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新译
作者:悟慈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阿含经大意
- 阿含经之成立
- 译本及内容
- 杂阿含经卷第一
- 杂阿含经卷第二
- 杂阿含经卷第三
- 杂阿含经卷第四
- 杂阿含经卷第五
- 杂阿含经卷第六
- 杂阿含经卷第七
- 杂阿含经卷第八
- 杂阿含经卷第九
- 杂阿经卷第十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
-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
-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付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 杂阿含卷第四十三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悟慈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紫山大全集
元代诗文别集。26卷。胡祗遹撰。据刘赓《紫山大全集序》,胡祗遹“平生著《易解》三卷,《老子解》一卷,诗文号《紫山集》者六十七卷”。但原本《紫山大全集》67卷久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胡祗遹诗文若干篇,重编为《紫山大全集》26卷。卷首有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门生刘赓序。据刘序,可知在胡祗遹去世20年以后,他的儿子在彰德首刊本集,并行于世。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6为七言律诗,卷7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卷8为序,卷9—11为记,卷12为书,卷13为论、说、议、喻,卷14为表、题、跋、铭,卷15—17为碑,卷18为墓志铭、行状,卷19为祭文、哀辞,卷20—23为杂著,卷24—26为语录。《四库全书总目》评述道:“今观其集,大抵学问出于宋儒,以笃实为宗,而务求明体达用,不屑为空虚之谈。诗文自抒胸臆,无所依仿,亦无所雕饰,惟以理明词达为主。”同时,《四库全书》编者也指出:“惟编录之时,意取繁富,遂多收应俗之作,颇为冗杂。”这些意见都是比较准确恰当的。
楚辞章句
17卷,东汉王逸撰。《楚辞》本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及刘向所作《九叹》等16篇作品。逸以己作《九思》和班固《二叙》增之,分为17卷。其注虽不详赡,但训释文字多传先儒训诂,保存了若干古说,为《楚辞》最早之完整注本。《楚辞章句》的内容包括释义、校刊、训诂、考史、评文。每篇作品前加上简释题意和阐述创作意图的小序。再对每篇逐句作注,着重于语言词汇的解释,在扫除语言障碍方面,有重要贡献。
素娥篇
明万历刊本《素娥篇》序书影明万历刊本《素娥篇》正文书影明代文言短篇艳情小说。一卷不分回。不题撰人。据序知邺华生著,其人无考。约成书于明万历末年。现仅存明万历刊本,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研究所。1997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外编”《东方艳情小说珍本》影印明万历刊本。据唐传奇《甘泽谣》之《素娥篇》敷衍而成。叙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与侍女素娥的故事。着重演述房中术所谓四十三式,每式有图有题,文字不多。如“掌上轻盈”、“花开蝶恋”、“野渡横舟”、“驻马扳鞍”等。继而写名臣狄仁杰要会素娥,因狄为人耿直,素娥自称为花月之妖,不敢相见。狄坚持要见,素娥无奈只好与狄相会。事后,辞别武三思,归隐终南山。不久,三思也退隐该山,二人白日飞升。此书故事荒诞,作为小说,堪称特殊。大部分为版画,或半页一图,或整页一图,每图附以诗词。
炙毂子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1卷。王叡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王叡为晚唐人。在晚唐、五代的各种“诗格”中,本书所出较早,且较少芜杂琐碎之病。书中内容,先“论章句所起”,举例诗以证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的肇端;次标诗的体式,共列三韵、连珠、侧声、六言、三五七言、一篇血脉条贯、玄律、背律、计调、双关、模写景象含蓄、两句一意、句病、句内叠韵等14体,每体均引诗为例,并附有简短解释。本书以初学写诗者为对象,理论价值不高。有《格致丛书》等本。
骳稿
诗别集。宋利登著。一卷。收诗七十余首。有旧抄本,收入《南宋群贤小集》第六册。又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群贤小集》、《宋人集丙编》诸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