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使身心安住

无所舍而行檀,无所持而具戒。D7B中华典藏网

修进了无所起,习忍达无所伤。D7B中华典藏网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D7B中华典藏网

——宋·永明延寿D7B中华典藏网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D7B中华典藏网

森林里,乌鸦、斑鸠、兔子、小鹿等飞禽走兽,彼此议论着什么最苦。D7B中华典藏网

兔子首先发表意见:“肚子饿最苦。”D7B中华典藏网

乌鸦接着说:“没水喝最苦。”D7B中华典藏网

小鹿说:“天气热很苦。”D7B中华典藏网

斑鸠反驳:“天气冷才叫苦呢!”D7B中华典藏网

最后大象站出来说:“你们所说的都不是最根本的苦。天下之苦,莫过于有身。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的缘故,才招致一切苦的感受。”D7B中华典藏网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不少人穷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开这个谜题,但千古以来唯有释迦牟尼佛和历代悟道的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却又不易为人所了解。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D7B中华典藏网

由于古今人士对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历程看成“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也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下交还了生命。”甚至连孔子都教诫他的门人“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D7B中华典藏网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突然之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人既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说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从哪里来?从祖父母来。祖父母从哪里来?从曾祖父母来。曾祖父母从哪里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D7B中华典藏网

人从哪里来?人类学家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从哪里来?从爬虫类演变而来。爬虫从哪里来?从细胞繁殖而来。细胞从哪里来?再往上推进,也是找不出一个最后的答案。D7B中华典藏网

人从哪里来?佛教说,生命是缘起而有的。缘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条件因缘合和而有,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D7B中华典藏网

六根不但彼此合作,有时还能相互为用:耳朵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眼睛就会帮忙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鼻子感觉不到的特色,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味道;眼睛看到远处有什么好东西,手就要去拿,脚也会帮忙走过去;身体上破了一块皮,马上眼睛看,手去摸,各种感官都会给予帮忙。可惜的是,人类往往由于不能善用六根,而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例如,眼睛喜欢见到美色,耳朵喜欢听闻好音,鼻子喜欢嗅到香味,舌头喜欢品尝珍馐,身体喜欢触感细滑。如果顺从己意,就贪着执取;如果违逆己意,就嗔怒怨恨。我们的情绪在这喜恶之中每天不知波动起伏多少次。其实,事物本身没有美丑净秽之别,分别往往来自于我们主观的感受。臭豆腐,喜欢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欢吃的人,则避之唯恐不及;明月出云,在情侣看来诗意盎然,在小偷看来是破坏好事。D7B中华典藏网

此外,同一个人对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高兴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很顺眼;生气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悲伤的时候,目睹花儿也会落泪;恐惧的时候,一点点事物也可以引起惊惧。像“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中国成语故事都足以说明六根的感觉虚幻不实。D7B中华典藏网

六根就是这么淘气,经常地愚弄着我们!我们常听人说:“这件事情是我亲眼看到的!”“这件事情是我亲耳听到的!”“我明明是这样讲的,对方怎么会听错?”“我明明是这样做的,怎么结果会那样?”其实,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也不见得正确;亲口讲出来的话、亲手做出来的事,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原意。我们必须找出一个究竟的方法,来弥补六根的不足。D7B中华典藏网

佛陀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栋房子,如果像主人翁一样的真心无法管辖这个房子,让六个像盗贼一样的六根住在里面,就会不得安宁。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唤醒沉睡已久的真心,让它做好主人翁,调御六根的盗贼成为自己的家兵家将,就能太平无事了。有些人没有抓到要领,以为将六根压制,不让它们为非作歹就好,这就好比将六个盗贼关起来,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释放出来,恶性未改,依旧会起惑造业。D7B中华典藏网

我读书、写作的时候,经常专心到废寝忘食,往往另外一件事情进来才醒觉过来,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饿,也不想睡。这才想起小时候常听人说:“我看饱了!”“我听饱了!”原来,目看、手写、心想真的可以当饱。我平常睡眠不多,然而一旦决定要睡,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入眠,不但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且时间一到自己就会醒过来,心里好像有一个时钟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体悟到:六根、六尘、六识,诚如《楞严经》所说,是真心一念不觉才有的妄想分别,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对待,去妄归真,则朗朗乾坤就在当下。D7B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D7B中华典藏网

心为烦恼本,六根作贼使,D7B中华典藏网

时时反诸己,莫在六尘转,D7B中华典藏网

不当看不看,不当听不听,D7B中华典藏网

不当说不说,不当做不做,D7B中华典藏网

不起惑造业,无从生烦恼。D7B中华典藏网

信仰使身心安住D7B中华典藏网

有个武士前往寺院请教佛法。禅师端坐禅堂,说:“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才可以进来。”武士于是将身上的刀剑全数卸下。未料禅堂里又传来一句:“把弓箭刀棍通通放下。”武士不知谓何:“我已经将身上的刀剑放下了啊!”禅师铿然有声:“你为何不把心里的刀枪、棍棒、弓箭放下来呢?”这时武士才见到自己心里存在那许多怨恨杀气,刹那间,眼前一片光风霁月。D7B中华典藏网

心能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如唯识家所说的“一水四见”,众生面对相同境界时,因各种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解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时而在天堂,时而下地狱,如此周转不知多少次。我们也可以说,人的一生当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坏心就常常下地狱,一生中天堂、地狱来回无数万次。D7B中华典藏网

《心地观经》说:“心如流水,念念生灭;心如大风,漂游四处;心如猿猴,跳动不已。”心的触动是喜怒周转,而且是善恶无常的。D7B中华典藏网

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无常,我们看世间的生住异灭、轮回流转等等,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D7B中华典藏网

心如山谷,有声音就有回音;心如钟鼓,有敲打就有声响;心如灯光,有触动就会有变化;心如池水,有风吹就有波动;心如浮云,有湿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气,有冷热气压就有台风。因此我们常听人说“那首歌动人心弦”、“那部电影震撼人心”、“那句话让人痛彻心腑”、“他的行善让人铭感五内”、“那场战争让人破胆惊心”。D7B中华典藏网

心,即使你没有动它,它遇到各种的境界也都会有触动。尤其是异乡游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丧婚庆、生死离别而拨动心中的弦。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客中无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灵上有了心的触动,而有怀春悲秋的感慨。佛教禅师则是往往因为有心的触动而大彻大悟。D7B中华典藏网

人有时候心神不宁,有时候心烦意乱,有时候心情紧张,有时候心惊胆颤。心像猿猴跳动不停,心像盗贼为非作歹,心像国王发号司令,心如工厂出生产品……最重要的,吾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经》所说:要心不执著,意不颠倒,所谓置心一处无所不办。D7B中华典藏网

让心见贤思齐、见善向往,让心拥有正义、柔和善美,让心清净自在、如如安住,让心不被外境触动,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则能做心的主人。D7B中华典藏网

人要学会不动心,要听无声的声音,看无色的世界,处不动的环境,要做到“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因为世间的风动幡动实为己之心动耳!D7B中华典藏网

有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茫然,不知安住在何处。假如我们对佛法兴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上;身心一旦获得安住,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退缩畏惧了。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曾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当年日本兵到寺院去掠夺,看到道源长老便喊:“站住!”长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会要我的命呀!”不顾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后面穷追不舍。长老一边跑,一边口中称念“观世音菩萨”。跑了很长一段路,躲过日本兵的视线,他逃进了一个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师父来了,忙说:“师父,您来了!”惊魂未定的长老却回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坐!”长老答:“观世音菩萨!”信徒说:“师父,请喝茶!”长老答:“观世音菩萨!”无论对他说什么,他总是回答:“观世音菩萨!”因为当他生命遇到危险、没有地方安住的时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把身心安住在菩萨的圣号上。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而皈命佛菩萨时,不管佛菩萨是否因我们的虔诚感应而救了我们,至少当下已能将身心安住在佛菩萨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D7B中华典藏网

佛光菜根谭D7B中华典藏网

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稳;D7B中华典藏网

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D7B中华典藏网

篇前引文除部分具署出处的,其他均摘引自星云大师的著作,计有《迷悟之间》《往事百语》《人间万事》《当代人心思潮》《星云法语》《星云禅语》《星云说偈》《星云禅话》《人间佛教语录》《佛光菜根谭》等。D7B中华典藏网

——编者按D7B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