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怎样是悟6EN中华典藏网

就对“怎样是禅”而言,“悟”这一经验相当重要。这是由于,假如不存在“悟”,那么,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看待和理解经常用反论方式表现出来的禅的妙谛。6EN中华典藏网

“雪覆千山,为甚么孤峰不白?” [48]6EN中华典藏网

“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 [49]6EN中华典藏网

“世间知者我亦得知。世间不知我亦悉知。” [50]6EN中华典藏网

“露柱尽日往来,我因甚不动?” [51]6EN中华典藏网

“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52]6EN中华典藏网

以上都是禅家开示之语,它们均挣脱了正常思维的逻辑或合理框架范围的束缚。假如想尽力理解这种思维,并对其加以把握,就非要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不可。为此,禅师有目的地将这些和事实相关联的语句提出,从而混淆那些执着于日常常识经验的未觉悟者的视听。6EN中华典藏网

若他到达了见性证悟的境界,那么,这种非合理性认识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进而回归到理论与常识的水平状态。6EN中华典藏网

人们经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因为,若想对整个山脉的叠嶂起伏形态加以观察和了解,就一定要站高望远。“禅悟”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手段,从而把参禅者从局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引导其对全局进行展望和把握。6EN中华典藏网

可是,这不意味着“悟”始终将其隔绝于“悟”的作用之外,若如此,就会陷入用二元思维来解释“悟”的困境之中。这是由于,“悟”一方面具有超然性,一方面具有内在性。6EN中华典藏网

实际上,“悟”的着力点即在于“主体就是客体、客体就是主体”。或者可以如此认为,若不存在这一“同一性”,自然不存在“悟”。“超然性就是内在性、内在性就是超然性”,这一着眼点同样存在于大彻大悟之中。入山者一方面在山中,另一方面在山外,始终活动于那座山中。6EN中华典藏网

可是,我们理应了解的是:“悟”并非纯粹的智能训练,也并非将理论上明确的对立物转化为合理命题的一种辩证法。6EN中华典藏网

就像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所分析的一样:“悟并非辩证法,而是一种事实存在的思维方式;它是其自身显现的具体事实,而非根据逻辑性公式和抽象作用而发挥效用。”6EN中华典藏网

对于见性开悟的人来说,“桥流水不流” [53]这句偈语,仅是用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表达出来,而不是“反论”。6EN中华典藏网

大珠慧海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指出:心,瞬间(刹那)透彻之时,透彻以前存在之物,乃至其后所生之物都即刻显现于心,恰如过去佛拜谒未来佛。万物(万法)同生,即如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证无生法忍是也。”6EN中华典藏网

大珠禅师指出的这些现象,在人心觉悟到了“绝对的现在”时就可以实现。这并非辩证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是“悟”的意识作用。6EN中华典藏网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沣州龙潭寺山脚下一位茶棚老婆婆的故事。6EN中华典藏网

德山宣鉴禅师(780~865)因“三十棒”而誉满禅林。德山俗姓周,是四川剑南人。早在幼年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他博览经律,尤其精通《金刚经》,故人称其为“周金刚”。后来,他听说禅宗在南方大兴,对于禅宗宣传的“心即是佛”的宗旨感到不服气,于是他为求禅门良师,挑着自己所写的《金刚经》疏注——《青龙疏钞》,从剑南出蜀。6EN中华典藏网

有一天,他到达沣阳,腹内饥饿难耐。恰好此时一老婆婆在龙潭山脚下卖饼,于是,德山急忙走上前,将肩上挑担放下,打算买饼充饥。结果那位老婆婆却故意刁难,指着挑担问德山:6EN中华典藏网

“这个是甚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73]6EN中华典藏网

德山听罢老婆婆的话,羞愧不已,哑口无言,强忍饥饿地一直向着龙潭山而去。6EN中华典藏网

这位老妇人极为巧妙地选用了“点心”一词中的“心”字,让高傲自大的德山和尚的“心”无话可说。6EN中华典藏网

抛开这个话题不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理解《金刚经》中“三世心不可得”这句话。所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以及“不可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6EN中华典藏网

若证悟了“绝对的现在”,那么,这些疑问就会不复存在。在时间中连续不断地各自发展的“心”以及思维意识,经常超越了我们自身的理解范畴,因而很难将之当作一个实体来获得。6EN中华典藏网

所谓无意识之意识,可以将之称为“非思量”境界。当“非思量”境界完全进入角色时,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我们的目光就会投注到眼前的非时间性,所谓时间的差别,正是产生并展开于非时间中,进而显现出时间的本质。6EN中华典藏网

德山见到卖饼老婆婆时,因为还不曾接触、领会禅“悟”的真髓,因此,无法理解老婆婆提问背后的意思。德山获得“时”的概念,是从其爱不释手的《金刚经》注释中,所以,他的思维意识还未能超越辩证逻辑推论的领域。6EN中华典藏网

与由禅“悟”获得的认识相比,从经教的注释等获得的认识差距太大了。这种巨大的差距并非比较的性质上的差距,而是次元、实质、价值上的差距。6EN中华典藏网

“悟”与“理性”之间的鸿沟,绝不可能依靠炮制概念、假设推论、抽象逻辑等所有理性作用的“桥梁”而逾越。这一鸿沟,是由理性思维引起的绝对否定造成的,而理性思维的否定则意味着“实际存在的飞跃”。6EN中华典藏网

彻见本性6EN中华典藏网

“悟”,又称“见性”,也就是“彻见自身本性”。换句话说,在所谓本性之中蕴藏着下面的概念:6EN中华典藏网

人拥有人的某种本性或本质,这一本性为其对立面所关注,也就是存在着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主观和客观、主和宾等对立关系。6EN中华典藏网

通常的情况下,此观点是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这是由于人类世界是依据合理主义构筑而成的,存在这一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一直是相对立的。人,因为对立而思考,结果就会将思考反射作为所有的经验。所以,世界由此被割裂为两个对立状态,并无限地膨胀下去。6EN中华典藏网

相反,“见性”的概念则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它将任何二元论意识思维加以摒弃,这就代表着对我们的经验世界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换言之,这是一场由禅家引导的最激进的世界观的革命。6EN中华典藏网

若想解除我们意识思维中的矛盾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一个“第三概念”制造出来。这一概念可以让对立状态得到相互调和,而且,它是由哲学家制造出来的。总之,正是哲学家创造了“调和一切”的概念。6EN中华典藏网

尽管此概念还有待世人评说,不过,从理性角度来看,我们无法赞同哲学家所期望的结果论。归根到底,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尽管最理想的果实还不曾被我们摘到,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追寻、探索下去。6EN中华典藏网

禅的方法论与哲学思维完全相反,并非辩证逻辑思维形式。不过,禅也并不是与哲学思维处于对立的两面。禅承认理性思维的实际效用,而且,还为其在自己的学说中留下适当的位置。不过,禅却极力寻找其他可以安定意识思维的精神世界,进而安定整个世界的终极目标的方法。禅主张,世间万物返回分别意识发生作用以前的自身内在状态。6EN中华典藏网

通常的情况下,俗世之人为了寻找永生之地而常常远离自身。最后,经过不断的追寻,俗世之人得以找到自身的上帝。不过,上帝却高居于“二分法”思维模式或万物归一思维模式之上,这是一个漫长而无趣的过程。6EN中华典藏网

禅者,逆流而行,并非向前而是向后,最终依然到达了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分别意识发生作用以前的境界”。禅者的着眼点是还不曾一分为二的世界,也就是还不曾出现二元论作用的世界——禅者的思维认识对象就是还不曾被时空一分为二的世界。6EN中华典藏网

这是什么类型的经验呢?逻辑、时间、空间经常成为我们获得经验的束缚,若不存在这样的束缚,那么,经验是完全不会存在的。或许有人认为,摆脱这样的限定而奢谈任何经验没有任何意义;若总是坚持经验之中只有时空实际存在,经验并不是从概念性的描述而生成的这一立场的话,当然会得出此类结论。6EN中华典藏网

不过,就算是与经验相关的此类基本条件被否定的场合,禅还是可以对某种经验进行讨论。若此事实成立,那我们就必须承认:禅是从绝对现在的非时间性中产生的。这并非一个可能或不可能的问题,因为这一可能性是被禅用亲身实践证明的。只是,我们一定不要忽略,禅的领域不对合理性产生作用这一事实。6EN中华典藏网

事实上,合理的理性活动因为禅而获得了活动领域,禅经验的坚实基础,是我们可以从任何合理的上层建筑中找到的。6EN中华典藏网

简言之,“知识的巨木”是基督教徒世界观的源泉;“无明”,则是佛教徒世界观产生的源泉。所以,若想到达最终的安身立命之处,佛教徒至少一定要对自身存在着的这个世界予以否定。若想证明所谓的“无明”,那么,必须要自觉地认识到无明之前的状态。6EN中华典藏网

这一过程即“悟”,也就是发现因为无明而变为通透清澈却原本实在的人的本性。无明原是智慧的发源地,世间物的真理并不是依靠知识的反复累积而获得的。要知道,这种反复累积获得的只是光明,而并不具有其他意义。6EN中华典藏网

若从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徒增加知识储量的方式,就是借助于尖锐的逻辑推论和微妙的分析,而这一增加知识储量的过程,原本就是一步步踏入无明的深渊的过程。6EN中华典藏网

佛教徒主张且倡导:正视己身诞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谛听未啼之前的鸟儿鸣叫!追寻还未对人类施与拯救的上帝!6EN中华典藏网

基督教徒则认为,强加于人们自身而不可祛除的物质,就是上帝及其之光。他们正是在这样的限定状态下做出拯救人类的事业的。6EN中华典藏网

基督教徒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其生命相伴相随,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知识”的束缚,而其本人更是被逻辑性和合理性所害。6EN中华典藏网

佛教徒认为,若想寻找到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的安身立命之所,那就需要到逻辑性与合理性还不曾得到开发的地方,到主张存在的主观意识不存在的地方,到被意识把握的客观不存在的地方,到可观和被观的物质不存在的地方。6EN中华典藏网

这才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见性”。6EN中华典藏网

本来清净6EN中华典藏网

“悟”,也就是“见性”,经常被和“无”或“空”混为一谈,也就是纯粹否定的状态。就其表面而言,好像没错,不过,若从逻辑角度而言,觉悟时间的非时间性之“心”中没有具体内容,未将现实的经验感觉传达出来。6EN中华典藏网

若见性代表着可观和被观对象都不存在的意识状态,那么,仅能说是一种纯粹的虚无状态,在充满失败、期待、焦躁的日常现实生活中,它没有任何意义。倘只从二元式思维角度而言,可以把它称为真实。6EN中华典藏网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构成日常生活基础的最根本、最具体的经验,即是禅本身。由于这种经验纯粹属于个人体验,而非逻辑思维推究的结果,因此,一定不是抽象的虚空之物;相反,在其中充满了可能性,并且极为具体。6EN中华典藏网

若“悟”只是一种虚空的抽象或概括,那就不可能成为万物之本。6EN中华典藏网

“悟”,深入地挖掘所有存在的深层,最终到达未发生分化的整体境界,也就是分别意识发生作用之前整体境界的“岩床”部位。6EN中华典藏网

“悟”也不是虚无缥缈之物。尽管它无法成为个人的感觉对象,但依然属于坚定的本质整体。6EN中华典藏网

常识性思维方法,是禅者遵循的原则,因而,禅者经常运用合乎常识情理且易于理解的语言。所以,人们经常对“自然”一词产生误解。普通人常常会把它误解成微妙地潜藏于存在现象感觉深处的某种概念,然而,“悟”并非意味着感觉此类微妙之物。6EN中华典藏网

“悟”的“眼中”不仅不存在主观,也不存在客观,“悟”属于当下的即刻感悟,绝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感悟(亦即见与不见同时并存),也就是被观者即观者,反之也是如此。6EN中华典藏网

在“悟之眼”看来,主观和客观属于一物。很明显,“悟”和普通二元式思维意义上的“观”是完全不同的。那些习惯于根据表象进行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人,经常因此而产生误解,错把禅的“悟”和耽于“虚空”的“观”等同起来,从而导致主观臆想——禅无法创造出任何对现实生活有益的事物。6EN中华典藏网

我们从佛教,特别是禅那里获得的最大发现就是,禅开拓出一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途径。这就是对玄沙禅师开示说法所说的“本来清净即般若智慧大海”的洞察。6EN中华典藏网

所谓“本来清净”,即“安住于现在中的静寂”。佛教徒在“绝对”的场合运用“清净”一语,而不会用于“脱离污秽或表象”的场合。“本来清净”,代表着无条件、未分化,以及超越任何限定的状态;它属于意识思维之前的状态,此种状态中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对立,而且,在此状态中,过去的事物和将来的事物也相当清晰地显现出来。6EN中华典藏网

就某种意义而言,“本来清净”可以当作“空”,不过,这是一种蕴藏着生命力的“空”。所以,与所谓的“如实”(即实事求是)就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概念,也就是“空”和“非空”的自我同一。6EN中华典藏网

如实,并非二者的综合,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得以具体实现的“空”与“非空”的自我同一。“如实”这一概念并不是合理思索经验的结果,而是直接如实地表现出来的经验。6EN中华典藏网

当白花进入我们的视线时,我们会说“白”,当红花进入我们的视线时,我们会说“红”。这仅仅是感觉的实际表现,而非对白色和红色进行推理,仅仅是自身对红、白两种颜色的感觉的表达。6EN中华典藏网

同样,禅者在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时,运用的就是“悟”之眼,也就是事物呈现的本来状态,这种本来状态即事物,只是事物,并不存在任何其他,这就是禅家的主张。6EN中华典藏网

禅家主张,禅者的思维方式即是人的极限。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人的感情是难以信任的,理智也是难以倚仗的——感情和理智均无法成为值得绝对信赖的知识手段。所以,禅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也难以成为最终的依靠。6EN中华典藏网

不过,对于禅而言,这种类推方法是不恰当的。不同于感觉和知识,“悟”这一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感觉和知识的范畴。这一“某种”具有绝对独特的意义,只有对此有所经验者方能领略。6EN中华典藏网

“悟”并非一种感情,也非通常称为“直觉”的知觉行为,它就是照见自身的本性,并非有别于他者而唯独自身所具有之物。在“见”这一行为中,不存在观者,也不存在被观者,“本性”则既是观者,也是被观者。6EN中华典藏网

换句话说,“悟”可以用“无心”“绝对一念”“绝对现在”“本来清净”“空”“如如”等加以称呼。6EN中华典藏网

禅者认为,若想探知“实在”的无底深渊,只依靠人的感觉经验和理智作用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悟”这一思维方式。这一定是化学方式的质量上的添加,而非机械方式的数量上的添加。就好像听到梵音,看到飞禽,一定要用经过“悟”的洗礼之心去听、去看一样,也就是要同时听到尚未鸣响之前的钟声,同时看到尚未出生之前的飞禽。6EN中华典藏网

这是一种属于感觉世界的行为,也即接受差别、逻辑思维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方式。“本来清净”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混合境界,是因为其混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它已并非佛教诗人所吟咏的“真如月”,而是一轮被层层云翳遮掩的月亮。6EN中华典藏网

要知道,如实和清净,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6E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