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结论

以上各编,已把哲学上论理、伦理、美学三方面的关系,陈述大概。论理学方面,纯用概念。美学方面,纯用直观。伦理学方面,合用两者。隶于功利论的,由概念,是有意识的道德;超乎功利的,由直观,是无意识的道德。自叔本华主张意志论,以万有无非意志;而昔之智力论,遂为之屈服。故人生哲学,以至善为依归,自是颠扑不破的见解。但叔本华的厌世观,以美的直观为达到道德的作用,而排斥根本概念的知识。近如柏格森的直觉哲学,也有以知识为停滞的意识之说。此等申直观而斥概念,正与黑格耳一派申概念而黜直观,同为一偏的见解。平心而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决没有偏取一方面而排斥他方面之理;以伦理为中坚,而以论理与美学为两翼,这才是最中正哲学。4EL中华典藏网

也有人以精神三方面的统一为属于宗教的。但宗教不过哲学的初阶,哲学发展以后,宗教实没有存在的价值。追溯宗教的发生,实起于应时势而挺出的哲学家。例如摩西定十诫,不过如大禹的述洪范九畴;印度韦驮经述四阶级,不过如柏拉图的《共和国》里面说三阶级;阿拉伯察拉土司脱拉立二元教,主张以光明战胜黑暗,不过如《周易》的说阴阳。然而摩西的教义,到耶稣而革命;韦驮经的教义,到佛陀而革命;阿拉伯的教义,到谟罕默德而革命。这就是哲学发展的公例。耶稣的态度,很像苏格拉底;佛陀的态度,很像托尔斯泰;谟罕默德的态度,很像尼采;也不过一种哲学家表观个性的惯例,毫没有神奇可言。至于一切附会的神话,正如中国孔子,是个最确实的人物,而谶纬中也有许多怪诞的附会,也不足据为宗教家的特色。4EL中华典藏网

宗教所以与哲学殊别的缘故,由于有教会。教会是以包揽真善美三者为职业,死守着旧的教义,阻新的发展。所以哲学的改革极易,而已成宗教的哲学,改革极难,甚至酿成战争。4EL中华典藏网

宗教虽有死守旧义的教会,要包揽真善美事业,然而学术发达以后,包揽的作用,渐渐为人所窥破,不能不次第淘汰。最先淘汰的是知识方面。如盖律雷的被迫,白儒诺的被焚,就是新知识与教会旧知识战争的开幕。以后科学逐渐发展,经过十八世纪惟物论、十九世纪生物进化论时代,宗教上垄断知识的旧习惯,已经完全打破。行为方面,宗教所主张的,是他律说,本不如自律说的有力;经斯宾塞尔说进化的道德,尼采区别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纪约主张无强迫与无惩罚的道德,宗教上垄断道德的习惯,也就失了信用。现今宗教社会所以还能维持,全恃他与美术的关系。我们考初民美术,如音乐、舞蹈与身体上器具上的饰文,很少不含有宗教的意义。而现有的宗教,也没有不带着美术的作用。例如集会的建筑,陈列的雕刻与图画,演奏的乐歌,以至经典的文学,教士的雄辩,祈祷的仪式,都有美的作用,所以还有吸引信徒的能力。而且不但外形上关系这样密切,就是照主义上说,宗教的最高义,在乎于有穷世界接触无穷世界,而前述色林之美的观念说,所谓无穷的完全进入于有穷的,有穷的完全充满着无穷的;乃正是这种作用。所以宗教的长处,完全可以用美术替代他。而美术上有“日日新,又日新”的历史,与常新的科学及道德相随而进化,这不是宗教所能及的。4EL中华典藏网

哲学自疑入,而宗教自信入。哲学主进化,而宗教主保守。哲学主自动,而宗教主受动。哲学上的信仰,是研究的结果,而又永留有批评的机会;宗教上的信仰,是不许有研究与批评的态度。所以哲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世人或以哲学为偏于求真方面,因而疑情意方面,不能不借宗教的补充;实则哲学本统有知情意三方面,自成系统,不假外求的。4EL中华典藏网

附:译名检对表4EL中华典藏网

三画 马赫 Mach4EL中华典藏网

四画 牛顿 Newton4EL中华典藏网

孔德 August Comte4EL中华典藏网

文克曼 Winkelmann4EL中华典藏网

五画 冯德 Wundt4EL中华典藏网

尼哥拉斯·库沙奴 Nicoras Cusuns4EL中华典藏网

尼采 Nietsche4EL中华典藏网

加伯尼 Cabanis4EL中华典藏网

白儒诺 Bruno4EL中华典藏网

六画 安纳西门特 Anaximender4EL中华典藏网

安纳西米尼斯 Anaximenes4EL中华典藏网

安纳撒哥拉斯 Anxagoras4EL中华典藏网

安斯坦 Einstein4EL中华典藏网

休谟 Hume4EL中华典藏网

伊壁鸠鲁 Epikur4EL中华典藏网

色林 Schelling4EL中华典藏网

达尔文 Darwin4EL中华典藏网

亚利士多德 Aristoteles4EL中华典藏网

西利马吉尔 Schleiermacher4EL中华典藏网

托尔斯泰 Leon Tolstoi4EL中华典藏网

纪约 Guyau4EL中华典藏网

七画 希拉克里泰 Heracleitus4EL中华典藏网

伏脱 Vogt4EL中华典藏网

步息纳 Büchner4EL中华典藏网

邦介登 Baumgarten4EL中华典藏网

克利汤生 Christane4EL中华典藏网

克洛司 Benedetto Croce4EL中华典藏网

来勃尼兹 Leibniz4EL中华典藏网

狄德洛 Diderot4EL中华典藏网

八画 拉美得里 Lamettrie4EL中华典藏网

呵尔拜赫 Holbach4EL中华典藏网

阿斯凡德 Osward4EL中华典藏网

九画 柏拉图 Plato4EL中华典藏网

柏拉丁 Platin4EL中华典藏网

洛克 Locke4EL中华典藏网

洛采 Lotze4EL中华典藏网

屋干 Occam4EL中华典藏网

勃克莱 Berkeley4EL中华典藏网

勃鲁舍 Broussais4EL中华典藏网

哈脱曼 Hartmann4EL中华典藏网

十画 泰利士 Thales4EL中华典藏网

恩比多立 Emperdocles4EL中华典藏网

海巴脱 Herbart4EL中华典藏网

海克尔 Hecker4EL中华典藏网

埃利亚 Ercat4EL中华典藏网

都林 Düring4EL中华典藏网

十一画 毕泰哥拉 ythagoras4EL中华典藏网

培根 Bacon4EL中华典藏网

笛卡儿 Descartes4EL中华典藏网

康德 Kant4EL中华典藏网

康地拉 Condillac4EL中华典藏网

基希呵甫 Kirchhoff4EL中华典藏网

菲息纳 Feehner4EL中华典藏网

梭尔该 Solger4EL中华典藏网

十二画 斯密 Adam Smith4EL中华典藏网

斯宾塞尔 Spencer4EL中华典藏网

斯宾诺莎 Spenoza4EL中华典藏网

斯多亚 Stoik4EL中华典藏网

斯托斯 Strauss4EL中华典藏网

费息脱 Fichte4EL中华典藏网

黑格耳 Hegel4EL中华典藏网

奥古斯丁 Augustin4EL中华典藏网

十三画盖律雷 Galileo4EL中华典藏网

葛令克 Geulinex4EL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