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永乐大典书目考
研讨永乐大典之风近时始盛如袁氏同礼之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赵氏万里之永乐大典内辑出之佚书目其最着也据袁氏所考见存大典约三百册五百余卷而搜求未得之帙尚不与焉赵氏所考辑出之书亦无虑五百种并为着其版刻供人搜求可谓极好古敏求之能事矣曩闻孙郎中凤卿有四库全书辑大典本书目多方求之未能即得凤卿沈阳人于有清嘉庆间以喜辑佚书擅名者也海城郝君瑶圃究心目录之学历有岁时余近与共事一堂爰属其撰永乐大典书目考
阳明学派
谢无量著,1915年初版。全书分四编共二十章,分别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与陆象山的关系,王阳明的哲学、伦理学观点,还总结了王阳明对前人学术观点的评论。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序论说明阳明略传、阳明与陆象山之关系;第二篇阳明知哲学,其有宇宙观、人生观、天地万物一体观;第三篇阳明之伦理学:性说、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等;第四篇阳明关于古今学术之评论:三教评论、朱子晚年定论、五经臆说等。
词史
刘毓盘著,1931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1985年上海书店影印再版。 《词史》系作者在北大讲学之手稿,先后刊印数次,随刊随有更定,1931年所刊为其晚年定本,作者去世后由其弟子曹聚仁等极力促成该书付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词虽后起,却可与诗双峰并峙争雄,光耀千秋,同为祖国文化宝藏。《词史》云:“词者诗之余。句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翦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千三百余年以来,其盛衰之故类能言之,其详则博考而得之。”全书共11章,依次为:论词之初起由诗与乐府之分、论隋唐人词以温庭筠为宗、论五代人词以西蜀南唐为盛、论慢词兴于北宋、论南宋词人之多、论宋七大家词(戈载选宋词,以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为七大家,即本书所本)、论辽金人词以汉人为多、论元人词张翥而衰、论明人词之不振、论清人词至嘉道而复盛、结论。书中多有精譬见解,如《自序》云:“词则源出于诗,而以意为经,以言为饰,意内言外,交相为用。……且也意不必一定,言不必由衷,美人香草,十九寓言,其旨隐,其辞微,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后人作词之法,即古人言乐之法也。”该书的不足在于以约10万字的篇幅去写《词史》,显然有些失之过简,许多问题未能展开,实际上只是一部“词简史”。 又,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杨海明著《唐宋词史》是一部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拨荆《词史》(上卷),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严迪昌著《清词史》,专述清代词,1990年黄山书社出版许宗元著《词史》,均可参阅。
两广纪略
一卷 又名‘粤中偶记"。明末清初人华复蠡撰。华复蠡,江苏无锡人,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曾官广东临高县知县,罢官后流寓两粤。《粤中偶记》即记其居粤时事。书中首述顺治元年(1644)其抵临高任,遇黎民变乱破城,遂遭罢官,旋抵肇庆。顺治四年(1647)清兵大至,遇唐桂之乱,无意为官,颠沛流离,逃至南京。又述永历朝臣丁楚魁、洪天擢、李绮诸人事始末,冷嘲热讽,揭其无能无耻之状。据著者所云,当时宰执无砥柱之才,群僚多侥幸之辈,知此筵席决无好散场,遂以冷眼旁观,记上述诸事。《粤中偶记》有《荆驼逸史》本,《明季稗史》本,惟《荆驼逸史》中失载丁楚魁一则,为传抄者所遗漏。
琉球入太学始末
一名《纪琉球入太学始末》。清新城(今桓台)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此书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册封琉球,二十五年琉球遣官生梁成辑等四人进京入太学,及学成返回球球等史事。史料翔实,颇资参考。版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及《学海类编》本等。
毛诗指说
诗经学专著。一卷。唐成伯玙撰。伯玙生卒年及生平未详。此书凡四编。第一编曰兴述,说明陈诗观风与孔子删诗正乐等事;第二编曰解说,先解释诗义,《风》、《雅》、《颂》次之,《周南》又次之,诂训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第三编曰传受,说明四家诗授受世次和说诗源流。第四编曰文体,研究《诗经》句法的长短、篇章的多寡、措辞的异同以及用字的体例等。此书篇幅不多,前人很少提及。今按其书,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解诗上,不管毛亨、郑玄说法如何,成伯玙完全按照己意去解诗。影响所及,开启了宋以后学者以己意解诗的风气;二是对于《诗序》,定“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实伯玙此书发其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苏辙作《诗集传》,于《诗序》惟存其发端一语,以下馀文,悉从删汰。其后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辙说为祖,实则成伯玙已先言之,他对《诗经》的研究,的确起过一些启迪作用。此外,他注重文体,对于研究《诗经》的艺术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