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学佛的人都知道,般若就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叫世间智,用以处理世间的事情,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具有的智慧,所以叫世间智。但是超过这个世间呢?那就要得般若。PEB中华典藏网

我们必须超脱世间才能灭苦,才能得到解脱,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必须用般若,才能解决问题。PEB中华典藏网

一个人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生物好、文学好、外语好,等等,都是世间的智慧,因为那个东西不能帮助你解脱烦恼。超世间的智慧才能叫般若。在《坛经》中,第二品就是讲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金刚经》就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的传授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他在《行由品》里也叫大家念诵《金刚经》,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像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分强调祖师们所用过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否则所说会出偏差的。六祖大师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上来的。《坛经》的第二品就讲般若,般若就是教下的东西,很重要。大家都读过《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全都是般若,如果说禅宗就是般若宗,也完全可以,不过这个般若,不单是文章上的、理论上的般若,而是贵在老师对学生的关系上,老师要以他的心得直接影响学生,发起学生本身的般若智慧,这是一个传承关系。PEB中华典藏网

佛教的经中,以般若的分量为最多——有六百多卷,西藏把般若称为“经王”,把般若讲的道理称为“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就是干净彻底。释迦牟尼的佛教,是以般若为宗的。在佛教内众多的学派里,专门解释般若的就叫般若宗,也称为中观宗。最重要的开山祖师就是龙树菩萨,还有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中论》、《百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就是他们二人分别著的,都是解释般若的。提婆有个弟子叫罗喉罗拔陀罗,他写了一个《赞般若偈》共有二十颂,我从前在成都近慈寺读《般若经》、《大智度论》时看到这个赞颂,虽字数不多,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讲《坛经·般若品》,我就从《大智度论》里把这个颂子复印出来作为《坛经·般若品》的开头,给大家讲一遍我的心得体会。然后再看同六祖大师讲的般若有没有出入,一致不一致。PEB中华典藏网

贾题韬PEB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