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皖存牍

作者:姚锡光
吏皖存牍

《吏皖存牍》是姚锡光1899—1901年任职安徽时期的治政文书汇编,主要以官府的日常公牍为主。公牍类型主要有禀、示、函、判等,内容涉及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等多个方面。从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姚锡光面临政务问题时,在教育、农业、民教纠纷、团练保甲、水灾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颇具前瞻性和开创性。通过对文书的动态流转研究,可以看出姚锡光救灾、团练筹款途径的多样性。除了官府介入,中外士绅亦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姚锡光的创新多变和恪尽职守增强了政府对救灾以及团练保甲的管控力,但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公文的执行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吏皖存牍》作为一线治政文书汇编,不仅展现出姚锡光情理结合,文质兼具的行文特色,更是后世学习的典型教材。

姚锡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颖江漫稿

颖江漫稿

十四卷,明符錫撰,诗文合集。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此书盖为南宋净明道道士节抄《上清灵宝大法》加以改编而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载三十二天星宿图像、三十二天帝君名讳、职掌及居处,三十二天开图卦爻、甲子、炁数、卦息数、下应人身部位等。又载步三十二天玄纲飞升之法,据人身各部位推测吉凶之法,存神诵咒以降神飞升之法。三种法术皆源于灵宝派,文字幽隐难解。

晚晴簃诗汇

晚晴簃诗汇

诗总集。近人徐世昌编。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号弢斋,天津人。清光绪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民国以后,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该书由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成。为清代诗总集,共200卷。收录清代诗人6100余家,诗作27000余首。体例仿吴之振《宋诗抄》、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和朱彝尊《明诗综》,网罗全清的诗作加以选录。其编次,先选皇帝、亲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选录各时期诗人的作品,没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年月先后为序,所录诗人从孙奇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起,至严复、周蕃、周曾锦、朱联沅、李逊、闵孙奭等人;再次选闺秀、释道诗人的作品;最后收录属国诗人的作品。该书搜罗广泛,选录了几乎全部清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即如该书《凡例》所说,是“不分异同,荟萃众长,恉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每一诗人名下列有小传,并附有各家诗话,其中诗话选择颇精,对于编写《晚晴簃诗话》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诗书成于众手,用心不足,选择的标准也不统一。有些入选的作品代表性不够,对于政治倾向比较尖锐的作品也很少选录,是其不足。编成于1929年,有退耕堂刊本。1988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

春秋四传纠正

春秋四传纠正

一卷。清俞汝言撰。康熙十五年,俞汝言《春秋平义》始脱稿,复于此年夏续作此书,以综括《平义》之大旨。此书摘录《春秋》三传及胡安国之失,随事辨正,分为六类:一曰尊圣而忘其僭,计八条;二曰执理而近于迂,计十五条;三曰尚异而邻于凿,计二十三条;四曰臆测而近于诬,计四十三条;五曰称美而失情实,计八条;六曰摘瑕而伤锲刻,计十六条。末附《春王正月辨》一篇,申《左氏》、《公羊》、孔安国、郑玄之说,明周王改时改月,《春秋》正朔皆从周。此书虽名为“四传纠正”,但纠而不正者有之,如隐元年春王正月,胡安国认为“仲尼以夏时冠周月,垂法后世”,固然荒谬,而俞氏纠之曰:“按,春王正月,周制则然,非仲尼始作。匹夫无位而可改正朔乎?欲以正天下而自干僭上之罪乎?”同是臆说。再如僖四年“蔡溃,遂伐楚”。胡氏以为是讥齐桓之专,固是穿凿,而俞氏则以为非讥齐桓,而是“当时诸侯知有霸主,而不知有天子,特借书法以明大义”,亦属附会。正而纠之者亦有,如《左传》载华督夺孔父之妻,齐桓因蔡姬而侵蔡,俞氏皆以为臆测近诬。然臆测者非《左氏》,实俞氏本人耳。《四库》系从俞氏手稿传抄、现存《昭代丛书》本。

白话法华经

白话法华经

佛教经典。译名全称《妙法莲华经》。重点宣传大乘佛教“三乘归一”,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同于佛乘的思想,调合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主张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是大乘佛教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一。尼泊尔有“九宝”的说法,此即九宝之一。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即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此为注解破译版。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

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辩中边论另一译本为真谛译之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仅存卷三),元晓之疏与本书同为研究辩中边论或中边分别论不可或缺之资料。窥基著作此书时,曾对照三种梵本,而与真谛译本作严密之比较。