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了解般若与心

《般若心经》的全名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意味着经典都是佛说的,不过现在有一些外道的经典也假借“佛说”,所以伪经很多,看的人要用般若的智慧去辨别。上卷就把经的题目分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一一解说。iLy中华典藏网

摩诃:大、多、胜iLy中华典藏网

“摩诃”(mόhē)是什么意思?佛教唱诵的许多赞偈 1 里,像“炉香赞”,最后三称是“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所谓“摩诃”共有三个意思。iLy中华典藏网

一、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那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大般若经》。iLy中华典藏网

二、是“多”的意思,亦即丰富的意思,表示这部经里有好多的功德。iLy中华典藏网

三、是“胜”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很伟大、殊胜、甚深的一部经,可以说是佛教的纲要。《般若心经》包含了《般若经》的思想,以它来代表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很殊胜、特别的法门。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超越知识与智慧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这两个字与我们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两个字一般会念作“bān ruò”,但是我们要叫“bōrě”。“般若”是音译,在梵文里面叫作“bōrě”,所以不可把它的音改了。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究竟是什么?iLy中华典藏网

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时的名字叫作“悉达多”,那么悉达多的母亲是谁?大家都知道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净饭大王的王妃。那么我要继续再问:佛陀的母亲是谁?iLy中华典藏网

佛陀的母亲是“般若”。iLy中华典藏网

我们可从经典里面的一句话“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来说起。所谓“三世诸佛”,人怎么会成佛?是什么把佛生出来了?佛是般若生的,至于人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没有般若了。那么般若究竟是谁?般若不用到外面去求,也不是另有一个母亲,其实人人都有般若。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现在的我是假我,真我是般若,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真理般若。人所以愚痴、愚昧,就是因为不能认识般若,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iLy中华典藏网

我们一般说,般若不就是智慧吗?不错,梵文的“般若”用中国的字来说明是“智慧”,但是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能勉强地说般若是智慧。现在为了说明般若,我分几段来厘清,第一段讲般若与智慧有什么不同。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与智慧有何不同?iLy中华典藏网

一、般若是绝对的善iLy中华典藏网

智慧有时候有善有恶,而般若绝对是善的。科学家制造电话,让我们在几千里以外就可以和别人通话;制造电视,让几千里外的人就可以看到表演;制造冰箱、冷气、电脑,让人类的生活更为便利,诸如此类,科学家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但是,科学家制造的许多科技文明,例如飞机,若是用来运输还好,如果是用来作战就不好了。甚至于摩托车、汽车的发明,有利益我们之处,也有害于我们之处。所以,科学所带来的文明是有利有弊的,而般若的智慧则是对我们有利而无害。iLy中华典藏网

二、般若是不可说的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是不可说,无法说的,就是说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等于瞎子摸象,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耳朵就说了:“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我知道了,像芭蕉扇。”又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鼻子,他说:“不是,不是,不像芭蕉扇,大象像什么?像个钩子,可以勾东西。”另外一个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个扫把。”还有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腿:“你们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根柱子。”iLy中华典藏网

大象像什么?虽然他们都说对了一部分,但却不是大象的全貌。整头大象的形貌究竟如何?要开智慧的眼睛一看,才会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般若能打开智慧之眼,让人认识宇宙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般若就等于是盲人摸象,只能对这个世间的枝末、局部作猜测,对整个宇宙人生不能全然了解。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是不可说的。比方眼盲的人问:“月亮像什么?”你回答说:“月亮有光,它的光像蜡烛。”那么眼盲的人看不到月亮,就来触摸蜡烛:“哦!我知道了!月亮像什么?月亮长长的。”你告诉他:“不是呀,不是长长的。”那月亮像什么?你再说:“像盘子一样。”他又摸摸盘子:“哦!月亮像什么?盘子摸起来冷冰冰的,所以月亮是冷的。”因为他没有看到月亮,因此只能分别猜想月亮的样子,但那却无以涵盖全貌。iLy中华典藏网

眼盲的人不知颜色差别,你告诉他白色就像百合一样。那么,把百合朝他面前一摆,一摸,百合动了一下,他就说:“哦!我知道什么是白颜色了,白颜色是会动的。”你说:“不是呀!白颜色像白雪一样。”他摸一摸白雪:“哎呀!好冷。”你再问他:“白色是什么?”他会说:“是冷的。”但都不对。iLy中华典藏网

我们众生都是用各人的成见与见解去分别、认识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平常讲的智慧是从心外去认识世间,而般若则是从心内来认识世界。般若是往心内去探求,不是向心外去寻找。iLy中华典藏网

三、般若是禅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如同禅一样。禅有禅机,禅机在哪里?到处都有,因缘到了,机缘成熟了,就像音乐一开,啊!突然间就开悟了。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也是一样。过去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蔷薇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在。”那么我们现在改过来说:“般若之花处处开,般若之花处处在。”般若的光到处都在,人若不懂,天天跟他讲般若,他还是弄不清什么是般若。iLy中华典藏网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集合门下弟子,召开一次众会。六祖大师说:“我有一个谜语给你们猜一猜,看哪一个猜对了。”于是大家便认真地听六祖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你们说是什么东西?”六祖座下有一个很年轻很聪明的首座弟子,名叫神会,他说:“我知道,这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意思就是,这个东西不好用什么名称来说。iLy中华典藏网

六祖大师一听,说道:“我跟你讲没有名没有字,你偏要说本源,偏要说佛性。假如你将来有办法,顶多也只是做一个宗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宗教里的一个大修行家。为什么?你从知识上来认识,从分别上来认识,没有从无分别的智慧来认识;你从分别的智慧来说明,没有从无分别的般若来说明。”iLy中华典藏网

有时白天即使没有工作,早上吃过饭后,三个钟头一过,肚子却饿了。有时从中午、下午,到了晚上都没吃饭,肚子却不感到饿。我过去也有这样的经历。iLy中华典藏网

几十年前,我替东初法师编辑杂志,当时印刷厂在万华,我经常要去那里校对刊物,到了中午,大家都下班,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却没饭吃。为什么?一来路很远,二来买不到素食,再说也没有钱,就没想到要吃,继续工作。就这样,忙忙忙,忙到晚上,甚至还要加班,因为刊物当天一定要出版。好不容易到了九点、十点,终于印出来了,出版了,于是绑了一大捆的杂志,再送到北投山上,交给东初法师。晚上十一点、十二点,他还在等候。见我来了,他说:“你来了!你很好,很负责。休息去吧!”到了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一两点了,睡到床上才想起来,我今天还没有吃饭,一整天肚子里面都没装东西。所以,专注工作就不会饿。iLy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可以训练到“一根代替诸根”,心的力量发挥出来,那么这个人的潜在能力就慢慢发挥了。iLy中华典藏网

佛光山朝山会馆厨房过去有一个耳朵全聋的义工,可以说他的生命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度过,什么声音都没有。但是他有一个本领,全佛光山的人,哪个人叫什么名字,他统统都知道。我一直观察他是如何把山上每一个人的名字记住的,不过到今天我都还没查得出来。iLy中华典藏网

有一次他在看电视,我从旁边经过,也在那里坐了一下。“一个耳聋之人在那里看电视,为何音量开得那么大,他自己又听不到?”我心里这样想。没想到,他回头一看我坐在那里,就把电视的音量关掉。我心想:“电视声音是别人打开的,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其实他并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我坐在后面,甚至还去把声音关起来?”因为他耳朵听不到,所以心理、思想就特别发达。iLy中华典藏网

世间有好多身体残障的人,往往残而不废。手断了,我还可以用脚写字;眼睛看不到了,我还能感触,同样能做很多的事情。能分别的六根尚且可以相互运用,何况是这颗坚实的心?你若能把它归入到正道里,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iLy中华典藏网

禅宗二祖慧可找到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问他:“你老是找我做什么?”他说:“我心不安,求祖师替我安心。”初祖达摩说:“好,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怎么拿法?拿不出来。我们的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没想到,初祖达摩却说:“我与汝安心竟。”意思是,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二祖慧可于言下大悟。iLy中华典藏网

我们平常要求安心,有的人把心安于事业上,可是事业会变化;有的人把心安于儿女身上,可是儿女慢慢长大,他不要父母了,自己要求发展去;有的人把心安在金钱上,可是金钱可能贬值或遗失;有的人将心安在感情上,感情也可能会发生变化。iLy中华典藏网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找到安心之处是没办法的。iLy中华典藏网

那么,究竟要把心安在哪里呢?iLy中华典藏网

有人说安于佛法上。iLy中华典藏网

什么是佛法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佛法。iLy中华典藏网

六祖大师之所以开悟,就是五祖用《金刚经》般若经典来求得彼此心心相印的。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讲说《金刚经》,一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便恍然大悟。iLy中华典藏网

悟是什么?悟有程度的不同,有小悟、大悟、豁然大悟的差别。关于悟的境界,我们只能去推想,以得出相似的悟。悟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砰然一声,迷妄的世界统统给悟的炸弹炸得粉碎了,一切的差别、森罗万象都没有了,示现出另一个平等的、光辉灿烂的世界。iLy中华典藏网

六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于是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意思就是,现在他终于知道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了。iLy中华典藏网

心要安于无住,因为凡是有住就是非住。住,就是生活的意思。凡是为生活而生活,不能得到生活的意义;凡是用超然的思想、心情来生活,才会有生活的味道。我们的心都有所住,一下子住在我家的房子里,一下子住在儿女、夫妻身上,一下子住在事业上,心总是一下子住在这里,一下子住在那里。心有所住,就有所偏,就不能普遍。无住,则无所不住,那么“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大圆满觉的觉悟就会表现出来了。iLy中华典藏网

在中国有两句话:“春有牛首,秋有栖霞。”南京有座牛首山,过去山上有一位法融禅师,九岁出家以后,学通经史,研读般若经。每天的生活,都会有山中的猿猴采花采果来供养,天上的飞鸟也会衔东西来供养。甚至他在草寮里与好几只凶猛的狼、老虎一起生活,还能与它们沟通,进而还感化了它们,大家相处,彼此不相妨碍。iLy中华典藏网

有一天,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来看他,待道信禅师慢慢爬到山上,山里的狼、老虎纷纷向他靠近,作势要咬他。道信禅师很害怕,法融哈哈一笑:“祖师!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是,你还有恐怖心吗?你还害怕吗?iLy中华典藏网

法融一喝:“老虎、狼,下去!”老虎、狼竟然都走了。道信禅师心想:“我是一个禅宗祖师,今天来此,竟让他说我怕狼和老虎,实在心有不甘。”iLy中华典藏网

一会儿,法融进去烧茶,准备请道信禅师喝茶。道信禅师就在对面的位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出来倒茶,就要坐下来谈话时,一看到座位上有个“佛”字,心想:“我怎么能坐到‘佛’的上面?”他也害怕了。四祖道信于是反过来取笑他:“你在这里修行,还有这个在吗?”看到“佛”一个字就把你吓倒了,表示你不能直下承担,不能见性成佛,你不是佛!iLy中华典藏网

法融回过头来问四祖道信:“那我该怎么修行?”道信说:“你在此做什么?”法融答:“我观心,照顾我的心,看我的心在不在。”道信又说:“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意思是说:你在这里观心,观是什么人?心是什么物呢?iLy中华典藏网

后来四祖道信指示他:“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意思就是,百千法门同归于心,河沙妙德也总在心里,我们这颗心早就成佛了,我们心里的功德多得很。iLy中华典藏网

大部分人所求的功德是世间的功德,好比梁武帝遇见达摩祖师时说:“我建庙、度僧、印经,请问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因为你所做的是世间功德,我所讲的是心源里面无相的功德,人们也早就具备了。”iLy中华典藏网

法融再问:“何者是心?何者是佛呢?”心和佛怎么分辨?怎么知道是心是佛?iLy中华典藏网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非佛不问心。”心和佛一而不二,即心即佛,你没有心,怎么知道问佛呢?如果不是佛,你怎么知道来问心呢?可见得心中有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iLy中华典藏网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一个面孔,一个人一颗心,每一个人的分别心是不同的,尽管不同,真心却是不二的。iLy中华典藏网

《般若心经》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当然不是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而是坚实心、真心。真心是中心,是心要。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乃至整个佛法,都是以大乘佛法做中心。而整个大乘佛法,就是以《大般若经》做中心。所以,以《般若心经》为生活的依据、生命的中心,是不会错的。iLy中华典藏网

心是这么重要,人人都有心,却人人不认识心;人人有个如来佛,可是如来佛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们往往都是在心外求佛。当然,现在也只有藉外面的佛做缘,来发觉心中的佛了。iLy中华典藏网

说到“经”,佛说的叫作“经”,也叫作“契经”。“经”在梵语里叫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契经”。契者,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能契合佛的心,契合众生的根机,就叫“经”。经者,经是路,修行要照着正确的路去走。iLy中华典藏网

关于《心经》的译者玄奘大师iLy中华典藏网

当我们阅读书本时总会想知道作者是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是佛说的,当然作者就是佛。不过,说到译者,把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是哪一位呢?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iLy中华典藏网

玄奘大师的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玄奘大师十三岁,也想要出家。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要参加考试,通过才可以出家。那时,唐玄奘也要参加考试,却被考场中的人赶出来。为什么?年龄太小,必须年满二十岁才能出家。考官说:“你才十三岁,怎么可以出家呢?”年幼的玄奘听后,就在门口哭了起来。iLy中华典藏网

主考官郑善果看到有个小孩在考场外面哭,就问:“小朋友,你哭什么?”“我要出家。”“小小年纪出家做什么?”“我要绍隆佛种,光大遗教。”iLy中华典藏网

主考大人一听:“小小年纪就晓得要光大遗教,绍隆佛种。好!既然你有这么大的志愿,就特别给你开个方便门。”就这样,玄奘出家了。iLy中华典藏网

玄奘大师日夜精进用功研究佛法,当他二十六岁的时候,感觉到中文翻译的佛经里有很多意思与佛法的根本精神不能完全契合,于是立志到印度学习梵文,寻找原典。iLy中华典藏网

在他前往印度的途中,走到一个关卡,被抓了起来;官员认为他是违法私自出境,因此不准他继续再走。就这样,玄奘大师每到一地,都遇到类似的问题,被关闭了许多时日。经历多少次通关困难后,也有关卡要塞的司令被他的远大志愿所感动,同情他:“我准备粮草,准备介绍信给你带去。”iLy中华典藏网

日复一日,玄奘大师行走在荒野漫漫的沙漠上。最艰难的是,不小心打翻了水囊,他曾经四天四夜都没有喝到一滴水。他也想过要回头拿一点水,再往前走,但是又想:“不能!这么多的困难都已经走过来了,不能再回头。”于是他许下一个心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明明知道往前走可能是死,也心甘情愿地往前走下去。iLy中华典藏网

途中,玄奘也找了人带路,但是带路的人因为感到路程辛苦,竟起了恶念:“天天跟着这个和尚走,这么辛苦,不如把他杀了,我还是回去吧!”于是便拿出刀来,在月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靠近玄奘大师,但是当他看到玄奘静静地坐在那里时,却又不忍心,步伐几次进进退退。iLy中华典藏网

唐三藏察觉怪异,问他:“你要做什么呢?”仆人跪下说:“对不起,我生起了想要杀害你的心,我受不了这个苦,我要回去!”玄奘大师说道:“没关系,你回去,只要你不杀我就好了!”最后玄奘一个人独自往前走。抵达高昌国时,国王却要求他招亲,当然玄奘不同意。但是国王仍一再勉强他,玄奘只有用绝食表明心志,最后双方勉强地谈妥条件——国王邀请他在当地讲经一个月,再让他到印度去。iLy中华典藏网

到了印度后,玄奘大师在当地学法十几年。佛陀的八大圣迹当中,有一处叫那烂陀大学,过去最盛时有三万多个学生,有名的戒贤论师、玄奘大师就是在那里学习的。iLy中华典藏网

玄奘大师学成之后,在归国途中,几十个国家的国王带领着大臣们围绕在他的座下听经。玄奘大师研究唯识,如同科学家为研究下定律一般,也作了定律。他说:“谁能把我这个定律推翻,我玄奘就砍头以示供养。”宣告的牌子悬挂了几个月,好辩的印度人却没有一个敢跟他辩论。iLy中华典藏网

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后,翻译经典七十几部,共一千多卷,最有名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唐玄奘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去世的时候,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为他守墓七天不离开的,有三万多人;唐高宗大哭三天不上朝,并且说:“我失去一件国宝——伟大的玄奘大师。”iLy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