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依行品第四

现在开始讲〈有依行品〉,“有依”是指依着三宝,就能够产生种种的功德力量。OSl中华典藏网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颂问曰:”OSl中华典藏网

金刚藏菩萨就提出问题了。他问:“佛说的这法,好像有的地方跟以前说的不一样,相互有矛盾之处,应该如何融通?”金刚藏菩萨本身是融通的,但是他知道未来的众生可能会有这个问号,质疑三乘是平等吗?但是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此一是实,余二皆非真。”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又说《金刚经》是究竟的,其它都不是。为什么佛有时候这样说,有时候又那样说呢?要怎么融通呢?OSl中华典藏网

“昔言破戒失净德 非贤圣器非我子诸沙门法弃如烬 不应居我清众中三垢所污失灭道 彼不堪消胜供养于施四方僧众物 少分我亦不听受四根本罪随犯一 清众所弃如海尸云何今说恶苾刍 应忍应悲遮谪罚复劝应勤供养彼 悲愍勿生微恶心恭敬听受所说法 常获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余经说 汝等皆当信大乘正直微妙菩提道 应舍二乘解脱路云何今复说三乘 普劝听持修供养根力觉道沙门果 此经中有余处无八支圣道无等伦 三乘皆同行此道欲求解脱勤精进 各随所愿证菩提有情中尊当照察 会今昔教使无违令诸天人菩萨众 解悟心欢证真实闻说大乘谁有益 闻说大乘谁有损十种解脱声闻乘 闻说谁损谁有益何人闻法转升进 何人闻法翻退没云何厌患诸有为 能速枯竭于老死昼夜勤修诸善者 依何妙理御何乘能度深广四瀑流 救世皆当为宣说”OSl中华典藏网

“昔言破戒失净德,非贤圣器非我子,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我清众中。”这一颂是指,破戒的比丘没有功德,失掉清净的功德,贤人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OSl中华典藏网

不是盛法器的器皿,非我弟子,我非他大师,他非我弟子,就是这样的意思。OSl中华典藏网

“诸沙门法弃如烬,不应居清众中。”犯戒的人不应再跟大众共住了,每部经论都这样说。OSl中华典藏网

“三垢所污失灭道,彼不堪消胜供养,于施四方僧众物,少分我亦不听受。”佛在戒经上说过,要是破戒的比丘,他不能享受四方僧物,乃至一点点也不听取他享受;他消受不了,因为这是殊胜的供养。OSl中华典藏网

“四根本罪随犯一,清众所弃如海尸。”大海是不容死尸的,死到海里,浪一定把你打到岸边上。这是说犯戒的比丘在清净的比丘众当中,就把他清除了。OSl中华典藏网

“云何今说恶苾刍,应忍应悲遮谪罚。”可是这部经为什么要这样说?要忍受恶比丘,要悲悯他,不要随便的诃责他。OSl中华典藏网

“复劝应勤供养彼,悲愍勿生微恶心。”要生起大悲心供养他,悲悯他,不要生起一点点恶心,因为他是披赤袈裟的。OSl中华典藏网

“恭敬听受所说法,常获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余经说,汝等皆当信大乘。”佛所说的话,我们都是恭敬听受的,听受了一定获得福慧大悲。我们对待法要恭敬,要听受,要护持,这样才能得福得慧。OSl中华典藏网

“六通救世余经说”,佛是具足六通的。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佛的漏尽是究竟漏尽,是究竟清净。“汝等应皆当信大乘”,二乘法不可以学,要信大乘法。OSl中华典藏网

“正直微妙菩提道,应舍二乘解脱路。”二乘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菩提道,不要贪着小乘。OSl中华典藏网

“云何今复说三乘,普劝听持修供养。”这部经上,佛说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善修,劝大家都听持,都要供养,怎么跟以前说的相互矛盾?就是这样的涵义。OSl中华典藏网

“根力觉道沙门果,此经中有余处无。”现在说是五根五力七觉支,乃至于证得了四果沙门,这部经是这样说。大乘经典就不这样说了。OSl中华典藏网

“八支圣道无等伦,三乘皆同行此道。”三乘平等的,都如是修八圣道。OSl中华典藏网

“欲求解脱勤精进,各随所愿证菩提。”依八圣道,想精进修行想求解脱的,你发什么愿就证什么菩提果。OSl中华典藏网

“有情中尊当照察,会今昔教使无违。”佛在一切众生中尊,是众生之中最尊贵的,你应当用智能照察。会,融会的意思,现在所说的跟以前所教导的,不相违才好。OSl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为他人,虽然是为他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也是他人,而自己不顾自己的身体,令别人安乐,这就是菩萨。什么事不为自己着想,我有什么好事都让给众生,不论是谁;特别是我的仇人,我就让给他,他以后就不给你结仇,你跟他的冤业在这儿就消失了。不管他接受不接受,你跟他的冤业已经消失了,这叫行菩萨道。OSl中华典藏网

“无有于他不起误失身语意业”,身口意要让别人欢喜,让别人快乐,身口意绝不伤害他别人,不起不犯这个错误。真正是大乘的菩萨,对自己从来不会照顾自己,尽是照顾他人,自己身语意业,对自己可以有误失,对众生绝不能有误失。我们在这点上犯的很多,特别是对最亲近的人,犯的特别多。对自己最亲的人,夫妇最容易犯,对待子女更容易犯,“你是我养的,你是我儿子,你是我女儿,你不听我的,听谁的?”这就对众生误失身语业。打、骂,更不可以。OSl中华典藏网

“复次善男子!有诸众生禀性暴恶,言辞粗犷,实是愚痴,怀聪明慢,不断杀生,乃至邪见,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曾无厌倦,恒自赞誉,轻毁于他,不自防护身语意业,常乐习行一切恶行,内行碜毒,无有悲愍,无惭无愧,喜触恼他,于诸福田,好简胜劣,于归我法诸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瑕隙,才得少相,未审真虚,即便轻毁呵骂谪罚,其心刚强,很戾迷乱,常憙触恼诸出家人,不省己过,念讥他阙,虽闻赞叹大乘功德,发意趣求,而心好为诸重恶事,曾未寂静,诳惑他故,于大乘法,现自听闻,教他听闻,现自读诵,教他读诵,为自荐举,陵伏他故,于大乘法恭敬赞美,自于大乘诸行境界,不曾修学,未能悟解,而自称号我是大乘,诱劝他人,附己修学,规求名利以自活命。”OSl中华典藏网

邪见就是愚痴,就是无明,都用邪见代替了。“复次”,佛又继续说,有的众生生性粗暴,恶性不改,很粗暴,言语无状,经常要动手打人;骂不过人,或者别人反弹骂他,那就不受。他骂人,别人要是反骂他,他会动手打人。OSl中华典藏网

“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这就是没有智能的表现,他有嫉妒心,也很聪明;聪明慢,就是由从此而来的。看别人得到一点好处,或者得到好名声,或者得到供养、做生意得了利,他就想方法破坏。如果是同行的,那就是冤家。OSl中华典藏网

“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他所求的就是名闻利养。“世所称誉,曾无厌倦”。这个事,他精进得很。虽然别人不赞誉,他自己也来赞誉自己,赞自毁他。对自己的身口意,他不防护,看人家的身口意,说人家话没说对,身体作的不对,就对别人的身口意常时纠正,对自己的身口意他不防护。OSl中华典藏网

这些人他所希望的、所行习的是什么呢?一切恶行,尽作恶,不作善事。内心碜毒,这个“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丑恶混乱,这是毒。什么毒呢?就是恶行之毒,一点悲愍人的心也没有,愍是次一点,就是怜愍别人。悲是大悲,就大一些。我们经常这样形容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不尽然,有些人他暴行粗暴惯了,从来没有恻隐之心。不但对外人,对他自己妻女、子女,都这样,无惭无愧。他那个心里头,他喜欢什么呢?惹别人生烦恼,尽要人家受苦恼,要是有点好事,要作福德事,他就拣别。有很多人这样,拿别人的钱去做好事,功德他是没有的,他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他是做罪。在大陆上叫善虫子,专门吃和尚,吃居士的,这种人叫善虫子,叫寄生虫,善事上的寄生虫;拿别人的利益,当做他自己的利益。OSl中华典藏网

有一个人标榜自己是孝子,他母亲生病了,他要割肉疗养他母亲。不过,他不割他自己的肉,他在厕所等着,人家解手的时候,他一刀就把人砍了,人家不叫喊吗?他说:“你别喊,割肉侍亲就是最大的孝,你怎么还叫喊呢?”大家听听这个是什么涵义呀?虽然这是笑话,但确有其人。在一切福田上,他就拣别哪个好的,我该去做,那个不好的,我该不做。这个福德已经减轻了,这个善根很小,那个善根很大,大的我该做,小的我不能去做。OSl中华典藏网

刘备托孤的时候,告诉刘禅,要记住两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别看这件事是一点点小的,虽然是坏事,很小,不会有什么影响,你也不要做。“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这个善是很小的,就不去做,你要是做了,生起的功德就大了。一样的施舍人家一点儿钱,一块钱,一毛钱,你一个慈悲心,恭敬心,亲手递给他,功德无量。如果是国王,如果是大臣,布施这个穷苦的,讨口的,亲手安慰;不论钱的多少,他的功德胜于供养恒河沙诸佛,《地藏经》是这样说的。OSl中华典藏网

于我法的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的瑕隙。他不做别的,就追求伺求,看着出家人的过,他得到一点儿,“才得少相”,他没有审查是真的是假的,他就“轻毁诃骂谪罚”,这就错了,这是大恶。这种人还不听人劝说,其心刚强,难调难伏。“很戾迷乱”,凶狠凶狠,心是很迷乱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常喜触恼诸出家人”。看这和尚出家人烦恼,他高兴,他的目的就是常想找出家人的过,使你烦恼,使你修行不成,这就是魔鬼。魔王波旬的子女来到这儿恼乱出家人,完了他还要出家,穿了出家衣服,他就是不做佛事,他更进一步的破坏。OSl中华典藏网

现在学佛的人,跟谁作战呢?自己跟自己作战,你要跟你的烦恼,跟你的习气作战。先由我们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境界,你克服不了,人家骂你两句,你火冒三丈,这是很小很小的,你都对治不了,怎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乃至把我见摆到第一位,什么都为我着想,那么,你怎么能了生死。说是大乘,连了生死都不可能。你想断烦恼能够清净一点,连个很粗浅的,你都得不到。很浮燥,很燥动,很暴燥;一天就在散乱当中,这个大乘谁会信?谁也不会信。OSl中华典藏网

“信手戒足无有一全”,信心就比喻手,持戒就比喻脚,那么你没得信心,又不持清净戒,就是无手无脚。没有信心又没有戒行,一样你都不具足。“不自崖揆”,因为自不量力,自己忖度自己,你有什么功德,你有什么德行?不自量力,你对于自己所堪的行业,你对于学的这行,或者声闻乘,或者是缘觉乘,你能不能做得到?OSl中华典藏网

人家说“聪明不过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说的,你不要看出家人没做什么事,他学什么会什么,非常聪明。世智辨聪,一学就会。如果他有点儿定力加持他,无论学什么,他会的很快。如果连这点智能都没有,你干什么事都不会,随便作点什么事,笨手笨脚的。OSl中华典藏网

清代的玉琳国师在拈花寺,就是我受戒的寺庙,他在那庙里当方丈,皇帝到庙里来拜访他,他留皇上在那儿吃斋。可是吃斋的斋房窗户纸破了,风吹的呼呼的响,玉琳国师就把碗里的饭粒挟到桌上,这个小沙弥就过去把这个饭粒拿出来,弄张纸就把那个洞沾上了。乾隆很叹息,真不得了,“聪明不过衲子”。玉琳国师就赞叹皇帝,“伶俐不过帝王”。OSl中华典藏网

这虽然是个故事,你看小和尚,有好多我们想不到事,他为你做的很好的,这叫外表的聪明。另外,要有真智能,有的和尚表现蠢笨得要死,相貌长得很丑陋,有很多和尚是异相,你看他很丑,就像道安禅师的。在晋朝时候,他小时候十几岁就进庙,他师父看不起他,又丑又矮又麻,不但黑,脸上一脸麻子,个子又矮,大众的师兄庙里的人都看不起他。他只跟着种地,去了很久。有一天他跟他师父说:“师父也该给我一本经念一念。” “你要念经,好。”顺手拿一本很薄的经书给他。到田地里还得干活的,大概在干活休息的时候,就停一下拿着念一念。晚上回来跟他师父说:“师父你给我换一本。”“你看了没有?”他说:“我看了,我都看完了。”他师父也懒得跟他说,又拿一本个厚的,比之前多了三倍,他又拿去了。第二天晚上,他回来了,又跟师父说:“你再跟我换一本。”他师父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一直换?”OSl中华典藏网

他就说:“我都读了。”他师父就拿那个经本在后边问他,随便问那段经文,他都倒背如流,他师父才发现他的奇特之处。道安法师是中国最早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OSl中华典藏网

人不可以貌相,但是他确实有这种本事。他不但信心坚定,戒行也清净,都是真实材料,但是自己很谦虚。凡是真正有德行的人,都很谦虚,他不认为自己很了不得,绝不会的。因为距离佛还远得很,连佛都很谦虚。佛是以一切众生为师,大家看到〈普贤行愿品〉,若没有众生,一个佛也成不了,要报众生的恩,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没有这种本事,自己连手脚都没有还想打仗?你还没有发起信心,对三宝还没有信敬的心,戒也不持,这样你还说大乘?小乘都没有,人天乘也保不到。OSl中华典藏网

这种人,不爱护自己的身口意,随便身口意放逸,放逸就是专行恶行,专做坏事。他自己还虚妄的称说大乘。学大乘法,声闻缘觉乘三乘皆非法器。他不是一个学法的人,但是他要破坏别人学法。他结的朋党,能帮助他,他的道友,他的弟子,他能给他们去除烦恼吗?众生的烦恼,就像摆一个军阵那样子,那个烦恼坚固勇猛的,就像大阵似的,你要到这里头作战的时候,你虽然没有完全失败了,你也是在烦恼堆里头。OSl中华典藏网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涵义,佛说这段话是比方的话。说有些人,妄自称大乘,自己连苦集灭道都没有断,都没有修,世间因果都没有修,一天就在做恶行,就是集,集就是召感,召感的苦果,他根本没有修持二乘道、出世之道。不但没修,信心也不具足。OSl中华典藏网

有了信心,他不敢做罪,随时会防护他的意念,他不敢起坏念头,他还敢做事实吗?他看见眼前的利益绝不对贪的,因为知道贪了那是不好受的,你消不了灾。他连这个心都没有,八圣道、七菩提都没有,想入涅槃城是不可能的。终无是处,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做到。OSl中华典藏网

真正是大乘的法器,他行持清净律仪,就说菩萨比丘,不只比丘戒清净,菩萨戒也清净。或者受比丘戒的比丘,二百五十戒是清净了,受菩萨戒的不容易,因为十重四十八轻,是梵网戒。梵网戒,他要求的很深,很广。梵网戒是什么地位菩萨受持呢?是登地菩萨,从欢喜地,到法云地。说戒的时候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卢舍那佛说的,是报身佛说的。卢舍那佛说这个戒的时候,是给一千尊释迦牟尼佛说的,大化身就是卢舍那佛,坐的是个一百叶一千叶的莲花座,一个座一个叶,一个叶一尊释迦牟尼佛,他有百亿国土,百亿小化的释迦牟尼佛,这是大化。那么,毗卢遮那佛说梵网戒给千释迦说的,千释迦每一释迦他所属他所化的,就是千百亿释迦,有百亿一百亿的释迦佛。那么他又给百亿释迦佛说梵网戒,这百亿释迦佛又到他化的国土,像我们阎浮提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说梵网戒。OSl中华典藏网

所以持梵网戒的,能够持十重四十八轻。见了法性的,心念跟你自己本身的法身、法性相合的;有一分相合的,才能持到戒。三贤位都不敢说持清净,特别是在利益众生,度众生方面。方便善巧慧,没有具足,那就不敢说是受持的清净戒。这个说受持,不但持清净,而且第一,比一般的受持的都是超出的。不但是信位,而是住位、行位、回向位、登地了,到了这样才能受持清净戒。他所作的一切善行是微妙的,那么持清净戒就是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OSl中华典藏网

无论哪一类的畜生,你给它念受个三皈,你对狗,乃至于对放生那个鱼,他都瞪很大眼睛瞅着你,你给那狗说三皈,那狗就瞪眼瞅着你,不管它懂不懂,你给它种个种子,就是这样意思。一定要这样做,应善观察三乘法,“欢喜为他普开示,当得成佛定无疑”,能够这样做的人,这才真正大乘,一定能够成佛。OSl中华典藏网

“破戒悭嫉怀骄慢,自赞毁他号大乘”,不但不是大乘,小乘也不是,没有入佛门,连佛法的边都没有沾上,这种人不要理他。“舍离此人依智者,定当成佛度三界”,像这个破戒悭嫉又怀骄慢,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凡是毁他的,就含着赞叹自己的味道。舍离此人依有智能,一定成佛度脱三界,超出三界。OSl中华典藏网

“于三乘器随所宜,慈悲为说三乘法”,对于三乘的人,他是那类的根机,宜是应当的意思,他应当受什么法,你就慈悲的给他说什么法。“随愿令满无悭嫉,当得成佛定无疑”,随他的愿,令他满足,令他欢喜,千万不能悭嫉法,对法悭贪嫉妒,你会得吣舌之报,说不出话来。OSl中华典藏网

“知蕴界处皆空寂 无所依住譬虚空说法等摄诸有情 当获妙觉无边智破戒意乐怀恶心 闻说大乘胜功德诈号大乘为名利 如弊驴披师子皮我今普告一切众 若欲疾得胜菩提当善修持十善业 护持我法勿毁坏”OSl中华典藏网

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他的性体是空寂的。空者没有住相,无来无去。知道一切的五蕴十八界诸法,是空寂的,这得用功夫。你若能学学〈唯识三十论〉,能把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分辨清楚了,都不容易。完了,你再观,观想什么呢?这些法根本上是没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的。外面所对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的,虚幻的,如梦幻泡影。根对尘就是十二处,都是寂静,无来无去,不生不灭,本性常寂静故,诸法如幻故,都无依止。因为无依止故,虚空依什么?虚空什么都不依,说这种法来摄受诸有情,这才是大乘的妙义。使一切众生都获得妙觉无边智能,获得空慧,这个空就是般若,就是观自在菩萨用来照见的五蕴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处皆空。OSl中华典藏网

般若这个空,空非空,空非空,是照的。OSl中华典藏网

“破戒意乐怀恶心”,凡是犯戒的破戒的,他的心不是善良的,一定是恶心。听到人家说大乘的功德大,他自己也诈骗人家说:“我也是大乘。”诈号为大乘。OSl中华典藏网

大乘功德大,大家都心向往之,特别是我们都欢喜向大的、向密的、向圆满,向究竟的。要是说这个法不究竟,我不学这法,我要学究竟的。不错,学究竟的,志向是不错了,但是不是那个根器,那是为名利的关系。OSl中华典藏网

“如弊驴披师子皮”,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譬喻,那只很蹩脚的驴,它披着狮子皮,假装狮子,被人识破。OSl中华典藏网

“我今普告一切众,若欲疾得胜菩提”,我现在跟大家说,你若想很快证得菩提果,当善修持十善业,好好修习十善业,十善业修成了,就能够使佛的法不被毁坏。OSl中华典藏网

“我昔诸余契经说 应求大觉行大乘舍离声闻独觉乘 为清净者说斯法曾供无量俱胝佛 断恶勤劳修净心我为劝进彼众生 故说一乘无第二今此众具三乘器 有但堪住声闻乘心极忧怖多事业 彼非上妙菩提器有痴乐静住独觉 彼非上妙菩提器有堪安住上妙智 故随所乐说三乘具净功德乐解脱 闻说大乘堕恶趣如病痰癊教服乳 此增毒害非除疾如是非器声闻乘 闻说大乘心迷乱便起断见坠恶趣 故应说法审观机”OSl中华典藏网

“我昔诸余契经说,应求大觉行大乘”,我在别的经上这样说,劝大家劝一切众生都要学大乘,行大乘法,大觉求成佛。“舍离声闻独觉乘”,不要学声闻法独觉乘,我说这个法是为清净人说的,“为清净者说斯法”。这就答复了金刚藏菩萨的疑问。OSl中华典藏网

以前在其它的大乘经典里头是这样说过,都应当学大乘不要学声闻独觉乘,那是我给那批人清净者说的。因为那些人都是供养无量俱胝佛。“断恶勤劳修净心”,净心已经修得相当成就了。“我为劝进彼众生,故说一乘无第二”,《法华经》上这样说的,“只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是给那些人说的,是对机说法。OSl中华典藏网

“今此众具三乘器,有但堪住声闻乘”,现在我只给三乘人普遍的说,《大集十轮经》是三乘普说。现在这些大众,有的只能够住在声闻乘,有的他心里怖畏很多的事,他不是上妙菩提的根器。住静的独觉,“彼非上妙菩提器”。“有堪安住上妙智,故随所乐说三乘”,有的人他喜欢大乘,他是这个根器,他可以住在大乘,有这种妙智能,我就给他说三乘的大乘法。OSl中华典藏网

“具净功德乐解脱,闻说大乘堕恶趣”,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他想求清净解脱,他闻了大乘,反而堕入恶趣。OSl中华典藏网

下面有个比喻,“如病痰癊教服乳,此增毒害非除疾”,他只想求离三恶道苦,或者他只想求离三界苦,他所具足的是持二百五十戒的功德,他想解脱什么呢?解脱人间,求得二乘的寂静。假使我给他说大乘,他不但不接受,还要生谤毁,他一定堕到恶道。如果他病害痰症,癊痰症就是喉咙不舒服。又给他喝牛奶,他的喉咙更起火,痰更重,那就是毒害,并不是去除他的疾病。喝点黄莲水还差不多,那样就对症下药。OSl中华典藏网

“如是非器声闻乘,闻说大乘心迷乱”,对于不是大乘的法器,要是给他说大乘,他一定会迷乱。不是二乘法器的,要是给他说二乘法,他也不会证入的,这个是指大乘器皿。OSl中华典藏网

声闻乘的法器,我要给他说大乘,他听到了,他的心会乱,连声闻乘也得不到,反而生起断见,堕恶趣空,不但领悟不到空义,还堕到恶趣空,堕到恶趣。“故应说法审观机”,说法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好好观机。OSl中华典藏网

有依行品 竟OSl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