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十
第七、观诸见境。分二:先、总释。次、开章别释。初、又十二:初、释诸见二字。
第七、观诸见境者:非一曰诸,邪解称见。
「非一」者:不出一百四十种见。起不当理,名「见」。
次、重释见字。
又,解知是见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三、辨失非见。分三:先、明听学人。
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
次、明坐禅人。
夫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闇于名相,一句不识。诵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
偏观者,自谓妙悟,斥学问者,名为「守株」(宋有耕者,有兔触株而死,后恒守此株,冀复有兔),喻执迷者。
三、斥失。
两家互阙,论评皆失。
二人本是信法根性,不晓大体,互相是非;今乃评之,虽复俱失,亦未成见。
四、略示见发之问与答,并无穷尽。分二:初、是问无穷也,若解释下,是答无穷也。今初。
若见解无滞,名字又谙;以见解问他,意无穷尽;如曲射绕鸟,飞走失路。
「曲射」:喻问无穷。如楚襄王时,养由基善射,猿见之,抱树长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是闻所发见,故二不同。学问坐禅之辈,故发见;谙名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四十,无不皆然。
次、答无穷。
若解释难问,绰有余工;如射太虚,箭去无碍;当知非由学成,必是见发。
「绰」:宽裕也。诗云:『绰绰有裕。』「如射太虚」:喻答无尽。此则辨异无见之人、坐禅学问之人。并由学成;不同发见,从定而生。
五、明所因不同。
此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
六、举例。
例如无漏起时,藉于信法闻思。因闻发者,本听不多,广能转悟,见解分明,聪辩问答;因禅发者,初因心静,后观转明,翻转自在,有如妙达。
信行如「因闻」,法行如「因禅」。「闻思」:准知。「聪辩问答」:发见之人,善能问答,全似四辩。「有如妙达」:所有破会,如达妙理。此二属见,不关辩悟。
七、正辨非。分二:初、约处辨人多少有无。
南方习禅者寡,发见人微;北方多有此事。
次、斥师资俱非。
盲瞑不识,谓得真道,谓得陀罗尼;闇于知人,高安地位;或时不信,拨是狂惑。
「南方」: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此约处辩发见之人,多少有无。「真道」:是因禅发见者,滥。「陀罗尼」:因闻发见者,滥。「暗于知人」:无识之徒。「判发见」:以著高位,或判为鬼狂,二判俱非也。
八、结判,非狂非圣。
今言非狂、非圣。
九、释非狂非圣。
夫鬼著能语,鬼去则痴;其即不尔,故知非狂。寻其故惑,贪瞋尚在;约其新惑,更增烦恼;八十八使,系缚浩然;故知非圣,乃是见慧发耳。
「见慧」:见属慧性。
十、正明见境来意。
通论见发,因闻、因禅,而多因禅。或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得禅又少,两义则多。
「两义则多」:禅已发见,及禅见俱发,此两则多。「又少」:若先发见,后发禅,此义则少,非全无也。
次、斥失。
若封门起见,则生烦恼,与沤楼佉等。
三、结观。
以此而观,如明眼人,临于泾渭;岂容迷名,而不识清浊也。
「清浊」:诸教法门,有著无著,展转相形。
次、明见起所由。分六:初、通标头数。
略明见发,则有五番;一番有四,则有二十门;一门有七,合一百四十见法发不同。广论无量,皆藉因缘而得开发。
「五番」:总以外见及附佛犊子等,为邪宗一番,四教为四。「广论无量」:因禅发见,因闻发见,各百四十。
次、判所因,通别发法不同。
良以通修止故,诸禅得发;通修观故,诸见得发。通修之缘,乃由止观;而根本别因,必由前世。或在外外道中学;或为佛弟子,大小乘中学;或因闻法相,曾发诸见;或因坐禅,发此诸见;隔生废忘,解不现前。今修静心,或闻经论,熏其宿业,见法还生。
「通修止观」者:观阴入境也。通修虽一,发必别依;故见是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
三、判难易。分三:初、法。
先世熟者,今则易发;先世生涩,今则难发。隔生远则难,近则易。若外外见熟,近则前发;内见熟,近则先现。神通、韦陀,既是事相,隔生易忘难发;见是慧性,难忘易发。
次、譬。
如人久别,忆名忘面。
「如人」等:「名」如智,智则难忘;「面」如通,通则易失。
三、合。
事理难易,亦复如是。
四、明邪正。
若前世,外有鬼缘,鬼则加之,发鬼禅、鬼见。外有圣缘,圣人加之,发正禅见也。
「鬼缘」:发心邪僻,与鬼交往,名为「鬼缘」。「圣人加之」:亦尔。
五、明见境意。分三:初、法。
复次,若先未识诸见过患,于见生怖,忽忽急断;今识其邪相,慎莫卒断。但恣其成就,作助道力,必有巨益。
恐不识者,依之造行;或恐卒断,失于方便。
次、譬。
如腹有蛊,当养寸白,后泻干珠。
「蛊」:音古,把众虫摆在器皿中,使其自相残食,最后留存的虫;又毒害人的东西。如本有蛊虫,复患寸白(其虫色白,身长一寸),且养以噉蛊病;即蛊病瘥已,再治寸白。钝使为蛊,见如寸白,养利噉钝,钝尽再治利使。「干珠」者:薏苡子也(实中的仁,白色,供食用及药用。俗称薏仁米,或薏苡仁,即车前子,其叶狭长,花生于叶腋,实椭圆,仁白色,或云莲子中心的胚芽),以根为汤,可泻寸白,亦可治螝(音会,蚕蛹,人腹中长虫)。
三、合。分二:先、明所以。
所以然者,世间痴人,顽同牛马;徒雷震法音,溢敷锦绣,于其闻见无益。
「雷」:阴阳荡动也。「震」:霹雳也。今以法音,如彼雷震,而无机钝使,如聋不闻。
次、正合。
耽著五欲,如患蛊者;若发诸见,见噉钝使,喻之寸白;见慧与正观相邻,闻法易悟,如彼珠汤。为是义故,须养见研心,前驱开导。
六、明教观不同。分二:初、明观。分三:初、文先明养见意。
若入二乘,则动见修道品;若入大乘,不动见修道品。
次、举譬。
对寇破贼,然后勋成。
小乘卒断,名为「动见」;大乘达见,名「不动见」。且养见惑,以噉钝使,如破贼后方达见,名为「勋成」。「勋」者:功也。
三、结。
是为养外见,以为侍者。
以见为「侍者」:夫为侍者,出入随人。今以养见为出,观成为入;此养外见为侍,外见尚然,况佛内见?
次、明教。分四:初、三藏及通教。分二:初、明见境助道力大。
若发三藏拙四门见、通巧四门见,见虽是障,助道亦深。若福德法,升天甚易,取道则难;见是慧性,沈沦亦易,悟道甚疾。
次、引证。分四:先引大论。
大论云:三恶亦有得道,人少故不说。白人黑黶,不名黑人耳。既知是见惑不得起,恣其分别。
「黶」:音掩,皮肤上的小黑点。论释天人师中,问云:『佛亦生余道,何独天人师?』答:『少故不说。』然三恶得道,由宿见慧;褔虽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
次、引佛化仪。
如诸外道,先有见心;被佛化时,如快马见鞭影,即便得悟。若无见者,万斧不断;如为牛马说法,不相领解;獠全未解语,若为论玄。故佛于其人,则不出世;分形散质,为师、为友,导其见法。佛日初出,权者引实,闻法即悟。
「(音找)獠」:西南夷种。尚不解世语,焉知妙教?「分形」等者:先令大权教其见已,后示受破,俱入中道。
三、引证权人,先同后异。
法华云密遣二人者:约法论方便之二教,约人是权同二乘。
「密遣二人」:法华信解品语。
四、引况。
众圣屈曲,尚教其见;今得见发,岂可遽除。
次、约别圆教,断不断以判。
若先世修别、圆八门,未断通惑,此见若发,过同三外。若先世已破通惑,未悟别理,或同二乘,前见尚养,况此见耶?
「过同三外」:斥所起之见,非斥所依别、圆之门。「先世已断通惑」:或断见,或侵少思。「同二乘」:见思都尽,则不生此。「前见尚养」等:外外见等尚养,况二乘耶?
三、引证二乘,不可一向名见。
净名取二乘过边,拨属外道;又取助边,使之为侍。进退解之,勿一向也。
挫同诸见为「进」,依本二乘为「退」。不知中理,暂斥为见;外外尚养,况二乘耶?抑扬之言,不可一向名见。
四、明功能。
今生修道,见心发者,真理可期;见若未发,圣境难会。
四、明止观。分八:初、比决宗通。分二:初、结数。
第四、约见修止观者:如上通论,得见不同,则一百四十种;若别就内邪,则有一百一十二种。
次、比决。
若作宗明义,凡有几宗?十地中摄数论等分别见相,为同为异?邪正途辙,优降几何?若解此意,知不相关。其不解者,知复奈何?
「若作宗」等:将分别见境,以比诸论,今内外合成,则有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岂比地摄等论,当教一门而已?中论大小两乘观法,虽即烦广,委论其门,门亦不足。「邪正途辙」:今家所辨,若邪若正(邪是见是闻,正是观是禅),邪正各有一百四十,故知今家与彼玄殊。
次、引佛化为例。
夫佛法两说:一、摄。二、折。如安乐行,不称长短,是摄义;大经执持刀仗,乃至斩首,是折义;虽与、夺殊途,俱令利益。
「安乐行」: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又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问五浊修行之道,佛说身、口、意、愿四安乐。佛化不出折摄两门:摄谓养见研心,折谓不留遗剩。引二经意,以证折摄。「大经」下:文中广说觉法比丘昔缘,时有国王名有德,为护佛法,「执持刀杖,乃至斩首」。又如四悉檀摄一切教,世界、为人摄受意,对治即折伏意。
三、以今文破见例之。
若诸见流转,须断令尽;若助练神明,回心入正,皆可摄受。
四、明见不俱起。
约多种人,说上诸见;无有一人,并发之者。设使皆发,会相吞噉,唯一事实。
「唯一事实」:空见既成,谓己为实。
五、分别见相。
约一一见,各作法门;巧示言方,经九十日。
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经夏。
六、束成观法。
束一一见,同一观门;具一切法,亦不可尽,多、一自在。今且约一见,众多亦然。
百四十见,束为一境;共作十乘观法,亦不可尽。
七、示观境。
诸见之中,空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空,引人甚利。今当先观空见,例为十意。
八、正明修观。分二:初、明观法。分十:初、明观境。分二:初、明思议。分四:先标空见为十界因。
思议境者,空见出生十法界法。胡瓜非热,能为病因;空非十界,能作因缘。
次、引二论。
成论云:刹那边见心起,即是不善。毘昙明:刹那边见心起,不当善恶,名为无记。因等起心,一切善恶,因之而起。
三、以见境例论。
今此空见,亦有二义;若别观者,如因等起,十法界因之而生。所以者何?昔未空见,未曾为行;今发空见,即有三行。如前说。
「即有三行如前说」:前文云:约因缘『计有行善,计有行恶,计有行无记』。「今此空见亦有二义」:亦似成实、毘昙两门。通论祇是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善恶因起,能生十界,义同毘昙;因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
四、正示境中十界。分十:初、三恶界。
由空造恶者,行无碍法,上不见经、佛敬田可尊,下不见亲恩之德;习裸畜法,断灭世间、出世等善。阐提虽恶,尚存怜爱之善;空见永无,纯三品恶。逆害伤毁,即地狱界;无惭无愧,即畜生界;悭贪破斋,不净自活,即饿鬼界;破斋故常飢,不净故噉秽。
「阐提」等者:阐提尚有怜爱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尚自不及极恶阐提,况复通论信、不具等?(大论通明:一阐名信,提名不具)「悭贪破斋」:因无净命,果时噉秽;因时破斋,果常飢饿。
次、三善界。
因空行善者,持戒苦行,庄严十善;三业淳熟,即三善道界。又发根本,即色界。
三、声闻界。分二:初、斥空见。分二:先举不识,以显于识。
又因空生声闻者,若谓空者,其实不识空中四谛。
「不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识;若随见流转,非但不识道灭,亦不识苦集。
次、释出四谛相。分四:初、先明苦谛。
所以者何?若证法性,是空、是净;虚妄空见,必依果报,果报是污秽色。大品云:色若常、无常等,皆依于色;受纳空是,余者则非;取空像貌,异于有法;缘空,起三行;分别空心,胜于余法;是名五阴。空尘对意,即是二入。更加意识,即是三界。界、入、阴等,即是苦谛。
五阴具足,故名为苦:初文是色,「纳受」是受,「取空」是想,「缘空起三行」是行,「分别空心」是识。
次、明集谛。分四:先明五钝。
空见是瞋处、爱处、慢处。有见弱者,则破有法,掣理就空,疑不得起;若摣不破,掣不来,则喍生疑。又今虽无疑,后当大疑。何以故?若空是理,应与圣等;既不等者,安得不疑?
「摣」:音查,用五指取物。「掣」:音澈,抽取、牵制。五钝缺痴,应云:空见不了因果。
次、明五利。
是谁计空?计空者我,我实非空,空亦非我,因空生我,谓我行、我解,赞我、毁我;著此空边,不可舍离。谓因空道,望通涅槃,则以空为戒;非鸡狗等,非因计因,是因盗戒取。计空为空,实非理空;非果计果,是果盗见取。空见偏僻,即是邪见。
「非鸡狗」等:取空为道,故异噉粪。
三、结成八十八使。
如是十使,从空而生。欲苦下,具十;集下有七,除身、边、戒取;道下有八,除身、边;灭下有七,除身、边、戒取;合三十二。色、无色各除四瞋,各二十八,合八十八使,是名集谛。
四、举过劝识。
集迷苦起,苦由集生;苦集流转,长爪不识。复有一鬼,头上火燃,非想以来,尚自未免;何得于空,不识苦集?
「长爪」:梵志名,舍利弗之舅;立一切法不受,此见亦不受,自堕负处。
三、明道谛。分六:初、明身念处。
若识空见苦集,苦集皆依于色,一切色法名身,身色污秽。污秽是不净,智者所恶,破于净倒,名身念处。
次、明受念处。
若受空见,是受不受,受第二句。顺空即乐受,违空即苦受,不违不顺即不苦不乐受;三受即三苦,计苦为乐,是名颠倒。若知无乐,破乐颠倒,名受念处。
「受第二句」:大品中受有四句,谓:受、不受、亦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是受不受」,即四句中第二句。
三、明心念处。
空尘对心,而生意识,此心生灭,新新流动;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生灭无常,而谓是常,即是颠倒。识识无常,即破常倒,名心念处。
四、明法念处。
取空像貌,而行善恶,行中计我;行若是我,行有好恶,行有兴废,我亦应尔。诸行无量,我若遍者,我则无量;若不遍者,则一行无我,众行亦无我,强计有我,即是颠倒。若知无我,则破想行,名法念处。
五、总明念处。
但诸阴通计四倒:于想、行计我强,于色计净强,于心计常强,于受计乐强,名别念处。若总念处,则不尔也。是为空见生念处观。
六、略明余品。
勤破倒观,即是正勤;定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为根;破五惑,名为力;安隐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是为空见,能生道谛。
「五惑」:与五钝使同。
四、明灭谛。分四:先灭五钝。
四倒除故,是痴灭;痴灭故,爱灭;爱灭故,瞋灭;瞋灭故,知空非道,惭愧低头,则是慢灭;无复所执,则疑灭。
次、灭五利。
空见既具苦集,苦集非毕竟空;执空心破,故求我叵得。我叵得故,则身见破;身见破故,则我见破;我见破故,边见破;空见非道,戒取破;空非涅槃,见取破;空不当理,邪见破。
三、灭八十八使。
十使破故,八十八使破;八十八使破故,子缚破;子缚破故,能发初果,进成无学。
四、灭果缚。
果缚破,入无余涅槃;是为空见生灭谛,即声闻法界也。
「子缚」:见思烦恼。「果缚」:五阴报质。
次、结成功能。
若于空见,明识四谛,则知尽苦真道;真道伏断,得成贤圣。乃至一百四十种见,单、复、具足、无言等见,皆识真道;于诸见中,能动能出。若不尔者,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有既尽已,更不受诸有,即此意也。
「单复」等者:此见若破,五卷之五所列诸见皆破。
四、缘觉界。文中分二:初、略明十二支灭。又二:初、正明。
次、明空见生支佛者:空见非空,妄谓是空;颠倒分别,倒即是无明。无明故,取著空见;若知无明,何所取著?若知无明,不起取有;毕故不造新,不造新,不起取有。毕故是不起无明;若无无明,则成智明。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无烦恼时,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诸行灭;乃至老死灭。
「毕故」:由不造新。
次、证缘觉观,能灭邪见。
中论云:云何声闻,观十二因缘义,乃说常、无常等六十二见。问答殆不相应,今祇此是答常、无常等见,皆是无明。知无明,不起取有;即是声闻法中,十二因缘观。法华云: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此慧善寂六十二见也。
「六十二见」:即断常、有无之边见也。如云色是我;离色而有我;色为大,我为小,我住色中;我为大,色为小,色住我中;计他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历三世为六十。加断、常二见根本,为六十二。「殆」者:滥也。论中初文问观因缘,答中乃引毘昙破六十二见;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故为问出,令知不别。文云「衹此是答」,正以邪见,答观因缘,非不相应。如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故因缘观,正为破邪,故非不相应。「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法华经譬喻品文。
次、正明起于十二缘觉。分二:先、推十二缘生。分四:初、推现三因(爱、取、有)。
又观:刹那空见,既具四谛,此空见心,为有、为无?刹那心起,便具五阴,云何言无?此即有支,有即含果,亦是因中有果义。若作无果者,有支有因,因义具足,有从何生?若无取者,有则不生。取即五见,执空是边,于空计我,谓空为道,为涅槃,为正是,为取支。取从爱生,爱喜违颠,慢彼疑此,此名爱支。
「有即含果」:且寄迦毗罗等说,亦应遍约附佛法起,及佛法十六门,随所计者,皆属有支。
次、推现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因受生,受故爱起;如受一法,爱味追求。知受因触,以有意根,空尘得触。经云:触因缘故,生诸受;触由于入,尘触诸根,故得于入;入由名色,歌罗逻三事;色有五胞,命能连持;识有四阴之名。又三事名色,由初托胎识。
三、推往二因(无明、行)。
识由往业,业由无明。
四、推往至现。
无明是过去颠倒,谓有谓无一切诸见;故能成办,今世色躯。经云:识种业田,爱水无明覆蔽生,名色芽;今复颠倒,迷于空见,起善恶行,种于未来,名色之芽。颠倒又颠倒,无明又无明;更相因缘,无有穷已。
次、推十二缘灭。分三:初、灭十二支。
若知无明颠倒,不须推画,若有、若无,达其体性,本自不实,妄想因缘,和合故有。既知颠倒,无明即寝;寝故诸行、老死皆寝。
次、倒灭诸见。
空见无明老死寝者,一百四十诸见,无明老死皆寝;寝故是破二十五有,侵除习气;是名空见生支佛法界。
三、明得失。分二:先、明得。
若于空见识是无明,无明可灭。
次、明失。
若不识者,尚不出空见,为见造业,如蚕作茧,何得成支佛耶?鼻隔禅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散心法师,虽分别诸使,亦不自知空见过患;闇证凡龟,盲狗稆吠,自行化他,全无道气。
「鼻隔」:但止心鼻隔,而无理观,尚无小乘观,岂观空见成妙境耶?止心尚尔,况散心文字者?「暗证」者:凡龟无决疑之能,故譬闇证。虽不能自决决他,犹胜「盲犬稆(音吕,自生义)吠」。然此二人无发见意,发亦何能辨之?「凡龟」:尔雅云:『龟有十种:神。灵,如玳瑁,可以卜者。摄,甲能自张,好食蛇。宝。文,甲有文,负河图(河洛出图文,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筮,在蓍丛中(蓍,草名,其草出蔡卅,若地上有蓍草,必有灵龟)。山。泽。水。火,犹火鼠。』故知摄山、水、泽等,皆凡龟也。闇证无智,犹如「凡龟」。散心不了,犹「盲吠」。
五、三藏菩萨界。分六:先、明起誓之由,誓即愿也。
空见生六度菩萨法者:既识空见谛缘,即是知病识药;识药故自欣,知病故愍彼;欲其众生,离苦求乐。
识苦集,是「知病」。识道灭,是「识葯」。牒前二乘所观之境,以为起誓之由,用为誓境。
次、明四谛誓境。
空见、阴界是苦,十使等是集,念处等是道,四倒破是灭;约此起誓。
三、明空见而起弘誓。分四:初、度生誓。
如一空见,一日一夜,凡生几许百千亿阴;一一五阴,即是众生。日夜既尔,何况一世?何况无量世?空见既尔,余见亦然。能生之见既多,所生之阴则不可数。一人尚尔,何况多人?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
此间四弘,义兼内外,内即刹那五阴众生,一一众生即是约外。以内况外,一人尚多,况复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多故,法门无量,无不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果既约一念,云何分别二弘誓别?』答:『还约内心取空五阴,以成众生;空见具足九十八使(见惑八十八使,加修惑之十随眠,即见思二惑),名为烦恼;一人既尔,多人亦然,不别而别,其相自分。』
次、断惑誓。
如一空见,念念八十八使;余三见六十二等,亦八十八使。一人尚尔,何况多人?是名烦恼无量誓愿断。
三、学法誓。
如一空见,修念处、道品;余一切见,正助之道,无量无边。一人尚尔,多人亦然;是为法门无尽誓愿知。
四、成道誓。
如一空见,烦恼灭;无量见、无量烦恼亦灭。一人既尔,诸人亦然;是名无上佛道誓愿成。
四、明誓愿之意。
若众生苦集,是性实者,则不可度;以苦集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苦海可干,集源易竭,故言度耳。
五、约空起行,即是六度。分二:初、结前生后。
观空起愿,如上说。约空起行者。
次、正释六度。分六:初、布施。
若执空见而行布施者,乃是魔施。知空见谛、缘无常、无我等过,则舍空见;亦愍于他,劝舍空见,而行布施。
「魔施」:见本属外,施顺生死,义复同魔。此中总明三藏三乘,通属声闻界也。
次、持戒。
若执空见而持戒者,与持鸡、狗等戒何异?知空见无常等过,不为空见所伤;慈愍于他,令防空见。
三、忍辱。
若执空见,为瞋处、爱处;强行忍者,是力不足畏他故忍。今知空见,无量过患,能伏空见及六十二;亦劝于他,安忍空见。
四、精进。
若不除空见而精进者,杂见非精,退入三途非进。今知空见,空见不起为精;空见业破,而得升出名进;亦劝于他,修此精进。
五、禅定。
若不破空见得禅者,多是鬼法。今知空过,不为空见所动;成正禅、正通,不为谄媚憍利;以此神通,劝化众生,令舍见散入禅。
六、智慧。
若执空见而修智慧,愚痴世智。今识空见谛缘,以无常狼,怖空见羊,烦恼脂销;广起愿行,功德身肥;悲愍众生,令除脂长肉。
六、结果满。
若有缘机熟,即坐道场,断结作佛;是名空见生六度法界。
六、通教二乘。
观空见即是无明,无明即空;从无明生一切苦集,皆不可得。何者?四倒是横计,宁有性实?所治之倒非有,能治念处,云何可得?乃至觉道,皆悉不生,故不可得;故大品云习应苦空等(云云)。
观空见者,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生苦集」:标声闻。谛与缘,只开合异。
七、通教菩萨界。分二:初、重牒二乘与菩萨辨异。
二乘知即空,断苦入灭;菩萨即空,慈悲愿行,誓度众生。
次、正明菩萨,依境行愿。
虽度众生,如度虚空;虽灭烦恼,如与空共斗;虽生法门,如虚空生;虽灭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智是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是名空见,生通教菩萨法界也。
八、别教菩萨界。
观此空见,有无量相;所谓四谛,分别校计,不可穷尽。此无尽者,从空见生;空见从无明生。所生无量,能生亦无量;能生即假名,所生亦是假名。推此无明,从法性生;譬如寻梦,知由于眠。观此空见,而识实相;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是名空见生别教法也。
九、圆教菩萨界。
空见生圆教法,如前、如后。
「如前如后」:前谓前境中,及前诸圆教文,后谓续后不思议境。
十、用此广明治见不同。分十三:初、示须方便。
复次,见惑浩浩,如四十里水;思惑残势,如一渧水。前诸方便,共治见惑,惑尽名为入流,任运不退;见惑难除,巧须方便。
因辨四教,治见不同;见惑是一,能治四异,故有作意、任运不同。「任运」:且约见断,不入三恶;非谓初地、初住任运之位。
次、斥成论空能治见。
成论云:以空治惑。若空治得入,不俟余法;若不入者,更设何治?
从空起见,空何能治?
三、举喻斥论,不能治空。
如水中生火,水不能灭;空见起过,空何能治?今知空见,苦集之病,然后用谛智治之。
举水生火,可以比知。「今知空见」等:即四教治见不同。则知成论,但是三藏一门而已。
四、明四教治见。
三藏无常智,通家即空智,皆前除见;别亦前除见入空,次善巧出假,如空中种树;圆虽不作意除见,见自前除。
明破见先后,教虽有四,初心治惑,义唯二别:一者、三教初心,皆先除见。二者、圆教初心,观见法界。
五、结四教文,以斥成论。
除坚牢见,种种方治;云何直言,但以空治邪?
次、释疑。分二:初、疑。
云何诸治,共治一见?
次、引四治释。分三:先譬。
如患冷,用四种药:服姜桂者,去病复力;服五石者,病去益色;服重娄者,加寿能飞;服金丹者,成大仙人。病同一种,药法为异,得力亦异。
「五石」:白、紫英、石膏、钟乳、石脂。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鍊形,六芝延年。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草名,服之去人瞋忿,生四川益州山谷中,叶似皂荚),萱草忘忧(即鹿也,服之者,除人忧。此二句出嵇康养生论,与张华博物志,其说同)。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
次、合。
四教治见,见尽解异。
三、举例。
治见既尔,治余亦然。
且以思及界内尘沙,故云「亦然」。若界外尘沙及障中无明,则不关前二。
七、总明念处,有出宅之功,举佛遗嘱,通四治故。
此四治者,即是四念处。遗教令依四念处修道,得出火宅。
八、释遗嘱意。
所以者何?一空见心即三界,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空见生六道业,受六道身,居六道处;处即火宅,身居即苦具,业即鬼神,竞共推排。三车自运,乃得出耳。
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故法华譬喻品,以虫鸟譬钝使,鬼神譬利使。「竞共」:通举三车,皆能出火宅。
九、历教以释三车同异。
三车即是三藏中,三乘念处;亦是通中三人,共一念处;又是别方便中,三种念处、真实一种念处;又,圆一实念处。
此四教中,总成九种念处。三藏三乘为三,以谛缘度不同,故玄文云:『三因大异。』通教三乘为一,同观无生故。别教地前为三,入空位中,分析体二种;入假位中,但用无量;初地以去,名为真实。圆人始终唯用一种。三车之言,有总有别:别在三藏,总摄七种。别教入地,虽带教道,谓证同故,及以圆教是所会,故云大车。故下文中,从释迦者,约化仪释一代教门,只是先与三车,后赐一大;故知三车义兼藏、通、及别方便。
十、明广略不同。
略说九种四念处,中说九种道品,广说九种四谛。
广则七科(三四、二五、单七、支八),略唯念处;具说分能治所治,即是四谛;故望道品,名为处中。
十一、结意。
是诸念处,皆能治见,得出火宅;遗嘱之意,义在于此。
十二、更叙化仪,以判权实。
但释迦初出,先示三人,各用四念处;此如法华,羊、鹿、牛车,各出火宅。次说三人,同修一念处;此如大品,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亦如大集,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次说菩萨,修次第念处;此如大品,不共般若,诸念处乘,别而未合。后说一切小大,同一念处;此如法华,同乘大车,直至道场。
「三车」:法华譬喻品文。化仪以兼但对带分权实,法华则纯圆独妙。
十三、略示妙境不思议治。
约此空见,明诸惑,明诸治;与诸经论,不相违背。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即此意也。
不思议治,摄一切治,不违诸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教。故以一尘,喻不思议,兼于思议。空见如尘,诸治如经。
次、不思议境。分六:初、总立。
次、明不思议境者:一念空见,具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远物,即是空见心。
次、正证。
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三法不异,故宛转相指。
空见心中,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解脱,解脱不出六十二见,故三法相即。
三、释上解脱心行中求,谓三解脱。
一切众生,即是菩提,不可复得,即圆净解脱。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即方便净解脱。众生如,即佛如,是性净解脱。
四、释上诸佛解脱。
佛解脱者,即是色解脱等五种涅槃。空见心,即是污秽五阴,五阴即有众生,众生即有五阴;名色众生,更互相缚,不得相离。观此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本无系缚,即是解脱,本有解脱,摄一切法,故言解脱即心而求。
五、复释上心行中求。
又,观见心五阴,即是法性,便无复见心五阴。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法性五阴;因灭众生,获得常住法性众生。
求谓用观,观唯法性,无复见心。
六、结成不思议境。
能一色一切色,一识一切识,一众生一切众生,不相妨碍,如明镜净,现众色像,是名性净。三种解脱,不得相离,不纵不横,不可思议,圆满具足,空见中求,是名不可思议境。
即五阴众生两世间也,唯缺国土,准例可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
次、明发心。
此境无明法性,宛然具足;伤己昏沉,今始觉知,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既是法性,那不起慈?既是无明,那不起悲。
从极境说,无明即是法性。亦应愍伤事中苦乐。
三、明安心。分二:初、总相。
观此空见,本性空寂,净若虚空。
「本性空寂」:止也。「净若虚空」:观也。
次、别相。
善巧安心,研此二法。
四、明破遍。
见阴、见假,四句不生。
五、明通塞。
单复诸句,句句有苦、集无明蔽塞,句句有道、灭等通。
唯出别相,故云「句句」。
六、明道品。
观空见,一阴一切阴,三谛不动,则了法身。观不动阴,非净非不净等,双树涅槃,亦是道场。是观,名般若;八倒破,名解脱;于一念处,起一切念处,调伏众生。如是三法,非因非果;非因而因,念处是道场;非果而果,双树中间,而入涅槃。于空见不动,而修不思议三十七品,如是遍破,不得空见,名空三昧;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如是三昧,不从真缘生,名无作三昧。
七、明助道。
若不入者,发大誓愿,内舍执见,外弃命财。空见乖理,戒不清净;誓令空见,不犯法身,守护七支,不挠含识。若空见喧动,中忍不成;今誓苦到安心空见,如桥地海,总集我身,心终不动。若空见间杂;誓纯一专精,念念流入。又,空见扰动,不能安一;至诚忏悔,息二攀缘。一切种智不开者,无明未破;誓观空见,法性现前,刚决进勇,不证不休。如是对治,助开涅槃。
「七支」:身三、口四。「挠」:音恼,扰乱。「桥地海」: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地海例此。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修事度,蔽去见阴。一一文皆举空见及以一蔽。
八、明次位。
深识次位,不滥上地。
九、明安忍。
内外风尘,不能破坏。
十、明离爱。
顺道法爱不生,故无顶堕。
次、结大车。
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乘一大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成得正觉。余如上说。
序中云:『纔至见境,法轮停转』,后之三境(上慢、二乘、菩萨)比望可知。增上慢者,未得谓得,谓无生忍。两教二乘、三教菩萨,前诸文中,处处有之,即后两境,亦皆以十观观之。十广中之后三大章(果报、起教、旨归),五略中之后三(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并无生忍以后之相,均略未说。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若,令他读诵。又令他读诵般若之褔,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密。又正忆念般若之褔,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二相观,不入不出。』说不共般若功德尚尔,况说法华,开权妙教?今文即是法华显实妙观。故五品中初随喜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皆与四事,令得阿罗汉,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乃至第五十人,令他得闻生随喜心。』准大品文:『说犹胜于自生忆念,况复能说兼修行之?』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说法得解脱,听法得解脱,斯言不欺。敬愿后哲,勤说勤行,以为一乘信法二行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