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路
禅林经典
广义来说,通往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借助形而上学或哲学乃至学术知识之路;一条是借助心理思维乃至主观意志之路。
走上这两条路的人,因为无以言述的精神苦闷,都希望能抓住自己身边的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从而挣脱苦恼。
这根稻草,因为人之性格不同,以及环境的影响,可分为知识型、伦理型,或情感型。一般来说,哲学家具有渊博的知识,发达的头脑,是知识型;从事所谓宗教活动的人通常是情绪型或伦理型。
就某种程度而言,我们人人都是哲学家、科学家、道德家,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不过,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成为上面所说的某种“家”的强烈愿望。尽管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不过,有一部分人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极具理论头脑,乐于面对人生的重大课题。就这一部分人而言,就算是他们清楚,自己具有十足的勇气和逻辑思维的敏锐头脑,最终也未必会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不过,他们还是向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不懈探求。
相反,那些对情感生活比较注重的人,则会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一部分人,若有机会接触宗教启蒙者,往往会对其给出的人生指导指南洗耳恭听。这一部分人并不想就此进行深入探讨,而仅仅是希望借此发现一条解脱之路,从而摆脱堕落的危险。他们或许无法从容地在生活中运用正统的理性,而这类人就是献身于佛陀的使徒。
通常的情况下,倾心于禅的人极富理性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上具有经常从理论角度考虑问题的精神。换句话说,这部分人具有理性而直观的思维方式。
就表面而言,他们很看重逻辑思维,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特别有兴趣,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没有立志成为职业哲学家的那部分人那么强烈。他们经常会在前行的途中,出于获得最终的解决办法的目的而选择捷径。相比于理性作用,他们的直觉感知能力更为活跃。
在马祖圆寂的忌日快到时,南泉按惯例,将众僧召集起来设斋筵。
南泉趁机问众僧:“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僧沉默,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洞山站出来答道:“待有伴即来。”
此后,洞山去参拜沩山。向汝山禅师请教“无情说法”这句的含义,这句话始于六祖慧能的弟子慧忠国师(?~775),也就是“非感觉的存在(非情之物)怎样阐述大法”的意思。
沩山答道:“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洞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于是向沩山禅师请教。
沩山答道:“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经过沩山的指点,洞山辞别禅师后径直拜到云岩禅师门下,继续参问求教。洞山举出前缘,就问云岩:
“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云岩答:“无情得闻。”洞山问:“和尚闻否?”云岩说:“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洞山问:“某甲为甚么不闻?”于是云岩竖起拂子说:“还闻么?”洞山回答:“不闻。”云岩说:“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
这时,洞山最终明心见性、茅塞顿开,并作了下面的偈子以示感叹:
也大奇,
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时方得知。
洞山证悟之偈获得了云岩的认可。
在辞别云岩的时候,洞山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
云岩思考了很久后说:“只这是。”
云岩还叮嘱:“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当时,洞山不明白云岩叮嘱的意思。后来,当他渡河时偶然看到自己映在河中的倒影,一下子就明白了云岩谆谆叮嘱之深意,因此,马上又作了一个偈子: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88]
相比洞山的哲学思维方式,龙潭崇信的接机施教手段,则可以称作实践型。
龙潭崇信是德山之师,他因“德山三十棒”闻名禅林。
崇信出身贫寒,出家前是靠卖饼为生。他每天都要将十个烧饼供养给潜居禅院的道悟和尚。道悟总是欢喜地将烧饼收下,不过,总把剩下一个还给他。道悟还对他说:“吾惠汝以荫子孙。”
一天,崇信忽然自言自语地念叨:“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其别有旨乎?”于是就去拜访道悟,询问原因。
道悟说:“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因为道悟的这句话,少年崇信的心扉得以打开,于是,他决心出家,追随道悟参禅问道。
崇信出家跟随道悟很长时间了,却从不曾听到道悟为其开示心要。一天,他鼓足勇气问道悟和尚:
“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道悟回答:“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崇信又问:“何处指示?”道悟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崇信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于是陷入深思之中。
道悟趁机马上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崇信听后,一下子就大彻大悟了。
接着,崇信又问道悟和尚:“如何保任?”
道悟答:“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所谓“凡心”,是建立在二元实在观的思念及想象上,若除去了“凡心”,就会自然产生绝佳体验,也就是证悟。 [89]
崇信悟道后,去湖南澧阳龙潭住山,龙潭的意思就是“龙池”。有一天,德山前来澧阳参谒龙潭崇信。
德山径直来到法堂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崇信一听,就欠身回答:“子亲到龙潭。”
德山沉默无语,内心对他深深钦佩,于是,决定留下来追随他参学。
德山来参龙潭之前,因为注释《金刚经》而成为著名的学者。改入龙潭门下以后,他并未埋头潜心于有关般若的争论。在禅林中,德山因其猛烈的棒喝接引手段和独特的峻烈禅风而闻名。不管是“然”与“否”,都属于“三十棒”。
他传给后世的偈颂,概括了禅的实践型教义的精髓。
德山曾上堂开示云:“无事于心,无心于事。”(Be businessless in mind, be mindless in business)。
偈中的“事”(business)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件”“事情”“偶发事件”“事实”“小事件”等。偈中的“无事”(businessless)即“无妄想分别执着”“心中清净无染”“无做而做”“不思明日而生”“如野百合般生长,如飞禽般翱翔”。
在大自然中,风过花枝,枝摇花落,清风并不是心存恶意,树木也并非心存敌意,所以,这“无事于心”,代表着像身处清风拂面花枝摇曳、花团锦簇、鸟鸣婉转的境界中,代表着抛弃了心中肉欲、情色的杂念,自私自利的杂念和权势物欲的杂念等。
人,生活在主观意识判断之中,对人生中遇到的任何事物,都用价值加以区分。人,是被造物中的精灵,可以率性随心地行动。
同时,人的内心世界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意识,就像保罗所表述的那样:“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90]
保罗所说的“取死的身体 [91]”,也就是犯罪的躯体这种凄惨、绝望的状态,是整个人类内心都存在的矛盾。
相反,若我们依据合理主义、道德主义设定的标准判断事物,就绝不可能让自己摆脱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矛盾被禅家称为扰乱心神的“事”。所以,所谓“无事”,即不做理性作用和道德作用的俘虏。
“无心于事”,是把开头的词语颠倒,对其加以改动而成。“事”就是日常生活,“无心”代表着将为所欲为的欲念抛弃掉,也就是“我内心深层的人,喜欢神的律”。 [92]
保罗所说的“我内心深层的人”也就是德山的“无心”。拥有七窍玲珑之心,的确让人羡慕,因为这种心思可以让人在这个世界获得成功。
不过,这颗充满算计之心,对于我们到达真正幸福的精神领域彼岸却没有任何益处。当我们的每个行为构成我们俗世生活的任何“事”,达到“无心”境界的时候,我们将尽享毫无“可视的愿望”,而充满“不可视之处的愿望”的无目的的生活。
我们理应记取:只有尽享“无心”“无事”“无目的”之生活的禅者,才能成为“爱神之人,即按其旨意被召之人,而非依照人的意愿而召之人”。 [93]
引用耶稣之言,“无心无事”是不“体贴肉体”,“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的平安”。 [94]
所谓无心,即顺其自然而为,也许会被看作是机械式和无目的。禅者的“无心”之语,目的在于表现无心、无我地接受“要把儿子送到死地的父亲” [95]的意志。
所谓圣灵之念,代表着不“恼于吃什么、喝什么的生命忧虑,恼于穿什么的身体忧虑”。 [96]
对于某些禅师而言,专心致志于精神锤炼,和衣食问题一样,都很重要。就现实经验而言,所谓“肉体”(色身)若不存在,精神(法身)也就同样失去了。当我们理解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就会格外地爱自己。就算是这样,这也并不代表着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肉体比精神更重要。
实际上,脱离了精神,物质是不存在的,同样,脱离了物质,精神也不存在。所以,不能对此予以肯定而对彼予以否定和无视。若实事求是地对禅家的立场加以阐述,物质和精神是无法交融的,也就代表着非此即彼,一中之二,二中之一。
中唐的禅林名衲马祖的高徒庞居士,曾经在诗偈中对“日用事”的内在深刻含义加以阐述,也就是“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97]
宋初,大愚守芝禅师的法嗣云峰文悦参禅之初。一天,大愚和尚示众说:“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说完就下座回了丈室。
当时,文悦禅师对于大愚和尚的这段法语感到相当惊讶。于是这天晚上,他独自一人来到丈室,请求大愚和尚开示。
大愚和尚问:“来何所求?”
文悦禅师道:“求心法。”
大愚和尚又道:
“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
文悦禅师不敢违背师命,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为寺众托钵乞食。不久,大愚和尚移居到翠岩,文悦禅师就将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也去了翠岩,请求和尚开示。
大愚和尚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
文悦禅师不得不又奉命四处乞炭。乞炭之后,大愚和尚又对文悦禅师说:“堂司阙人,今以烦汝。”
文悦禅师尽管表面接受了大愚禅师的吩咐,不过内心相当不满,对大愚和尚相当怨恨,认为他不近人情。
一天,文悦禅师在僧堂后面如厕,木架上木桶的桶箍突然折断,于是木桶掉落到地上。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文悦禅师顿时开悟,明白了大愚和尚的良苦用心,于是,他马上穿上僧伽梨,前往丈室礼拜大愚和尚。
大愚和尚笑着出来迎接他说:“维那,且喜太(原刻本如此,依文当作“大”)事了毕。”文悦禅师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礼拜叩谢。
文悦禅师悟道后,为回报师恩,服侍了大愚和尚八年。后来才出世传法,移居翠岩。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