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1.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就自以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说:我已经修到如此这般了,佛法把未证谓证的烦恼称为增上慢。论中说,初果向人有时会有初果的增上慢,乃至四果向人有时会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不是妄语,只是他本人不知道,自以为修到那位了。当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时,他必须承认自己当时自以为是,不然就是大妄语,你有增上慢吗?别掉进去!更要小心大妄语哦!
2.果定
现法乐住
如何验证是否证初果?如果你以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见。在《清净道论》的最后一品,讲到修慧的功德说,如果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就能享受一种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经典里称果定为现法乐住。一个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后,他要享受证果的快乐,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这就是证果的现法乐住,初果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舒服。如果你完成了四禅与初果,你就会知道果定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乐,还要舒服。这个乐不是世间的快乐,也不是三禅那样的快乐,是一种很平静很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会觉得全身很轻安,一种出离世间的宁静。当时你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了,心自然静静地在现法乐住里面。
如果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后,必须是自信地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若要他人印证,就是你不知所证称为初果,或者没信心。没信心的原因是听信那些无四不坏信者认为不可能证初果的说法,比如有人听信(后人搜集而成的杂宝藏经)传说初果走路时虫入地三尺(蚂蚁都会入地?经典记载阿那律尊者瞎眼,经行时踩死虫蚁)的说法。所以,一旦你认为你完成了初果,你应该去体验现法乐住,如果你体验到了现法乐住,你就知道及自信有法喜充满这回事,你也会很自信证果了,确信证果的法乐是现法可以乐住享受的,这时要记得,别让无四不坏信者知道你的觉悟,他们无法接受你。一个人不论是否通过修行完成了初果,都可以尝试做现法乐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一定有资格(能力)享受证果的快乐,就是说,一定要出现现法乐住。如果他没完成那个果位,就没有办法感受了。现法乐住会随着你的禅定退而退。意思就是说,定力退了现法乐住也退。
在经典里面说四禅也有现法乐住,然而,由智慧得到的快乐比四禅得来的快乐还要舒服。就是说,一个人从四禅里出来时心念很清净,遇到任何境界,他都会心如止水。如果四禅的定力没了,这个感受也就没了,要重新修回四禅才会有。只要你完成四禅,你就随时享受从四禅出定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受用初果现法乐住时,有些人会弄错而入四禅,现法乐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错了,要清楚现法乐住是不需要集中心念而入。当有人在果定的现法乐住时,如果你有能力看到的话,可以看到他头上会有光向上冒,那光会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乐,他会法喜充满地在里面享受法乐,头上的光就出现了,这是骗不了有能力看到的人。
退现法乐住
经论里面说有六种阿罗汉,即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其中退法阿罗汉,就是因为禅定退而退了现法乐住。
可见证了果也会退,很多人不信证果后会退,不信者请参考附录所列举的经论,不同部派对于退果的见解不同。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意思是到了三果,心依然会反反复复,就是还有可能会贪染世间,就有可能退果。当然有退也有进,如果你发觉退了,就赶紧修。(请看附录关于退果的经论)
3.证果与断烦恼
证初果后还要修的是修道所应断的法:1、欲界贪;2、嗔恚;3、色界贪;4、无色界贪;5、痴;6、慢;7、掉举。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见的修法了。经论里把烦恼分为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小乘部派的“说一切有部”再把三界烦恼个别细分为八十八使见惑及九十八使见思惑,这种讲法已经被现在的北传佛教的学者接受。然而,在经(不是论)里没有九十八使见思惑的说法,只是把烦恼分为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欲界里的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五个烦恼叫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
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
贪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不同,其中色界和无色界贪属于上分结,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结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和痴。其中:须陀洹果是身见、戒取、疑三结已断已知,欲界贪和嗔未断,所以还要来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只断三结,欲界贪和嗔薄,修不修梵行都只来欲界投生一次。阿那含果断五下分结,即欲界贪已断,必修诸梵行,所以不来欲界,犹有色与无色贪,所以转世到彼界。
初果到三果都有掉举、我慢和痴。
阿罗汉果必修八正道,断五上分结,不来三界。
初果只断三结,二果的欲界的贪和嗔虽薄,却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可用欲界的贪和嗔来验证初果及二果。唯有断五上分结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没有断贪和嗔来验证。因此初果虽断我见,还有贪嗔痴、我执及怕死,不但如此,还会骂人、打架造恶业(请看附录H)。
一个人完成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断除欲界的贪和嗔。证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有欲界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证初果只是破我见没有断其它烦恼,就会怀疑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为什么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初果只是破我见,以为初果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好多人没有弄清楚,要证初果不必断除贪嗔的烦恼,于是以为证初果是很难的,其实,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在所有的果位里,证初果是最快的,我见是一刹那就能放下;条件是你要懂得选修那些能见道的观行。我会一直鼓励大家,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请各位不要宣传是我如此说,如果你去跟人家讲说:某某法师说证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会骂我。他们认为这是很难的。其实在佛教界里有很多人已经非常确定无我见,却还不敢承担自己已证初果,原因在于被误导而认为初果高不可攀(比如走路时离地或虫入地三尺)。这些人听人家说初果是如何的了不得,比如迷信后人所编篡某部经的传说:证了初果不会踏死虫蚁!于是,自己虽有所觉悟却不以为是证悟初果。对于这种人,你教他如何做现法乐住,立刻会产生法乐住,可是,还是叫他观因果比较贴切。
4.禅定里有(五上分结的)掉举
完成初果以后再继续修,就不再是破我见了,这时修行的重点是放下五下分结里面的另外两个结——欲界贪和嗔。就是说,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五上分结的烦恼。有人会说,入了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入定只是没有掉悔,在所有的禅定里面都可以有掉举。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入了禅定就没有掉举。佛说进了初禅没有五盖的掉悔,但不是无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一个人心中后悔、良心责备自己做错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我是一个罪人,我很罪恶,这样,他就没办法入初禅了。所以,掉悔只能障碍修初禅。如果一个人整天很后悔,认为自己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掉举是整天回忆某一件事情,回忆某一境界。比如刚学会上二禅时,掉举心会叫你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所以,掉举很严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原因是掉举致使他留在原来的定。不明白者反而会说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呢?他不知道掉举是五上分结,是色界和无色界里最严重的烦恼之一。所以,当你进某一个定后心贪染此定,要入另一个定时却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色界贪。这个贪就让你掉举,而且此掉举让你下了定不知不觉立刻又回去定中。乃至有四禅掉举者,入四禅以下的定时,其掉举心无法安住,自动回到四禅。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的人会发现还有很重的贪、嗔、我慢的烦恼。修得越深入,越觉得别人修行不如自己,这就是我慢。心念看得越清楚,就发现我慢越重。
修行人都有我慢除非是阿罗汉
5.定力退了重修禅定多观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观心念生灭,观到正念现前,后来因为做工谋生等种种缘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这种人必须重新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五遍行。不要以为禅定和遍行五已经修过了不必再修。重观五遍行是为了把你的微细心重新建立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开始观心念生灭。如果你对第一念的遍行心所还没有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练习观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观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观五蕴和观心念的生灭。
6.到烦恼的环境观心
一旦你认识到无心的时候,如果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烦杂的事,开始时觉得无法适应,慢慢地定力和正念会退失。应该躲起来修一阵子,训练保持它,一直到正念时时现前,对任何境界都不起贪嗔。过后你必须出来面对境界,掌握时时刻刻保持在无心状态,一旦烦恼心动,就立刻知道远离,最终把烦恼放下。修行人进入不同阶段,需要到不同环境磨炼,开始时在修行道场里,一切安排好好,不让心烦乱才能安心办道,这样的修行是温室里面栽培出来的花朵。修行人达到无心后,就必须去面对暴风雨考验,若开始时你受不了暴风雨,可以先在温室里努力修一阵子,最后还是要去面对令你烦恼的环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烦恼的环境,你依然会面临起烦恼的一天。经典记载必须在好的环境下才能修行的时解脱阿罗汉都会因烦恼再度生起而想自杀,何况未证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很多人从修学这法门之后,由于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烦杂事务,最终定力和正念慢慢退失,原因有二,寺院日常生活忙碌,没有自己的修持时间;其次就是寺院功课排得太多,与自己的修行法门却不相应。
7.八正道的生活环境
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院不太可能,因为阿罗汉是明天死都无所谓了,没得吃都无所谓了。虽然阿罗汉不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过八正道的生活。当今很难看到环境符合八正道生活的寺院道场,在寺院里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做;一般寺院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杂务太多而且干扰修行的生活。大多数修解脱道者,需要的是远离繁琐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现代的寺院里很难自修,寺庙里只适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时间、那种生活、还要办事情,很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自己的功课。比方说,在早课前入了定,三小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嘿!你这懒惰鬼,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当你修观修到很投入的时候,有人来打岔了。所以说寺院生活只适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进度是不共的,寺院共修不适合个别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练你的心念,你要做无心道人,在寺院里可以磨练。但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院就很难。寺院里很多事情令你无法完成阿罗汉果。比方说,寺院里有抽签,阿罗汉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还有,寺院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饭来吃,阿罗汉只会应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更糟的是凡夫比丘们会认为他是白吃的懒人。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是讲寺院的坏话,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修行人只好闭关,或者离开寺院。
中国寺院大都脱离了修解脱道的生活方式,所以寺院生活很难完成阿罗汉果。但是,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的寺院就适合,在大陆一些持戒的道场还好些。也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行堂,但出家人不应当行堂。出家人行堂必须作净,不然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使到修行人要离开寺院。如果你想完成阿罗汉果,要过八正道生活只能独居住山。但住山还是有问题,阿罗汉不能自己煮饭。山上谁来供养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会被公安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
8.入空定
前面说到修到无心道人,还有一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要达到的。就是你的心清净到会进入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很难分辨,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人在初禅到四禅都会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观心念生灭进入微细时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论典里说证阿罗汉果前要入金刚喻定,在南传佛教里面叫做证入空定,就是要证空性。入空定的时候,会见到法性光明。他是怎么进入这个光明的呢?四禅八定无法进金刚喻定,必须从修观来进入,要以智慧观心念来进入。进这个定之前有一种现象,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来的死亡记录,看看他们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类似死亡的经历,即舍弃十八界时有舍离身心的现象,最后会出现光明,在南传佛教有人说这是证了空定。你们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禅宗祖师谈到如何入灭,换句话说,入涅槃就是懂得怎么去死亡——善逝,必定先以智慧觉悟不生不死,然后入涅槃时先感觉身体的死亡,心明明了了脱离了死亡过程,最后证实心原来是不生不死。在密宗里面有讲到死亡的阶段会经过法性光明的阶段,而且说在当时若心不迷以为死亡,则可以证悟空性,但能做到不迷惑死亡境界而证无生的人太少了。
问答
问:进入空定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觉悟到不但没有一个人在修行,也没有什么佛法好修了。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从空定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然而,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没有下一生。如果他以为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自己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
问: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证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至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南传佛教说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请参考后面所录的《中阿含·大品福田经》)有些部派则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止,因为那些部派说初果绝对没得退。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连初果也没有了。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只是退了现法乐住,但是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因为病、因为种种因缘,定力退了,一些烦恼又生起来而退现法乐住,但是他们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定力不够,让烦恼浮现而已。各种说法都有。我的见解是初果与不退法阿罗汉不会退,余者会因定力退而正念退,因失正念而起烦恼。
《身行念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以此身离喜之乐,胜满偏满、偏充偏溢,举彼之全身,离喜之乐,令无不普洽。
《解脱道论》:彼坐禅人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
《杂阿含经347经》: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此经还分别说身与心都受乐】
三禅的正智升起,所以三禅人修毗婆舍那比二禅殊胜。又有身受乐就必定有身识的了别,此时意识若分别身乐受就落入观,所以三禅近分定应是无觉唯观。
南北传经典都说:“三禅发自内心的乐以身受”,由于无喜动故,觉全身一体受乐而不知各身分。即乐发自内心令身受乐,此乐由身受。北传认为“五识相应名身受,意识相应名心受。”有身受就有身触,有身触则有身识,既然三禅有身受必还有身识,乃至耳识。只是当时意识不去分别前五识,造成只知心受乐不知身受乐,意虽不分别而身识还是自知受乐;此时若意识去分别身识之乐,则落入无觉唯观的近行定。依北传的观点,四禅八定都有自己的近分定,但不像南传学者把初禅与二禅之间的近分定说成第五禅。佛在经中只说初禅与二禅之间属于无觉有观,佛不曾说有第五禅。还有,有些部派佛教说从二禅上三禅、三禅上四禅的近分定与根本定同是无觉无观。但是,近分定的(南传说有七个速行心)心在变化中,既然近分定意识有变化(至少心从低转向高的禅定),既然能觉察变化的定心至少是无觉唯观。又,从二、三禅动念转入另一个定时,动异念则非无觉无观,此时心落入无觉唯观。又,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等经B3-B6中都说在四禅住不动心时修神通,修神通必定起观,此近分定之观至少是无觉唯观。
为何有人入色界定不闻声?关键是入定当时是否处在有色想,若心还住于出入息则有色想,有色想故必能闻声。在四禅出入息断时,若心安住于法尘则无色想,虽有耳识(未离色界故)但意识不作意分别(耳识所闻声)而无声想;有如专心看书时耳识闻声,若意识专注于书中的意义——法尘,于是以为听不到声音,若眼识专注于书中的文字则必能闻声。那么,心安住于鼻尖,则有色想而闻声(如此才符合“童子迦叶在水中入第四禅以天耳闻声”因为在四禅时有意听就是有色想),那些入四禅还有色想的闻声者,必须心离色想转缘法尘,才能灭声想而入无色定。至于无色定必定灭色想,此时无前五识而不能闻声。至于睡觉,若深眠则无意识当然不闻声;在梦中,若不知有呼吸则无色想故不闻声,若知有呼吸则有色想故能闻声。
《清净道论》讲禅定虽仔细,但不全是对的
以上举例说明禅定闻声相关经典的教证后,顺便提起我学南传止观的老师寻灭比丘说:《清净道论》有许多观点是后期部派论师的观点,他不同意南传佛教所说的初禅不能闻声。他还认为南传经典除了相应部经典,其余的长部经典、中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小部经典都曾被后人增减更改。更认为《清净道论》所说的“第五禅”、南传阿毗达摩的八十九心、二十四缘、二十五美心所等理论皆非佛说。然而,有如《百法明门论》的百法不全是佛说。但是,非佛说不一定非佛法。
其实南传论典在佛音论师之前已被修正过,已非原始佛教,而且见解有错误。请看以上C1-C4等南传经典如何记载身在梵天可以说话:就明白南传论典“初禅能不能闻声”之误,主要是论师把经中的声刺灭误解为声灭。为何佛说“初禅正受言语寂灭”而又说梵天可以说话?原来“初禅正受言语寂灭”是指生于欲界散地者心入色界定,一动用欲界身口说话必然要退回欲地,所以欲界身入初禅时必须言语寂灭。然而,罗汉及生于初禅以上天人,是身心都在初禅天动身口说话,当时身与心都在色界定地,所以可以言语。从以上南北传经典都处处证实:一、初禅可闻声,二、若身在初禅还能互通言语。
可见南传经典与《清净道论》在法义上差异有多大。《清净道论》还有很多错处:
论文说“十种安止(定)善巧”中的“使诸根平等而行道”谈到:“若定强而精进弱,则倾向于定的怠情,而怠情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倾向于精进的掉举,故掉举增长。唯有定与精进相应,才不得陷于怠惰;精进与定相应,才不得陷于掉举。所以应使两者均等;以两者的均等可得安止定。”
按此论说入初禅后没有掉举,如此理论不合南传经典。南传经典说“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这明明说乃至无色界定还会掉举呢!可见佛音论师认为色界、无色界定中没有五上分结的掉举,才会有“入初禅后没有掉举”的错误结论。其实,欲界的掉举是举心掉入往事的回忆;色界的掉举是举心掉入所执取的定,虽掉举但犹在定中。要弄清楚:掉举不是五盖的掉悔,有掉悔不可能入初禅,有掉举却能入四禅。
论文说“十种安止(定)善巧”的第四项:“什么是当策励于心之时即策励于心呢?由于他极缓的精进等而心惛沉之时,他便不应修习轻安等三觉支,而应修习择法等三觉支。”中提到入安止定必须生起择法觉支、喜觉支、舍觉支,如此说来需生起七觉支而进入初禅,出自哪部经典?其实禅支的喜是喜受,不是喜觉支;觉观是观察禅相,不是择法觉支。
南传佛教的论典把无觉无观归为第五禅,可是,南传经典中不见佛说过有第五禅,试问遵从《清净道论》法义的南传佛教怎么可能是原始佛教?还有,此论把念心所归入善法,难道做恶事不需要念力吗?有恶见的外道不能修邪法而正念入定吗?《清净道论》错误太多,会是原始佛教吗?会是佛说吗?肯定是后人在佛灭后自圆其说。若是!难怪此论只能在边地的狮子国自我宣扬,不像《俱舍论》在古代佛法中心的那兰陀寺经过严厉考验而被各派学习。当然《俱舍论》也有错。
其实《清净道论》的法义还真不如《俱舍论》,因为《清净道论》只是排除异己的一家之说,最终失去真实;《俱舍论》是集各家的优点,比较能保存真实情况。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有原始佛教的观念,南传、北传、藏传佛教我们都不应排斥,里头有好的都可以学习,错的不学就是。何必认定某部分有错误就全盘以非佛说消灭之,阿罗汉都无这份能耐,除非你是佛。可见,“非佛说”正是教派分裂的真正始作俑者。
其实,南传佛教修行法门依据论典多过依据经典,所依论典皆是后人之作。比如帕奥禅师以《清净道论》的“禅相”理论教出入息观法,但是,《清净道论》说出入息观的禅相有多种,不是只有鼻端白光一种而已!此法能修吗?能!还有,马哈希大师把丹田的上下观为生灭的修法,原始经论根本没有观丹田,丹田一上一下是生灭相吗?非也!此法能修吗?能!
只要是好法门,修了能减轻烦恼,智慧能增长,何必分别是谁说,何必分别南传北传。至于执著自己所信的才是原始佛教的人,如果只依《清净道论》的见解来否定他宗,不过是狭隘与固执的见取见。说到南传佛教的论典,我的老师(寻灭比丘)认为是后人的理论,《清净道论》更不原始。他告诉我只有相应部经典的法义还比较纯净,就是说,他认为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的经典已被掺杂太多后人的见解,论典更别说了。他让我深深体会到“正法靠师传,经论传斗争(即区别教派);重经论轻师,必自是他非。”当今之世,拿起经论就能依法修成者太少了,不依止师就深入经论,往往自是他非。多数修行成功者,都是依止师传而得法,经书只是作为参考。
本来是依自己的体验对有缘者教导禅定,只因学员误听信“禅定闻声”就没入定,我无奈地在此搬一大堆经典来灭诤,目的是让南北传教友知道,大家自宗论典都有非佛说,别再以非佛说诋毁他宗。其实,教导修行时,为了灭除学员从他处学来之疑,在此自是他非,非我本意。真无奈,斗争时期传法真苦差啊!希望学员看了本文,别堕入是非心,更勿以此找人论战。理论多么正确都无益于静心,理论辩赢也无助于入定,不如先放下理论,按某个修法的指导入了定,入了四禅自证自知呼吸停,现法乐住而乐不亦乎;舍念清净后掌握清净心,此时看经典或修观时必然非常自信,方知学佛法,若执著某一部派论典为权威,终归落入爱议论而障道!
附录B证果相关经典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88使和98使的复杂理论,如今中国佛教几乎全盘接受88使和98使的讲法,更创立81惑。然而,在经典里佛不曾说到有88使和98使。而且南传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讲十结。以下列出88使和98使的理论出自哪些论典,其中大正藏编号1521及1527是大乘论师依据小乘论典而说98使,1541/1543/1546/1547/1552都是小乘论师关于88使和98使的着作,都不是佛所说的论典。
1521│十住毗婆沙论 │圣者龙树 造 │98
───┼───────┼─────────┼──────────────
1527│涅盘论 │婆薮盘豆 作 │98
───┼───────┼─────────┼──────────────
1541│众事分阿毗昙论│尊者世友 造 │88,98
───┼───────┼─────────┼──────────────
1543│阿毗昙八犍度论│迦旃延子 造 │88,98
───┼───────┼─────────┼──────────────
1546│阿毗昙毗婆沙论│迦旃延子 造 │88,98
│ │五百罗汉 释 │
───┼───────┼─────────┼──────────────
1547│鞞婆沙论 │阿罗汉尸陀盘尼 撰│88,98
───┼───────┼─────────┼──────────────
1552│杂阿毗昙心论 │尊者法救 造 │88,98
我个人认为修行时哪会有那么多心去分别近百个烦恼,应当以经典所说的三结、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来讲解证果,放弃部派佛教的88使和98使的理论。
关于证果后退果的问题,南传说一到四果都不会退;北传大小乘佛教说有六种阿罗汉,其中退法阿罗汉是退失现法乐住的阿罗汉;又有的说二果三果会退初果不退。原因是初果破我见属见道,一见永见不退。贪嗔属修道所断,若离修道而失正念,则贪嗔有缘再起,所以二果三果会起烦恼而可能退果。至于阿罗汉证入金刚喻定属于智,若退禅定则退现法乐住,亦退失正念而贪嗔有缘再起,但其所证了无生死智一证永证不退,所以说,退法阿罗汉只退现法乐住,不退阿罗汉果。
D.关于证果所断烦恼
D1杂阿含卷二39经说:离贪触断不说识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此经同南传相应部S.22.5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所坏),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识喻种子,得住处);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识以色、受、想、行等四蕴为其住处)。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喻种子得水),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不执取),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六尘)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六识之根)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舍弃根尘境界后)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识)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识)住已知足;(识入果定)知足已解脱;解脱已,(证果时舍识境入智境)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非断灭)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证涅槃之心智)唯见法,(死时)欲入(再度舍识境,此时识不生长,识无生故,知心智本无生)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D2善见律:须陀洹断三结,阿那含断五下分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D3毗尼母经:十结尽故名阿罗汉,没说88使98使
毗尼母经卷第八: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D4长阿含自欢喜经:说罗汉尽十结,没88使98使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D5放光般若经:说罗汉断十结,没说88使98使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D6杂阿含经:说居士断五下分结,没说88使98使
【杂阿含经(928)说在家居士最高能证优婆塞阿那含】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D7显扬圣教论:菩萨修行过程有九种清净
【前七种,在维摩经称七净华,在清净道论也有。第八是罗汉如灭之智,第九是佛果的圆满示现之智】
一尸罗清净:谓如有一善住尸罗及善守护别解脱戒。如法威仪行处具足,于小罪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
二心清净:谓如有一依戒清净远离欲恶不善法。如前所说,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
三见清净:谓如有一具心清净鲜白无秽,离诸烦恼得住不动。为欲证得漏尽智故,观察诸谛如实了知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趣苦灭行道圣谛。
四度疑清净:谓如有一依见清净,于佛法僧无惑无疑。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所行道,能得出离。此复云何?谓能尽苦及证苦边。若诸外道所说之道不能尽苦及证苦边。
六行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见清净得妙智见,知出离道有下中上,下者苦迟通行所摄,中者苦速通行乐迟通行所摄,上者乐速通行所摄。
七行断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智见清净得妙智见,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
八无缘寂灭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断智见清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
九国土清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能果能示现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及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法。
D8集论:小乘证果有二十七种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曰:云何果差别?此有二十七种。谓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又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决择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决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顺决择分即此生时
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已至果位。何等见至补特伽罗:谓随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及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趣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
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预流果。若于欲界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若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
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以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为不正出离因故。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
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
五身证:谓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未得诸漏无余尽灭。
六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七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八种证果者
一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
二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
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
四一来果:或倍离欲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预流果,进断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断,说名微薄欲贪嗔痴。此云何知?谓以筹虑作意观察境时,心生于舍,无习向心、无习趣心、无习着心,应知是人三毒微薄。
五不还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
六不还果:或先离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一来果,尽断欲界余烦恼故得。
七阿罗汉向:谓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
八阿罗汉果:谓永断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得。
【萨婆多部认为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会退。】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问:若比丘如是语“我于四沙门果退”犯何罪?答:偷罗遮。
问: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门果”得何罪?答:不得言得,波罗夷罪。
问:我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答实者不犯是指真正退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
答:不犯。实不得退言得退,波罗夷;实者不犯。问:若比丘言“我是学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学波罗提木叉”偷罗遮。若空无所有言“学圣法”波罗夷。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亦如是。
若比丘言“我是最后生”犯何罪耶?
答:若说“过去法已灭”偷罗遮。若说“实生尽”波罗夷。
G5大毗婆沙论:阿罗汉退现法乐住则会起诸烦恼
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惟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彼引此等世间现喻,证无退起诸烦恼义。’
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若无退者,便违契经。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问:若有退义,分别论者所引现喻,当云何通?
答:不必须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缆,非毗奈耶,非阿毗达磨;但是世间粗浅现喻。世间法异,贤圣法异。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若必须通,当说喻过。喻既有过,为证不成。
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瓶破已非有余瓦)即与喻别,不应为证。如烧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烧木已非有余灰)即义与喻别,不应为证。
然,世间木无被烧义,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应作是说: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间想,谓火烧木令木成灰,木既灭已犹有余灰,非全无物。故喻与法,义不相似。
又阿罗汉断诸烦恼,非令全无。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若相续中违烦恼道未现在前,尔时名为烦恼未断。若相续中违烦恼道已现在前,断诸系得、证离系得,不成就烦恼,名烦恼已断。应作是说,修习圣道是希有事,今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不令无。是故尊者妙音说曰:烦恼不在自身中行,说名为断,非令全无。如说天授(于此)舍宅中无,非谓天授余处亦无;烦恼断时应知亦尔。过去有故,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故必有起烦恼退义。
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以沙门果是无为故。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全不得?若得学道,果亦应退,非无学果,成学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过:退无学道不得学道,若尔应住异生位故;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有别有情,许即便非世尊弟子。故应许有起烦恼退。
G6俱舍论:阿罗汉会退现法乐住,非退果
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又云: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槃。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
G7大毗婆沙论:预流果无退,上三果有退
《大毗婆沙论》: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且彼文说:(初果)见所断烦恼于无事起,故断已不退。云何说彼于无事起?谓无处转故。云何无处转?谓于我转故;于胜义谛我毕竟无,故彼烦恼断已不退。(二三果)修所断烦恼于有事起,故断已有退。云何说彼于有事起?谓有处转故。云何有处转?谓于少分净相转故。云何名为少分净相?谓于发爪唇齿面目手足指等形显色中有少净相,于中亦有诸不净相。观不净相由如理作意,先离烦恼;观彼净相由非理作意,起烦恼退。无有少法有我我所,可令观彼退无我观。如契经说:一切法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特伽罗,于此身内空无士夫,无能作者、无遣作者、无能受者、无遣受者,纯空行聚;是故一切见所断结,圣慧断已皆永不退,是故无退预流果者。复次永断三界见所断结,立预流果,无退三界见所断结永断者故。
G8显扬圣教论:有六种阿罗汉
退法等有六者:谓退法等六无学果,广说如经。一、(绝对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不思则退)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三、(放逸则退)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四、(不退不进)住不动(应译为住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五、(不退更进)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六、(自性不动)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起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是故说名为不动法。
H.关于初果的恶行
我个人认为既然二果还有贪嗔,而初果贪嗔未断且重过二果,并非如一般所传说不作恶行,只是其恶业不足令他堕恶趣。然而,初果所作恶业的苦报,就在剩下的七世善道中受痛苦。请看有部的见解“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如《金刚经》“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比如有人多世作善,其果报应七世作人,此生作一次恶业应堕地狱,然而,若善业大于恶业,则先受用七次善报才去地狱。同理,初果之善业更应当先受用七世善报,然其所做恶业之果报,未堕地狱之前,因他七世之内解脱生死而成为非择灭了。
H1大毗婆沙论:唯三果是善士趣,初果二果不是
【此论说初果和二果名为善士,三果名为善士亦名善士趣,四果名为胜善士但不名为善士趣。又说“若已得果及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能如是。”即初果成就无学正见、正定,已是善士;但未永断不善烦恼业,平时还贪恋妻子财物,染习欲事。甚至有时会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
《大毗婆沙论》问:何故不说预流一来为善士趣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有说:世尊此中以七善士趣、赞美中子(即三果),或时有处赞美长子(即四果),如伽他言:阿罗汉极乐,以无贪爱心,及我慢已断,永断痴网故。或时有处赞美幼子(即初果),如池喻经广说。今此亦以赞美中子,是故不说预流一来。
……有说:本为差别预流、一来,世尊说此七善士趣。谓彼虽得名为善士;如契经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正定。云何胜善士(四果)?谓若成就无学正见乃至正定,然其(四果不入三界故)不得名善士趣;以彼尚远,非能近趣胜善士故。唯不还者名为善士亦名善士趣。彼是善士又能邻趣胜善士故。由此义故预流、一来非善士趣。
……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已得果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虽已得果而未越界。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二俱不尔。有说:有学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能如是,故不立善士趣。如不善烦恼业,如是有异熟,无惭无愧相应,二果烦恼业亦尔。
~~内容重复不列出~~
……有说:有学位中,若已永断非善士共有法者,立善士趣。何等名为非善士共有法?谓乐在家,爱恋妻子;贪著卧具衣服饮食,好着种种华鬘璎珞,及诸香等,涂饰其身;贮畜一切不净财物,所谓金银珍宝,仓库田宅,童仆作使,诸象马等;及以染心摩触骨琐众恶所集不净之身,而生净想,染习欲事;或时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诸损恼业;预流、一来犹有此事,故不说在善士趣中。
H2大毗婆沙论:预流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
《大毗婆沙论》:有余师说,若有不见恶行过失妙行功德,彼堕恶趣。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有作是说:萨迦耶见未断、未遍知,造恶业者当堕恶趣。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如世尊说: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一者障三恶趣(虽作恶不堕恶),二者遮(不再作)五无间业,三者解脱种种诸恶见趣,四者无际生死已作分齐,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
H3俱舍论:智为罪大亦脱苦,预流不堕恶趣业
《俱舍论》: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H4中阿含盐喻经:有修虽作恶,受苦报但不堕地狱
【此经内容是说:不修戒定慧者作恶业最终堕落受地狱苦。修戒定慧者(包括初二果)作恶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但不堕落地狱,因为彼于现法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经文: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
A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盐多水少不可饮】
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碱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碱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碱不可饮。
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A2【作恶但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盐少水多可饮】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碱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碱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碱叵饮。
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有修结论: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
B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贱者被夺羊求贵者卖】
复次,[重复1]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是谓有人夺取他羊。
[重复3],[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B2【作恶但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贵者收缚窃者且夺回羊】
复次,[重复4]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
[重复6][有修结论: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
C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贫者负他一钱亦为主所缚】
复次,[重复1]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重复3],[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C2【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贵者负债无量不为主所缚】
复次,[重复4]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重复6]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