则无身。5E1中华典藏网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文二。初少。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在鼓声处。第二钟声。应合不闻。如今又闻。曾知耳亦不往鼓边。5E1中华典藏网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5E1中华典藏网

后多。5E1中华典藏网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无来无去。密指真体无闻。或可耳也不往声边。声亦不来耳处。须见不闻。秪破双执。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5E1中华典藏网

二鼻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梵云旃檀。唐云药。白者治风瘇。赤者治热病。六十四黍为一圭。四圭为一撮。十二撮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5E1中华典藏网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出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5E1中华典藏网

二审已徴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三处徴。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5E1中华典藏网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根文三。初纵鼻生香。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但言生鼻又如何。若四此香生于汝鼻。是牒。鼻为能生。香为所生。须有香气。从鼻根出。5E1中华典藏网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5E1中华典藏网

次难非香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鼻是旃檀。便有香气。从鼻中出。汝鼻又非旃檀。因何有此香气也。5E1中华典藏网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闻非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汝既称闻香。既从鼻出。不合闻香。若也返闻。说闻乖理。5E1中华典藏网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5E1中华典藏网

次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变所变香。同能变空。香既常在。又何假炉中。烧此枯木。5E1中华典藏网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5E1中华典藏网

后木文三。初叙木藉烧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阿难云香生于木头又如何。难云。若生于木。须不假烧。便有香从木而出。则此香质。又因爇后成烟方闻。5E1中华典藏网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5E1中华典藏网

次立蒙烟接嗅。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又转云。我言香生于烟气。便难云。若生于烟。便令把汝鼻根。蒙罩烟气。始可闻香。5E1中华典藏网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未及俱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言生烟。祇如烧香之时。烟腾空中。方一二里。又无烟到四十里外。因何四十里内。一时闻香。室罗筏城周围阔四十里。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又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5E1中华典藏网

四舌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西天辰时出求粥。日午求饭。是二时也。乳煎为生稣。生稣煮为熟稣。熟稣煮成酪。酪煮成醍醐。西土以为上味。5E1中华典藏网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5E1中华典藏网

二审已徴生。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三处徴。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5E1中华典藏网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文二。初难一舌多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蜂窠黑石中取之。名黑石蜜。若复此味生于汝舌者牒。舌为能生。味为所生。在汝阿难口中。秪有一个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摄能变舌。同所变味。既成稣味。第二更过黑石蜜。不合知其蜜味。为舌已成稣去。5E1中华典藏网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5E1中华典藏网

次责不移知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夫知味者。众味皆知。独知一味。不名知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纵移乖一。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今但推移总知又如何。若变移者。是牒。秪有一舌。故非多体。不可一舌齐知众味。5E1中华典藏网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5E1中华典藏网

次尘文二。初无识能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食为能生。知为所生。言知生于食。然后知味。食无情识。云何自知其味也。5E1中华典藏网

又食自知。即同佗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有心非己。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预者关涉为义。纵食有知。即同佗食。食有一知。人有一知。须成佗人。又何关涉于汝阿难。名味之知。5E1中华典藏网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5E1中华典藏网

后空文三。初邀啖虚空。5E1中华典藏网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5E1中华典藏网

次纵同鱼类。5E1中华典藏网

既常受咸了不知澹。若不识澹。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味不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必无所知是咸澹之味。云何知味有咸澹。方知味既无。将何知之。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5E1中华典藏网

五身等二处。文分四。初立。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晨朝□□用手摩触己头。5E1中华典藏网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5E1中华典藏网

二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能触是识。意间将何为识。能为在手。表境。在头表根。言此识为当在根。为当在尘。5E1中华典藏网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5E1中华典藏网

三破文三。初显一非成破文二。初手。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言识实在尘。根须不知。既也文不知。云何名触。夫三和成触。则根和境和识和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5E1中华典藏网

后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在于头。是根。手则无用。不假于境。无境云何名触。5E1中华典藏网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5E1中华典藏网

次各有双身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根亦有知。境亦有知。须成二身。5E1中华典藏网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5E1中华典藏网

后一触单双破文三。初纵双立一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头与手。根境秪是一知。乃根境能所不分。合成一体。5E1中华典藏网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5E1中华典藏网

次一体不成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三和成触。纵为一体。触则无成。5E1中华典藏网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5E1中华典藏网

后能所分居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但言二体又如何。即根境二体也。触谁为在者。言此知当在何处也。在能是根。非所乃境。在所又非能。意间在能之时。所须不知。在所之时。能又不知。能所㸦亡。既无能所。将何成触。不可虚空便与汝阿难成触也。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5E1中华典藏网

六意等二处。文分四。初标缘立法。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善者于善境上。顺善为性。恶者。于恶境上。返逆为性。无记。琴棋等。非善恶数。皆是意识所缘之境。有此善恶等生。成意识所缘法则。5E1中华典藏网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二徴法生因文二。初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善恶三性等。是所缘境。言此境为复心为能生。生得所缘法尘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5E1中华典藏网

后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此三性法。为复离却第六识心之外。别有方道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即心者。5E1中华典藏网

三广破生迷文二。初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若此三性所缘之法。即是第六识心者。5E1中华典藏网

法即非尘。非心所缘。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此法便是第六识心。则不是法尘。亦不是心之所缘。5E1中华典藏网

云何成处。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是尘即心。所缘既不是。即不是心所缘。云何又成处。处者。须是心缘其法。方得为处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5E1中华典藏网

后离文三。初牒离双徴文二。初上牒。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牒计云。若离心外。别有所缘法尘。5E1中华典藏网

即法自性。为知非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下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便徴云。此离却第六识心。三性之法。别有方所。此三性法。各有自性。善恶无记。定是有知。定是无知。5E1中华典藏网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佗心量。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知文二。初许知佗量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此三性既有知。不成法尘。便是心法。既是心则异于阿难。为有知故。便成佗人之心量。不成汝之心量。或异者离也。既有知。便离却汝阿难。非为第六法尘。即成别人。非汝阿难心量。5E1中华典藏网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5E1中华典藏网

后许二双心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即汝是阿难也。有一心。即心是法尘。境亦有一心。云何汝阿难心法。便有两个心。根上一心。所缘境一心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非知文二。初离五影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是眼。声是耳。香是鼻。味是舌。离合冷暖是身。已上是前五识。及虚空相。是所依。意谓既离却前五。当于何在。为第六须假前五同缘。方能览五尘境。色影象相分。变一重相分亲缘。令既离前五相。当于何在。5E1中华典藏网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无表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是五识。空是所依。若第六须假五同缘。今既离五。则无所缘。今色空都无个标表显示。不合人间有其空外。此空是顽空。空无尽不可有外。若是真识。则是空外。即空外便是真如。则□心缘不得。故云心非所缘。亦不立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袪双计文二。初总除二处。5E1中华典藏网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5E1中华典藏网

四殄界通真。文分二。初总标真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殄者灭也。界者。因义。分义。因者根能照境。识生其中。名之曰因。依也。分者类义。若族类也。依根发识。览境滋根。故有眼根界。眼识界。色境界也。下五如上。若分类。则六尘为一类。六根为一类。六识为一类。然如来藏。凡圣通名。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又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躔号大法身。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三六一十八界也。然谓世尊。广向此□殄灭十八界之执心。要通归真如之体也。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破群疑。又分六。初眼等三界文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眼是所依缘。色是牵心缘。识是了别缘。此识指第六意识。为复因眼所生。眼为能生。识为所生。以眼为界。取能生处。为界分。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三。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5E1中华典藏网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体无形表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无法可标表显示。从何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5E1中华典藏网

次尘文四。初责识知空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为能生。生得汝识为所生。无色时。是见空之时。无色当情。汝妄识须从色境落谢。摄所变识。同能变色。5E1中华典藏网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5E1中华典藏网

二达依不变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道我识因。色为能生。识为所生。若色谢时。我识不迁。便难云。若色变了。汝识须随变。可名眼识。今既不迁。因从何立。5E1中华典藏网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5E1中华典藏网

三顺赞全无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能变之色既谢。所变之识随亡。则无因也。或可。从变是识。则变是色。既无色与识亦无界。5E1中华典藏网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5E1中华典藏网

四常不知空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不变则恒常。一向见色。不合更见空。若见空。须长时见空。5E1中华典藏网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二种则眼根与色尘。若根境合。则此识一半离向根。一半离向尘。若根境离时。一半随根。一半随境。根是无情。识是有情。尘是无情。此识体性。有情无情相乱。云何成界。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眼是眼根界。与色尘界。及色界三。再牒色界。含取眼识界。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二耳等三界文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知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耳为能生。识为所生。动静二相。是耳家所缘境。境既不在前。此耳根则不成知。必定无知。知尚不成。此所生识。又作何形状相貌。此破胜义根。或可。耳既生识。须不假所缘境。有动静境之时。根便有知。既无动静二尘。则不成知。必无所知。是境所知。境尚无。何处有识。此破浮尘根。5E1中华典藏网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5E1中华典藏网

后根尘杂一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取浮尘耳根。为能生。生得所生识。又无动静之境。此便杂乱。色尘是眼家所缘。触尘是身家所缘。则非耳家所缘也。或可。若取耳闻是胜义根。若言根为能生。识为所生。耳既生识。须不假动静二尘。有境方说闻。无境说闻非义。既无动静二境。闻无所成。根既不闻。便须唤作耳形。耳成形。不成闻。既成形。便杂色境同眼根。又触尘同身根。耳识界又不成。故云复从谁立。此破根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5E1中华典藏网

后尘文四。初转声成识破。文四。初立声除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能生是声尘。所生是识。此识便因声尘而有。是声有闻便□破云。则不关涉于闻根。5E1中华典藏网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5E1中华典藏网

二离目声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也无闻相。则无声相所在。为根能照境。今既无根则声亦无。根尘俱无也。5E1中华典藏网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5E1中华典藏网

二立境因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前不许识从声生。又不关闻。今纵许汝识从声生。又许声因闻。根闻得所缘声相。5E1中华典藏网

闻应闻识。5E1中华典藏网

四结声成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此闻根须返闻佗识。为识从声上生故。或可。既许根闻。能生之声。未著于声。且先闻识。何故为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在声前根既去。闻须先闻识。后方到声。5E1中华典藏网

不闻非界。5E1中华典藏网

二不闻无界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也识从声生。不能返闻于识。又不得成界。或可。不闻于声。又非界也。为声为能生。以声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间则同声。5E1中华典藏网

三转识成声破文三。初立识成声。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此识从声生。又能闻识。能闻之识。已同所闻之声。5E1中华典藏网

识已被闻。5E1中华典藏网

次定彰成境。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将根去闻也。5E1中华典藏网

谁知闻识。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识成尘谁能闻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识已被声闻。谁知其能闻之识。或可。谁知闻识。则无能知之识。为能知之识已同声也。此破闻。5E1中华典藏网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5E1中华典藏网

四无知草木破文三。初类无情。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根亦不知。声亦不知。又如何。破云。终如草木。既根境二俱无知。便同无情之物。5E1中华典藏网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5E1中华典藏网

次责杂成。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成无情去。不合说声是境。闻是根。根与境相杂。便成汝中闻识性。此则乖理。既同草木。根境各无知。将何物合为中间。5E1中华典藏网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5E1中华典藏网

后举中双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又云。我不杂成中界。又如何。便难云。界无中位。是无识。既无识。则内根外尘二相。复从谁立。若无识根。境亦不立也。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三鼻等三界文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徴文二。初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教佗思量定二种鼻也。5E1中华典藏网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肉形双爪之相。是浮尘根。嗅知动摇之性者。是胜义根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文二。初破质文□以总摄别。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是肉形。此质是身。身即触境。名之曰身。不是于鼻。若也名触。触便是身家所缘之尘。即不闻。此鼻尚无名目。因何立得界。或鼻眼等根是别。身是总。摄别归总。既归总则成身。唯触尘。既是触尘。是身所缘境。鼻尚无名□何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知文三。初肉知触同身破文二。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取嗅知。是胜义根。便徴以何为知。此肉团不合有觉。或可是审佗。5E1中华典藏网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言是肉团之心为知。则是肉团心不离身。是摄别从总。5E1中华典藏网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内应非觉。5E1中华典藏网

次空文三。初难肉非知。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胜义根与浮尘根。俱破却。莫是空为能生。生得识为所生。空既能生识。空须自知。便成人去。空既自知。又何假汝肉团心觉察。5E1中华典藏网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5E1中华典藏网

次虚空成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如是空。合是汝阿难。此破空。5E1中华典藏网

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5E1中华典藏网

后指身无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是虚空能知。则阿难不能有知。今日阿难。对我则无所在。5E1中华典藏网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5E1中华典藏网

后香文二。初摄识从尘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以香为识有所知。知便由香。则不关涉汝阿难也。5E1中华典藏网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5E1中华典藏网

后摄尘从根破文三。初香臭不并破文三。初难非双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香臭气。定生于汝鼻中。则香气之材名栴檀。臭气之木名伊兰。此二种流布气息。不生此二种。由汝鼻生。5E1中华典藏网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5E1中华典藏网

次抑嗅自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二种。不来汝鼻时。汝试自嗅鼻。作何气息。为是香为是臭。何以如此。为汝言香臭生鼻故。或可。二物不来。是伊兰等。鼻既自生香臭。此二物则不来。5E1中华典藏网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5E1中华典藏网

后香臭互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臭则不成香。香则不成臭。二物相形互破。或可。臭则非香无香。香应非臭无臭。5E1中华典藏网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5E1中华典藏网

次二气双闻破文三。初许立俱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香臭二俱时得闻者。牒也。或双许若香气臭一时闻。又如何。5E1中华典藏网

则汝一人应有两鼻。5E1中华典藏网

次难成双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不可一鼻生二种气。如旃檀不生伊兰。伊兰不生旃檀气也。5E1中华典藏网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5E1中华典藏网

后难分双质。5E1中华典藏网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5E1中华典藏网

后二气同根一体破。文二。初立根成一难气同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鼻是一。香气与臭气无体。5E1中华典藏网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5E1中华典藏网

后难气互成双亡失界。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臭则成香。香则成臭。乃香臭不分。各无性界。从何立缘。谓鼻为能生。香为所生。如今既无所生香臭。何处有能生界分。5E1中华典藏网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5E1中华典藏网

后尘文二。初破识文二。初总文三。初立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且牒许香为能生。识为所生。既因香生。则不合闻香。香不可自闻。5E1中华典藏网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5E1中华典藏网

次比量。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喻如眼不自见其眼也。5E1中华典藏网

因香有故。应不知香。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不知香。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识因香有。不合更知香。5E1中华典藏网

知则非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别文二。初责违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也知其香尘。则不是香尘。能生知香。说生义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不知非识。5E1中华典藏网

次责违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不了知香尘。又非识。夫识者了知为性。既不了知。云何名识。5E1中华典藏网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界文三。初破香界。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不知香。此香未有所因。香界不成。能变之香。不知所变之识。5E1中华典藏网

识不如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识界。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夫建立义者。须鼻根照香。识生其中。今识不知香。此因不从香建立。是能所互破。香不知识。识不知香也。5E1中华典藏网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5E1中华典藏网

后举双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无中间是识。亦无内外根境。则香臭等闻性。毕竟虚妄。无可安立。或可。前香非知有。是破香。识不知香。是破识。故云。既无中间是识。何成内外。内是根。外是尘。识既将亡。根尘何有。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非文三。初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四舌等三界文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舌为能生。识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二。初总别文二。初根文二。初根尘立夺抑自尝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则诸世间甘蔗是甜。乌梅是酸。黄连是苦。石盐是咸。细辛姜桂是辣。都无有味。为根为自生。必合自尝。5E1中华典藏网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5E1中华典藏网

次责根不自尝谁知舌苦。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举一例诸。举若余五味同。舌有味。舌不自尝。5E1中华典藏网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纵根非味尘谢界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识从舌生。其舌又无苦味。味既不生。因义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5E1中华典藏网

后尘文三。初比识同尘照知破。文三。初许立成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此识。因味为能生。识自己便成味。味不可更能识味。摄所变识。同能变味。5E1中华典藏网

同于舌根。应不自尝。5E1中华典藏网

次比量同根。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味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已成味。味不可更了味。味同舌不自尝。5E1中华典藏网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5E1中华典藏网

后责知诸味。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前既不自尝又云何知得是味非味。5E1中华典藏网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5E1中华典藏网

次抑识例尘多体文二。初举味多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识从味生。夫味。须假咸澹等不一之未。5E1中华典藏网

味既多生。识应多体。5E1中华典藏网

后类识同多。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引所变识。同能变味。5E1中华典藏网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味同识一体破文三。初立识一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言识体若是一。又从多种味生。下便难。5E1中华典藏网

咸澹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5E1中华典藏网

次抑味同心。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举四味。合有六味和合。已上诸味。从苗至实。皆苦及甘。为俱生。诸恋异相。或苗甘实成苦。或苗苦实成甘。5E1中华典藏网

同为一味。应无分别。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味为能变。识为所变。识体又是一。必从味生。如上诸味。既有多般。同识为一。若也为一。诸般之味。合无分别。5E1中华典藏网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识者了别义。今多味为一。则无分别。识义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5E1中华典藏网

后总破文三。初总责无三。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结不成根境识三。5E1中华典藏网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5E1中华典藏网

次责无因生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不从根境生。虚空则不合生心识。此心则缘虑解心。八识皆名心。5E1中华典藏网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牒破根尘。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舌根与味尘和合。于其中亦无识体。为根与境既不生。纵和合亦不能生。根与尘元来无自性。既无有体。界义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五身等三界。文分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身生是根。触生是尘。触为能生。识为所生。或身为能生。识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身生。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二。初单文二。初根文二。初立。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因身生。许身为能生。识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身为能生。便须不假合离。合则冷热等境。离亦是冷热等境分离。无此二觉观。瞩身则无识。5E1中华典藏网

若因触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尘文二。初立。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许触为能生。识为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5E1中华典藏网

后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前从根生已破。今言从尘生。识既从尘生。即不假根。谁有无身能知合离。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物不触知。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文六。初显物无知彰身交触。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显境不能生触。5E1中华典藏网

身知有触。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显知触是身。三和生触。5E1中华典藏网

知身即触。5E1中华典藏网

二根尘互立。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摄身根。从于触尘。5E1中华典藏网

知触即身。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摄触成身。身是无记。物亦无记。5E1中华典藏网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5E1中华典藏网

三身境互亡。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是尘即不是根。若是根即不是尘。或可。即触非身无身。即身非触无触。5E1中华典藏网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5E1中华典藏网

四双非二所。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根尘互破也。5E1中华典藏网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5E1中华典藏网

五合体离空。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将尘合。身即是根。离根即是空等相。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谓若将物合成身。则为身自体性。为物是无记。身亦无记。此是合破也。离身即是虚空等相。物既离身。身亦离尘。根尘即是虚空等相。根尘二法俱无也。等取佗人。既无自根尘。便成佗人。5E1中华典藏网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谁立界。5E1中华典藏网

六边中总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内外不成。无根尘也。中云何立。无中间识也。内是根。本是尘。其性又空。是汝所生之识。从谁立界分也。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5E1中华典藏网

六意等三界文三。初徴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意法是法尘。生于意识。是第六识。此识为复。此牒第六。因意所生以意为界。此指第六。因法所生以法为界。指法尘。或可。意法为缘。意是第七。识是所依。缘是第六识所依。法是法尘影象。是牵心缘。生于意识。是第六是了别缘。此识指此第六。为复。向二处徴。5E1中华典藏网

阿难。若因意生。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文三。初许立根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意生第二识也。5E1中华典藏网

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5E1中华典藏网

次叙生依法。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于汝第七意中。定有所思量之法。发起明白第六识。5E1中华典藏网

若无前法。意无所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离尘无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此第七所依根。若无前尘所缘之法。此第七识则无所生。或可。若无前五尘法。第六识须无所生。为无五尘。则无六识。曾无无境心也。5E1中华典藏网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离却七识所缘之法。此识则无形状。为无所了别。或可。是无尘之形。六识则无用。为六识从七识生。既从七生。七自生识。须不假前五尘牵心。既无五尘。亦无六识。5E1中华典藏网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5E1中华典藏网

后就根同异破文三。初徴。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又汝第八。与诸思量第七。兼了别性第六。为同为异。定其同异。虽此牒七八六。下破唯七。5E1中华典藏网

同意即意。云何意生。5E1中华典藏网

次破文二。初同。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牒则第八。破则第七。此第七与第六同。如水与水。故无分别。云何第七。能生第六。5E1中华典藏网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5E1中华典藏网

后异文二。初正。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若第七与第六异。如水与火。合无所识。5E1中华典藏网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转文二。初无。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第六既无所识。云何知从第七生。识以了别为性。既言生于第七。又无了别。云何知生。处尚不知。云何名识。5E1中华典藏网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5E1中华典藏网

后有。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汝若生于第七。又异于第七。又有所识。便破云何识意。上识字。是第六识。下意字。是第七识。既生第七。便无前尘可缘。既无前五同缘。又有所识。须返缘第七。何故如此。若有五尘。便有可缘。今既生于第七。不假五尘。五尘既无。汝第六既有所识。须见缘于根本。若缘根本。则犯以心缘心过。下双破云。5E1中华典藏网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同第七不成。异第七不得。界亦不能立。或可。若言同。又难云。同意即意。云何意生。同破。若言异。又难云。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异破。第七与第六。一无所成。故云二性无成。将何立界。界义不成。5E1中华典藏网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5E1中华典藏网

后尘文五。初总分成别。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又执法尘为能生。识为所生。便云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五尘。一时收尽。5E1中华典藏网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5E1中华典藏网

二敕观别总。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意破云。汝既执法尘生第六。则不干前五尘。汝观色法等。是五尘以对五根言。不是第六意根摄。既单执从法尘上生。须不干着五尘。此五尘以对五根。第六唯纵法尘生故云。非意所摄。5E1中华典藏网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便定云。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是法尘。便破云。汝今谛实而观。上法是五尘法。下法是第六变起一重影象法。意谓。汝言第六决定生法尘。不假五尘。便乃无五尘。既无五尘。何处得法尘影象来。有前五尘为本质。然后方有法尘影象。仗五尘为缘。今既单执从法尘生。便不干着五尘五尘既无。法尘何有。法尘既无。将何为识能生。既无所生。何得法法俱无形状。5E1中华典藏网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5E1中华典藏网

三明离五无六文二。初别牒五名。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空。眼家所缘境。动静。耳家所缘境。通塞。鼻家所缘境。离合。身家所缘境。生灭。是识家所缘境。乃法尘。其中影取甜变是舌家所缘境离此六尘外。第六识终无所得。此斥文从前文云法法何状。既无五尘与法尘。汝识当于何生。5E1中华典藏网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5E1中华典藏网

后总叙生灭。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色空是眼境。等取下四境。生自是色空等。灭自是色空等。意识则不知色空生灭。何故如此。为执道唯从法尘生灭。既如此。须不干佗五尘。或可。生则色空等生。有五尘生。亦有法尘生。灭则色空等灭。有五尘灭。法尘亦须灭。为佗前来执。道六识决定生法尘。既决定生。佛破时。将根对尘云。非意所摄。既非意所摄。便不缘五尘。既无五。法尘亦无。故破云。法法何□。便结云。生则色空等生。意间云。既有五尘生。便□法尘影象生。法尘与五尘齐时有生。灭之时六尘俱灭。今既执六唯生法尘。不干前五尘。五尘既无。法尘目何而有。既也齐时灭。又齐时生。5E1中华典藏网

所因既无。5E1中华典藏网

四责无因有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法尘也。5E1中华典藏网

因生有识。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六识也。5E1中华典藏网

作何形相。5E1中华典藏网

笺云。既无所因。何处有识。5E1中华典藏网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5E1中华典藏网

五结破界执。5E1中华典藏网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破文二。相总除三界。5E1中华典藏网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5E1中华典藏网

后结文二。初结妄。5E1中华典藏网

本非因缘。非自然生。5E1中华典藏网

后双非。5E1中华典藏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上5E1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