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无智亦无得zDr中华典藏网

“无智亦无得”,单讲这一句话。前面讲的十二因缘、四谛,是二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法。不但我执空,法执也空。以下的经文,就是没有所得之相,“得”是指证的果说的,没有所证的果相。zDr中华典藏网

“无智”,先讲“智”字,“智”是智慧。在前文讲过,《佛说无量寿经》也讲过。智分三种——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二乘所证的真空理,道种智是菩萨所证的理,一切种智是究竟佛果所证得的。zDr中华典藏网

我们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转成智慧就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就是妙观察智,一切种智里头包括了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包括这四种智慧。一切种智不是这几种就包括得完的,一共有七十多种,名词不同,意思就是“智”,总说一个字就代表了。zDr中华典藏网

这是破菩萨有所入空义、中道义,说这个智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 一得就生执着了。空智不可得,就是无智。zDr中华典藏网

咱们前头讲不增不减,这个智慧好像是外头求来的。例如说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乃至当了博士,好像都是求来的,世间知识都是求来的,那么佛法的知识不也是求来的吗? 一般就世俗的理解是这样认识的。但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所求的都是假法,不是真法。zDr中华典藏网

真法呢? “无智”的“无”义是指着空义说的,不是说没得智慧。“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要依这能观的智慧去起修。起修之后就证果了,或三贤位、十地乃至佛果,而所证的果,不是“得”吗? 能观之智是智,所证得的是理,智、理是一对的。无智就是你能观的智不存在,无得是所证的果也是空的。如果是没有智,没智的这个“智”并不是预测,而是“智”是真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无智。无得就是真得,得什么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有一个得的相。在《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你有什么样看法呢? 你是不是认为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就说:“不是这样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证,也没有什么得,是你本来具足的,并不是外边来的。zDr中华典藏网

浅显的说“无智亦无得”,意义就是这样,你要是不能体会,还可以深入一下子。这里还包括,智是菩萨所修行的,得是菩萨所证得的;无智亦无得,菩萨没有一个能修,也没有一个所修,也没有一个证得,这把菩萨法给显出。zDr中华典藏网

怎么理解呢? 菩萨所行的是六度,智代表般若波罗蜜,还有布施、禅定、忍辱,用般若去代表六度。菩萨没有一个作意说:“我要修六度万行,修完了成佛果。”要是一作意,这个智就不是空智了。所以在《金刚经》上讲,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你证得阿罗汉果,是不是有得呢?”也是那个含义。佛举了四果,须菩提说:“假使我要是有个得,佛就不说我是离欲阿罗汉的行者了。因为无得,我不觉得有果可得,没有这个得。”zDr中华典藏网

执着有的,就用空除掉;执着空的,就用中观除掉。你要是有病的,病除了,药也就没用了。所以在《金刚经》上,佛举个例子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知道我所说的法是权巧方便,你要是得到度了,法也就没有了,不要再执着法,如果再执着法,就又成为执着了。zDr中华典藏网

这个“得”就含着一种造作意。一切法成就了,有个造作之相,这就叫得。像我们想创一个事业,或者到温哥华来,自己想有栋房子,经过一些手续,自己有了一所住的房子,这就是得到了。就世间相上说是得到了,就佛法来讲,这一切诸法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都是缘生的,缘生没有自体的。zDr中华典藏网

我们要是经常诵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是多余的,就像我们那个“之、乎、者、也、焉、哉” 一样,是代语词,你看“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多”字,“大般若波罗蜜”也没有这个“多”字。所以玄奘法师翻的是真实的,他用印度的原文、原意,把它的语气都翻出来了,这个“多”字是这样的意思。zDr中华典藏网

《心经》是一切智慧之心,它是大般若的心。就全经来说,这是一个总枢,开阔起来就可以开阔出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把它收拢了四句话就可以,开阔一点是二百六十个字,这就很多了。但是我们受持起来很容易受,为什么呢? 好持啊!zDr中华典藏网

你诵《心经》的时候,不要再想它的道理了,你就按这个诵好了,我所解说的道理只是它的万分之一,一万分的道理我仅仅说出一点点。如果你去持,持就是行,有信、有行、发愿,信、愿、行一定要三个具足的。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要信、愿、行,你学一切法都得要修信、愿、行。zDr中华典藏网

但是我们不要把智慧当成聪明,这个叫世智辨聪,这个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断惑,不被烦恼所转,不被外头的境界所转,有这种力量才叫做智慧,能认识一切诸法,达到诸法的空相。如果你想生极乐世界,你能达到空相,一定上等上生,证得无生法忍。一切诸法无生就是空相,要能证得这个空相,就证得无生法忍了,无生法忍的法是无法之法。所以一切法的本来自性是无生无灭的、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这就是般若的真义,这“六不”是般若的真义。因为有这个了,能够这样认识了,一切的惑缘、烦恼,对你来说,都脱离了,都远离了。zDr中华典藏网

但是现在没办法,当你一烦恼的时候,一进佛堂,在那儿沉沉静静的先坐一下,坐这么三、五分钟,使心境沉静了,你就一句一句念,不要念快,用观想的念,一句一句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就这么想吧:“照见五蕴皆空”。这么一句一句念啊,你那个烦恼、智慧,虽然不能像观世音菩萨照啊,你一照它也就空了。念完了你想:“我这干什么、烦恼什么?”你的照见就空了 。zDr中华典藏网

文里头“远离颠倒梦想”,凡是你烦恼的时候就是颠倒梦想。经常有恐怖感,还特别害病,害了病或知道自己的病不好治,就恐怖了,缠绵了。恐怖什么呢? 怕死。你看,没死的时候,经常的想:“学佛的人求死啊,要了生脱死嘛!”真的要你死的时候,就不想死了,就是如此啊!zDr中华典藏网

如果你要是有病痛的时候,你说:“这回可好了,我该走了,我可脱了这个枷锁了。”肉体就是枷锁啊。你要是有这个心情,病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不论生老病死都转不动你。求不得是苦,如果你经常这样,你还求什么,你不会去求啦。“好!我正想还你债呢,你可找我来了,谢谢你啦,咱们今生了断吧,我要走了到极乐世界去,不要你缠着我,让我去不了。”这样子把那个冤家当成亲人了,“你是来成全我的道业的!”他对你的怨恨起不来了。抬杠、斗争得两方面啊,一方面放下了,另方面他就没对象了,没对象了,他的烦恼也不会太厉害了。zDr中华典藏网

当你爱人贪爱的时候,你就想到五、六十岁了,你老了、样子变了,就不贪爱了,知道不? 人都是这样子。感到你要死了,说也没办法把死人抓回来,“这是我所最爱的,你不能死啊!”不能死还是得死,死了之后,你把他的尸体摆一段时间,等他腐烂,你看,你还爱不爱嘛!zDr中华典藏网

有些个小说道义很深,看小说能开悟啊,可是做小说的人他可没这个境界,也就是他会做,但是还开悟不了。《红楼梦》是很好的道书,贾宝玉是个石头,林黛玉是个草,连木头都不够,木头还坚固一点,是一棵草。一打开那个书,两句话:“甄士隐、贾雨村。”最初出场的就是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不知道大家看过想过没有,我一看,知道这个书没真的,真的事都隐了,假话都在这儿摆着呢。“贾雨”啊,“雨”是话啊,你别看是在下雨,他取那个音了。结果曹雪芹他明白没有? 写《红楼梦》里头的道话很多啊,他是在别的书上摘下来的,自己一点也没开悟。最后就窝窝囊囊、一事无成的死了,一生不得志,就是写他自己。zDr中华典藏网

所以不论学什么法要会学,看见世间相要用般若智来观、来照一下子,看这些人在干什么,忙得不得了。特别是在纽约早晨,六、七点钟大家赶啊赶班车上班,到晚上又加班,现在都裁员了,一个人要做一个半人的工作,又不敢辞退,辞退就没饭碗了,必须得干,不知道忙什么。你们说忙什么? 忙死就好了,忙死就是达到不死了。颠倒啊,他不知道在忙什么啊,他要是知道了、有个目标,那还好呢,没有啦,就这样颠倒。zDr中华典藏网

我以前也是这样子,如果烦恼了,到佛像前一坐,《地藏经》太长了,念个《金刚经》啊,或念个《弥陀经》,对着佛像念念什么都化解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就出来佛堂告个行,烦恼事早忘了,不是忘了,而是你智慧开了,你知道一切诸法都是假的。zDr中华典藏网

骗什么呢? 盖蔽你这个真心,你就糊里胡涂造业去吧。咱们讲三世因果,你现在做的正在造业呢,本来是果了,已经在受苦了,又造新业了,现在我们所做的是未来的果,这个果已经定了,所造的一切都是因,因就给未来定果,叫做未来的生死。zDr中华典藏网

现在,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zDr中华典藏网

我们讲过两部经,一个是《佛说无量寿经》,一个是《心经》,这两部经是一样意思。《佛说无量寿经》是事上说的,《心经》完全是理上说的,我们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事即是理,这个理是来显那个事的,事能够显理,但是理是成那个事的,你沟通一下就知道了。zDr中华典藏网

有没有问题?zDr中华典藏网

问:能不能讲故事?zDr中华典藏网

答:有个德山宣鉴祖师,过去他在山里头修了很多年,给《金刚经》做注解,注了好多年了,注了好多,自己挑了一担子下山了,准备出版印去了。下到山底,有个卖烧饼、果子、油条的点心铺,德山祖师走到那里就问里面的老婆婆:“老婆婆啊!我买你的点心吃。”她说:“大师父!你下山了,你这上哪里去啊?”他说:“我做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青龙疏钞》,我要去印。”那时候没有出版社,自己要印都要用木板刻啊。老婆婆说看他给《金刚经》做的注解,还挑了这么一担这么多,她就问他:“师父啊!《金刚经》上有几句话,我可以请你开示开示吧?”他说:“妳说啊,我对《金刚经》很熟。” “《金刚经》上有这么几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老和尚!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啊?”他一听,就不知道要点哪个心了。三心都不可得,你要点心,要点哪个心?他一想啊:“我着了一部《青龙疏钞》,还不如一个老婆子。” 一赌气,回山去了,把《青龙疏钞》烧了。zDr中华典藏网

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用哪个心来学?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的现前心,你用哪个心来学? 现前起,念念不住。前念随着我语言就消失了,你用哪个心来学? 永远不住的,念念不住的,没有现在,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没过去也就没得未来。这个得参,个人去体会。zDr中华典藏网

问:您是用哪一个心在讲?zDr中华典藏网

答:无心在讲啊!我哪有心讲! 你答不出来,用无心听就好了。那个老婆子要是问我点哪个心,我点的是无心啦。zDr中华典藏网

问:是不是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号?zDr中华典藏网

答:一样的,看你念哪一个相应,你念哪一个得到的利益大,你就念那个。不过念咒、念经、念佛号,这三个都得到加持。念佛是仗着你念哪尊佛得到哪尊佛加持你,这是仗他力。念经呢,经是佛所教导我们的,念大乘经典你能开悟,并且念经的本身,你经常念,就渐渐入进去了,你念哪部经就能入到哪部经里头去。念咒就是总持。zDr中华典藏网

但是比较起来,我们在家庭里头,要是为着方便,念佛还是好,或者念药师佛,或者念阿弥陀佛都好,如果念念久了,念纯熟了,再加点观想力。我感觉年纪大一点的,还是念佛好,念佛号得到佛的加持。而且念佛号也具足经了,也具足咒了。“阿弥陀佛”没有翻,它就是咒啊,“阿弥陀佛”不是咒吗? 也是咒啊。只要“阿弥陀佛”完了就具足一部经,“无量寿佛”又是一部经,“观无量寿佛”又是观想的,总摄起来不就是咒吗? 也是咒啦。zDr中华典藏网

看你念的哪个相应,有的念《金刚经》特别相应,他可以断烦恼,用它来延年益寿。《金刚经》又称“延命真经”,好多过去的大德,经过算命的批过八字而生了恐怖感,说要死得早,他又不想死,就念《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他就寿命延长了。zDr中华典藏网

还有没有问题?对于问答,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公案,是机锋转语。我以前小的时候,无知的时候,也想学这一套,因为我曾在鼓山住,鼓山禅堂里头,参禅的人跟参禅的人,碰到面都是机锋转语。怎么叫机锋转语呢? 就是我说一句话,你能够给我下一个转过来,就看临时的慧。古来人是这样修好多年,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开悟,我们现在拿它来逞嘴巴皮:“你看,我多有智慧,你一问我就答出来了。”没悟啊,这样久了,就耽误了。耽误什么呢? 悟性就闭塞了。那得经过好多参啊,问你一句话,就要参参参,参到废寝忘食,变成个傻子了,就开悟快。起码你要破个参,但还距离开悟还很远的,距了生死还很远呢。zDr中华典藏网

禅宗的公案,有些人愿意看,但我觉得不要看,看了就把你自己的悟门全塞住了,那是别人说的话,是别人的境界,跟你有什么关系?若你念念经,那就不是了,经的句句话都跟你有关系,就告诉你应当这么做。人家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大意?”或者他说个数字,或者说是你屙的大便—干屎橛,你怎么理解啊? 所以,有些个情况,学禅宗的人要学祖师怎么修行,不要学祖师开悟的整个答复,那都不是我们的境界,念经就不同了。zDr中华典藏网

问:请问师父,能单称一尊佛号,或多尊佛号?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也顺便念观世音菩萨,这是称佛号的时候,单称一尊佛就好了?zDr中华典藏网

答:你可以念一千声阿弥陀佛圣号,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你要想这样念就这样念嘛!你念阿弥陀佛不是很好吗? 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嘛! 念了师父,徒弟的也有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都在内了。zDr中华典藏网

问:有时候念阿弥陀佛,不念观世音菩萨,心里头过不去。zDr中华典藏网

答:过不去就念吧!(众笑)zDr中华典藏网

问:念了地藏菩萨,没念观世音菩萨又难为情。zDr中华典藏网

答:自性弥陀,有没有自性观音啊?有啊。《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的,他观一切众生音乃至一切音声,闻一切音声就跟他的体相合了。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闻见你的声音;你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闻见了;念他老师,他还闻不见吗?所以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自性观音、自性弥陀,什么都是自性,万法都是自性,何况阿弥陀佛,何况观世音菩萨呢? 这个钟是不是自性啊? 离开了实相没有,一切诸法都是以实相而起的。你念的时候不要念自性弥陀,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我的自性;念观世音菩萨,也是我的自性;念普贤菩萨,也是我的自性;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唯心造的,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一切法都是我心造的。是这样子解释,这是认识上的关系。zDr中华典藏网

我们平常看来是一般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他心里头就有问题啊! 总之,我们学一切法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要去做。光闻慧成不了道,闻完了得修思,经过你自己的思想整理,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然后依照你自己的这个去做去修就成了,这个就成为你自己的了。念阿弥陀佛,最后你成了佛了,那你就是佛了,你也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说你是药师佛也可以,反正自己加个名字就是了,含义就是这样子。zDr中华典藏网

问:师父!你能不能开示一下,《心经》学完以后,要怎么样修学唯识学?zDr中华典藏网

答:要学唯识学? 这牵涉就太广了。现在就好好念《心经》就得了;要学唯识学啊,就得把唯识学做个解释。这里头牵涉很多唯识学,我们解释了一下。八识,前五根的五识—眼、耳、鼻、舌、身、意,根对尘中间一定要有识,没识的话根跟尘不起作用。识就是分别、了别的意思,这个识就是智慧。zDr中华典藏网

把识用到邪知、邪见上也是智慧啊,但是那个智慧变成世智辨聪,乃至很不容易回到你原来的空义。你先由这个相上头,理解到了,完了,你逐步才能达到空;如果你相上没理解到,你一下子就具体的空,你空不下来啊,这叫做邪空,观的就是邪空观,经过分析,经过研究。zDr中华典藏网

第六意识就是以了别为义,它就是看什么、分析什么,咱们现在所有的作用都在六识当中。七识只有传送的功能,叫“末那”,“我”就是从末那识开始的,末那横生思量执着我,它依着八识的相分而起的。我对唯识学不是研究很透彻,可以说学得很少,我学法性的。唯识学起来,先得一步一步的,先学百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再加八个心法,也就是八识。这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就是归八识所有的,是它所派生出来了,都是根据第六意识所产生的。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还有六个无为。这样就叫做一百。把这个学完了之后,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就得学。唯识学是专门的一宗—唯识法相宗,具体说,有好多论,说起来大家的脑子就复杂了。zDr中华典藏网

问:修学《心经》以后,大家如何依照《心经》去做闻、思、修? 平常当机怎么用?zDr中华典藏网

答:现在大家念念《心经》好了,闻、思、修现在还太深一点,一步一步来吧。zDr中华典藏网

回向zDr中华典藏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zDr中华典藏网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zDr中华典藏网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zDr中华典藏网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zDr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