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
作者:陆机
文学理论论文。晋人陆机作。全文载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中比较广泛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第一次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灵感)问题的论述尤为透彻。作者认为创作前必须深入观察客观世界,学习前人著作。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是创作的起点。创作中要抓住一瞬即逝的灵感,驰骋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经过专心致志的想象和构思,感情逐步鲜明,物象更加清晰,可以进行实际创作,这时便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段,“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还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是主干,辞为枝叶,语言辞藻应为表现文意服务,内容和形式要谐合,创作中要富于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文中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分别概括了它们的风格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同时明确提出了作文的“五要”和“五病”,对修辞上的各种毛病加以分析,并说明去掉这些毛病的办法。像这样层层深入地研讨修辞问题,在修辞学史上是独创的。其中论及的“警
猜你喜欢的书
堕落
Gefallen,短篇小说,托马斯·曼著。写于1894年。我们四人又聚在一起了。这一回,是矮个儿迈森柏尔格做东道主。我们在他的工作室里晚餐,吃得很痛快。这是一间布置得别出心裁的工作室;富有怪僻的艺术趣味。这里既有埃特鲁利和日本花瓶①,西班牙的扇子和短剑,中国屏风和意大利曼陀林,又有非洲的贝壳号角,古老的小雕像,五光十色的洛可可小摆设,蜡制的圣母像,铜版画,以及出自迈森柏尔格本人手笔的一些作品。这些东西在工作室内排列得十分显眼,而且井井有条,有的在桌上和墨架上,有的在托架上和墙壁上。墙上和地板上一样,都覆有一层厚厚的东方绒毯和褪色的刺绣丝织物。
斯未信斋文编
本书不分卷,徐宗干撰。宗干字树人,号伯桢,自称「斯未信斋主人」;江苏通州人。由进士,历官山东、四川府州县。清道光二十七年,由福建汀漳龙道调台湾道。时在英人窥台之后,着防夷之论,立绅民公约,禁不与贸易。水沙连六社久请内附,宗干请准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管理;后遂设官置治。咸丰初年,台地迭有事变发生,均经敉平。四年,擢福建按察使。其后,尝襄办皖、豫军务。同治元年,再擢福建巡抚。此时彰化戴潮春事变延及全台,又值福建上游太平军战事复亟,宗干兼筹并顾,台地以宁。五年,卒于官。尝辑「治台必告录」以授台湾道丁曰健(见第十七种「治台必告录」篇),并着有「斯未信斋文集」行世。「文集」分「文编」、「杂录」两部,「文编」有军书四卷、官牍七卷、艺文四卷;本书由「文编」中有关台湾部分选辑一百零一篇而成,实为斯未信斋「文选」。所选军书中之「雪夜探营图自记」,即作者一篇自传。
后画录
中国画评品著作。一名《后画品》、《帝京寺录》。唐代释彦悰撰。一卷。成书于唐代贞观九年(635),初名《帝京寺录》。主要版本有明人翻刻南宋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品丛书》、《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该书就所见长安各寺院名画,系以品题,藉以续写姚最《续画品》。录郑法士、田僧亮、展子虔、董伯仁、阎立本、范长寿、尉迟乙僧等二十七人,记时代、官职并对其绘画艺术加以简洁而精辟的评论。《后画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重要的评品著作,它继续了六朝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理想,客观反映了隋唐之际画坛的概况。
嘉祐杂志
二卷。宋江休复(1005—1060)撰。江休复字邻几,开封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少博学强览,为文淳朴,尤善于诗。举进士,充集贤校理,贬监蔡州税,复官历刑部郎中,修起居注。江休复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亡佚,惟此书存。《嘉祐杂志》所记内容皆杂事,大多是作者耳濡目染之事,情节完整,首尾有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皆作三卷,并题为《江邻几杂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江邻几杂志》即《嘉祐杂志》,《四库全书总目》 著录为 《嘉祐杂志》,二卷。今从此说。有《四库全书》本、《续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宝颜堂秘笈》 本、《稗海》 本等。
四书纂疏
南宋赵顺孙(字格庵)撰。二十八卷。是书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篇首均引有朱子序和朱子语录,以阐明其书之旨意和读《四书》的纲领或方法。认为“子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四书纂疏自序》)。因此,是书备引朱子之说,以畅《章句》、《集注》之旨。所旁引者,有黄幹、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胡咏、陈埴、潘炳、黄士毅、真德秀、蔡模,凡一十三家,皆为朱子之学者。悉汇其说于朱子之说下,以便观省。间亦附以己见。自谓汇纂有关《四书》的诸家之疏,故名。《大学》、《中庸》先之以《章句》,次以《或问》,间以所闻附其后,又以《朱子语类》及诸儒发明大义者注于下。《论语》、《孟子》则一本《集注》,而采《或问》、《集义》、《详说》、《语录》所载分注于下。此书颇病冗滥,如略其芜杂,取其正言,则亦不失为一家之说。《四库全书》本前有纳兰成德和洪天锡序以及《四书纂疏引用总目》,可供参考。
三慧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种因缘、法义而成,凡六十余条,可作佛教徒修养之指南。梁武帝即尝于同泰寺开讲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