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业道品第六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大德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云何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云何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云何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云何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云何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云何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云何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云何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云何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云何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云何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
这一品是讲善业道的。忏悔完了就要修行,业障忏完了之后,修什么呢?修善业。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是发起者,他向佛请求,大德世尊,我还有问题。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之中的大菩萨,他要弘法利生的时候,如果是对着声闻机,对着声闻补特伽罗,他不会说独觉乘法,也不会说大乘法。法的法义,是有界所的,不是笼统的。
以下对补特伽罗有情的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法器,是什么的根器,就跟他说什么法,不会有错误的。
现在我们说法,不问对机不对机,我们讲这部经,不是机的,他也来听,是机的也来听,这都叫不对机了。不对机了,对于声闻法得无误失很难,或者独觉乘法得无误失,声闻乘得无误失。菩萨乘得无误失,就是三乘法得无误失。要是以机来说的,那是机不对了;补特伽罗不对了,你给他说声闻法,却说成独觉法,或者说成大乘法,那就叫误失,就有错误,说者会有因果的。
现在是末法的时候,缺乏善于观察的能力,说法的时候自己要发愿,要求忏悔发愿。我是一个众生,一般的众生就是没有入圣果的,说法一定会有误失。无论约机约法,都有误失。如果受了菩萨戒,发大心的,这是断三宝种性,你就权衡这两个,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虽然对他有误失,他还是可以种善根。如果完全没有人说了,这法没有了,能否碰见无误失的,他也不能知道了。
我个人每逢说法的时候,会求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或者忏悔,求佛菩萨加持我所说的都跟佛意无所违背。换句话说,加持我说法的时候,知见是正的。
怎么样知道是正的?不正的?依照佛所说的法去说,这知见就是正的。佛有三法印,也有一法印。说法的时候,不离开实相,对每个众生说都不离开实相,要让众生知道万法唯心的道理。说声闻乘法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苦集灭道四谛法,这是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的法,这是三乘共的。这个你怎么说都可以,反正不超过三乘法之外。不能把正见说成邪见,那就颠倒了,就有错误的。声闻乘、独觉乘、大乘,这是三乘法,相对于三乘的根机,也就是三乘的补特伽罗,对法没有误失,也就是不错误,不混乱是非,对补特伽罗,对人也无错误。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绝能做得到。
还有,云何能够使佛法僧三宝种性,兴隆常盛,使佛法僧三宝的种性永远不断,永远住世间?又怎么样于诸如来的出家弟子中,分辨他是法器不是法器?乃至于被一片袈裟的,那被一片袈裟的,对他们有无误失。无戒者,比法器、非法器更次了,因为那是冒充出家人,他本来是罪犯,他检了一片袈裟披到身上,想消灾免难,是这样的,对他们都无有误失。
对于大乘法,使这个法永远兴盛,不要从大乘退转二乘。有些人给他说大乘法,他就勇往直前的,依着大乘法修了。有些他感觉得修大乘法度众生太困难了,因为众生刚强难调伏。莫说凡夫度众生,就是声闻证阿罗汉果的,要度众生也很困难。
所以他畏惧,退堕到二乘地,入了偏空定。这种例子很多,就连舍利弗那样的阿罗汉,智能第一,照样会退到二乘,他想发菩提心,刚一发心就退回去了。这个故事,大家是知道的。
舍利弗一发菩提心,帝释天就化现来试验他。示现一个小姑娘,童女,坐在路边上哭。舍利弗就走到跟前问:“你不要悲哀,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解决,你跟我说。”童女:“我求的,你解决不了,你没有那么大的菩提心。”他说:“我刚发过菩提心。”她说:“好吧!我跟你说,我妈妈现在生一个极特殊的病,找了一服药,这个药有了,药引子没有。” “那个药引,不很困难,你去找去,或者去买。”她说:“买不到的,这药引需要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我刚发菩提心,就遇到了,该我发大心了,好,我布施你个眼睛。”
他就挖了一个眼睛给她。童女:“这个眼睛不对!” “怎么不对?”“我需要的是左眼,你挖的却是右眼。”舍利弗就烦恼:“你怎么不早说,好!既然我已经发了心,就把这左眼也挖下,两个都给你。”那小姑娘拿来闻一闻:这眼睛这么腥臭,怎么能入药?趴!就给摔到地去,拿脚给踩了,一踩还出个响。舍利弗就退心了,说菩萨道难行,碰到这样的众生,他没有办法,退失了菩提心。
其实阿罗汉都是有神通的,有位阿罗汉带一个沙弥,在路上走路,那沙弥就想,看见田里头那麻雀吃地下的虫子,耕地耕出来的虫子,麻雀就会来吃。他就发心了,众生太苦了,我要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时候他背着他师父的衣钵,在口袋里头装着盛囊,那个阿罗汉就叫他:“你站一站。”那徒弟就站住!“小沙弥过来,背包让我背。”他就背着了,徒弟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往前走。这沙弥就想:“怎么度众生?菩萨道很难行,长远的。我还是能够求得一个了生死,我先了生死再说!”
他这么心里一作意,他师父又把背包拿下,“站着站着,包还是你背吧!”
第一次、第二次,他还没有感觉到,又往前走。他又想:“这个不行,都要成佛,要发大心,要究竟才行的。”他不是发了二乘人退堕地,不行还得发大菩提心,不要畏缩。他师父又说:“站住!站住!”他又站住了,“包拿来,给我背。”
这个小沙弥才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了,他问:“师父,你有精神病吗?你疯了!
一会儿我背,一会儿你又背,究竟是什么事?”他的师父就说:“你发了菩提心,是大菩萨,我只是阿罗汉。所以这个包包我不敢让菩萨来帮我背,拿来给我就好了。你才刚一发心,又退心了,又退转了;想了生死,我生死了了,你还未了,你只是发心而已,好了你还是背着吧!是这样子来回的。因为你一起心动念,我就知道了。”
像这样的阿罗汉,还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呢?他有他心通,不需要入定。有些阿罗汉在日常生活中,他心通、六通照样都具足了。有的阿罗汉需要修定,他那六通才显现,有的不需要,就能显现。像这些也是大阿罗汉,都是像常随众的千二百五十人俱,前面那十大弟子都是随时在定中。
所以使大乘的升进无有退转,很不容易。大家天天发菩提心,天天不做菩提事,那个心发的是假的,是跟着人家发的。拜忏的时候也发,发个大愿度尽一切众生,也代众生受苦,你不侵占众生的利益就好了,还代众生受苦,怎么能做得到呢?我们是随时的,包括我们大家都没有例外,都是侵占众生的利益。我们会代众生受苦?
没有!你搞政治也好,搞经济也好,随便你搞什么,你想想你所有的利,哪儿得来的?
众生的!都是众生的,很难。
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该好了吧!四众弟子,沙弥,沙弥尼,如果了道是好的;如果未了道,你所享受的都是人家的血汗,乃至于这里头也有诈骗的,也有非法的。
你怎么来消这个灾?你怎么来消?为什么出家人规定早晚二堂功课?就是消灾的。你别的没有修行,到了大殿早晚功课,你要还债,可以免去灾难。为什么四众弟子都得有日课,管你诵一卷〈普门品>,诵〈普门品〉是给人家回向,那么你的衣食住行,你住的是人家的房子,你吃的是人家的供养,你并没有挣到一文钱,这个道理都得懂,须常时发菩提心。
要是能常时发菩提心,你的智能就能增长。那么殊胜的福德,常时能增长。这个殊胜的福德利慧,从那儿产生呢?要靠三宝,三宝是一切的种子。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利慧胜福,常时增长不退,这都是问号。
金刚藏菩萨问佛,怎么能保持住这些?“云何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这是指《华严经》上说的,十忍十地,我们不详细讲,略举一下。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在一切定都能自在,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从这个定位进到忍位,忍位到初地,初地二地到十地。“云何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怎么样才能够永远不离开善知识,随着善知识的教导去做。
“云何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这个声闻弟子是成道的,乃至于“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这个僧是凡夫僧。这个凡夫僧也包括前面,佛不是教导了,那被片袈裟的,冒充的僧,我们也当他是圣僧。
“云何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善根常精进,精进就是不懈怠,培植我们那个善根,怎么样才能做到培植善根?善根愈增长愈好,愈多愈好,心里头没有厌足的,没有厌烦的,没有满足的。我们的缺陷就是不能精进,不论拜忏,不论听经,不论你自己念经,这都是胜业。但总找个借口,我今天有事,我告个假,明天再补。哪会补?
欲除诸有苦 证得大菩提 应修十善轮 精勤勿放逸便于三乘法 及补特伽罗 一切出家人 皆得无误失信受行大乘 利乐一切众 觉胜法净土 速证大菩提若离于杀生 一切皆爱敬 恒无病长寿 常乐不害法一切所生处 恒乐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 速成无上觉”
这个道理,佛虽然说了十遍,还是不放心。最后又说个偈颂,再重复一下子,再嘱托一下。特别是十善业,“欲除诸有苦,证得大菩提,应修十善轮,精勤勿放逸。”
你要想除一切苦,要想证得佛果,你应修十善业道轮,要精勤的修,不要放逸。
“便于三乘法,及补特伽罗”,对三乘的声闻、独觉、大乘,乃至有补特伽罗,你对他们的教导才能无差误。
“一切出家人,皆得无误失”,不管他破戒也好,犯戒也好,乃至被一片袈裟的,你不要处理,就是那样子。你不能责罚、不能打骂,不能系闭他们。
“信受行大乘,利乐一切众,觉胜法净土,速证大菩提。若离于杀生,一切皆爱敬。”你要是真正信奉大乘的人,利乐一切众生,你想觉悟了,要成就一个清净的清净土,很快就可以证得大菩提。
我们想修道,先要有一间精舍,有间闭关的关房,佛要想成佛,自己都要有个佛土,不论哪个佛,他自己先发愿,建立一个国土,懂得这个意思!琉璃光如来世界是那样子,阿弥陀佛世界是那样子,不动如来是那样子,多宝如来世界是那样子,每个佛的国土都不一样。
要想修道,要有一间小茅蓬,住山洞,都要有个洞,不然什么都没有。所以一切诸佛要想修个佛净土,证大菩提,第一个要离杀生。离了杀生,一切皆爱敬,你又没病又长寿,常时欢乐,喜欢不害法,不恼害众生。
杀生包括的很多,狗在那儿趴着,你要走,你认为它挡道了;或者拿石头砸它一下子,或者拿脚踢,这就叫恼害众生。你可以在那儿转了绕着走一下,别认为众生阻碍了你的事,你不要妨害一切众生。为什么你走路时候要注意看,蚂蚁堆上不要踩,因为那上面有虫子,你要注意不要把它踩死了。小孩子有时他看踩死别的众生,他认为是好玩;捉拿小麻雀,乃至恼害一切众生,拿热水烫蚂蚁洞,或者灶上有蟑螂,你拿开水浇它一下。它们虽然都死了,你都要还债的,那叫恼害众生,大乘果是很不容易证到。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不管生到什么地方,佛怎么做的,自己怎么做。
这样呢?你就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
“若离不与取 智者皆爱敬 灭贪所生业 获无贪所生生生常巨富 能为大施主 得众宝庄严 可爱净佛国若离欲邪行 灭臭秽烦恼 枯竭贪爱河 速得净佛国拔诸众生类 令出欲淤泥 安置于大乘 使勤修梵行若离虚诳语 得圣自在智 常乐谛实言 灭虚妄众苦一言为证量 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 劝修不妄语若离离间语 成众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 不归于断灭得圣无染着 陀罗尼宝藏 达深法海源 速成无上觉若离粗恶语 常说柔软言 众生皆爱敬 灭先世罪业令众常欢悦 成菩萨导师 知诸佛所行 超过第十地若离杂秽语 智者皆爱敬 为他所发言 具获五功德常听受圣言 恒欣求圣道 圆满诸佛海 速得一切智”
“若离不与取,智者皆爱敬,灭贪所生业,获无贪所生。”不偷人家的,这是智者所爱敬的。偷人是贪,就是贪所生,这是罪业的事。无贪,无贪所生就是净土,无贪就“生生常巨富”,生生世世都有钱人,都变了大富长者。贪、偷,不行了,愈来愈穷,愈没有。愈是富有了,他愈能布施,愈是能布施,他愈积福。所以,他能够成为大施主。“得众宝庄严”,可爱的净佛国土,最后,生到净佛国了。“若离欲邪行”,杀盗淫。
第三轮,“灭臭秽烦恼”。《楞严经》讲的非常清楚,大家看阿难,他想赞佛的时候,佛问他怎么样看佛?他说,我是这样看的,我对贪欲,是厌离的,但是不证果。
没证果就是贪欲的惑还未灭除,他怎么说的?他是这样说的:“浓秽杂乱,云何能生妙明紫金光聚?”男女所生的小孩子,父精母血,就是浓秽,浓血杂乱。云何能生妙明光聚,像佛的身上妙明紫金光聚。佛的身上是金色的,阿难不相信佛是从父母精血所生出来,这是功德身,不是那个所能生出来。所以,贪欲的不能生,懂得这个就行了。
所以要离欲邪行,那些臭秽烦恼所生的,“枯竭贪爱河,速得净佛国,拔诸众生类,令出欲淤泥,安置于大乘,使勤修梵行。”让一切众生都清净梵行,不要太贪欲。
“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你要是离开虚妄,不欺骗人,就可以得到自在的智能,自在的胜慧;你又喜欢如实的言语,如谛的言语,灭掉虚妄的苦。
“一言为证量,常遇佛法僧,速得大菩提,勤修不妄语。若离离间语,成众善法器,常遇僧法僧,不归于断灭,得圣无染着,陀罗尼宝藏,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离间语,挑拨人家,挑拨离间,让大家不能和合,你怎么能遇到佛法僧呢?
所以你成不了道,要想成道,得圣无染,要想得到陀罗尼宝藏,你要“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若离粗恶语,常说柔软言,众生皆爱敬,灭先世罪业。令众常欢悦,成菩萨导师,知诸佛所行,超过第十地。”
离粗诳语就有那么大的功德。“若离杂秽语,智者皆爱敬,为他所发言,具获五功德。”这五功德就是〈净土论〉所说的五种功德。
“若离于贪欲 不诽谤圣教 供养服袈裟 弘三乘圣道当生净佛国 导师之所居 乘于无上乘 速得最胜智若离于瞋恚 一向修慈心 速疾证等持 乐众圣行处当生净佛土 远离诸过恶 住彼证菩提 令离诸瞋忿若离于邪见 纯修净信心 乐开示三乘 亦供养诸佛永脱诸恶趣 遇众贤圣者 具诸菩萨德 逮得最上智我说十善业 能趣胜菩提 生长诸等持 陀罗尼忍地此轮大威德 能摧诸恶趣 破坏诸恶障 速证大菩提”
“若离于贪欲,不诽谤圣教,供养服袈裟”,传袈裟衣,弘扬三乘的圣道,“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乘于无上乘。”佛居的净佛国土,是无上大乘。“速得最胜智。
若虽于瞋恚,一向修慈心,速疾证等持,乐众圣行处。”要离瞋恚,离开贪,离开瞋,修慈悲观,这样才能成就佛果。
等持一切诸法,持无量义。“当生净佛土,远离诸过恶,往彼证菩提,令离诸瞋忿。若离于邪见,纯修净信心,乐开示三乘,亦供养诸佛。永脱诸恶趣,遇众贤圣者,具诸菩萨德,逮得最上智。”这样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
“我说十善业,能趣胜菩提,生长诸等持,陀罗尼忍地。此轮大威德,能摧诸恶趣,破坏诸恶障,速证大菩提。”这是总说。十善轮就是成就胜菩提的因,能够生长十无量法,这个就是陀罗尼。无量法就是等持,就是陀罗尼,就是三昧。陀罗尼忍地,十忍十地,此轮的威德,能够摧坏一切的恶趣,破坏诸恶障,速证大菩提。
善业道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