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夔州诗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来到成都,卜居草堂,到代宗永泰元年五月离开,首尾是七年,实际的时间不到六年,这六年中还有在梓州、阆州一年多的生活,最后乃从成都离开。离开成都时,他写了《去蜀》这一首诗:GEU中华典藏网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GEU中华典藏网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GEU中华典藏网

这是说北归不得,只好往南到湖南去。在去蜀以前诗里计划去蜀的事情不止一次,如《桃竹杖引》里面说,“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这里面也提到君山,同“转作潇湘游”是一样的意思。《奉待严大夫》里面说,“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这是计划下荆门。另外还有“将适吴楚”、“将适〔赴〕荆南”等留别的诗。等到他真正去蜀,却不是笔直下荆门、转潇湘,路上有停留,而在夔州住了两年。到了离夔州,下荆楚,转潇湘,乃是他一生最后三年的事了。这当然都是因为生活的关系,他的生活依赖别人的帮助,同他入秦州时所说“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情况是一样的。杜甫在夔州的两年,是他一生中过的安闲的日子,写了四百几十篇诗,占杜集的七分之二,不但数量多,向来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在过去,有许多人,一提起杜诗,首先就是《秋兴八首》了。杜甫夔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代表着一个东西。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杜甫的夔州诗。GEU中华典藏网

我们讲秦州诗的诗〔时〕候,认为秦州诗,把杜甫同庾信比较,杜诗是现实主义最出色的作品,而庾信在杜甫看来“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这样称美庾信的话,却是他自己在夔州“咏怀”(诗题是“咏怀古迹”)说的。可见杜甫自己是把他的夔州诗同庾信的暮年诗赋联系起来。这样联系,对不对呢?对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后来人都说晚唐诗人李商隐是学杜,冯至在他的《杜甫传》里对《秋兴》等篇也笼统地说着“由此而产生李商隐的唯美的诗”的话,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也是对的。庾信、李商隐都有他们的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杜甫是中国诗人当中最有斗争意志的人,(这一点象古代屈原,象现代鲁迅!)他的诗以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为主要的题材,一旦承庾而启李,是什么原故呢?其关系既表现在夔州诗里,我们一定得分析出所以然来。是的,简单地说是这几件事:夔州诗情调是悲哀的,想象是丰富的,生活是在回忆中,不在斗争的现实中,因此而有文字的陶醉。下面我们就加以说明。GEU中华典藏网

这种诗的语言,是夔州诗的特色,在以前的诗里是没有的。最后两句“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不但杜甫自己以前的诗里没有,在古诗里,在唐诗里也没有(李商隐的诗里有)。象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用全篇来描写女子的事情是有的,同我们现在写小说一样,写一个女性的故事,杜甫的“烛灭翠眉颦”则是从诗人自己的生活日历上忽然想到“谁家”那方面去,确实少有。我们于此可以看出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生活缺少内容,思想上乃呈出空想的现象来。GEU中华典藏网

GEU中华典藏网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GEU中华典藏网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嫦娥寡,天寒奈九秋。GEU中华典藏网

这同《江月》诗一样,都是杜甫在夔州楼上、月下、江边写的诗。无疑的,他是在楼上夜里睡不着,四更天起来,刚好看见下弦月出来了。这种诗完全是李商隐的写法,只是显得老气一些,李商隐不会写“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我们对这两句也有点疑问,鹤发杜甫是有的,他哪里会有“貂裘”呢,而且秋天就穿它,因此使得月中蟾蜍也羡慕他?看样子是真的,因为他另外有《江上》一首诗,说着“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的话。推想起来,江边的秋天的天气是寒冷的。GEU中华典藏网

“斟酌嫦娥寡,天寒奈九秋”,这两句就是李商隐式的思想,杜甫是其先导,我们应该加一番说明。中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又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这两件事在杜甫的诗里都有表现,到了李商隐就成了他的重要的题材,把民间故事渲染以诗人个人的想象。在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支配文学的旧时代,对民间传说不能欣尝〔赏〕,对诗人的诗也多有误会,好比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般就不得其解,诗是:“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里面的“仳离”二字从《诗经》“有女仳离”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斟酌嫦娥寡”的“寡”字的意思。嫦娥在寡居之下,而丹桂大放其花,想象(就是“斟酌嫦娥寡”的“斟酌”的意思)起来,她应该是“翠眉颦”罢。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首《月》同《一百五日夜对月》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封建文人对杜甫的想象不能理解,对李商隐的想象就更莫名其妙,好比李商隐有一首《月》云:“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首两句是说月照到哪里哪里就亮,而它自己里面却捉迷藏似的藏着了一个人即嫦娥和一棵树即月中桂树。这很象一篇童话,而封建文人却批之曰“不成语”。封建文人开口闭口说李商隐学杜,他们知道李商隐究竟学了杜甫的什么呢?所谓“学”,应该不是模仿,各人有各人的时代背景,从民族传统之中,有时对某一点继承相似而发挥不同罢了。嫦娥的故事,吸引了杜甫,更吸引了李商隐,(李商隐的时代,妇女有出家做女道士的风气,故嫦娥奔月的故事打动了他的思想)我们应该特为指出。GEU中华典藏网

我们在前面曾说杜甫夔州诗想象多而生活少,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把他在长安沦陷时写的《一百五日夜对月》同《月》这一首里“斟酌嫦娥寡,天寒奈九秋”比较一下,就可能更加明白。这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我们就在这里费一点考察。原来《一百五日夜对月》是对月而拿月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作对照,自己与自己的爱人今夕不能相见,把她想象为孤独的嫦娥,这个形象很新鲜,更望今年秋天又如牛郎织女终能见面,这个愿望又确是有生气,有力量,所以这个写法是修辞上一般所说的比喻法,是借故事写实生活,读者读着感得诗里的生活气息逼人。“四更山吐月……”则不然,通篇完全是想象,其不落于一般的咏月的滥调是几希的!旧日说诗的人对这首诗说:“叠用镜、钩、蟾、兔、嫦娥,他人且入目生厌矣,一经公笔,顾反耐思,由其命意深而出语秀也。”这话不够科学,确是说出了一个现象。我们的话应该是这样说:诗人如缺乏生活,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杜甫,亦不免空想了。GEU中华典藏网

我们还应该作补充,缺乏生活内容的诗容易流为空想,中国旧诗里用典故写的诗并不就缺乏生活内容,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就是例证。最有趣的例证应莫过于李商隐的一首《东南》,我们把它附在这里讲一讲。诗是七言绝句:“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李商隐这时在徐州,他的爱人远在北方家里,他怀念她,所以嚷着“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真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样子。所望的太阳当然是夕阳,一定是急似下坡车,知道追逐不了,连忙就送给她一个朝阳,明天早晨照着她起来!用旧诗写就是李商隐的“觅照”两句。这种诗读者读着总接触到它的生活气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甚丰富,同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是一样。若“斟酌嫦嫦〔娥〕寡,天寒奈九秋”,乃老杜之空想而已耳。GEU中华典藏网

雨(四首之一)GEU中华典藏网

楚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GEU中华典藏网

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GEU中华典藏网

这首诗也正是夔州诗,在忧伤的情调之下把实境与空想对写。“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两个故事连写起来,比“斟酌嫦娥寡,天寒奈九秋”又显得繁复一些了。到了李商隐则联想更多,我们且抄他的《听雨梦后作》:“初梦龙宫宝燄燃,瑞霞明丽满晴天。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GEU中华典藏网

课小竖锄斫果林(三首之一)GEU中华典藏网

众壑生寒早,长林卷雾齐。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GEU中华典藏网

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吟诗重回首,随意葛巾低。GEU中华典藏网

最后我们选出这首《课小竖锄斫果林》和下面的一首《有叹》,亦足以把杜甫夔州诗所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与以前的诗所表现的作一比较。这里“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的描写不很象成都诗“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的描写吗?然而诗的情调不同,在那里杜甫还是“傲当时”,还是“醉如愚”,这里是“全身学马蹄”,生活显得凄凉多了。“随意葛巾低”也是借陶潜的生活来写自己,但比起“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的激昂情绪来,是“随意”得多了。“马蹄”的字面用来作对偶,更是夔州诗。庄周的思想与文章对旧日中国文人是很有传统势力的,他的《马蹄》篇便足以为一种思想的代表,所以杜甫“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的句子一般都认为“如此用事,真出神入化矣。”这样从古书上的题目生出个人脑海里的形象来,以前有庾信的“至乐则贤乎秋水,欢笑则胜上春台。”不过一是欢乐,一是感伤。GEU中华典藏网

有叹GEU中华典藏网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GEU中华典藏网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GEU中华典藏网

这属于杜甫“随意”写的一首诗,见他晚年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从现实生活的“穷猿”对出“老马怯关山”(就是说回家的关山之路他不敢再走)的一匹“老马”来,正是夔州诗的表现方法。他过去对国家确实存有希望,常认真地把唐太宗搬出来,“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现在极无意兴地说一句“武德开元际”,因为生活经验太多了。GE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