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般若品》

唐·六祖慧能大师EwY中华典藏网

1、韦使君请益EwY中华典藏网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各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EwY中华典藏网

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发愿,就是回向。这样的发愿,主要是为了了脱生死而达到涅槃。发愿和回向一定要大,回向大,开悟的境界就大;回向小,开悟的境界就小,不回向则不能开悟。心的本身有个规律,譬如我明天准备起早点儿办事,只要没有特殊的干扰一般到时候就能醒来。这就是发心,发心大,其果也大;发心解脱,就能得到解脱;发心开悟,就可以得到开悟。这是种因,所以很重要,比丘们上殿都要唱念皈依佛,都要唱念回向佛如“我今发心,不欲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愿发了,力量也就慢慢地积蓄下来,后来就成为你开悟的资粮。EwY中华典藏网

你发心作诗,将来就会作好诗,发心做生意,将来就会做好生意,发心开悟,以后就会开悟。五代南唐有个和尚在中秋节作一首咏月诗:“团团离海峤,渐渐照庭深。今夜一轮满……”下一句就作不下去了,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他抬头一见月亮,豁然了,并且妙句天成:“清光何处无?”他得了这句高兴得发狂,舞之蹈之,半夜起来敲钟,把个南京城都惊动了。南唐先主李灏把他抓去后才知道是这么一句诗的缘故。李灏极喜欢诗文,见他这首诗的确很好,就把他放了。这个和尚发心在诗句,一年的功夫悟得这一妙句完成这首诗,而悟境也局限在这一首诗上。所以我们要发愿开悟佛之知见,要发大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心大愿。EwY中华典藏网

六祖接着说,菩提般若这种智慧,世间人本来就是具备的。这里再强调一下,这可是禅宗的特点,以禅宗的观点来看,人人都有佛,人人都是佛。但你自己不相信,觉得是与你玩笑似的。但禅宗坚决强调这点,后为的修行和种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上。正因你本来是佛才有顿悟的可能,所以祖师说,谈到开悟、顿悟都已经迟了。要学禅宗,对这点非肯定不可,所以说悟都是多事。世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呢?“只缘心迷”,自己心里迷了,颠倒了,不知道自己的伟大,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偏要在外面去另找东西。EwY中华典藏网

唯识学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才建立了“万法唯识”这一套学问。你所看到的一切,不知者以为在心外,如果细细分析,这一切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那么迷在哪里呢?你不要去驰求,不要在外面去找,你若想把它抓住、占有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一切一切全在你的心里,都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所以唯识对六祖的这一段话是可以印证的。迷,迷在哪里?就是迷在不能认识自己,一切万法,离开自己就无从说起,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如果认为这是唯心论,或说成是主观唯心论不愿意接受,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我有我的理由。禅宗认为,不论你说唯心、唯物,但一谈问题都必须从“这儿”开始,从我们的心、从我们的思想开始,这是一个关口。EwY中华典藏网

我有一个浅显的譬喻:吃的东西,从咽喉下去后,就不管它五脏六腑如何去张罗了,也不管它是如何消化、吸收和排泻了。里面的事情再多,总得先从口中进去才行。所以,不管论这论那,说是说非,都必须先从你当前的这一点直觉、感觉,从当前这个心念下手。不从这里起手,你的一切就无从说起。说佛教是唯心的,是谁认为是唯心的呢?不通过现前这一念,不通过你现在这个心,你的反对、批判全部无从着手。这一关非过不可!若说这个法是对的,又是什么在作评判昵?那种理论靠不住,你是用什么来知道它靠不住的呢?你不从这里起手,什么都无从说起。EwY中华典藏网

禅宗最重视这一点,并从这里开头、从这里入手,这是禅宗的刀口。所谓证实相,就是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宇宙。对人生宇宙不能认识,就是因为没有能认识自己。而世界上还有比认识自己更接近的吗?所以有的人不知道禅宗的主张是最平常的,一说禅宗就认为高不可攀。我却认为禅宗是最踏实、最平常、最直接、最明了——就是现在大家听我说话的这个心,不从这里下手,一定要在外面去寻觅个什么吗?但最终还是得回归到这儿来。如果坚决不从这儿下手,那么佛对你也是毫无办法的。所以,“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那怎么办呢?那就必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就是要借大善知识这个条件来指示你的本分,指导你开悟的门径。要知道,大善知识是不可能有什么玄妙的东西给你的,佛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他们只是一个指路的人,帮助你自己认识自己而已,并不是把你原本具有的东西放在一边,另外再给你传授个什么。要知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完全具足的,里面是万法皆有,善知识只不过用一些方便来激发你的觉性。有人说,不对,知识是老师传授的,有化学老师教我,我才懂化学,有物理老师教我,我才懂物理。是的,但话说回来,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懂呢?为什么老师一说你就懂了呢?要知道,老师只是作为一个条件帮助了你,真正懂不懂的关键在于你自己。还有,你的本性中必须有这个东西,不然你怎么能懂呢?大善知识就是这样,但要“能直指人心”才真是大善知识。不能“直指人心”的话,说句笑话,只能是二三流的“文字般若”了。EwY中华典藏网

能“知见一切法”,对一切一切都能弄得清楚明白,只是“心不染著”,心不要在上面去贪染执着。不染著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知道它本性是空;因为空,你才不会执着,也才不去染著。所以佛法讲的空不是别的,就是要空掉你自己错误的认识。EwY中华典藏网

《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空,就是要空掉你自己的妄念。我们常譬喻世间事如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没有人去摘;水中的月,没有人去捞——虽然可以看见,但谁都知道里面是空的、假的,还会起妄念、去贪、去瞋吗?以佛法的道理来讲,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如镜花水月;也并不是没有,镜里的花是有的,水里的月亮也是有的,对此我们当然承认。然而,虽然承认其有,但同时知道它的体是假的、是空的,所以见虽见了,心里却不会去贪、不会去妄念。有人会说,什么都不贪,活着有什么意思嘛。好!不贪,你只要在事事物物上不贪、不起妄念了,你才能见到你自己本体上的全体大用。EwY中华典藏网

《大乘起信论》中不是说过,“妄念都尽,名为悟入”嘛,悟入是什么呢?《大乘起信论》又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这个悟入,就是见到真如了,也就是见到般若、涅槃,见到佛了。EwY中华典藏网

你就全体大用,你的绝对涅槃本体,就豁然现前;这个现前的快乐,可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无漏乐”,不同于世间的快乐,世间的快乐是“有漏”的,是不完全的。EwY中华典藏网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那么多的荣华富贵、那么好的享受,但里面的少爷小姐们的快乐在哪儿呢?里面的快乐都藏着最为深重的烦恼。所以,当你把万事万物当成水月镜花,完全不起执着以后,放放放,放到无可再放的时候,最后全体现前,你才能得无上妙乐。这个乐是绝对的,它超越二相,对待苦乐、善恶等一切相对的现象,达到无生无灭不变异的境界是大解脱,这时候我要给你道喜了。有人说学佛就没有快乐了,他们没有尝过学佛的味道,身在苦中不知苦。要知道,世间的乐是不究竟的,我们造求的是究竟的、圆满的快乐,而只有在佛法中才能得到。EwY中华典藏网

六祖又说:这个“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大家想想,一切事物中,有哪个地方我们的念头到不了,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本来就是认识的产物嘛。功夫功夫,什么才算是好功夫呢?就是要把遍一切处的东西用一个口袋把它装住才行;你把它装住了,就是你的神灯,要什么有什么,你现在抓的就是这个。“用即遍一切处”,我们的心思哪儿都能去,并且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挡住,但由于有许许多多的染著,所以这个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你染上了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把你束缚了,全体作用就隐而不现。虽然如此,这个无念——我们的心体,还是遍于一切处、又不著于一切处的,你知道了它本来的功用,就应顺着这个功用,不要让烦恼、执着把这个功用染著了。所以对此要参、要悟。你悟了,见了本性了,你就把你的心“净”了。因此,六祖紧接着又说明了这一层关系:EwY中华典藏网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但净本心”,你的心若染了一点点,那就说不上干净了。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对于道、对于解脱、而且是彻底的解脱,就不能忽视一点点。古人说防微杜渐、重视慎独,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认为,对净、染也不必看得那么绝对,什么叫净呢?不执着就是净嘛。“使六识出六门”,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六门就是眼根耳根到意根这六根,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六识在六道门中来来去去而接触六尘,接触到的当下你不要染著。为什么叫“门”呢?只有通过这六根才能有所认识嘛,如眼根是眼门,色尘必须能通过眼根才能产生眼识,根、尘、识三者不可分,如果离开了眼睛你说什么是色呢?要是真有个色,为什么耳朵感觉不到呢?大家把这个道理好好想一下,色是对眼睛而言,声是对耳朵而言,香是对鼻子而言,等等,如果把相对的关系调换一下,色对耳朵就是无,声音对眼睛也是无,余下的类推,真是奇妙得很。所以,色声香味触法是离不开相对应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说主客观是一体的,心与境不是二法,境就是心,心就是境。既然如此,你对色声香味触法还何必存有贪瞋烦恼呢!既然是一体,对心、对境、对法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执着的呢!在这一点上只要懂了,得了甚解,哪怕是解悟也好,你自然身心洒然。如果更进一步,身心洒然到无可洒处,就是一念脱落的时候。说起来这个法并不难,但我们必须强调“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丝毫马虎不得。在这里光讲道理是不行的,道理只能把你往那里引,许多人却错误地把道理当成就是那个东西。只有你悟了,把道理丢了,你才懂得“饮得一滴曹溪水,了知生死不相干”,所以,你不要在半路上歇脚,不要把路途上的东西当成了到家的东西。悟了以后,你才知道开头那些道理都是废话,六祖悟了,他那些话也是废话,在这上面是不含糊的。你真正悟了,全部《坛经》对你来说就都是废话,“法且当舍,何况非法!”但这些废话以后都是要报账的。下面举两个公案,看看禅宗对六识六门关系的特别作略。EwY中华典藏网

临济禅师有一次升堂时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无位真人,从六门中出来进去,其中有人会否?”下面有一位学生就说:“请问和尚,如何是无位真人?”他不问六根门中如何进出,直问什么是无位真人。临济蓦地下了床,把那个学生一把抓住,反问道:“如何是无位真人?速道!速道!”你们想想,这个地方还讲什么道理呢,如果有道理可讲,就没有这些举动了。临济是把你自己的“无位真人”逼出来,你要问什么是无位真人,他就立即接了过去反问你,并且逼你不要拟议思维而立刻说出来。临济这样一来,当然就把那个学生的思路堵死了,并把他甩开,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椒!”EwY中华典藏网

仰山参中邑和尚,中邑是马祖的弟子,比仰山高了两辈。仰山是在中邑那里受的戒,仰山谢戒时问:“如何得见佛性义?”中邑说:“我给你说个譬喻:一间房子有六个窗子,里面住了个猩猩。你在北边唤它,猩猩在北窗应;你在东窗唤它,它就在东窗应;你若在六个窗口同时唤它,它六个窗口都同时答应。”这里是以六窗喻六根,以猩猩喻我们的心。可仰山又问:“要是里面的猩猩睡着了,外面唤它时又如何呢?”仰山是个好角色,这一问问得厉害,没有见地的人是难以回答的。中邑毕竟是马祖门下出来的,他从禅床上跳了下来,拉住仰山的手说:“猩猩与你相见了!”中邑和尚还诙谐地说:“譬如螟虫在蚊子的眼睫毛上作窠,到了十字街头、闹市路口,说:‘地旷人稀,相逢者少。’”这个公案与临济“无位真人”的公案都非常活泼,很有启发性,望大家结合着参一参。EwY中华典藏网

要知道,“六识出六门”并不是要大家不起分别,既有出入,就有分别,关键是六识在六尘中不起污染、不起执着这样才真正叫无念。前面我们说过,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空,都是无可执着的,水里的月亮毕竟是抓不到手的。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几十年来,善善恶恶、是是非非经历得多了,现在请问诸位,抓住了什么东西在手上呢?既然过去没有抓住,也就应该知道现在也抓不到什么东西,来日无多,将来更抓不到什么东西。都是空,佛法里讲空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会抓不到呢?本体空故,无所得故!EwY中华典藏网

另一点要明白的是,这一切都是你作为人的心嘛,六根、六尘、六识都是你自己的心,本来就没有内外、我他之分的。所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这既然是一回事,你还贪什么、染什么呢!人睡做了个梦,醒了还沉浸在梦里,其实那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梦还是你自己,梦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奇不有,结果你睡在床上动都没有动一下,都是你自己的心在那儿作怪。睁开眼睛如此,闭上眼睛也如此。所以要懂得梦时便是醒时,醒时便是梦时的道理。我们现在与做梦决不是两样,梦时就是醒时,与我们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时一样,这就叫“醒梦一如”,要把这个打通需要相当功夫,而且必须开悟。EwY中华典藏网

大慧杲有则公案,有人问大慧杲:“和尚你还做梦不?”大慧杲说:“我当然要做梦。”那人说:“庄子说:‘至人无梦",你是大师,怎么还会做梦呢?”大慧杲说:“至人无梦,非不梦也”,我做梦不做梦是一回事,也可以说成至人无醒时至人无梦,但也没有醒。所以醒时便是梦时,梦时便是醒时。EwY中华典藏网

这里再提一下,无念不是百不思、百不想,如果错误地走下去,就是大毛病,唐宋以来许多修行人都有这个毛病。所谓无念者,没有妄念,非无正念也。正念是非要不可的,正念是针对妄念的。正念是知道,清清楚楚明明历历的一念,什么是妄念呢?就是认为心外有法,把什么都看成绝对的对立,把什么都看成实在的。不知道念头是生灭的,是虚幻不实的。破就是破这些妄念。上次我讲过吕洞宾见黄龙禅师的公案,黄龙问:“来者何人?”吕洞宾说:“云水道人。”其实云水道人就是妄念。所以黄龙禅师马上给他一喝:“云尽水枯时如何?”你认为云是好东西、水是好东西而把它抓住,可是一旦云尽水枯了呢?那时你这个云水道人还飘行得起来吗?所以,要看到吕洞宾恰恰就死在句下,在这里转不了身、答不出话来。于是黄龙禅师说:“答不出来,你就问我,我代你回答。”吕洞宾便问:“云尽水枯时如何?”黄龙立即答道:“黄龙出现!”——妄念剥落了,正念才显露,吕洞宾这一下也就开悟了。EwY中华典藏网

能于六尘中无染无著,就可以达到六祖所说的“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这样,“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这就是六祖对无念的解释。你要能见一切法,不起执着,这样开悟了,就是本分的解脱,这个就是无念。无念也还不行,还得进一步,达到“无念行”,在日用动静之中,在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之中能行于无念,也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你有了这样的见地,有了如此的功行,你说你自在不自在、快乐不快乐?这时,烦恼之来,犹如洪炉点雪,不劳对治,自然就会融化了。EwY中华典藏网

为了防止错误地理解“无念”,六祖又明确地从另一角度来作说明“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能什么都不想,一下能把念头绝了就是功夫,其实这恰恰是“法缚”——被法把你捆起了,而且也是“边见”。什么是“边见”呢?边即非中,就不是正见、正道,当然就是错误的见地了。六祖虽然极为明确地指出这些弊病,但其后几百年上千年中,不知有多少人堕在这“法缚”、“边见”之中,认为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就对了。这样以说传说、以盲引盲进行修行,结果头脑越来越简单,对烦恼也只能以石压草,断不了根。EwY中华典藏网

要知道,烦恼是非智慧不能断的,正如色是需要眼睛去看、声是要用耳朵去听一样。还有一点,教下讲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就算你不思不想是定,那慧要不要呢?禅宗的特色,则是先慧而后定,没有正知正见,你坐在那儿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六祖见到有人坐禅就呵斥他。先慧而后定的意思是知见一稳,心就自然不会动了,心不动自然也就守戒了。EwY中华典藏网

由慧生定,由定生戒,功夫次第上与教下恰恰相反。若没有真智慧,你坐得再好也得不到正定,反而往往会入于邪定。入了邪定可不得了!不怕你会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撒豆成兵,一走火入魔,其害无穷。因为没有智慧的指引,难免会借定力做许多坏事,这类人的后果往往是不好的。EwY中华典藏网

成都以前有个唐某,他创了一个“吃屎教”,居然劝人吃屎。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他在邪定中入了魔而产生的狂乱心。得了邪定的也可能会有一些神通感应。唐某在民国某年曾妄发传单,说这年八月十五前天下将黑暗不见天日。当时我在太原中学读书,城里的人把各家点心铺都买空了,准备度过这一天下黑暗的难关。结果那三天白天大太阳,晚上大月亮,这件事传为笑柄。我们认为如果他没有得点小定、平时没有丝毫先验,他敢不敢撒那么大的谎?若他真有一点正见,他又何至于撒那么大的谎、为人所耻笑、为国法所不容?EwY中华典藏网

对开悟而言,教下得了定之后才开悟,禅宗是开悟之后才得定,是同归而殊途,各有所是,未可偏执。所以禅宗接人,一来就不管你的其他,见面就问你的见地如何,如:“所参善知识有何言句?”比如仰山开初对沩山说:“我这一辈子的大事、行履应在什么地方建立呢?”沩山说:“用不着说那么多,我只看见你的眼正、见地正,对你行履如何,我是懒得去管的。”其实,对其他修行——行履不是不用管,而是有了见地、智慧,其他的就纲举目张、尽在其中了。正如我常给大家举的一个例子:一堆狗屎,那是决没有人去贪的,如果有人说狗屎好吃、香得很,肯定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会去尝试。因为大家对狗屎不能吃这一点有正见、有正定,谁也不会动心,连做梦也不会梦到去吃这个东西。所以,凡是在行为上还在摇摆,就说明是他的见地还没有真、没有纯。EwY中华典藏网

比如犯法的人,一大叠人民币摆在他面前,拿了会有危险,这是清醒的,但一转念,或许没人知道吧?自己见不正、定不了,结果就下水了。这种人,能擒人时会擒人,能杀人时会杀人。但一个人的见地真了,心就安住了、定了,其余的你就不会问了。所以先慧后定在理论上说也是优越的,这样,你就明白了那种似是而非的定、那种“若百不思,当令念绝”的法缚,边见是万万不可沾染上的。EwY中华典藏网

如果做到了六祖所说的这种“无念”,“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由此可以看到,六祖所说的无念,就是般若,就是菩提,就是开悟,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就是佛菩萨等等,都是一个道理。这些道理都贯通在见地之中。你如果会了“无念法”,有了“无念行”,那么你的见地就与佛无二无别。不过,这里所说的“佛地位”并非指佛的果位,大家要弄清楚,悟后的修持还是不可或缺的。EwY中华典藏网

8、无相颂EwY中华典藏网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EwY中华典藏网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EwY中华典藏网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EwY中华典藏网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EwY中华典藏网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EwY中华典藏网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EwY中华典藏网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EwY中华典藏网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EwY中华典藏网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EwY中华典藏网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EwY中华典藏网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EwY中华典藏网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EwY中华典藏网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EwY中华典藏网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EwY中华典藏网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EwY中华典藏网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EwY中华典藏网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EwY中华典藏网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EwY中华典藏网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EwY中华典藏网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EwY中华典藏网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EwY中华典藏网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EwY中华典藏网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EwY中华典藏网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EwY中华典藏网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EwY中华典藏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EwY中华典藏网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EwY中华典藏网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EwY中华典藏网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EwY中华典藏网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EwY中华典藏网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EwY中华典藏网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EwY中华典藏网

在本节中,六祖对这以上讲的作了一个总结,并向听众谕示了他的《无相颂》。这个《无相颂》对禅宗极为重要,我们要逐句学习。EwY中华典藏网

首先,六祖希望后世弟子得到了“无念法”的,要与那些能“同见同行”的道友们一起“发愿受持”顿教法门,而且要像尊敬事奉释迦牟尼佛那样尊奉这个顿教法门,实际上就是尊崇事奉你自己。你如果真的把这个“无念法”当作一个事情,就如《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你就会“终身而不退”,就会“定人圣位”。EwY中华典藏网

要是通了“无念法”,你就与佛相通了。这一辈子只信之,行之,我敢为你保证,肯定能人圣位。大家如果以此自励,以后都可以依次证明的。当然,有的人不敢承当,习气太重,自卑久了,如果你说他是佛,他当然不敢承当。如果遇到的是能“同见同行”的上根利器,“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你就要把这个顿教法门即无念法传给他,而不能把这个法藏匿起来不传。“默传分付”,也就是不在语言上头,而是以心传心,禅宗的法是心法,我就把这个“心”传给你,并不是释迦佛把他的心传给你,而是把我的心悟的法与你的心本体的如来种性相印,也就是以心印心。EwY中华典藏网

但是,“若不同见同行”,认识不一致,又“在别法中”——这个“别法”,即不是禅宗的顿悟法门,对这样的人,你就不得传授给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相信顿悟法门,而愿走三大阿僧祇劫的路子,你若传他,他就会害怕自己走入邪道,也不会如法受持,反而要兴毁谤。有的人更是一身的烦恼,却开口闭口捡一些“烦恼即菩提”的话头自欺欺人,以盲引盲,似禅而非禅,和重证悟重实践的真正禅宗必须严格地区别开来,不得与之同流合污,败坏宗风。永明寿、莲池大师等都要提持念佛,就是针对这样一些伪禅门而设施的。这些人不是这种根器,未悟言悟,未证言证,以至吃喝嫖赌、杀人放火都说成方便受用,其危害性更大大有甚于前者。所以六祖特别郑重吩咐,你得了这个法,在传人的时候要千万慎重。若是你误认他对了妄为传授印可,他当然一时高兴;但生活的实践历程会使那一点麻醉剂失去效力,他将要么硬着头皮骗人,要么会怀疑你的印可没有对,以至会怀疑禅宗本身大有问题。这都是六祖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说不要轻易传付,否则就会“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前人就是历代祖师,连释迦牟尼佛都会受到损害;还会把一代代传下来的法,从迦叶到龙树,从达摩到六祖,都认为是假的、是骗人的。这就叫“损彼前人”,不但把自己损了,连祖师们都一并捐损了,而且还瞎了众生的慧眼。众生本来都有慧眼,但是你随意印可,他本来没有见你说他见了,后来又说他没有见,这不是封官可封可撤那样简单,当然会“究竟无益”,没有任何好处。而且,“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结果还会弄得“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可是要承受因果的!所以,历代祖师在传法上都不敢轻易分付弟子。了则为了,不了则为不了,在实证实悟上万万开不得玩笑。EwY中华典藏网

为了方便听众受持,六祖把《无相颂》谕示给大家,并强调说:“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六祖再次强调了修的重要性。你若记得六祖的话,即使天天背上千遍万遍,也是不起作用的,还有实践问题,要把禅宗的见地放在实地的修行活动之中。从根本上说,你就是要紧紧地看着自己的烦恼,这乃是修行的起步。烦恼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呢?你就等嘛,有一天把烦恼的根子抓住了,你就开悟了。EwY中华典藏网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通、心通这个话,出自《楞伽经》,这部经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楞伽经》谈到了唯识所重的阿赖耶识,唯识宗的许多重要理论,这部经里都有。在大小乘经典里,谈到阿赖耶识的佛经不多,而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楞伽经》,这部经就谈到过“说通及心通”。六祖在《无相颂》一开头就这样说,是为什么呢?要知道,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来中国传法,就是以《楞伽经》印心,即印证祖师所传的心。从达摩到二祖、三祖、四祖,都是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时有了转变,更重视以《金刚经》印心,这个转变在禅宗的思想发展上关系重大,当作为专题发挥,这里且不多说。禅宗里的语句,有不少来自《楞伽经》。我们说“宗门”——禅宗自称宗门,宗是什么呢?《楞伽经》里就有“说通”、“宗通”,有的地方又作“心通”,宗通和心通是一个意思。说通就是你说的东西要符合道理,你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就得先谈道理,道理说出来不符合逻辑可不行,别人听不懂,或引起反感也不行。EwY中华典藏网

说道理有两层意思,一是讲的东西要有道理,要使人能懂;二是讲的时候要契机,要与众生的根机相符合,当深就深讲,当浅就浅讲,当直就直讲,当曲就曲讲,这样才利于听者的契人。说通的涵义应作如是观。EwY中华典藏网

所以,凡有一定文化的人对佛教的基本经典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学习,不然遇到该向别人讲道理的时候说不出来,还弘什么法呢?若自了,用不着弘法,则可,若要弘法,必须具备说通的能力。弘法就是要对众生说法,不仅要善于说,还要使众生听懂、听进去,最好能达到“倍受行持”的效果。还有,面对教内教外的人——世间不全是学佛的人,佛教以外的人多,好多还是反对佛教的,大家碰在一起,嘴对嘴时怎么办呢?我不与世间诤,但世间要与我诤!还有教内之诤——教里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小乘就有两千部之多,大乘里也有诤,你说怎么办?这些都要应付才行。所以说,弘法与自了是两回事,你要弘法,必须说通。如来说了四十九年的法,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众生的根器不同;另一方面是阻力大,当时许多婆罗门都来找释迦佛辩论,所以需要说通。还有一点,具不具有说通,对你悟入的深浅高下也是一个凭据:你悟得深,讲出来的就深,悟得浅,讲出来的就浅,你说你开悟了,结果连话都说不清楚,道理也讲不明白,听的人怎么会信你呢!所以,不要以为禅宗可以不要经典,可以不要语言,那是不懂禅宗的胡闹。如果可以那样,我们今天到这儿来,大家就都没有话可说了,各自坐一坐就算了,这怎么行呢?因此,要根据你悟入的境界来充实你的语言内容和方式,提高你的分别思维能力。你若真心悟了,语言就是本体,而不是本体之外的东西了。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说也不敢说,那么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岂非多事!六祖说了部《坛经》岂非多事!EwY中华典藏网

心通就是宗通,就是见性。不仅“说”要通,“心”更要通,因为“心”不仅是在语言文字上进行的,语言文字只是“心”的功能的表层部分,“心”还有更深、更高层次的内容。你只在那儿分析观想,不通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见性、开悟,这个“心”是通不了的。所以,真正的大乘佛法,必然是宗通、说通两者兼备,缺一不可。不过,要强调的是,“宗”只要彻悟了,没有“说”不通的;如是“说”不通的,就是“悟”不彻。两者都通了,那就“如日处虚空”,好比太阳出来,照耀虚空,哪里有不彻的呢?虚空就是无碍,太阳就是光明。EwY中华典藏网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六祖对自己的教法作了明确的布白——唯使见性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多余的东西。就这一着子,就是见性之法,见性就是心通、就是宗通,就是开悟。这个法一出来,就要破世间一切外道。但这个法又很简单,而且只有这一个,“法即无顿渐”,虽有顿悟、渐悟等种种说法,但在根本的法上是没有顿渐之分的;法只是一个,顿渐的分别是因为修行的人“迷悟有迟疾”。你还迷着,就是迟、是渐;你不迷呢,就是疾、是顿。法本无差别,因为人的见不同,于是就认为有种种的法。如许多画家给同一个人画像,各人所取的角度不同,画出来的像也就不一样,要是每个画家都认为只有自己画的才像、才是真的,别人画的都不对,那就错了。许多外道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他们的法全部错了,他们在各自的范围内部都可能有部分真理,但他们却把部分真理当成全部真理,把他们的法绝对化了,他们错就错在这里。EwY中华典藏网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禅宗这里只有见性一门、一法,本来是极简单明白的,但愚昧的人却达不到、入不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被自己的根性挡住了,无论你怎样给他说,他都不肯相信,又弄不懂。人难就难在没有自知之明,难就难在既没有自知之明、又没有自信之心,不相信、不了解自己,偏要去相信外面有个什么东西,结果弄得千差万别、千难万难。所以,“说即虽万般”。对众生而言,要说的就多了,八万四千说,无量无尽说,永远说不完,但根本上只有一个事,只有一个法,都是心在那儿起作用——“合理还归一”。大家想一想,无量无尽的问题,哪一个问题又在心外呢?EwY中华典藏网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我们有烦恼,就等于生活在暗宅之中见不到光明,然而我们不能离开烦恼去找道,不能离开烦恼去求解脱,在烦恼之中就有道、就有解脱。为什么呢?烦恼也是你自己无明嘛!一个人大发脾气,旁人劝他,一会儿后他“算了,我想通了”,或者“我看穿了”,开始发脾气的是他,想通了、看穿了的还是他。这就证明自己可以左右自己、可以改变自己,旁的人是帮不上忙的。所以,就是要在烦恼中把烦恼看穿、看空,看到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觉性,这样,“慧日”就出来了,般若就产生了。“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EwY中华典藏网

什么是烦恼呢?“邪来烦恼至”,邪见妄念一来,烦恼就随之而来。“正来烦恼除”,自己的正念一旦被唤醒,正见一经建立,烦恼就消除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烦恼也属不实在的东西,可生可灭,是空的,都是你自己的思想在那儿勾画的一些圈圈。但是你必须有正念,才能降伏它。EwY中华典藏网

下面六祖更进一步指出“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要知道,邪念除了之后,正念也是不要的,没有邪,就没有正,没有正,也就没有邪。以正除邪,邪一了,正就没有用了。你若还舍不得这个正,那你就还没有脱手;只有破邪之后,正也不用了,才能达到“清净至无馀”,也即是达到了无余涅槃。一次大慧杲向圆悟克勤说:“老师,我不敢说我有什么功夫。为什么呢?白天不敢做的事,晚上在梦中我就敢做。白天好像还做得主,晚上做梦时就做不了主了(白天是正人君子相,梦中自己的丑态可就管束不住了)。所以我不敢说我有什么功夫。”大家试想想,圆悟会怎样答复他呢?圆悟只说“住住住!”用不着说。大慧杲明明在向老师讲真话嘛,老师为什么不让他说呢?请注意,大慧杲希望在梦中能跟白天一样做得主的念头仍然属于妄念。头上安头了,又安立去断除妄念的心。胡作非为是妄念,要消除胡作非为应是正念,正念看清妄念来了,不对治,只是知道来了,妄念当下自动下去了,这是禅宗最简单的方法。妄念这个东西厉害得很,躲都躲不掉,更何况躲就是一大妄念。这正是妄念难以消除的原因。想做坏事是妄念,想做好事也是妄念,你若不信,自己可以去省、去参,这一点把你遮障了,你是见不到般若的。所以,正念把你粘住了,也就变成了妄念,因此一定要做到六祖所说的“邪正俱不用”,然后才可以“清净至无馀”。EwY中华典藏网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菩提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自己。自己心里总是有觉性的。我在这里讲,讲的对或者不对,大家是一定知道的,这是你自己本来就具有的,用不着在外面去找,现现成成地在你自己心中。所以,你自己就是佛,还需要在哪里去找什么佛、什么道呢?所以,禅宗称这种叫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离开了自己的觉性,想在外面去找,这就“起心即是妄”了。所以要明白“净心在妄中”,净心也不能离开妄念,不能在妄念之外去找什么净心,妄念之中就有净心,把妄念破了就是净心;“但正无三障”,只有一念正了,就没有“三障”了。怎样正念呢?我常说,只要相信自己本身的慧觉,相信自己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性命,根本都是自己一心中的自性体现、能所一如之相,别无其他。EwY中华典藏网

离开了这个能所一如的世界,你要另找一个主观或客观,是找不到的。许多人这一关过不了,我再三强调,离开了这个客观是绝没有这个主观的,离开了这个主观又是绝没有这个客观的,两者是紧密的、不可分的一体。在佛教缘起法中,主体和客体是互为缘起的,又是相互否定、相互肯定的,结果是一体。到了能所双忘,主客观两者都没有了,你就明白了,所以“但正无三障”,正就是相信自己,不离开这个就是没有离开正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当下那一念就是正念。这个正念是禅宗的根本正念,不是那些分别思维、善恶、正邪中所指的正的一方,而是解脱灭苦的根本,是不二法门这个正念。“三障”是什么呢?第一是烦恼障,第二是业障,第三是报障。烦恼障大家都能理解了,业障就是自己的行为活动把自己障碍了;报障就是以前所做的反映到今天的这个结果,这个果把你障碍了。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呆的或者残疾,这是后天无法弥补的,这就是报障,是你为从前所做所为而承受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烦恼障和业障通过主观努力还可以改变,报障却是由不得你的,有“无可奈何之谓天”的味道,所以必须承受这个报,这是没有人代替得了的,要到报因报缘了结了才脱得了这个报。的确,有的人生来就聪明、漂亮、健康、富裕,环境平和顺利;有的人生来就呆痴、丑陋、残疾、贫困,环境凶险,如果不从三世因果上来讲,那就根本得不到解释。这类问题在一神论里也不好解释,为什么上帝对一些人安排得那么好,对一些人又安排得那么坏呢?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为什么命运却如此地不平等呢?如果凡事都只有一个原因,那么在人生下来的那一刻。除生命为父母给予外,那些美丑、智愚、善恶的差别又从何而来呢?不是从父母身上来的吧!如果都从父母身上来,为什么又有“一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样”的现象呢?所有这些,佛教认为都必须在三世因果中去找原因,这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又是佛教里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许多学佛多年的人对这个问题都信不下去。要知道,业力不灭,我们现前做的事情就并不那么空,它总是以某种方法储存在“我”与世界这一大因果链之中,隐显不一,又丝毫不爽。所以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在而且必须接通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来讲。俗话说:“欲知今世因,前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EwY中华典藏网

佛教是不赞成打卦算命的。为什么呢?你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嘛,何必去问他人呢!所以对打卦、算命、看相、预测吉凶祸福这些事,佛教是坚决反对的,认为干这一行的是邪命,就是谋生的手段不正当,是骗人。如果你真的信了三世因果,你就决不会去干这些事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缘果报,法尔如然,这就够了。EwY中华典藏网

这里举一则故事。袁了凡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据他自己说,过去有个姓孔的给他算命,说他某年秀才、某年举人、某年做什么官等等,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了。他说既然一切都有天命,我又何必打妄想呢。此后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一起玩了三天,云谷禅师说:“不打妄想的人是圣人。你居然没有一点妄想,真是希奇!这需要有极高的修养才办得到,你是从哪儿学来的呢?”袁了凡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云谷禅师听后拍掌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结果却是个凡夫!”袁了凡问:“此话怎讲?”云谷禅师便问:“这些命运是谁给你定的呢?”袁了凡说:“总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吧。”云谷又问:“又是谁在冥冥之中安排呢?”袁了凡就回答不出来了。禅师又问:“你以后的功名会怎样呢?”袁说:“我想我的功名不会很高。”禅师又问:“你自己的名节呢?”袁说:“也不会很高。因为我的器量比较狭小,同道间的关系也不怎么好。”禅师又问:“你看你的儿女呢?”袁说:“我的儿女也不会多。因为我没有什么慈悲心。”禅师说:“这些你自己都晓得嘛,你就要自己做。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造命之学。命运是自己造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这一点很重要,一般人不知道佛法的积极意义。佛法哪里是一天只知谈空呢?EwY中华典藏网

我提醒一下:一个人学佛学通没有,就要看他对生活、对工作是否积极。如果消极学佛是不会有进境的。你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自己命运在自己手里,这个你都敢放松么?!这一辈子懒散消极,下一辈子都会继续懒散消极的。袁了凡听了云谷禅师一席话后,说:“非常感谢,今天得闻大道。”他原来叫袁黄,于是改名为袁了凡,回去后他想了个办法,订了一个簿子,每天自己做了件好事,就在上面打个白圈,做了不好的事,就打一个黑圈,每月盘点一次。开始不得了,尽是黑圈。于是他加紧反省,行动更加谨慎,做事三思而行。渐渐地黑圈少一些了,白圈多一些了。几年之后再看,黑圈寥若辰星,而白圈满卷皆是。他的文章这时也做得很好了,官也逐渐大了,名气也更响了。后来,他把这段故事作为家训告诉子女,要求他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有空大家可以看看《了凡四训》,所以,一定要懂佛教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在学佛后必须更加积极起来。EwY中华典藏网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一个人若真的发心修道,则一切处是道场,因为道无处不在。烦恼来了,正好参,业障来了,正好参;报障来了,仍然正好参。上次给大家举过大慧杲的话,他说“荼里、饭里、静时、闹时、公事酬酢时、朋友讲习时、妻儿交头时,无不是用功的好时候。”大家想一下,静的时候有道,动的时候难道就没有道吗?盘腿一坐道就来了,一上班难道就跑了吗?既然是道,就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无人不在嘛,怎么可能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呢?要明白大慧杲说的决非唱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话,既高妙、又浅显。你想:了公事的是谁?了私事的是谁?动时、静时又是谁?我今天烦恼,是谁在烦恼嘛!这全都是正好用功的。所以,禅宗的用功,是没有什么东西挡得了的;而真正感到有东西挡着的时候,正是你参的好机会。越是在逆境之中,参出来的效果越大。因此六祖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EwY中华典藏网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是踏实的功夫。能常常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修行,而且本身就有了道行。为什么呢?与道合拍。“子路喜闻己过”、“曾子三省吾身”,与六祖这里所谈的差不多。从世间法来讲,能经常反省自己的,即是圣贤的作为,何况出世间法!那么,这样是否就是见了般若、见了性呢?也不是,但又与之相应;虽不是般若,但与般若相应。能常见自己的错误,在执着上就轻了些,不能或不愿意看见、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误的人大多贪瞋痴心都重,事事执着不舍,明明是错误的也要抓着不放。能见自己的错误,有执着就能够放得下,这并没有别的,放完了就见性了,所以叫“与道即相当”。大家要修行,从哪儿起手呢?就要“常自见己过”。我们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烦恼那么重,怎么会没有过错呢?只有敢于承认,敢于改正,这样在修行上才上得了路。不然仅仅成天口谈般若、谈空,那是无济于事的。EwY中华典藏网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色类就是指众生。众生本来是佛嘛,臭虫跳蚤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人!有人说,那些虫类、畜牲什么都不懂,它们怎会有佛性呢?当然,你不明白什么是佛性,认为只有在大殿上供着的、在西天坐着的才有佛性;众生那么糟糕,怎么会有佛性呢?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要是反过来看我们自己,你投胎的时候有多大、在娘肚子里时又有多少聪明才智?有的人舍己为人、热爱朋友、热爱集体的品德还不及牛羊、蚂蚁、蜜蜂。比,看你用什么去比,庄子都把这一点点破了,何况佛法!EwY中华典藏网

要知道,对佛性而言,是没有大小的。佛性如火,火柴的火只有那么一小点,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能说大的才是火,小的就不是火。佛性没有大小、美丑、善恶、智愚之分,前面已经多次讲过了。所以,若以这些相对观念来判断佛性有无是错误的。未开悟的人看到一滴水不同于大海,但开悟的人看到大海同于一滴水,这里哪儿还有什么障碍?所以,“色类自有道”,一切众生各有各的道,并且“各不相妨恼”。现在自然科学讲“生物链”,讲“生态平衡”,就是认识和承认了“色类自有道”,但人类盲目地加以破坏,使生态平衡失调,就不是“各不相妨恼”,而是相互“妨恼”了。开始人以为自己征服了自然,为此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了不起;但现在面对核恐怖、艾滋病、生态失衡、人口爆炸又显得那么惊惶失措,终于领悟了大自然的惩罚。当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的道理,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利益,同时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种类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安全、美好得多。不然,仅仅在口头上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在行动上不对众生负责,现在地球上有的地区人类自己大加杀戮、战争,就只会把这个地球变成地狱。我们讲“人间佛教”,要重视这层道理的重要性。当然,这个“自有道”,更重要的还是应该落实到自己身上,要相信自己本身有道,自己就是道。立足于自己身上,那么一切万法都顺理成章了。所以,禅宗的修行是处处都可以的,并不是早上几柱香,晚上几刻坐才是修行。EwY中华典藏网

同时,禅宗又是极为严格的。要用功,任何时候都不能开小差,因此又是最严格的,并且禅宗的修行把你的身、心、性、命、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你说难不难!真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但是,你不这样修,就不圆满,就有缺漏,这样要想见道怎么可能呢?所以六祖又说:“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自己就是道,离开了自己,想在外面去寻找,那是一辈子都与道不相关的,南辙北辙,绝对找不到,永远找不到。EwY中华典藏网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你这样东等西访、东觅西寻,东拜真人,西拜菩萨,离开自己去另外求那个理想中的什么道,不仅找不着,到头来终究落个懊悔了事。EwY中华典藏网

佛教里有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任你进入哪一门,都可以从中得到解脱,看到一切法空可以解脱,看到一切法无相可以解脱,对一切法无愿可以解脱,这就是三解脱门。佛法是不二法,这三个门实际`上是一个门,不论空、无相、无愿,实质都一样。大家看过《水浒传》,都知道鲁智深醉打山门,山门多少人都误以为是山的门,一般寺庙都建在山上,就传成山门了,其实应是三门,是三解脱门的简称。六祖这首《无相颂》也可以叫“空颂”,也可以叫“无愿颂”。空与般若是连在一起的,真空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真空,是一回事,佛法所说的智慧,主要是指认识万法皆空的道理,这就是佛法智慧的特点。所以般若法门也叫空门,证了空就是智慧,因为证了空,就可以见一切法无相,同时,你的心也就达到无愿了。这个“空”,就是我们本有的觉性,觉性是能装下一切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的。因为是空,所以能装载一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因此,是无愿的。六祖把这个颂称为“无相颂”,是因为这个颂的主题就是阐明这个道理的,实际上他的每一个颂都是无相颂,并不仅指这一个颂。EwY中华典藏网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如果想走上真正的大道,很简单,没有什么麻烦,只要把自己的行为放端正就行了,就合于道了。依佛教的道理来讲,行正必然来自心正,就是对万法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了,贪瞋痴下去了,行为自然就正了。见了、用了,眼、耳、鼻、舌、身、意全用,但不起执着。沩山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这个道理。不执着是不执着,但该做的事都要认真积极地去做好,而且要做得比常人更好。有人会说,你天天说不执着,但我不执着又为个什么呢?你放心,你只要能在一切事上不执着,你才能得究竟果位。做了善事而起执着,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所得的果也小;做了善事不起执着,才是出世间法,才是佛法,要受人王礼敬的。只要你一切为人,不起私心,见事就做,不起执着,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受人欢迎也好,被人反对也好,总之不执着,我行我素,这样下去,就是在行六度波罗蜜嘛,自然会有好光景的。你想,哪里去找修行嘛,哪里去求秘诀嘛,从禅宗来讲,什么传功啦、传诀啦,统统都是鬼话。大道就在眼前,这么明白,这么贴切,无时无处不与你同在、不与你打成一片,并没有什么奇特的。但这里又有最大的奇特,你只要照此实行,久而久之,自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EwY中华典藏网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什么是道心?知一切法空是道心,见一切法无相是道心,于万法中行于无愿是道心,一切法不执着是道心,等等。经里讲得很清楚:以缘生故,以性空故,以无所得故。佛法把这层道理点得是非常清楚的,但你要行才是,不能口谈而心不行,心行即是道心,其他是没有的。我们有我们的东西,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智慧,佛也并没有什么可以传给我们,我们也不需要佛传给我们什么,我们万法本自具足。要说传个什么,那也只是方便而己,究竟是各人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解脱自己。禅宗苦口婆心,全都是在这一点上点醒世人。EwY中华典藏网

所以,要歇下那个驰逐心,要相信自己,要知道万法皆空,无可执着,就这样一辈子贯彻下去。憨山大师说过,一切有相的东西都不可执着,若爱它就被它害了,有的人修行多年,智慧不开,都是这个原因,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呢?凡是你起烦恼的地方,都是你自己把它抓住了、执着了,没有例外。哪怕一个很小的事情,只要你放不下,就会在上面起烦恼,甚至小事情上起大烦恼。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最后放不下,就变成精神病,或者自杀,或者杀人。有许多犯了杀头之罪的,寻其起因,每每小得令人哭笑不得,说到底,就是妄念在作怪。所以,大道是很简单的,这就是正念,这就是道心。不要以为另外有什么道,你自己就是道;不要另外去求佛,你自己就是佛,后面六祖还要大讲这个道理。EwY中华典藏网

烦恼来了,你不要依靠别人帮忙,不要以为靠佛菩萨就能帮你解决,解决不了的,那把刀子只在你自己手里,只有你对自己舍得下手,才解决得了。一般对自己的烦恼总是下不了手,而对别人的过错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大家不妨找一个品行极为恶劣的人看看,你看他在评论别人的毛病时总是在理得很,而且常常还能一针见血;而自己的毛病那么严重,却回护躲闪,死不认账。这说明,自己智慧、良心都是有的,而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敢于对自己下手,若舍不得下手,那就是“无道心”。当然也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一样,东碰西撞,“暗行不见道”了。如果你能用智慧剑下刃在自己的烦恼上,我敢保证,你就去道不远了。EwY中华典藏网

“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行的人,对他人、对世间的过错是看得很谈的,甚至是见如不见的,这里边的学问很深奥。因为万法的根源在自己身上,修行是你在修行,不是他人在修行。他人的善善恶恶是他自己的烦恼、业报,与你全不相干,你也帮不上忙,你需要管的只是你自己。所以六祖又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只看到了他人的错误,这恰恰是自己的不对,恰恰是你自己错了,走入了左道。因此,对此要大加警惕,当你看到他人之“非”时,往往是自己“非”了。要知道,众生一体,他的非就是我的非,佛性对众生来说是平等的,烦恼对众生来说也是平等的,当你看到他人的毛病时,就应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看到他人烦恼现行的时候,所以,更要对自己加紧用功。因为,这种时候不是评论他人的时候,而是反省自己的时候。“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不要小看六祖在这里好像是世俗的说教,其实里边有极深的入世、出世间的道理,可以从好几个层次上来解释,但关键在于自己的心行。EwY中华典藏网

说一个简单的譬喻:一个人到了厕所里,大发其脾气:“这里怎么这么臭呢?”你说他对不对?厕所本来就是臭的嘛,你气什么呢!法尔如是。嫌臭就不要来,这不是糊涂吗?把这个道理弄懂了,来看人世是非,道理是一样的。话说回来,没有人我是非还叫世间、众生吗?所以你得修行,但修行就得照六祖所说的这样去下功夫,这就是“不见他人非”的道理。这不是故意叫人闭目不见或充耳不闻,不是的,佛教是要你唤醒本有的智慧,对一切事物都应以般若观照。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再深一层说,如果处于佛的地位,看到众生真是太可怜了,只会去拯救众生,哪里会计较什么呢?譬如对自己的娃娃,骂虽要骂,打也要打,但内心是出于爱。如果对众生你也是这个态度,就该给你道喜了,你就成佛了。这个道理很平常,懂了这个道理,你就懂了云门禅师说的“见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这并不是笼统地认为山河大地这些无情之物没有一点点过错,这是很费解的,他是从人而推衍到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法尔如此。火是热的,跳到大火里是要烧到人的嘛,对此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众生之所以是众生,他当然是有烦恼、有过错的,你又恼什么呢!法法都有那么个法性,法法就是那么回事,其中又有什么过患呢?EwY中华典藏网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天上街,觉得见到的一切人都非常可爱,以前感到讨厌的人也不讨厌了,实际上就是他在一刹那间触到了这个平等心,看到妄念作怪而把内心里是非颠倒的那些念头一丢,外面若人若物就没有一点点过错了。这里引一段百丈禅师的开示,有人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百丈说:“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你若干种理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憎。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百丈禅师这里讲得极透,大家好好参。EwY中华典藏网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这个非非非,就是总觉得这个也不顺眼,那个也不顺眼,一般人的过错都是这样,是一种常态的心理。有了过错还自以为是,文过饰非,所以相当麻烦。山也太高了,水也太深了,天又太黑了,太阳又太热了;这种感受发展到极端,天地万物没有一个是顺眼的。有正念的人就不同,太阳是热的,水是要流动的,考不上大学是要哭,若还要笑,就得留心他有没有精神病。把天地万物的道理通了,法尔如是,没有过不去的事,也没有一件不合适的事。EwY中华典藏网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你能把事事不顺眼、不顺心的那个心放下、除却,那么,烦恼的根子也就拔除了。正是因为种种的不顺心,才滋生了种种的烦恼。而且,你看别人不顺眼的,别人看你也不顺眼,实际上自己对自己也不顺眼;哪一个人起烦恼时都被弄得颠三倒四的,但是吃烦恼苦吃惯了,自己反而不觉得。EwY中华典藏网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个分寸不好把握。大丈夫当怒则怒,当爱则爱;完全没有憎爱之心,完全没有是非之心,吃饱了饭伸脚就睡,这还像话!未免太庸俗了吧。不能这样去理解六祖的意思。从《无相颂》整个意思来看,哪里有懒人和庸俗的味道呢?对六祖这句话要灵活地、彻底地弄懂:憎还是有憎,爱还是有爱,对坏人坏事怎么能不憎恶呢?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对众生怎么能不爱呢?然而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憎爱是针对其人其事的,可憎则憎、可爱则爱,出于大公无私之心事真能如此,一切烦恼尽化为菩提了。EwY中华典藏网

憎爱不关心千万不能理解为和事佬、木头人那样,不然学佛学成木头人还了得!释迦牟尼佛还不是经常要诃责人?当时印度那么多外道,他一个一个全部作了彻底的批判,这不是诃责人又是什么?释迦牟尼爱不爱呢?他那么多弟子一个都舍不得,对众生一个都舍不得,巴不得个个成佛,这不是爱吗?所以,有的人学佛学得愚痴了,都学成外道了。没有憎爱怎么为人呢?只是不要你从我执上去爱、去僧,不要从你的私心上去爱憎,这就对了。EwY中华典藏网

“长伸两脚卧”指的是有了如是的修行与见地,虽然处于是非纷杂的环境中,心境仍然是优哉游哉的状况。所以我常劝人学睡的功夫,每天只要到时候就能睡得着。你不要笑“长伸两脚卧”,一般人就是该睡时睡不着,不知有多少失眠症啊!能睡好一觉也是不容易的,真的到了睡觉的时候两脚一伸就能入梦,这需要好大的功夫啊,并不简单的。如果一个人到睡的时候能百不思、百不想,马上入睡,那就易于证入胜义光明。EwY中华典藏网

唐代有个公案,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用功,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者一听就笑了,说:哪个人没有这个“功夫”呢?大珠说:那是不同的,一般人到该吃饭时总是千般计较,吃不下去,到了睡觉时又万般须索,睡不着,怎么会一样呢?有人会问:学佛的人到底是坐好还是睡好?对这个问题,六祖在后面有一段专门的开示。总之,能把觉睡好,也并不容易的。EwY中华典藏网

道教的陈持老祖,据说就是睡中得道的,他一睡就是一百天,这就是睡功。有人说里面有秘诀,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你若把一切心事都放下,把一切执着都去了,直心循道,对人对己不要失正念,内不愧己,外不愧人,你自然就会睡得好觉了。这个法很简单,只是你偏偏信不下去,于是千奇百怪的方法就出来了;你有多少妄心,佛就给你说多少法。EwY中华典藏网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你想要度化众生、教导众生,自己还必须有善巧方法,总不能见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向上一著”,那就把佛法庸俗化了。要知道,一见人就大谈其道的人必定有私心,谈道是有谈道对象的,你对道有欢喜心,就至少说明你放不下嘛;本来是可谈则谈,不可谈就不谈,这就是方便,如果你自己有我执,方便就成了不方便。只要把我执去了,里面就大有方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妙谛,都可以感化人。这就自然而然,没有半点牵强,与被教化的人融为一体,达到了“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的化境。头一条就是要使人相信,不要使人疑惑,这是教化人的重要前提。到了这个地步,就是见了自性了,明心见性就是这样,一切无碍,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做事就做事,这就是般若现前。我们凡人要想达到这个程度真是太难了,都是该吃饭时吃不下,该睡觉时睡不着,该做事时做不好,或不愿做,不该生气时生气,不该欢喜时欢喜,所以处处都有障碍。EwY中华典藏网

譬如一个人练静坐,不在这上面下功夫,成天人我是非不息,光靠早晚坐那么一下,身上发了点“光”,你就欢喜了,有的人身上发了点光,居然认为自己小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都是妄念,怎么通得了呢!许多人练静坐就是这个原因。一会儿肚子响了,因为你坐久了,肚子是要消化的,这有什么奇怪呢?某处又发热了,一会儿唾液满口,又以为任脉通了,都是胡思乱想。不要说佛教,就是对于道教,这些人都是外行。任督二脉是这么容易打通的吗?以道教的原则说,你敢不敢保证一百天不漏精?这是通周天的物质条件,有了这个任督脉还未必能通,若没有这个,你又拿什么来通!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我见过许多练功的人,开头还有一些效果,后来却毫无进步,为什么呢?我说,你原来就错了,岂止现在错了。佛教当然不讲这些,若以道教丹道家来看,这些人也是全都走错路了。道教认为,前面的任脉、后面的督脉,从会阴上至百会,再下至丹田为一圈,我们的“精”在下面,那可是有形的东西啊,精液是天天都在制造,储藏在精囊,储藏是为了传种接代而备用,是自然生就的性能。储存到一定程度,一般人就泄了。那些练功的人只不过是在念头上想象而已,其实精气并不会随你的想象就顺着督脉往上行的,久了以后很多人都要生病的。我这里给你们介绍无上秘法,就是要依禅宗的道理好好地修,修炼久了,大周天通了你都不晓得。说到功夫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走上邪路。EwY中华典藏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是在世间,你不要离开世间去找佛法。所以,佛法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的觉悟的,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这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的,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找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再进一步说,世间就是你的烦恼,烦恼就是世间,觉悟、菩提从体上讲也就和你的烦恼没有两样,千万不能离开烦恼去找什么菩提,如果想离开烦恼另外去找个菩提,那是绝对找不到的,烦恼的本性就是菩提。有人说,佛是不动烦恼的。对!佛的确不动烦恼,但是佛懂得烦恼,佛会掌握、运用烦恼。如果说佛是无所不能,就是不会烦恼,那我就认为佛也有缺陷,还不完满。佛既然是完满的、无所不能的,所以对用烦恼也不能排除。烦恼都不会使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叫什么佛?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要知道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EwY中华典藏网

佛经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没有回头时乱七八糟,是张三,回头后,还是那个张三。他回头做好事的力量,完全是他以前做坏事的那个力量。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千万不能离开世间、离开烦恼到别处去找什么觉悟,你在世间觉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就都变成了你的妙用了。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楞严经》里如来问阿难,阿难答不上来,佛马上就呵斥他。佛也是要欢喜的,一时翻然,脸就笑开了,眉间就放光了,就给众生说各种各样的法门了。如果佛都那塑像一般,笑也不能笑,恼也不能恼,那还叫什么佛呢?又怎么去度众生呢?佛若不用烦恼,他又怎么懂得烦恼、运用烦恼作方便呢?我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是因为以前我一样痛苦过嘛。如果真正一点烦恼都没有,也就没有产生种种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了。赵州和尚说:“众生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就是众生都被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等十二个时辰支配着,而这十二个时辰都要听我的使唤,众生被喜怒哀乐支配着,而我则能支配喜怒哀乐。所以,“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四句太好了,大家应当熟记,深入地领会,真是妙不可言!你要离开世间去找菩提,犹如在兔子头上找角一样,哪里找得到嘛!这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六祖公开了的禅宗无上秘法。EwY中华典藏网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化点钱,准备些油盐酱醋茶,就要去闭关了。你看那些闭关的人有几个成功的?以前有人要住山了,别人就会问他有没有住山的本钱,“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要有大本钱才行的,不然,你凭什么闭关呢!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有所觉悟。所以君子也好、小人也好,当君子是我,当小人也是我。我今天把小人改造成君子,还是得从我这儿下手,离开了这个小人的我,哪儿去找一个君子的我呢?“离世求菩提”就如同把原有的小人取消了,另外去找一个君子,那么,你自己又在干什么呢?你把自己放在何处了呢?所以要知道,就你现在这个烦恼虫,就你现在这个糊涂蛋,就是你未来成佛的因。这是禅宗最大的特点和主张,全部《坛经》都是在发挥这个精神。EwY中华典藏网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并不是叫你躲在山下就是出世,而是有了见地、有了正见就是出世了——有了真正的见地,当下就出世了。这简直彻底之极。如果你的见地不正,那么你就没有出离世间,还在世间之中。所以,世间、出世间,就是指你见地的邪、正,千万不能认为另有一个世界可供你出离的。但是,到了这里,六祖还更进一层,他还怕你在正见上起执着,被这个正见所束缚,所以紧接着又说:EwY中华典藏网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要知道,真正见了性,见了般若,那时不仅邪见不会有,正见也不会要。到了这个时候你不要怕,有的人一听说连正见都不要了,连佛法都不要了,心里就茫然了。你还未达到那一步时,当然正见、佛法都要,但当你真的见了性,恰恰是你自心本性全体现前了,正见是对付邪见的,当邪见一经扫除,正见也就无影无踪了。佛法的方便就是这样的,全部《金刚经》讲的也就是这个。“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法是为了除掉你的非法,当“非法”去了之后,这个“法”还有什么必要背在身上呢?地耕完了,牛就归圈,过了河,你还舍不得下船吗?还要把船背在身上行路吗?所以才有“菩提性宛然”。这太重要了,因此六祖说“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这个颂就是颂顿悟法门,也是一个最大的法船,你希望登彼岸就上船吧!而且多多益善,人装得越多,越能显示它的力量。EwY中华典藏网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如果你还沉迷着,不信这个道理,也不听善知识给你开示这个顿悟法门,不愿坐这个“大法船”,那就必须经过累劫——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见得到;如果你信了这个道理,受持善知识开示的这个顿悟法门,上了这个“大法船”,何需长久,悟也只是刹那间的事,一下就见了。禅宗就是这样的法。EwY中华典藏网

“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法门,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这反映了六祖大师对众生的殷切期望。这时主持这个法会的使君和那些官吏、僧俗听众听到了六祖的开示,都有所省悟。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省悟”并不是指明心见性时的“开悟”,语录中所说的“有省”、“省悟”在有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开悟,有的地方则不能,如这里所说的“省悟”仅仅指有的见有所悟而已,还谈不上开悟。当然,这也是很难得的了。于是,听众们人人都向六祖礼拜,赞叹道“何期岭南有佛出世!”EwY中华典藏网

贾题韬学术研究会严永奎先生依据1987年12月贾老在成都文殊院讲《坛经》笔录和录音带整理编辑,于2008年12月8日。EwY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