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编

作者:唐顺之
武编

兵书。又题《唐荆川纂编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全书共1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首刊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有明刊本、清刊本、清抄本存世。该书内容丰富,分作12大部分、296项(版本不同所列项数不等),皆论兵指要。体例如《武经总略》。所录前人旧说,自孙武,吴起诸兵家言。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卷,主要辑编历代重要的兵学理论和用兵原则,采《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及名臣奏议等资料,按类划分五十五门。卷一辑“将、士”等十一门,卷二辑“攻、守”等十五门,卷三卷四讲“阵”,卷五辑“刀、火器”等十七门,卷六辑“车、舟”等十门。后集六卷则辑录历代治军用兵的实例,归类划分为一百三十四门,一本九十七门。全书取材广泛,较重视当朝资料,并兼收反面战例,内容颇丰。书成于明嘉靖年间,即有抄本行世。现存有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孟加拉民间故事

孟加拉民间故事

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是印度作家戴博诃利的经典作品,于1833年首次出版,百年来译为多种文字,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许地山是民国时期公认的最有灵性的作家,他对《孟加拉民间故事》的翻译,被季羡林评价为“对印度文学传入中国有开创之功”。

清閟阁集

清閟阁集

诗文别集。十二卷,诗八卷。元倪瓒撰。倪氏诗集初为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蹇曦所编刻。蹇曦自识云,其曾祖与倪瓒交好,元顺帝至正(1335—1340)间与王彝斋、张鹤溪等齐名,交谊最洽,题咏最多,因之彝斋季子藏有《霎林集》。天顺间,彝斋后人将《雲林集》重加编辑,蹇曦得而览之,惧屡抄愈讹,因而刊刻行世,名为《雲林诗集》,分为六卷、附录一卷。此编刻于天顺四年(1460),今仍传世,已收入《四部丛刊》。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瓒八世孙倪珵在蹇氏刻本基础上重刊。万历二十八年(1600),倪珵又刊《清閟阁遗稿》十五卷,包括倪氏之诗文。万历四十三年,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收上述六卷本。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毛晋刻《元人十种诗》,收倪瓒集,在六卷本基础上增“集外诗”一卷。此《清閟阁集》乃清曹培廉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编刻本。培廉在《清閟阁遗稿》基础上,重新编定,并加增补,分十二卷。卷一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五言、六言绝句,卷四为七言古诗,卷五、卷六为七言律诗,卷七、卷八为七言绝句,卷九为词、赞、题跋,卷一○为杂著、尺牍,卷一一、卷一二为外纪。外纪上列遗事、传铭、赠答、吊挽之作,下专载诸家品题诗画语。有清康熙曹氏城书室刻本。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宣怀刊《常州先哲遗书》从曹培廉刻本刊出。

周易口义

周易口义

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三命通会

三命通会

十二卷。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只卷首题“育吾山人著”,《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本卷数相合,惟以“通会”作“会通”。今考《星学大成》专论五行者为万民英所撰,此书专论徐子平命学,也应出万民英之手,是《明史·艺文志》将“民英”误作“民育”,“会通”二字也属传写误倒。所以《三命会通》与《三命通会》本是一书。自明至清的二百余年中,谈星命者皆以此书为总汇,几乎家家皆藏。书中间有仕宦八字涉及到明末之人,实是后世坊刻杂入,而非原本。此书是阐发徐子平命学遗法,对官、印、财、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之吉凶皆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所以一直为后世术家所用。其立论多取正官、正印、正财,不知偏官、偏印、偏财也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伤官也可出奇。这是他的偏执之见,不能圆彻。而其所论的胎元之法,后世却多不应验。所引《珞琭子赋》与《永乐大典》中所辑完本殊有不同,是当时不得秘册而用依托之本,亦不足为病。此书有明万历六年(1578)刊本,清雍正十三年(1735)蒋国祥补刊本、《四库全书》本。

法华经意语

法华经意语

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并序,明海重订并序。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

凡二卷。收于中华藏第一辑第三十册。唐代慧苑撰。就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之难字加以注音释义之书。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华严经音义、慧苑音义。书内附有华严经中梵语之正翻及略解,并引内外典以说明译语之字音、字义。所引之书目甚多,除内典外,尚有教外典籍,如论语、孟子、易经、毛诗、尚书、礼记、庄子、国语、史记、汉书、老子、说文、蜀志、晋书、墨子、淮南子、管子、山海经等,及诸家注本、历来各类形音义辞书,凡百余种。本书是在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之后所撰述者。又本书在高丽藏本、宋、元、明等各版本之间颇有差异,且高丽藏及宋、元等三本均为二卷,明本为四卷,而慧琳音义卷二十一以下至卷二十三收载者则为三卷。日本京都小川睦之辅所藏者,系本书之古写本,题为新译华严经私记音义,今为日本国宝之一。其他有关新译华严经之新增音义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附于大治(1126~1131)年间所写之玄应音义卷一末者,该书撰者不详;另有日人喜海所撰新译华严经音义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七册)。其中,喜海之音义唯于经中之难字付以假名、四声、清浊及反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