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
作者:丁度丁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对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因为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些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检查作用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予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恐惧的概念
丹麦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郭尔著。哥本哈根1844年第一版(丹麦文)。在这本哲学一神学著作中,克尔凯郭尔通过罪恶这一问题,分析了恐惧这种实存现象。他从《圣经》中人的原罪出发,讨论了人由无罪变为有罪的堕落过程。人从存在之日起即深受灵魂与肉体、时间与永恒、必然性和可能性等一系列对立矛盾的影响,这些矛盾应通过精神得到统一。人在无罪状态时,肉体与灵魂是直接地、自然地统一在一起,这时由于还未出现对立,精神只作为梦幻出现,它对善和恶还全然无知。这种梦幻的精神的具体化就是恐惧(恐惧与害怕不同,害怕与特定的事件、与内心活动有关),因为精神希望成为现实,成为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在其初始状态只是虚无,只有当精神开始活动时,它才真正产生。自由的这种虚无是令人恐惧的东西,恐惧就是为了可能性的、作为可能性的“自由的现实性”。在自由决断的无限可能性之前,作为梦幻的精神突然感到眩晕,然后在感到罪孽的状态中从眩晕中清醒过来。每个人都像亚当一样,通过自己的罪孽丧失了自己的清白无辜。在此,恐惧并没有消失,相反,它被意识到,被反思、恐惧的虚无一直还在作为什么东西表现出来,因为善恶的对立现在出现了,所以恐惧表现为对恶的恐惧或对善的恐惧。最后,恐惧揭穿了可能的罪孽的无限性,人就离开一切有限的东西并在信仰中得知上帝赎罪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对恐惧的分析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唐杜光庭编集。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卷首有杜光庭序,内称唐乾元中(758-760)天师翟干佑梦见天尊,得丹书一轴,即《素灵符》。其后杜光庭于「天复丙寅岁请经于平都山,复得其本,编入三洞藏中」。但据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考证,「天复」无丙寅年,实际上是天佑丙寅年(906年)的误写。此书上中两卷都题为「陆先生受」,下卷题为「杜先生受」。全书收入各种符箓数以百计,据称依法书符唸咒,可以「蠲疴疗疾,征魔制灵,驱役鬼神、迥尸起死,召置风雨,鞭策虎狼」。三卷符箓按主治疾病编次。首为治百病符。然后依次为治瘟疫、伤寒、寒热、头痛、腹痛、心痛、腰痛、背痛、胸痛、下痢、霍乱、便泌、淋病、疟疾等符。此外又有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之符,如治烦闷、安魂魄、解迷惑、解悲思、开心强记等等。书中符箓大多为多个文字拼合而成,少数符中还嵌有星图、神像。
清高宗实录选辑
本书(四册七三六面四四一、六○○字)系选自「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乾隆朝对台湾所作施之纪录。乾隆朝(一七三五~九五)历时六十年又四月,在此漫长岁月中偏多消极措施。对于内地人民之渡台,犹时而限制、时而放宽;因此「偷渡」事件与取缔律例,屡见不鲜。但由于内地渡台人数逐渐增加,与先住民不免发生冲突,于是「番害」时有发生,「番界」屡经变更。此种继续「扩张」之自然趋势,不难由若干措置中窥其梗概。此外又有防止武员置产之禁令,反应当时土地问题渐趋严重;减征丁银及「番饷」之举措,从知人民税负之大概。至堪注意者,在此六十年中,迭有动乱发生。数其大者: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先有黄教事变;五十二年,继有林爽文事变;六十年,又有陈周全率变。其中尤以「林变」及其余波,所占篇幅几及一半。
五灯会元续略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书集录五灯会元以后禅门诸大德之语录。所收录者,曹洞宗自华藏慧祚、天童如净至觉浪道盛;临济宗自慈化印肃至天隐圆修派下诸大德,总计四百余人;其中临济宗之人数虽占压倒性,然编者净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由其自序及凡例中,可知本书编撰之目的,乃在确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谱,并搜集该宗诸大德之语录。于各种传灯录等禅宗典籍中,本书乃提供研究宋代以后禅宗史之重要资料。
佛说大集法门经
亦称《大集法门经》。佛教经典。宋施护译。二卷。是《长阿含经》之第九《众集经》的异译本。谓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说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法”(无学法)为止。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