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半部,地藏菩薩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即是一實境界,兩種觀行,這個道理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一心二門。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心不是衆生心的自性,不是說你身體的體性,身體的體性是屬於色法,不是空法。一宜境界就是一心,二門即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二門不離於心。心真如就是指心的真實體性,心生滅門就是說衆生沒有自性。真如門講的是體性,生滅門講的是妙用。一個講大,大相、大方;一個講廣,廣就是妙用。在上卷中,地藏菩薩教的輪相,都是依照一真實相,依一個真心而起的。由這個性空而生緣起,緣起起再回到性空。就是說由一切真心所産生的一切諸相,一切妄想,再回到你的真心,真心的境界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境界的境界。借一個境界來標顯,使你容易懂。什麽是妙有?佛的法身,佛的色身,叁十二相乃至報身,千丈虐舍那都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性空,妙有就是緣起,這就是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好像很難懂,實際上並不難懂。緣起性空不一不異,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上卷所指的是就根鈍的人來說,善根很淺薄,業障很深重,疑心特別的多,淨信生不起來,因此堅淨信菩薩就請求地藏王菩薩設一個輪相。這是一種方便,不是真實,只是爲了除掉衆生的疑惑,消除障礙,給你一個入佛道的方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佛。佛道是什麽道呢?就是你自己的心道,因爲心即是佛。我們說信佛、信法、信僧,信叁寶,有的人是真信,但不曉得信佛是信他自己,在他的心目中真信的是佛。 『佛』,印度梵語叫『佛陀耶』 ,譯成華言就是『覺』,覺就是明白,就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覺悟了。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了,而且要化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覺悟。那麽自覺圓滿,度生的事業山就圓滿了,因緣已經度盡,就叫作佛。下卷就讓一實境界,兩種觀道。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什麽叫菩薩?菩薩完整的說法,叫『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菩提道,『薩埵』是有情。用菩提道覺悟—切有情,要—切有情都走菩提道,登了地的普薩部叫『摩诃薩』,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堅淨信菩薩也是大菩薩。大菩薩和大菩薩的功德是否一樣?相差很多。初地不知二地事,歡喜地菩薩就不知道離垢地菩薩的事。八地以上的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十信、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不能稱大菩薩。稱大菩薩是指斷了無明,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大菩薩。堅淨信菩薩是大菩薩,但是輿地藏王菩薩的功德相較,就差了很多。所以他就同地藏菩薩說:『我們用占察輪不疑了。又要怎麽求向大乘呢?假使到末法的時候,有那麽一類善根深厚的衆生,他想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究竟成佛,該怎麽辨呢?』他又啓請地藏王菩薩說法了。
地藏菩蘑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最初所行根本』,即所謂依一實境界,來修信心和覺悟。另外,在佛教的修行次第當中,不出信、解、行、證,要想成佛走菩提道必須先修信解,怎樣修呢?依著一實境界來修信解,信解就是緣起。一實境界就是性空,就是就對於緣起性空而起的一切法産生了信之後,還要能解,解是指從理上解,信心增長,解力明白就叫解。解後才能起行,解行並進。以佛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勇往直前,才能速疾得入菩薩種性。凡是要想發心利益衆生,就必須知道根本的一實境界,是種生本具的真正性體。不只《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樣說,《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大寶積經》,每一部經都是這樣式說。《華嚴經》講的進取方便,方便有多門。只要進入真如,進入一真法界,即進人佛性。
修行從真如門不容易進,只有從生滅門入。心生滅門怎麽入呢?我們現在被業所系,業集苦,是因爲造業而來,業就把你系住了。爲什麽要造業呢?因爲你要分別忌妒名字相起執取,執著好壞,好的就取,壞的就舍。這種執取又相續不斷。這就是自相分別而來,是依著現相而有。現相,轉相,業相這叁相都屬於無明根本。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這就是依照一切刀法門的九相次第。業相、轉相、現相、執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集苦相,就是這些相把你給束縛了。你不造業就不起惑,就系不住你,要造業得業果。所以不要把假的當成真的,不要執名相,不執著取舍,不生分別心。像弘一大師出家之後,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有『弘』、『妙音』、『演音』、『二一』等名字。我特別注意他『二一』這個名字,兩個一就是『二一』。我就問老法師:『二一』是什麽意思?』他說:『一事無成人漸老』。一件事沒有做成,人已以老了。『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個肉體連一文都不值,兩個一加起來叫二一老人。所以這些名字都是假名,可以換的。我們人也是可以變化的,隨業變化,造何業受何報。若你不執著,根本業就逐漸消失了。根本的自然就顯現了。我們的根本業,就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是沒有名字的,給它安個清淨心。清淨妙心,在性宗裏叫如來藏性,在相宗裏叫阿賴耶識,清淨分裏叫清淨覺識。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就·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雲何知離相違相·
我所要說的甚深真實意,沒有一切過錯,就是離開了相違的過錯,與真實相應。『相違相』,就是違背顛倒的意思。怎樣爲相違呢?就是常違背無常,無常違背常。說法身是常的,衆生就執著,落入常見。空違背有,有違背空。你說一切法空,衆生又落入斷見,衆生很難切人中道。
所謂如來法身中·雖複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谛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違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爲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爲有·是故空義浃定真實·相應不謬·
佛菩薩翻來覆去說,怕你落入斷常二邊,爲了讓你探取中道。中道就是性空,性空隨著緣起而說斷常。因此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我所說的甚深法意,跟真實法相應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不相違背。說空就是爲了顯有,說有就是爲了顯空。』《心經》上告訴我們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心;顛倒想就是真實性,真實性就是顛倒想。若你把這個法身的道理明白了,哪怕不能證得相應,就是能解信相應也好。如果你真是能相應,一有煩惱,自己就能化解開。
如來法身中說的境界,離開了心、想、念,就是讓你達到無言的境界。這類境界說空不可以,說不空也不可以,他不是空非空,也不是不空、非不空。佛教這種圓融非常的多。要你真正地去體悟,離開一切言說,沒有一切相。
上面說明了如來藏的如實空義,空中含有妙有,與如來藏體是相應的、符合的。
複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爲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爲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滅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爲不空·
言語只能啓發一下子,不能契入一切世間法,也有世間法的道理叫世谛,世谛的幻化因緣,是假名法則。若觀法契理,都是相對的。因必待果,果必具因,或者果中又産成因,因中又産生果,因果無窮無盡。法身的性體實實在在,是沒有分別的,離自相,也不同他相對的。是空的,但他又不是空義,也不是不空義,即沒有空,也沒有什麽不空。爲什麽呢?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爲畢竟空無所有。一實境界的法體,就是衆生的法體,諸佛的法體,就是你的心念。
大家學本經後半部的時候,不能照著《占察善惡業惡所經》的文字去解釋,也不能離開文字。有兩句名言;『依文解意,叁世佛冤。』照著文字講解這個道理,就是諸佛的冤家。說即無說,就是讓你明白理解,不要去執著文字。我們在沒有開悟的時候,沒有斷煩惱、沒有證菩提,要學經,到斷煩惱了,菩提出證得了,還要學經幹什麽?這時就要去掉你的法執。
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衆生雖複有之·但爲無明噎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衆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一實境界功德,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但被無明覆障障住了,所以他不能克證獲得功德利益,不獲得跟沒有一樣。比如我們現在,神通妙用沒用上,就等於沒有神通,那只是一個名相而已。地藏菩薩告訴衆生,把虛妄破除,真實的就顯現了。但你要依著我所說的方法去做,自然就會得到。不做,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我的善安慰說。你沒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就享受不到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一切的功德利益。假使我們把煩惱對治了,見到了法身,功德利益就屬於你的了。沒見到,就不屬於你。所以要依著地藏菩薩的教導,修一切善法,就會得到一切善法的利益。一切善法能生如來心。
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是具足法身理體,我們不能發生妙用,因爲不能發生妙用故,所以說隨有法身說明未有,因爲我們沒有見到法體,這個見是說證得。你不知見彼法體故,那麽所有法身的功德,就得不到受用。所以雖具足法身但法身不屬於你。應該怎麽樣做,法身才能屬於你自己的呢?唯一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障礙消除才能見彼法身。這就是說有了功德利益之業,然後你才獲得功德利益。所以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
這段經文總的講,就是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衆生雖具足法身等於沒有。說沒有的意思,不是說他沒有具足,說未有,就是他不能夠親自具足法身。這個具足就是說,他沒有功德,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對於法身的無量性功德不能起作用。所以說修一切善法,才能獲得功德的利益,生如來色身。
這是指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你頓悟了不能起妙用,你修成了,才能起妙用。由這個道理就知道上半卷,這什麽我們要用占察輪,因爲我們不具足這個功德利益的事業,不能起智慧的觀照,就是沒有神通,還有疑惑,乃至於連清淨的信心都不能堅定。要用修一切善法的功德來對,我們把那個惡業,障礙全部消失,變成純善的清淨心,如果有惡在身上,那你生老病死都具足,喜、怒、哀、樂、悲、恐、敬,一樣也斷除不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成道,早一點而把煩惱斷掉,爲什麽辨不到?就是不勤修善法,要想得到一切功德乃至如來法身,你必須具足一切諸善法。使求不得的能得,不能去掉的煩惱去掉,諸佛給我們解釋爲了讓我們生信,信完了能解,解完了能行,行完了能證。所謂證者,就是恢愎你原來的本體。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過,當如是知·
地藏王菩薩又重覆再說,你們應該知道我說的心識相觀,一實境界,二種觀道,這個道理很深是絕對真實的,沒有相違的過錯。但是因爲你現在沒修一切善法,不能體會甚深真實之義,所以感覺跟你好像是相違背的,這是因爲你具足一切煩惱,具足一切惡。惡輿善是相違背的,惡與真實的甚深之義是相違背的。不能去惡,性功德的法身就不能産生。善法跟心識相觀是不相違背的,唯一善法才能順如來性功德與法身相應。
兩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心·住堅信位·複有九萬八個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衆·各以天妙香華供養於佛及地藏菩薩薩诃薩·
地藏王菩薩說完《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時候,很多人都得到利益。具體有少呢?有十萬億,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利益衆生,證得堅信位即菩薩初住位;有九萬八千菩薩證得了無生法忍,即登地的菩薩。其它在會的大衆,還有很多贊歎隨喜證得速來的功德。遠來得功德,就是說他沒有入信位。聞法以後,在會的大衆虔誠修供養。這是說意念的供養。
兩時佛告諸大衆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地藏菩薩說完了,佛就接著跟大家說,囑托會上大衆都應受持這種法門。受持就是自己領受。應當要修一實境界二種觀行,聽完了就要去做。依照此教法去受持,最後達到成佛的究竟。同時還應當弘揚這殊勝的善巧方便法門,用地藏菩薩教授的占察輪引不信的人生信,繼而能住堅信位,乃至究竟成佛。爲什麽要廣爲流布呢?
如此法門·甚爲難值·能大利益·
佛囑托法會大衆,像這樣的法門很難得遇到,只要聽到了,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
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聞到地藏菩薩名號,乃至信他所說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就能夠離一切所有障礙的事情。這部經也可以說是善巧方便,但實際上是對大菩薩說的,依一實境界而發起心修行的,顯示這從方便善巧引你能頓入圓頓教。現在假使說《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法,是人間法,這種說法是絕對錯的,要知道他是能使你迅速成就無上道,是成佛的大乘法。
於是大衆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聽完佛的囑托,在會的大衆都向佛表白,我當受持《占察善惡業報經》,能讓這部經,永遠在世間流布,只有自己受持,才能流布。
很可惜,這部經在世間流通的很少。在明朝,藕益師師提倡過一回,但很少人信受。弘一大師也一再提倡,信受的人也很少。我們現在繼續弘揚這部經,希望大家聞法後能受持發心,不要聽人家說,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是犯戒的、學戒的人怎麽能去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呢?一定要聽佛的囑托,佛是怎麽跟我們說的,要我們把這部能使人得到大利益的經法,流布世間,不被遺忘。大家在讀《地藏經》時,佛最後囑托觀世音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跟這個世界非常有緣,你要大力弘揚《地藏經》。虛空藏菩薩示佛,問佛說:『讀《地藏經》有什麽功德?』佛就跟他說二十八種功德。大家誦《地藏經》就能知道。《地藏經》跟這部《占察經》結合起來,再看看《大乘大集十輪經》,把《地藏叁經》結合在一起,那你就會更加尊重、恭敬、贊歎地藏王殊勝的功德。
兩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佛告堅淨信菩薩·此法門名爲占察善惡業報·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當機衆堅淨信菩薩,聽了佛的囑托後,他就向佛請求說:『這部經很契合衆生之機,也契合諸佛之理。除了《根聚經》之外,還有其他什麽名字嗎?』說我要受持這個法,也讓一切末世的衆生,都能聽到,聽到之後都能受持。請佛給定個名字。佛告堅淨信菩說:『此法門爲《占察善惡業報經》也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經》,能把你的一切障礙都消除,增長你清淨信心,還可以叫《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顆出甚深究竟實義經》,就是一實境界、也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經》。』佛所說的這些經題當中,流通的時候就采取了《占察善惡業報經》,說這個法門就叫《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又囑托堅淨信菩薩說,依照這個名字,你應當如是受持弘揚。
佛說此法門已·一切大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此無上法門後,在會聽衆都發歡喜心,歡喜此法能使人生決定信,依法行持,能獲清淨,所以說『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