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学
作者:许地山猜你喜欢的书
正德姑苏志
明苏州都邑志。六十卷。明王鏊撰。成书于正德元年(1506年)。早在弘治年间,吴宽尝与张习都修《姑苏志》未成而卒。后林世远为苏州牧守,请王鏊继续修《姑苏志》。王鏊依据吴、张遗稿,“芟繁订伪”,经八个月修订成书。姑苏(苏州的古称)为我国东南地区名郡,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该志以“苏财赋 甲天下,然其土壤不甚广也,况江湖之间,水居其半。”为地方特色。全书分设: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沿革、山、水、水利、风俗、户口、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书院附)、兵防、仓场、坛庙、寺观、第宅、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官迹、人物、纪异、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颂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审”,文笔流畅,载述有体。如载虎丘山来历,摘引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以专诸鱼肠剑各三干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故名。”又云:“相传秦皇发阖闾墓,凿山求剑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今名剑池。颜真卿书虎丘剑池四字石刻犹存。”再如,北宋宝元年间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因豪右据太湖(古震泽)支港吴淞江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众不敢向官府控诉,遂请开盘龙汇和沪渎,湖水畅流入海。“民赖其利”。北宋庆历年间,通判李禹卿修堤太湖八十里为渠,蓄水溉田千余顷,岁饥出羡三万,活饥民万余。“田赋志”说:国家财政来源仰赖东南富庶地区,“而苏为甲”,因此,关于田地、税粮、起运、商税等载述清晰,并根据姑苏特点,将“吴地世家”单列一卷,“列女”仅占“人物志”二十六分之一,颇有创见。但该志以姑苏吴王台命名,而不以苏州命名未必妥当。在《古今守令表》中,有载官员籍贯和字号,有不载籍贯和字号,有载官职,有不载官职,有载族别,有不载族别,没有统一编纂规范。“户口志”载土产、物产,造作锦、罗、木绵布、斜文布、扇骨、度、松饼等,隶属不当。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和苏轼齐名的著名诗人,诗风奇特。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不是学其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学其以学问为诗,学其律诗的奇拗。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诗歌到了宋代,已很难创新,黄庭坚又缺乏生活基础,故在语言上求新,他称之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脱胎换骨”,“以腐朽为神奇”。如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后人用得已滥俗,他就变个花样,说“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较有雅趣。他还学杜甫的“书到瘦硬方通神”,和一些拗体诗的作法,有意奇崛,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刘熙载《艺概·诗概》)。故其诗如危峰千尺,枯松倒挂,傲兀不凡,刻意出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本写险恶,结尾却说:“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以“笑”作结,出人意外,故突兀奇绝。又如《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文思奇,造句奇,笔势雄健,真有排山之势。杜甫《缚鸡行》末尾宕开:“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遂成警句。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结尾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是他学杜成功之处,和杜诗一样,出人意外,也很警策,因成名句。黄庭坚诗和苏轼诗齐名,时称“苏黄”。黄诗总的艺术成就虽不如苏诗,但诗风奇特,别具特色,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一个江西诗派,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能开一个诗歌宗派,又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在诗歌史上也是少见的,这足见黄诗特点突出,影响之大。
忠义士豫让吞炭
简名《豫让吞炭》。杂剧剧本。元杨梓作。四折,末本。本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剧写春秋时,晋由六卿执政,以智伯最强。智伯灭范氏、中行氏后,欲吞并韩赵魏三家而独掌晋权。因于兰台设宴,威逼三家公子献邑。韩、魏惧而应之,独赵襄子不屈离去。智伯不听家臣豫让苦谏,怒约韩、魏合兵围赵于晋阳城。赵遣谋士张孟说服韩、魏,三家遂合力擒杀了智伯。豫让为报杀主之仇,入赵府行刺被执,赵义释之。让因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人皆不识。待赵出行,让寻机出袭,又为赵从人所获。赵允其以剑刺己衣,示其已为主复仇。让刺赵衣毕,自刎而死,赵以礼葬之。《远山堂剧品》评注云:“忠臣义士之曲,不难于激烈,难于婉转,盖有心人决不作卤莽语。此剧极肖口吻,遂使神情逼现。”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誉此剧后二折“壮烈动人”。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之重印。
冯友兰哲思录
本书选取冯友兰作品中三十五篇经典哲学随笔,包括“人生之真相”“理想与行为”“合理的幸福”“爱之中道”“我的读书经验”等篇目,讲述作者对于善恶、生死、命运、自由、爱欲、思辨等人生诸多领域的思考,对诸多人生问题的剖析,处处反射出丰富的智慧与深刻的洞见。书中许多思想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对当代人的行为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引作用。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十卷。此书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断以己见。其编著历四十多年。早在当朱熹年三十四岁时,就编成《论语要义》,其本不传。至四十三岁,复取二程、张载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萃条疏,名曰《论孟精义》。其后,又约其精粹妙得本旨者为《集注》,又疏其所以去之意为《或问》。时年朱熹四十八岁。《论语集注》之最后定稿,虽征引诸家,自汉以下,凡三十余人,但其自出心裁,无所羁牵,于二程门下诸人,多所摒弃。而所引诸家,亦或因其说有病,而于增损改易。《集注》之作,考据与义理并重;固然重义理发挥,但也注意文字训诂,而不拘泥于名物训诂。后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刊,名为《四书集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